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跡測驗

墨跡測驗

羅夏墨跡測驗(簡稱RIM)是由瑞士精神病學家赫爾曼·羅夏(HermannRorschach )於 1921 年創建的一種人格測驗

羅夏墨跡測驗是歷史上爭議最多的心理測驗。自 1921 年創立以來,它一直是臨床心理學界用得最廣的心理測驗之一,20 世紀 40 和 50 年代它幾乎成了臨床心理學的同義語。但懷疑和批評它的人也很多,批評者認為它不具備必要的心理計量學特徵,主張廢除這一測驗技術。對 RIM 批判和懷疑主要是因為人們將它與精神分析理論聯繫在一起了。

70 年代以後,RIM 的發展走向了整合的道路,人們對測驗與精神分析理論的關係進行了反思,重新界定了測驗的性質,並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將測驗引向了客觀化和科學化的發展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墨跡測驗
  • 外文名:Rorschach  Inkblot  Method
  • 簡稱:RIM
  • 創立人:Hermann  Rorschach
  • 用於:人格測驗
  • 測驗目的:體現被試的人格特徵
羅夏墨跡測驗的早期發展,Rorschach 的研究,RIM在美國的發展,五大羅夏系統,RIM與投射假說,綜合羅夏系統的創立,對RIM性質的界定,RIM的獨特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RIM發展現狀原因探析,RIM在中國的發展預測,

羅夏墨跡測驗的早期發展

墨跡圖片並不是Rorschach所發明。在他之前,潑墨遊戲早已在瑞士民間廣為流行,人們將墨潑在紙上,對摺後形成不規則的對稱圖形,然後看誰的想像最別具匠心。最早對墨跡圖片進行心理學研究的有Justinus Kerner(1857)、Binet(1895)等,他們嘗試用墨跡圖來研究想像力。這些研究側重分析反應內容,而沒有探討反應與人格的關係。

Rorschach 的研究

Rorschach早年研修醫學,畢業後成了一名精神科醫生。他自小就擅長潑墨遊戲,並曾獲得了“Klec”(意為墨跡圖)的綽號。成為精神醫生後,他開始用墨跡圖研究精神病人。Rorschach在墨跡圖片的研究中採用了客觀的方法。他採納了格式塔學派的觀點,認為測驗主要涉及了知覺過程,並將此測驗的性質界定為“圖形解釋測驗”。測驗只要求被試報告出他從圖片中看出了什麼,而不要求對圖形作過多的解釋。
Rorschach認為被試的反應是在整合刺激圖形引起的感知覺和已有記憶痕跡的基礎上形成的,包含的心理機制有感覺、記憶和聯想。他把測驗主要當成一種知覺任務,認為被試完成這一知覺任務的結果體現了其心理機能。Rorschach並沒有從投射的觀點研究墨跡測驗。在談及與精神分析的關係時,他明確地指出:“不能認為本測驗是一個探索無意識的工具,它在最好的程度上,也比其他更加深奧的心理學方法如夢的解析和聯想實驗差得遠。這是不難理解的。這個測驗不在於引出‘來自潛意識的自由之流,卻要求適應外部刺激,要求現實機能的參與’”。
測驗的解釋也是以定量方法為主,初步確立了測驗的常模。被試被分成正常人、弱智、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癲癇症、腦器質性病變6個大組,每一個大組中又根據不同的心理特徵區分出了若干個小組。然後統計出不同小組在測驗記分上的不同分布,據此推斷出測驗的各種記分所代表的心理特徵及其診斷意義。通過實證研究,Rorschach肯定了測驗的診斷價值。認為它可以區分正常人的不同人格,及神經症、精神分裂症和腦器質性病變。在對測驗進行解釋時,要從認知能力、情感類型、自我機能和對自己和他人的感知4個方面入手。

