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直接投資

對外直接投資

對外直接投資是對外間接投資的對稱。投資者直接在外國舉辦並經營企業而進行的投資。它也是國際投資的一種方式。對外直接投資可分為:(1)參加資本,只參加少量的投資,不參與經營,必要時也派遣技術人員和顧問擔任指導。(2)開辦合資企業。由雙方共同投資並派遣擁有代表權的人員參加經營。目前一些開發中國家為了保障本國利益,對合資企業中的外資比例都有立法限制。(3)收買現有企業。(4)開設子公司(或分店),由總公司出資,根據當地法律開設獨立經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一般表現為,投資者輸出資本,直接在國外開辦工廠,設立分店,或收買當地原有企業,或與當地政府、團體、私人企業合作,而取得各種直接經營企業的權利。對外直接投資有利於被投資國解決資金困難、引進先進技術、擴展出口貿易、增加就業機會,因而被廣為接受。目前世界各國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大都採取開放政策以吸收國外直接投資,同時注意制定相應的政策法律,保護民族權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外直接投資
  • 外文名: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簡稱:OFDI
  • 定義:跨國經營方式形成國際間資本轉移
定義,簡介,意義,法律法規,目的,收入動機,成本動機,區別聯繫,區別,聯繫,現狀,主體類型,

定義

一般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一國投資者為取得國外企業經營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權而輸出資本,設備,技術和管理技能等無形資產的經濟行為。

簡介

跨國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到1999年為止,5.3萬跨國公司約有3.5萬億美元資產。且跨國公司的投資主要是在已開發國家之間,且基本上分布於日本,美國,歐盟三極之中。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及其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引起西方學者的普遍關注,並形成了壟斷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國際產品周期學說、寡頭壟斷行為學說、市場內部化學說及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等各種旨在解釋並闡述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學術流派。
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包括獲取原材料、尋求知識、降低成本、規模經濟、穩定國內客戶等戰略性動機以及出於發揮其特定優勢而進行國外直接投資的經濟性動機。
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的重大意義。

意義

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在工業發達、技術先進的國家和地區收購企業或購買股份,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管理,可以吸收其中的先進技術,學習有效的管理經驗和方法,這有助於提高國家的整體技術水平,提高企業經營的效率。
2.近幾年來,中國一些傳統加工產業的國際市場已面臨飽和,亞洲金融危機使中國的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企業進行對外投資,不僅可以避開一些國家對中國產品所設定的關稅非關稅壁壘,帶動國內原材料、輔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套設備的出口,而且可以為國內企業提供準確的國際市場行情,減少出口中的盲目性。
3.通過投資於國外資源性行業,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國外的自然資源,彌補國內資源的短缺,促進國內經濟發展。

法律法規

境外投資管理辦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於2009-03-16正式發布的。其發布文號“商務部令 2009年第5號 ”。其主要作用是促進和規範境外投資。 該辦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關於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准事項的規定》(商務部2004年16號令)和《商務部、國務院港澳辦關於印發〈關於內地企業赴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投資開辦企業核准事項的規定〉的通知》(商合發2004452號)同時廢止。此前有關規定與本辦法不符的,以此辦法為準。

目的

收入動機

1、吸引新的需求來源。一個公司經常會發展到其增長在本國受到限制的階段,可能的原因是激烈的競爭。即使沒有太大的競爭(比如中國兵器裝備公司),它在本國的市場份額也許已接近潛力頂峰。因此一種可能的解決途徑就是考慮有需求潛力的國外市場。許多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尼西亞、越南、印度、中國、非洲國家等都被認為是具有吸引力的新的需求的來源。因為這些國家的消費者過去在購買國外企業生產的商品方面受到了限制,一些商品市場尚未完善,從而為跨國公司的進入提供了巨大的潛力。
2、進入有超額利潤的市場。假如行業內的其他企業證實在其他市場可以取得超額收益,跨國公司也許會決定到那些市場上銷售。它也許會打算降低目前過高的價格。
3、利用壟斷優勢。如果企業擁有其競爭對手所不具有的各種資源和技能,就有可能變得國際化。(比如馬士基航運公司在航運方面具有壟斷資源優勢,使得馬士基航運有投資其他國家港口的衝動)如果一個特定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並將這一優勢成功的在本國市場上加以利用,它也可能試圖在其他國家市場上加以利用。
4、對貿易限制做出反應。由於過多出口商品到其他國家會損害當地就業形勢,當地政府往往對進口做出限制。而對外直接投資能夠促進就業,因此也能規避政府對於貿易的限制。這也是一種防禦策略。

