壟斷優勢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是關於壟斷優勢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由美國海默在其1960年的博士論文中提出。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是結構性市場不完全尤其是技術和知識市場不完全的產物;企業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獲得的各種壟斷優勢,如技術優勢、規模經濟優勢、資金和貨幣優勢、組織管理能力的優勢,是該企業從事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性因素或主要推動力量;跨國公司傾向於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來利用其獨特的壟斷優勢。

1960年美國學者史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的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中,率先對傳統理論提出了挑戰,首次提出了壟斷優勢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是由麻省理工學院C·P·金德貝格在70年代對海默提出的壟斷優勢進行的補充和發展。它是一種闡明當代跨國公司在海外 投資具有壟斷優勢的理論。此理論認為,考察對外直接投資應從“壟斷優勢”著眼。 鑒於海默和金德爾伯格對該理論均做出了巨大貢獻,有時又將該理論稱為“海默-金德爾伯格傳統”(H-K Traditio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壟斷優勢理論
  • 外文名: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 提出時間:1960年
  • 別名:所有權優勢理論
  • 提出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海默
基本情況,依據,背景,主要內容,主要思想,有關結論,補充,評價介紹,國家交叉直投,評價,

基本情況

依據

海默認為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動機源自市場缺陷。
首先,不同國家的企業常常彼此競爭,但市場缺陷意味著有些公司居於壟斷或寡占地位,因此,這些公司有可能通過同時擁有並控制多家企業而牟利;
其次,在同一產業中,不同企業的經營能力各不相同,當企業擁有生產某種產品優勢時,就自然會想方設法將其發揮到極致。這兩方面都說明跨國公司和直接投資出現的可能性。
海默還進一步指出,從消除東道國市場障礙的角度看,跨國公司的優勢有一種補償的作用,亦即它們起碼足以抵消東道國當地企業的優勢。
海默的導師金德伯格對此作了進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種可能的補償優勢,如商標、行銷技巧、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融資渠道、管理技能、規模經濟,等等。

背景

20世紀50年代以後,美國跨國公司呈如火如荼迅速發展之勢,利潤差異論的局限性暴露無疑,因而迫切需要具有較強解釋力的理論出現。

主要內容

這一理論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國企業的分支機構為什麼能夠與當地企業進行有效的競爭,並能長期生存和發展下去。海默認為,一個企業之所以要對外直接投資,是因為它有比東道國同類企業有利的壟斷優勢,從而在國外進行生產可以賺取更多的利潤。
‌這種壟斷優勢可以劃分為兩類:
一類是包括生產技術、管理與組織技能及銷售技能等一切無形資產在內的知識資產優勢;
一類是由於企業規模大而產生的規模經濟優勢。

主要思想

市場的不完全性是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同時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是對外直接投資獲利的條件。
1、市場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產生於四個方面:
(1)產品市場不完全。這主要與商品特異、商標、特殊的市場技能或價格聯盟等因素有關;
(2)生產要素市場的不完全。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資本市場上的便利及受專利制度保護的技術差異等原因造成的;
(3)規模經濟引起的市場不完全;
(4)由於政府的有關稅收、關稅、利率和匯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場不完全。
2、壟斷優勢
(1)市場壟斷優勢。如產品性能差別、特殊銷售技巧、控制市場價格的能力等。
(2)生產壟斷優勢。如經營管理技能、融通資金的能力優勢、掌握的技術專利與專有技術。
(3)規模經濟優勢。即通過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在供、產、銷各環節的銜接上提高效率。
(4)政府的課稅、關稅等貿易限制措施產生的市場進入或退出障礙,導致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其壟斷優勢。
(5) 信息與網路優勢。

有關結論

1、原因分析:在東道國市場不完全的條件下,跨國公司可利用其壟斷優勢排斥自由競爭,維持壟斷高價以獲得超額利潤。
2、結論:對外直接投資是具有某種優勢的寡頭壟斷企業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場而採取的一種行為方式。
異國直接投資
1、對開發中國家直接投資
可以繞過東道國的關稅壁壘;同時技術等資產可以獲得全部收益。
2、對已開發國家之間的交叉直接投資
寡占反應現象,通過在競爭對手的領土上建立企業來互相牽制和加強自身能力行為的綜合表現。

