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姓(墨(中國姓氏))

墨姓(中國姓氏)

墨(中國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墨姓,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姓氏,主要源於姜姓子姓,均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潛夫論》記載:“禹師墨如。”墨姓歷史名人有東周時期宋國墨翟,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堂號為梁郡堂(又稱梁國堂、睢陽堂)。墨姓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七百五十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墨姓
  • 郡望梁郡(今河南商丘
  • 堂號:梁郡堂(又稱梁國堂、睢陽堂)
  • 歷史名人墨翟 
  • 來源姜姓子姓
  • 姓氏排名:第七百五十位(台灣)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得姓始祖,遷徙分布,墨姓名人,墨翟,墨麟,墨翁,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墨姓宗祠通用聯,

基本介紹

墨[墨,讀音作mò(ㄇㄛˋ)]

姓氏源流

墨(Mò)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姜姓,據《潛夫論》上所記載,姜墨如的後代以墨為姓,稱墨氏夏啟建立夏王朝之後,敕封姜墨如的兒子姜胎初為孤竹國的國君,姜胎初就以父親的名字為姓氏,稱墨胎初,世代相傳為墨胎氏,亦稱墨台氏,其後有族人省文簡改為單姓墨氏,世代相傳至今。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
夏禹離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請一位名叫姜墨如的老先生教導禹。墨如教禹說:“你當學治國之道,仁是君王之寶,施政當從仁;禮是國之體制,無禮不能從仁;民是國之根本,治國興邦要合民意。” 墨如教禹三年,又為禹推薦高人西王國先生。故墨氏後人奉墨如為墨姓的得姓始祖。
孤竹君後代省為墨氏。據《通志·氏族略》載:“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相傳夏朝時,夏禹封炎帝的後代於台(今遼寧省朝陽市),時稱為墨台氏,而後來簡化為墨氏。商朝,墨台氏的後代建立諸侯國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南),國君是墨胎,墨胎有兩子,分別是伯夷和叔齊,他們因都想讓位於兄弟而出外流浪,後侍於周文王,但卻阻攔周朝伐商,後因恥於食亂臣之糧,餓死終南山。他們的“賢”名流傳於世,後人就以墨字為姓,稱為墨氏。
在墨如、墨胎初(姜胎初)、墨胎、墨胎允、墨胎智的後裔子孫中,多有稱墨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墨氏正宗。墨氏族人大多尊奉墨如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子姓,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墨翟,公元前479年~前381年,子姓,宋國人,是春秋時期宋國貴族公子眱(目夷、墨夷)之後,其家族到春秋末期已經沒落為平民。墨瞿創建了墨家學說,世稱墨子,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中特別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公元前五世紀初,墨子出生在宋國一個以木工為謀生手段的手工業者家庭。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處工就官府”的社會,即工匠處於官府的嚴格控制之下,隸屬和服務於官府,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當時的工匠是世襲的,因此墨子從小就承襲了木工製作技術,並由於他的聰明巧思,使他成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為他後來的社會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聖人。
在墨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墨氏、翟氏,還分衍有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子姓墨氏皆尊奉墨子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姜姓墨氏合譜。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墨爾齊氏,亦稱墨勒濟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死敵蒙古篾里吉氏族,蒙語為?,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台罕、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哈達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墨氏
⑵.蒙古族墨爾秦氏,世居台罕(),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墨氏。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⑴.滿族阿圖拉墨氏,亦稱阿圖拉莫氏,以地為氏,滿語為Aturamo Hala,源出圖拉河下游流域(今俄羅斯秋明州托博爾河左支流與哈薩克斯坦之間地帶),隸屬於滿洲正黃旗,後遷雅爾古(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薩爾滸風景區”),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墨氏、莫氏等。
⑵.滿族墨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滿語為Mogiya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後所冠漢姓即為墨氏。
⑶.滿族墨哷氏,亦稱莫勒特氏,滿語為Mor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後改漢姓墨氏、梅氏等。
⑷.滿族墨爾迪氏,滿語為Mordi Hala,祖先世居黑龍江北境,清乾隆初期移居呼蘭(今黑龍江呼蘭),後有達斡爾族共有姓氏,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⑸.滿族墨爾赫氏,滿語為Morho Hala,漢義“苜蓿草”,世居哈達察漢(今吉林蛟河白石山),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⑹.滿族墨爾吉氏,滿語為Mo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後多冠漢姓為墨氏。
⑺.滿族墨呼哩氏,亦稱莫圖里氏,滿語為Mohuri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所冠漢姓墨氏、莫氏等。
⑻.滿族墨克廷氏,滿語為Moketing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⑼.滿族墨爾達扎氏,滿語為Mordaja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沿線等地,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⑽.滿族瓦墨氏,滿語為Wamo Hala,世居黑龍江沿岸地區,所冠漢姓多為墨氏、莫氏、瓦氏等。