成本動機

1、從規模經濟中充分受益。試圖為其主導產品拓展新的市場領域的公司因規模經濟而提高其收益和股東財富。
2、利用國外的生產要素。各國間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會有很大的不同,跨國公司常試圖在勞動力和土地價格相對便宜的地方設立生產點。台灣、韓國的生產商將生產地點轉移到中國就是一個例子。
3、利用國外的原材料。基於物流成本的考慮,公司總是避免進口某一國家的原材料,尤其是當其計畫再將生產加工好的產品返銷給該國的消費者時,更可行的方法是在這些原材料所在國進行生產加工。比如諾基亞在中國建立VMI中心。
4、利用外國技術。各公司都競相在國外建廠或購買國外已建成的工廠來學習國外的技術,這些技術接著又會在全球子公司普及以完善生產程式。例如聯想收購IBM。
5、對匯率變動作出反應。當企業覺察到某種外幣會貶值時,它也許會考慮對該國進行直接投資,因為原先的費用支出相對降低了。這和對外間接投資不同,因為對外直接投資需要較長的周期。因此,判斷某種外幣會升值時,常會採取對外間接投資策略。

區別聯繫

區別

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投資的區別:
1、對外投資是指企業為購買國家及其他企業發行的有價證券或其他金融產品(包括:期貨與期權、信託、保險),或以貨幣資金、實物資產、無形資產向其他企業(如聯營企業、子公司等)注入資金而發生的投資。
2、對外直接投資。是指不藉助金融工具,由投資人直接將資金轉移交付給被投資對象使用的投資,如持有子公司或聯營公司股份等。

聯繫

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投資的聯繫:
對外投資包含直接投資(對內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間接投資(藉助金融工具)

現狀

近幾年,隨著中國與海外合作的頻繁開展,我國的境外投資也得到快速發展,居開發中國家首位。
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境外投資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一五”期間,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速達到34.3%。初步統計,截至2011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823億美元,當年共對全球132個國家和地區投資651億美元,居開發中國家首位。
2012年8月30日,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淨額(流量)實現了自數據發布以來連續十年的增長,達到746.5億美元,同比增長8.5%,其中非金融類投資達到685.8億美元,同比增長14%。
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範圍內對外國直接投資最具吸引力的經濟體,這是對有關“外商投資企業從中國大規模撤資”說法的有力回擊。事實上,外商對華投資熱情未減,結構更最佳化,含金量更高。今後,我國資本大規模“走出去”和高水平外資“引進來”仍是重要著力點——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日前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稱,201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1.26萬億美元,比2013年下跌8%。中國2014年吸收外資規模達1196億美元(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同比增長1.7%,外資流入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再次證明了中國仍是全球範圍內對外國直接投資最具吸引力的經濟體,外商對華投資增長動力未減,有關外商投資企業從中國大規模撤資的說法不實。
截至5月底,我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4.5萬億元人民幣(折合7267億美元)。其中,股權和債務工具投資2354.5億元人民幣(折合384.1億美元),占84.6%,收益再投資429.1億元人民幣(折合70億美元),占15.4%。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5年9月17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有關情況。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在會上表示,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1231.2億美元,同比增長14.2%,連續12年實現增長,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繼續高速增長,創下1231.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14.2%。自2003年中國發布年度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以來,連續12年實現增長,2014年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2002-2014年的年均增長速度高達37.5%。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中國吸引外資僅差53.8億美元,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
同時,2014年對外投資的存量規模不斷擴大,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2014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8826.4億美元,較上年末增加2221.6億美元,占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存量的份額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在全球分國家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排名中較上年前進3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2018年前11個月,中國對外投資數據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11月當月對外直接投資149.1億美元,與去年同比下降了29.8%。

主體類型

(1)市場導向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市場導向型的區位選擇主要是規避貿易保護和貿易壁壘以及開闢新的市場。雖然我國加入了 WTO 組織進行國際間經濟交流,但是關稅、配額以及非關稅等貿易壁壘仍然限制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同時,國內市場很多產品都面臨著市場飽和、生產過剩等現象,其市場需求呈下降趨勢,為了尋求生存之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產品轉出到國外,不僅能夠解決生產過剩的現象,而且還可以拓展市場。對於新產品而言,同時占領國內和國外市場,企業就可以在產品生產的初期獲得領先優勢,得到豐厚的利潤回報。這類型的區域主要集中於東南亞、中東歐國家,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地理位置臨近,市場規模與增長潛力大、勞動力價格低;而中東歐國家市場規模大,產品競爭力強,且對中國企業設定較多的貿易障礙。
(2)資源導向型:資源尋求型的海外直接投資主要目的是尋求國內稀缺的資源以及維護原料來源的穩定性。我國對於石油、鐵、銅等自然資源需求旺盛,雖然我國的自然資源豐富,但是仍然存在缺口,投資於資源豐富而資金緊張的國家是我國尋求資源的主要方式。此外,一些使用進口原料的企業因為防範國際原料市場供應和價格變化帶給企業的不良影響,往往考慮在原材料生產國生產該產品。在這一類型下的直接投資主要區域集中非洲、中亞、西亞;石油、鐵、銅等資源豐富的拉美國家。
(3)技術導向型:我國現階段的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後,為了縮短與已開發國家技術水平的差距,引進能夠應對國內激烈競爭的技術,中國企業一般都會採取跨國併購等海外投資的方式,吸收學習國際先進技術、了解國際技術最新動態,並引進我國在進行本土化之後,推向市場,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一類的區域選擇主要是以已開發國家為主,因為他們有較為高端的技術,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科技水平較好的北美、日本、澳大利亞、西歐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