補充

對跨國公司各壟斷優勢的補充
1、知識優勢
2、產品差異優勢
3、規模優勢
4、管理優勢
5、資本優勢
壟斷優勢理論的擴展
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為海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了使這個理論更好的適應現實經濟社會,西方學者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補充與完善:一是進一步論述了跨國公司的各種壟斷優勢的理論;二是論證了跨國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資與許可證交易三種方式中選擇直接投資的根據和條件;三是提出了對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原因的不同解釋。

評價介紹

1、貢獻:
壟斷優勢理論突破了國際間資本流動導致對外直接投資傳統貿易理論框架,突出了知識資產和技術優勢在形成跨國公司中的重要作用。
因而,壟斷優勢理論在20世紀60-70年代中期,對西方學者產生過較深刻的影響。‌壟斷優勢論從理論上開創了以國際直接投資為對象的新研究領域,使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開始成為獨立學科。這一理論既解釋了跨國公司為了在更大範圍內發揮壟斷優勢而進行橫向投資,也解釋了跨國公司為了維護壟斷地位而將部分工序,尤其勞動密集型工序,轉移到國外生產的縱向投資,因而對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2、不足:
這一理論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不能很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的產業分布或地理分布;它以美國為研究對象,對開發中國家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缺乏指導意義。
‌壟斷優勢理論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和原因作了科學的分析和說明。‌
壟斷優勢理論突破了傳統國際資本流動理論的束縛,指出對外直接投資是以不完全競爭為前提的,是一種企業寡頭壟斷和市場集中相聯繫的現象。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壟斷優勢理論奠定了當代跨國公司與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研究的基礎,並對以後的各種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壟斷優勢理論的不足之處在於它缺乏普遍意義,由於研究依據的是20世紀60年代初對西歐大量投資的美國跨國公司的統計資料,因此對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有很好的解釋力,但卻無法解釋60年代後期日益增多的開發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因為開發中國家的企業並不比已開發國家有更強的壟斷優勢。而且,該理論偏重於靜態研究,忽略了時間因素和區位因素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動態作用。
優勢
‌金德貝格通過研究,把美國的壟斷優勢概括為:
1.實行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的優勢。前者使跨國公司對價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後者使跨國公司獲得外部規模經濟的優勢。
2.擁有市場的優勢。如獲得行銷技術、專利、商標等優勢。
3.由於跨國公司資金雄厚、技術先進和實行全球性經營戰略使其在生產和管理技能、方式上占有絕對優勢。
4.由於面向發展中國家投資,使其具有獲得廉價勞動力的優勢。
5.實行限制政策也給對外直接投資帶來優勢

國家交叉直投


1、對開發中國家直接投資
可以繞過東道國的關稅壁壘;同時技術等資產可以獲得全部收益。
2、對已開發國家之間的交叉直接投資
寡占反應現象,比如在某一個行業,只有一家經營相關業務,消費者或其他上下游產業沒有別的選擇餘地,只能與他進行交易或者接受其商品或服務,這就叫壟斷,而這一家公司就叫寡頭。而二者結合就是寡頭壟斷

評價

貢獻及缺陷
壟斷優勢論從理論上開創了以國際直接投資為對象的新研究領域,使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開始成為獨立學科。這一理論既解釋了跨國公司為了在更大範圍內發揮壟斷優勢而進行橫向投資,也解釋了跨國公司為了維護壟斷地位而將部分工序,尤其勞動密集型工序,轉移到國外生產的縱向投資,因而對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該理論的最大貢獻在於將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入生產領域,擺脫了新古典貿易和金融理論的思想束縛,為後來者的研究開闢了廣闊的天地。
但該理論無法解釋不具有技術等壟斷優勢的開發中國家為什麼也日益增多地向已開發國家進行直接投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