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怨以德

報怨以德

報怨以德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這句話一般理解為,不論別人對自己的怨恨有多大,都要用清靜無為道德來應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報怨以德
  • 拼音:bào yuàn yǐ dé
  • 近義詞:以德報怨
  • 反義詞:恩將仇報 以怨報德
  • 提出者老子
  • 出處道德經
成語,出處,道德經,文言文閱讀,

成語

解釋:德:道德。怨:仇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出處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所謂“為無為”,不是不做,而是“無爭”。是不要刻意為了達到什麼目的才去做,而是順其自然而去做。
如是,“事無事,味無味”便很好理解了。事無事者,當為不要庸人自擾的另一種說法(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更同意不要自己滋事的解讀。味無味者,應理解為不要貪圖驕奢淫逸生活方式的忠告。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聖人的欲望,就是遠離對市井俗念的追求,不被燈紅酒綠的奢華所誘惑。不會趨從於“物以稀為貴”的價值觀去追捧那些足以玩物喪志的“奇珍異寶”,時刻保持一種不惑的心態對待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身外之物。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學習的最高境界,當是能夠“學”(品悟)到書本、和前人學說之外的學問,看待一切人和事,都能夠站在世人(當事者)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復原其動機或者原因。還人事至最自然的原始狀態,而不敢妄自揣測,把夾雜個人的好惡的主觀評判強加於人。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所謂“大小多少”,是言不要看不起“小”與“少”,要能夠把小看的不小,把少看得不少。或者,用“大其小,多其少”來描述更容易理解。因為這裡面不僅包含有如何看待,還有一個如何對待的問題。如能大其小、多其少,就會有雪中送炭,扶危濟困的善行。就會不至於趨炎附勢,落井下石,嫌貧愛富,見死不救。從另一層意義上說,“大其小,多其少”,還包含抑富濟貧,消除兩極分化,化解敵對情緒,實現和諧同存理想。有了這種思想境界,才能夠以德報怨。其實用以德消怨更容易理解本意。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面對一件難事兒,要學會從最容易處入手,而不要一下子被難倒而放棄。做大事也需要從細微處著眼,“決策決定勝負,細節決定效果”。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世上好多看起來很難的事,其實只是人們人為地把它弄得太難而已。實質上,不在於事難,而在於自己的“心難”。或言“心態難”、“心理難度加大”更好理解。 “大事”者,與之雷同。比如一個農婦無論如何也無法想像一個“真命天子”開創一個王朝的壯舉何其偉大?其實說到底,那些事兒與自己放牧200隻牛羊的能力相去不遠。只不過你把羊群馴服了,他把人群馴服了。
說句題外話,國王與村夫的本質差別在於:村夫每日裡都在試圖從別人(或者莊主)那裡多得到一些意外的利益,因而一輩子被利用來替別人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國王經常把名義上都歸自己所有的東西分封給臣民,從而換取他們的忠心,使得自己的基業越來越穩固。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聖人不是靠天天都能成就驚天動地的偉業、也不是靠整天誇誇其談地表達宏大志向才成其為聖人的(一定不要把聖人與偉人混淆。他也不趨同於英雄、豪傑那一類的人物。倒是很類同於“真人”的概念) ,相反,是靠對一點一滴的平凡小事的處理讓世人肅然起敬,有口皆碑、奉為楷模的。 如果一個人把踐諾看得很輕,一定不會有很高的信譽。輕率對人、輕率作事的,必然遭客群多挫折。正因為聖人眼裡根本不存在什麼可以不用心去做的事,所以才能夠不被挫折所阻撓。

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老子像老子像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文言文閱讀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嘗為邊縣令,與楚鄰界。梁之邊亭與楚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梁之邊亭人劬②力數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惡。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楚亭人心惡梁亭之賢己,因往夜竊搔梁亭之反,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覺之,因請其尉,亦欲竊往報搔楚亭之瓜。尉以請宋就,就曰:“惡是何可?構怨禍之道也。人惡亦惡,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梁亭乃每暮夜竊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則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也。楚令聞之,大悅,因具以聞楚王。楚王聞之,惄④s然愧,以意自閔也。告使曰:“征搔瓜者,得無有他罪乎?此梁之陰讓也。”乃謝以重幣,而請交於梁王。楚王時則稱說,梁王以為信。故梁楚之歡,由宋就始。語曰:“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老子曰:“報怨以德。”此之謂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b(劉向《新序·雜事四》)
[注]①梁:即戰國時的魏國。②劬(q):勞。③窳(y):懶惰、④惄(n):憂思。
<報怨以德>文言文閱讀試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因往夜竊搔梁亭之瓜竊:盜竊B.楚亭怪而察之 怪:感到奇怪
C.因具以聞楚王聞:聽說D.梁王以為信信:相信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
尉以
請宋就乃謝以重幣
A.兩個“其”相同,兩個“以”不同B.兩個“其”相同,兩個“以”也相同
/C.兩個“其”不同,兩個“以”相同D.兩個“其”不同,兩個“以”也不同
3.“楚令聞之”一句中“之”字指代的內容是
A.楚亭人心惡梁亭之賢己,因往夜竊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
B.梁亭乃每暮夜竊灌楚亭之瓜。
C.瓜日以美。
D.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也。
4.下列關於文中部分詞語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子”常常用做對人的尊稱,相當於現代的“您”,如本文中“若我教子”的 “子”。
B.“尉”作為一種官職,專指武官,如本文中“因請其尉”的“尉”。
C.“征”有“徵召”的意思,特指君召臣,如本文中“征搔瓜者”的“征”。
3D.“令”作為官名,一是指縣令,如本文中“楚令”的“令”;二是指政府部門的長官,如“中書令”。
以下5—6題的句子在《報怨以德》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人惡亦惡,何褊之甚也
A.人家做可惡的事,你也跟著做可惡的事,為什麼心胸狹窄得這樣厲害呢?
B.別人可惡我們也可惡,為什麼都乾出這么偏激的事呢?
C.人家可惡,你也做可惡的事,為什麼做出這么嚴重的事呢?
D.別人可惡,我們也可惡,我們的錯誤是何等嚴重啊
6.①此梁之陰讓也②楚王時則稱說
A.①這是梁王委婉地責備我們啊
②楚王時常稱道這件事
B.①這是梁暗中對我們的禮讓啊
②楚王時常稱道這件事
C.①這是梁暗中對我們的禮讓啊
②楚王時常說很高興
D.①這是梁王委婉地責備我們啊
②楚王時常說很高興
7.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係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組是
①梁之邊亭人劬力數灌其瓜,瓜美。
②梁亭覺之,因請其尉。
③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
④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8.下列敘述和分析不符合《報怨以德》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宋就做邊區縣令時,教導屬下的人不要破壞楚國人的瓜,使魏楚的關係得以重新修好,受到了世人稱讚。
B.楚國縣令對自己邊區人種的瓜不如魏國很不滿意,當魏國人澆灌楚國人種的瓜後,他又感到非常高興。
C.宋就不僅教導屬下的人為楚人澆灌瓜田,而且還叫他們在夜裡偷偷地澆灌,不要讓楚國人知道。
D.本文通過魏人澆灌楚瓜的故事,讚美了以德報怨的美好情操。
《報怨以德》閱讀參考答案:1.B 2.D 3.B 4.C 5.A 6.B 7.C 8.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