RIM在美國的發展

五大羅夏系統

Rorschach於1922年去世,若干年後RIM的研究中心轉移到了美國。1937年,Beck和Klopfer分別創立了自己的羅夏系統。Beck堅持了Rorschach的傳統,將測驗視為一個認知-知覺過程,力求在經驗效標的基礎上解釋測驗的記分,積累了很多信度和效度研究資料。Klopfer則是精神分析理論的支持者,堅用Freud和Jung的觀點解釋測驗。他的研究重點在於對測驗內容的分析,認為被試的反應中包含了深刻的象徵意義,代表了潛意識中欲望、動機、感情和衝突。
Klopfer放棄了Rorschach的經驗取向的研究方法,而代之以精神分析的理論為導向,因此並不關注測驗的心理計量學特徵。
Beck和Klopfer的羅夏系統可以說代表了兩種對立的研究取向,而Piotrowski(1957)、Hertz(1934)和Rapaport等人(1946)所創立的羅夏系統則處於這兩種取向之間。這樣,截止到1957年,美國已有五大羅夏系統。這些系統雖使用共同的刺激物——10張瑞士標準墨跡圖,保留了羅夏最初的基本測驗方法,但在測驗的實施、記分、解釋上都各不相同,這就使得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結論,造成了測驗使用上的混亂。

RIM與投射假說

1935年,Morgan和Morray創立了主題統覺測驗(TAT),Morray藉助Freud的投射理論論證了不明確的刺激情境能引發出人的真實人格的投射的內在機制。
Frank(1939)則進一步完善了投射假說,並把使用10張模糊圖形作為刺激物的RIM歸入投射測驗之列。Frank認為,當把不具結構性的和模糊的刺激物呈現給被試時,就會引發他個人私有世界的投射。因為他必須對刺激物進行合理的組織和解釋,並對它做出有效的反應。就是說,由於刺激情境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被試必須主觀地組織它,並賦予它獨特的、私有的意義。
Frank將投射假說用於RIM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即10張墨跡圖片是完全無組織的、模糊不清的,因此,無論被試作出什麼樣的反應,都是對它賦予了獨特的、私有的意義。正因為意義是被試主觀地賦予的,其中就理所當然投射了被試真實的人格。投射假說使RIM迅速流行起來,但同時也使測驗脫離了客觀化的研究方向。

綜合羅夏系統的創立

為解決RIM存在的問題,Exner(1968)成立了羅夏基金會(後改為羅夏工作組),開始了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並在1974年創立綜合系統(Comprehensive System,CS)。由於他的傑出工作,Exner成為1997年4名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特殊貢獻獎的心理學家之一。

對RIM性質的界定

Exner首先對測驗的性質和它引發的心理機制進行了實驗研究。發現絕大多數被試是根據圖形整體或部分與他記憶中的什麼東西最為相像而做出反應的,而圖形本身確實與現實中的某些事物有相似之處,這是被試反應的依據。被試的反應是按照墨跡圖的固有特徵進行的,而不是完全根據想像編造事物,任意地賦予它“私有的”意義,他們的大多數反應是與墨跡圖形基本吻合的。這與要求被試脫離刺激圖形去編造故事的TAT測驗是根本不同的。所以,Frank的投射假設不完全適用於RIM。Exner在論述RIM的實質時認為與之有關的心理過程乃是一個問題解決的任務完成過程,這一任務中能體現被試的人格特徵。

