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柳書

鶯歌柳書

鶯歌柳書又稱鶯歌柳子,是流傳魯西南、魯南地區及豫東蘇北一帶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形式。相傳系由產生於明代的柳子戲曲牌“鶯歌柳”演化而成,並在此基礎上衍生了墜子書。

2008年6月7日,山東省菏澤市申報的“鶯歌柳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序號:758 Ⅴ-6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鶯歌柳書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 Ⅴ-65
  • 遺產類別曲藝
  • 申報地區:山東省菏澤市
歷史淵源,代表節目,演唱形式,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據記載,鶯歌柳書的歷史至少有200年以上。
鶯歌柳書雖歷史較為悠久,但流傳範圍並不甚廣。魯西南百年來最有影響的藝人,也是菏澤地區已知最早的鶯歌柳書藝人是曹縣仲堤圈的張瞎子(1848—1928,佚名)。鶯歌柳書的興盛時期,就是張瞎子活躍的時代。張瞎子的傳人是本庄的張保亮,再後一代人就是曹縣鄭莊鄭玉昆(1904—1976)和定陶的曹志田。鄭玉昆晚年將鶯歌柳書技藝傾囊傳給了菏澤的高志軍,現今這一稀有曲種只有他這一個傳人。

代表節目

鶯歌柳書的主要節目有《偷詩》、《妙常產子》、《卷箔記》、《兔子拐當票》等六十段節;《龍鳳鐲》、《汗衫記》、《楊宗英下山》長篇書十餘部。

演唱形式

鶯歌柳書唱白相間,為反覆使用的單曲演唱體。演唱形式亦三弦。基本唱腔為四句腔,其餘唱腔均由此深化。而四句腔後,必有搭尾襯腔“哪、哎、哎呀、哎哎、嗯”。
鶯歌柳書演唱形式較為簡單,多為一彈一唱的雙檔。鶯歌柳書曲目十分豐富,一部分風格高雅,文辭艱澀,另一部分通俗易懂,清新淺顯,顯示出曲目來源的多元性。其唱腔音樂早期豐富多彩,而後期唱腔音樂則古樸呆板,它與柳子戲、地方小曲等關係密切,具有多種研究價值。它直接促生了墜子書,對墜子書的音樂、曲目、演出形式、風格特點都有著重要影響。

傳承意義

鶯歌柳書與柳子戲、地方小曲等關係密切,具有多種研究價值。它直接促生了墜子書,對墜子書的音樂、曲目、演出形式、風格特點都有著重要影響。
鶯歌柳書是中國北方曲藝中的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清中後期在魯豫皖交界地區頗有影響。但在民國初年,急劇萎縮,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絕響,僅有菏澤地區遺有鴻泥一爪,被稱之為“活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