源流五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達斡爾族墨爾丹氏,亦稱莫爾登氏、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莫塔哈利氏,世居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d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莫爾登氏多冠漢姓墨氏、孟氏、莫氏、蒼氏、利氏等。

得姓始祖

墨胎允(伯夷)、墨胎智(叔齊)、子墨翟

遷徙分布

墨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七百五十位,望族出梁郡(今河南商丘)。墨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墨姓的姓氏來源有二:一個是如《潛夫論》上所記載,墨如的後代以墨為姓,稱墨氏。即早在夏禹時,禹的老師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後世子孫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說法是由他姓改過來的,從《通志·氏族略》記載上推斷,墨氏是從墨台氏改過來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後墨台氏,改為墨氏。”的記載。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國(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西面,盧龍縣朝陽縣一帶地方)的國君,它一直作為夏、商、周王朝的附屬國,公元前256年隨著周王朝的解體而消退。周朝初年恥食周粟而活活餓死的伯夷、叔齊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兒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齊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台氏,他們的後代有以墨為姓的,亦稱墨氏。幾千年來,墨胎氏的後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這就是墨台氏祖先名字的頭一個字成為今天的墨姓。如今,墨姓的人多生活在陝西、四川一帶,而史上記載的墨氏多不於此地,因此應該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墨氏轉遷。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商丘)。
如今,墨氏族人主要生活在陝西、四川一帶,而史上記載的墨氏並不居於該地,當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墨氏族人轉遷過程。

墨姓名人

墨翟

姓墨,名翟(約公元前479-公元前381年),東周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宋國商丘人,生前為宋國大夫。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其“天志”、“明鬼”學說,承襲殷周傳統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與“兼愛”等內容,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說,以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處世奉行“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當時人民反對戰爭的意向,其“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為反對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又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非樂上》),並提出“尚賢”、“尚同”等政治主張,以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弟子眾多,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墨學於當時對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子墨子

墨麟

明朝初年的有名人物,在朝廷當兵部侍郎的高官,原籍是陝西省高陵,來自墨姓的名門望族。歷官北平府的通判按察司副使等。

墨翁

(1954~),原名吳墨林,自號燕山人、墨翁、燕山散人;北京人。著名現代書畫家、篆刻家。

郡望堂號

郡望

梁郡:亦稱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市大部分地區及安徽碭山縣諸地。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為梁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梁郡舊地置宋州,治睢陽縣

堂號

梁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梁國堂、睢陽堂。

墨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首陽高節,
兼愛遺風。
——佚名撰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商代末年孤竹國君的長子伯夷(墨胎允)、次子叔齊(墨胎智)。孤竹君原定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君位讓給伯夷,伯夷不接受。後來,二人聽說周文王能養老人,便入周,武王伐紂時,二人曾去勸諫;武王滅商後,他們隱居首陽山,自以為是商代遺民,以吃周人糧食為恥,終於餓死。下聯典指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說派的創始人墨子,名翟,原是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儒家煩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其思想的核心是“兼愛”、“非攻”。其學說對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為“顯學”。現存有《墨子》五十三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