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菓街村

大菓街位於山東省莒城浮來中路南,東與東大街相連,西靠青年路,南至護城河。該街是歷來繁華地段,也是商家客戶雲集之地。民國年間,該街杜喜廷製作的“滷雞”是莒縣名吃,香油焦餅為“莒城一絕”;劉貫一的“包子”、蔣老太的“粽子”也深受用戶讚美。1968-1975年,杜喜廷曾為“莒縣飲食服務公司”代營飯店。1978年後,集體辦起肉食燒雞店,2000年停辦。後有“柳氏三兄弟”辦起“柳家老牌燒雞店”,2001年轉入機械化生產燒雞,產品銷往外地。2004年,該街經營肉食,燒雞專業戶20戶,飯店10家。水果攤10餘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菓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山東省莒城
  • 著名景點:升仙橋
歷史,遺址,景點,

歷史

1950年後,政府將大菓街之南,南城濠之北,西城濠之東,南門大街之西居民區定名為民主村,為這一帶成行政村之始。1958年成立紅旗公社,改稱大菓街生產隊,1960年改稱大菓街生產大隊,1981年改稱大菓街。大菓街成為行政村的名稱,並成為莒城四街之一。
古衙署所在地。明代地屬西南隅和解元坊。清代地屬西南隅社、解元坊社。明代到清初,現大菓街區域內多為官衙所在地。據清雍正《莒州志?州治圖》顯示,這一帶有兵備道、布政司分司、按察分司、守御千戶所、府館等官衙。還有武廟、賢賢堂、二賢祠等廟宇。只有少數居民雜居其中。雍正年間,除守御千戶所外,其他衙門裁撤。清中期這一帶已無官衙存在。乾隆年間,東西大街為商賈雲集之地。據嘉慶《莒州志?州治圖》顯示,這一帶有魁星閣、二賢祠和普濟堂3處公共建築。
清末民初,大菓街一帶已成為莒城最繁華的商業街。據民國《重修莒志?縣城圖》顯示,今城裡浮來中路,即從菓街頂到現新華書店這段約200米街區,包括東門大街、菓街、文廟前街、中學街、關岳廟街,稱“菓街”。是最早有關菓街地名的記載,因此地初為瓜果集散地而得名。1935年前後,現大菓街區域內,有魚市街、皮貨街、舊影壁街、老槐樹街、南城牆根底街等,為人戶眾多的居民區和商業區,官府指定隅長,負責民事事務。時菓街之名成為繁華商業街的代名詞,菓街頂也為人們熟知的地名。1950年後,其他街名消失,而菓街之名獨存,並成為莒城東西大街的唯一稱謂。後隨商貿規模的擴大,漸漸被冠以“大”字。現雖已改稱“浮來中路”,但人們仍習慣稱“大菓街”。

遺址

城陽景王祠是城陽王劉章的祠廟。據《後漢書?光武十王傳》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京被封為琅琊王,建都於莒城,“京國中有城陽景王祠”。城陽景王祠的始建時間應在西漢時期,據東漢應劭《存城陽景王祠教》一文:劉章因誅滅呂氏有功,被封為城陽王,建都於莒,劉章死後,“自琅琊、青州六郡,及渤海都邑,鄉亭聚落,皆為立祠”。由此推斷,城陽景王祠初建時間應在漢文帝四年(前176年)。毀壞時間約在宋末元初,歷經1000多年。元代於欽《齊乘?古蹟》載:“城陽景王廟(在)莒州城內……廟久廢”。說明元代還有古廟殘跡。下文又云:“州署內有古槐,半體如枯槎,而根葉繁茂,相傳是章手植。”劉章手植槐現已不存,原位於城陽鎮大菓街,城陽景王祠也應在這附近。清代翰林管廷鶚有詩:“宿草牛眠燕將壘,古槐鴉噪景王祠。”也說古槐與景王祠相距較近。

景點

升仙橋在莒城西南隅,朝元宮前,今大菓街村前。是一座普通石橋,長不過2.5米,寬不過1米,高約1米,架於老槐樹底南街的東西水溝上。民間傳說,因東漢道教創始人“永壽真人”張道陵,俗稱“張仙公”,在此羽化升仙而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