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景王祠

城陽景王祠

位於山東莒縣,是城陽王劉章的祠廟。據《後漢書·光武十王傳》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京被封為琅琊王,建都於莒城,“京國中有城陽景王祠”。城陽景王祠的始建時間應在西漢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陽景王祠
  • 地理位置:今山東莒縣一帶
  • 創建時間:西漢
  • 性質:祠廟
簡介,歷史變遷,

簡介

城陽王國第一個王劉章,原為漢高祖劉邦長子劉肥的次子,原封為朱虛侯。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大肆誅殺劉氏子孫,重用呂氏。呂后死後,劉章親自斬殺了丞相呂產,立了大功,被漢文帝加封二千戶,並於公元前178年被晉封為城陽王,在城陽郡(今山東省莒縣、五蓮縣、沂水縣、沂南縣、莒南縣、臨沭縣、費縣、棗莊市山亭區一帶)建立城陽王國,定都於莒(今山東省莒縣)。
據《後漢書·光武十王傳》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京被封為琅琊王,建都於莒城,“京國中有城陽景王祠”。城陽景王祠的始建時間應在西漢時期,據東漢應劭《存城陽景王祠教》一文:劉章因誅滅呂氏有功,被封為城陽王,建都於莒,劉章死後,“自琅琊、青州六郡,及渤海都邑,鄉亭聚落,皆為立祠”。由此推斷,城陽景王祠初建時間應在二世共王(劉喜)元年(公元前176年)。毀壞時間約在宋末元初,歷經一千多年。元代於欽《齊乘·古蹟》載:“城陽景王廟(在)莒州城內……廟久廢。”說明元代還有古廟殘跡。下文又云:“州署內有古槐,半體如枯槎,而根葉繁茂,相傳是章手植。”劉章手植槐現已不存,原位於城陽鎮大果街,城陽景王祠也應在這附近。清代翰林管廷鶚有詩:“宿草牛眠燕將壘,古槐鴉噪景王祠。”也說古槐與景王祠相距較近。

歷史變遷

莒縣城原有城陽景王祠,是紀念祭祀城陽王劉章的祠廟,歷時上千年。據《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京被封為琅琊王,建都於莒城,“京國中有城陽景王祠”。城陽景王祠的始建時間應在西漢時期,據東漢應劭《存城陽景王祠教》一文:劉章因誅滅呂氏有功,被封為城陽王,建都於莒,劉章死後,“自琅琊、青州六郡,及渤海都邑,鄉亭聚落,皆為立祠”。由此推斷,城陽景王祠初建時間應在二世共王(劉喜)元年(公元前176年)。到東漢末年,城陽景王的祭祀圈迅猛擴至整個齊地,不僅徐州琅邪郡,即便青州六郡以及冀州所屬的渤海都也都為城陽景王立祠,神祠遍布所有都邑鄉亭聚落,僅濟南國(三國時期治所在今山東章丘龍山),就有六百餘所紀念劉章的祠堂。
莒縣城陽景王祠附近還有劉章手植槐。元代於欽《齊乘·古蹟》載:“城陽景王廟(在)莒州城內……廟久廢。”下文又云:“州署內有古槐,半體如枯槎,而根葉繁茂,相傳是章手植”。劉章從朱虛侯國其妻墳前的小槐樹苗拔出帶到城陽王國,親手栽進王宮御花園後生長茂盛。劉章手植槐本是莒縣城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位於今浮來路與向陽路交匯處,1976年拓展道路時被毀,其地仍被老百姓稱作“老槐樹底”。古槐與景王祠相鄰,清代翰林管廷鶚有詩:“宿草牛眠燕將壘,古槐鴉噪景王祠。”
劉章曾任朱虛侯的臨朐縣,也有紀念劉章的朱虛祠。清末名將山東省臨朐縣馮忠慶所著《冶園湖山圖》跋中記載:“其他若朱虛祠、仙人橋、某亭、某祠諸名勝區,迄今皆為吾馮氏游息之所。”史料記載的山東省臨朐縣老龍灣朱虛祠,是朱虛侯劉章後裔在西漢末年為紀念先祖劉章所建。
據山東省張銘璇主編2004年出版的《臨朐名勝志》129頁記載:西漢時期,國歸劉氏,地歸其私,朐境之地被朱虛侯劉章統治。後因劉章“誅呂”之功晉封城陽王,封疆更闊;而其朱虛故地自成發祥之域,冶源則成劉氏宗人故地別墅。西漢之末,王莽篡漢,廢除城陽王國。末代國王劉俚被削職為民,只好回歸朱虛故土。鑒於其王室先塋俱在城陽,祖先之祀無以志表,遂作家廟以祀先王。但由於當時身為平民,俸祿全無,建廟之資無法籌措,於是便在冶源改殿設祀,將冶官祠內殿宇改作城陽王室先君之廟,並以其先祖——城陽王劉章為神祀位,名其廟曰“大孝王殿”。彼時此地,其主為城陽王劉章後裔,堪稱西漢時期冶源地主。東漢時期,光武中興,西漢遺老自是揚眉吐氣,劉邦後裔梅開二度,重造輝煌。冶源之祀盛況空前,甚至喧賓奪主,幾將冶官停祀而成劉氏專祠。斯時冶源由劉氏主宰,儼如劉氏宗廟園林。
面對遍布齊魯大地眾多的劉章紀念祠堂,曹操升任濟南國相後,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把境內的劉章祠堂通通拆毀,下令一律不許再祭祀。經歷此劫,劉章祠堂所剩無幾,可能僅有臨朐冶源的朱虛祠與莒縣城的城陽景王祠得以倖存。雖然數千所劉章祠堂被曹操拆毀,但是劉章平定呂氏權勢集團匡復劉氏政權的豐功偉績永載史冊,萬古流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