RIM的獨特價值

在對RIM進行評論之前,首先要明白它的獨特性質。RIM是一種非文字性的測驗,對它的反應基本不受文化的影響,因此在測量人格方面是文化公平的(culture free)和文化獨立的,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可直接相互比較,因此在跨文化比較研究中有獨特的價值。
RIM的要求是從圖片中識別出物體(讓被試說出圖形可能是什麼),而不是根據圖形編造故事和產生聯想。因此,RIM與主題統覺測驗TAT有根本的不同,刺激物的特徵對反應有相當大的規定性,因此測驗具有相當程度的結構性,也相當具有客觀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一個客觀化的人格測驗。
人格測驗有結構化與非結構化之分。結構化測驗要求被試直接報告自己的情緒、態度、經驗和行為表現,通過這種直接的報告獲得行為樣本,從而得到人格的信息。在結構化人格測驗中被試所表達出的信息大都經過了意識的審查。每個人在報告自我的信息時,必然在考慮自己展示出來的“我”是否與自己的社會角色協調,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運用“印象管理機制”,使反應中出現由社會稱許性等心理定勢引起的偏差,使測驗失去效度。
RIM是一種非結構化的測量方法,其刺激物和指導語都是非結構化的。是非結構化測驗旨在通過被試完成一定任務時所表現出的行為(如繪畫、完成句子、編造故事、識別圖形等)間接地評定其人格。RIM即是這種非結構測驗中的典型,這類測驗的目的是隱蔽的,被試不可能猜到測驗的目的,他們產生的目的性行為是為了完成當前測驗任務,而根本想不到這些行為會折射出自己的人格。因此表達出的人格信息就較少受到意識的審查,可以避免社會稱許性問題的影響,被試在測驗過程中也就不會掩飾和偽裝。因此RIM具備測量真實人格的可能性。
由於被試是在不同意識水平上反應的,這兩類測驗可能測量的是同一種人格的不同側面,或者是測量的是同一種人格的不同功能。自陳量表有可能測量了反應傾向、印象管理等方面的特質,投射測驗則可能與外顯行為間不具有直接的關係。
Mc Clelland(1989)、Stricker(1999)等人的長期追蹤研究無可爭議地證明,RIM能揭示潛在的人格傾向,更能準確地預測長期行為,而結構化的人格測驗則在預測短期行為方面更有優勢,因此在人格評估中如果能綜合兩方面的信息,就能提高總體預測效度。
RIM能提供其他測驗所缺乏的信息,如一個人的世界觀、所經歷的重大事件等,這對心理診斷和治療是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表明,RIM能檢查出被試知覺和思維上的混亂,而如果使用其他的測驗,被試對社會稱許性和社會規則的關注可能掩蔽了這些認知障礙。另外有關情緒經歷、表達和控制方面的信息等也是其他測驗不能測量到的。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客觀地講,RIM也不是沒有問題的。其原理不易掌握,使用起來需要很高技巧,且要經過專門的訓練。主試必須嚴格控制測驗過程,按標準化的程式使用測驗,稍有不慎,所得到的測驗信息就可能是不可靠的。就是說,RIM很容易受測驗條件(主試、指導語、被試狀態和主被試關係)所引起的誤差的影響。這可能是爭論的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RIM的記分與一般的心理測驗不同,大都不符合常態分配,且每一個記分都不會與外部效標有很高的相關,因此憑單個指標並不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在對被試進行診斷和解釋時,必須整體地考慮測驗結果。有些研究表明,部分指標在某些群體中是有鑑別力的,在另外的群體中則不然,如果僅僅依據這些指標,就有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
投射測驗是人格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大多數人格心理學家都承認單純使用自陳量表是難以進行準確的人格評估的,大量事實表明役射測驗可以作為一種補充或替代的方法,因此這類測驗是應該倡導的。但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RIM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綜合羅夏系統對測驗心理機制與人格的關係尚處於假設階段。綜合羅夏系統也承認RIM是間接地測量人格的,但測驗的心理過程不是投射而是問題解決,至於人格為什麼會影響測驗的結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其次,如果將測驗過程視為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被試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解決行為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廣到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去,那么有沒有比 RIM 更具可推廣性,即外部效度更高的測驗任務?這樣的測驗任務肯定是存在的,有待於我們去發掘。
再次,RIM 以被試對 10 張墨跡圖的反應為行為樣本推測其人格,這一樣本是否有充分的代表性?這10 張圖片已經用了 80 多年,為什麼不改用其他的圖片?霍茲曼墨跡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榜樣。如果能從這一方面努力,就有可能得到更有效度的測驗。RIM 在國內的研究還較少,對照國內外的差距,筆者呼籲業內人士要重視該領域的研究,改變人格測量中主要使用自陳量表的局面。

RIM發展現狀原因探析

總的看來,羅夏墨跡測驗在中國將近三十年的發展成果並不顯著。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恐怕是羅夏墨跡測驗本身極其複雜。
它是以墨跡偶然形成的模樣為刺激圖版,讓被試者自由的看並說出所浮想到的東西,然後將這種反套用符號進行分類,加以分析,捕捉人格的各種特徵,進而進行診斷的一種方法。測試一個被試大概需要1個小時。測試之後還要把相應的文字轉化成符號,這一步又涉及大量的原則。第三步把這些符號依據一定的公式折合成分數。這一步已經可以實現計算機操作,但是其中包含的非常細密的原理仍需要研究者掌握。最後根據分數得出對被試的一個解釋。
這個最終的解釋包括了多達14項結果。因此該測驗相比其他心理測驗是難之又難,沒有幾年的學習時間根本無法獨立操作完成。

RIM在中國的發展預測

經過幾年的沉澱和積攢,羅夏墨跡測驗未來在中國將會有一個持續的發展,但本身的難度決定了研究者始終不會太多。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臨床與健康心理學研究室已經嘗試計畫組織全國專家共同建立羅夏墨跡測驗的中國常模。這將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如果編制出了中國常模,羅夏墨跡測驗在中國的發展才算真正的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