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琴

墜琴

墜琴也稱墜子、墜弦,傳統拉弦樂器。是河南曲藝墜子書的主要伴奏樂器。約在清末演唱鶯歌柳書(一種說唱音樂)墜琴時,持伴奏樂器小三弦,改革、發展成為墜琴。墜琴的音箱如三弦而稍小,鼓面由蟒皮改為桐木板,琴桿保留了三弦的指板,用馬尾竹弓拉奏,因而改成為拉弦樂器。音色渾厚。目前墜琴主要流傳於豫北、魯南、冀南,尤以河南最為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墜琴
  • 也稱:墜子、墜弦
  • 分類:傳統拉弦樂器
  • 流行地區:山東呂劇、河南琴書樂隊
簡介,歷史,結構,規格,製作,製作琴桿,制筒,蒙皮,掛弦調音,做弓子,做琴把,做琴頭,技法,

簡介

墜琴,也稱“墜子”,是山東呂劇、河南琴書樂隊中的主奏樂器,亦稱主弦,還用於某些曲藝音樂、歌舞音樂以及其他地方戲曲音樂中。在清末由小三弦演變而來,流行於河南、山東。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深受人民喜愛。除用於曲藝和戲曲伴奏外,還可獨奏或合奏。
墜琴墜琴
墜琴音色渾厚、高亢、柔美,同時還可以模仿各種特有的聲音(如各種動物的叫聲,人的笑聲、哭聲等),是一個十分有特色的樂器。是河南說唱“墜子書”的主要伴奏樂器,因有較長的指板,大幅度滑音最具有特色,對唱腔能襯托入微。
演奏者在拉奏墜琴的同時,還腳踏墜梆擊節,為演唱者伴奏。本世紀初由小三弦改革製成。
結構同小三弦,紅木、花梨木製,全長90—95厘米。琴桿、琴頭、指板仍保留著原制。音箱較小三弦的琴鼓略小,兩面蒙梧桐木薄板。琴頭兩側各置一軸,張兩弦。架於琴碼上,馬尾弓在兩弦間拉奏。定墜琴多以四度關係定弦,常定為a 、d1 ,音域從a ~d3 ,一般有兩個半八度。

歷史

墜琴已有近百年歷史。清代末年,在河南流傳著“鶯歌柳”和“三弦鉸子書”等說唱音樂形式,為它們伴奏的主要樂器是小三弦。
墜琴墜琴
經過民間藝人長期的演奏實踐,深感彈撥的小三弦與演唱者的拖腔不能緊密配合,難於滿足藝術要求。
於是,有些藝人就仿效胡琴,在小三弦的外弦和中弦之間穿上一支馬尾弓(保留裡弦做共鳴弦),作為拉弦樂器使用,在伴唱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時人們稱這種樂器為“拉三弦”。
後來,在說唱藝術中隨著女演員相繼出現,演唱者的音區和音色有了顯著區別,為了提高樂器的定弦和增加音色的明亮度,適應墜子書發展的需要,進而又把“拉三弦”的蟒皮面改為桐木板面並去掉裡弦。
最初說唱音樂“三弦鉸子書”用小三弦伴奏,後在“鶯歌柳書”中將三弦改為二弦,又將琴鼓上所蒙蟒皮改為薄桐木板,用馬尾弓拉奏,始成今之墜琴。

結構

墜琴仍保持小三弦形制,琴筒與四胡琴筒相同。墜琴的構造和小三弦基本相同,琴桿、琴頭、弦軸和指板,仍保留著小三弦的形制,共鳴箱較三弦的琴鼓略小,兩面蒙以梧桐木薄板,使用江葦竹製作的馬尾弓拉奏,音色渾厚。
墜琴墜琴
墜胡的琴筒與四胡琴筒相同,用銅板或硬木製作,呈圓筒形,較四胡琴筒短而粗,長8 厘米,直徑11 厘米,前口蒙以蟒皮。琴桿和琴頭形似三弦,但琴桿較短,琴頭較小,指板較寬。用馬尾弓拉奏,音色純淨、柔美,宜於表現優雅抒情的曲調
琴筒為硬木、紅木或黃桐木,八方形,前口蒙蛇皮,後口有鏤空的框線。琴桿部份與三弦的琴乾相似而較短。全長約 90 公分,兼做指板,張兩弦,架於弦馬上,弓在弦內運行。用馬尾竹弓拉奏。音域約兩個半八度。墜胡音色高亢、柔美,除用於伴奏之外,還用於獨奏和器樂合奏。

規格

墜琴的規格主要有6種,1號墜琴也就是最大的墜琴,長度在110厘米左右,琴筒直徑在12厘米左右,這種墜琴聲音清脆婉轉,比較適合模仿女聲唱腔或尖脆的鳥叫,或其它優美的聲音。
2號墜琴也叫小擂琴,長度在140厘米左右,琴筒直徑在14厘米左右,這種墜琴聲音粗獷、深沉,比較適合模仿男聲唱腔,或粗獷的猛獸吼叫,如老虎、雄獅等,還可以模仿打擊樂器的演奏聲音。
墜琴墜琴
3號墜琴也叫專業琴,長度在92厘米左右,琴筒直徑在10厘米左右(一般是10.4厘米),琴筒長度6.8厘米,適用於專業的藝術團體演奏。
4號墜琴也叫高音琴,長度在70-80厘米左右,琴筒直徑在9厘米左右,琴筒長度7厘米,發音清脆,適宜在陰雨天使用。
5號墜琴也叫兒童墜琴,長度在50-80厘米左右,琴筒直徑在8厘米左右),琴筒長度6-7厘米,適用於少年兒童演奏。
6號墜琴屬於純工藝欣賞墜琴,長度在30-50厘米左右,琴筒直徑在5厘米左右,琴筒長度4厘米,一般只用於收藏,不用來演奏。

製作

製作琴桿

製作琴桿首先要選木料,一般選用進口的烏木和紅木,進行烘乾,直到木料中的水分小於2%,再進行粘接定型。粘接用的黏合劑,原先使用的是大鰾(用一種魚熬制的膠質)或水膠,現在基本上是用化學膠。

制筒

原先用制琴筒的是雜木,先做成長方形以後再捲成圓筒,現在,用定製的含銅為62%的合金銅板捲成,用合金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發音清脆,並且有餘音。捲成筒形以後再焊接、打磨成型。

蒙皮

琴筒上蒙的皮,原先是採用熱帶雨林中蟒蛇的皮,現在,用優質桐木板代替了蟒蛇皮,但是這種桐木,最好是選用山東地區沙土地中生長的梧桐木。製作之前,將這種桐木削磨成厚度2毫米左右的薄板,在攝氏40度左右的溫水中浸泡24小時,取出來用特殊的黏合劑貼上在琴筒上即可。貼上好的琴筒,5天以後就可以和其他部件進行整裝。

掛弦調音

在琴桿的兩端(琴頭和下面的底端)安裝上螺絲,在兩端螺絲之間安置兩根琴弦,原先是用自己製作的絲弦,將蠶絲用特殊的工藝製作而成,現在的弦分為銀弦和銅弦兩種,銀弦發音柔和優美,銅弦韌度大,發音清脆有力。琴弦有兩根,即子弦和老弦,也叫外弦和裡弦,子弦一般三股,清脆嘹亮,老弦一般六股,粗獷深沉,琴桿一般四度定弦,大體上分四個音區,多用“哆、發”定弦和“嗦、哆”定弦,但無明顯標誌,根據弦的張力和演奏者的指法來調節曲調。原先是憑感覺來定音,現在為了演奏的需要以及與其他樂器配合,用校音器來定音,更加準確。
製作墜琴製作墜琴

做弓子

選用竹節稍長、直徑在1厘米左右、長度在90厘米左右的優質實芯竹(一般是半年生的新竹)作為弓桿,經過蒸煮以後,兩頭打彎定型,在一頭鑽孔,另一頭設定自動調節弓毛長短的螺絲(無螺絲也可以直接栓在上面),其次將60根左右的馬尾安裝在弓子上,馬尾的多少也可以按照墜琴的功能要求來定數量。

做琴把

原先是選用同琴桿一樣的優質木料,在琴桿上打好孔,將製作好的琴把放入。現在是選用機械銅軸,可以調解琴弦的張力,更加精細和美觀。原先的木製琴把調解琴弦的曲調是粗調,用現在先進的銅軸可以進行微調。

做琴頭

選用同琴桿一樣的木料,製作成各種樣式的琴頭,根據顧客的要求隨時變換圖案,主要有龍、鳳、如意、馬頭、魚等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

技法

傳統墜琴的演奏形式多為自拉自唱,演奏時將墜琴置於腿上,左手持琴桿按弦,右手持弓拉奏。將一本梆系一架上,置於腳前,擊木梆的錘棒一端固定於架上(錘棒可活動),控制錘棒活動的一端繫繩綁於腳上,自拉自唱時,腳有節奏地擺動以拉動繩子擊板。
墜琴主要技法,左手弓法多用長弓(分軟弓、硬弓兩種)、半弓、短弓、連弓、斷弓、頓弓、抖弓、顫弓、碎弓、甩弓、雙弦等;左手特點由於墜琴琴桿長,有指板,把位大而又移動頻繁,因此滑音特別是大跳的滑音、雙滑音等很有特色。
此外,常用指法還有雙弦、揉弦、顫音、撥弦、泛音等。 近代著名的民間藝人、墜琴演奏家有王殿玉,擅長模擬各派著名戲曲演員的重要唱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