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藤(桑科植物)

地瓜藤(桑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瓜藤(Caulis Fici Tikouae)又稱地石榴過江龍土瓜等,屬桑科,為桑科植物地瓜的莖、葉。多年生落葉藤本,全體具乳液。氣根須狀,攀附於樹上或石上。莖圓柱形或略扁,棕褐色,分枝多,節略膨大。可入藥,具有清熱,利濕,活血,解毒的功效。可治風熱咳嗽痢疾,水腫,黃疸風濕疼痛,痔瘡出血,經閉,帶下,小兒消化不良,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地果 (Ficus tikoua Bureau)又名地石榴、地瓜、地枇杷、地瓜藤、地板藤等, 為桑科榕屬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瓜藤
  • 拉丁學名:Caulis Fici Tikouae
  • 別稱:地石榴、過江龍、土瓜等
  • :桑科
  • :多年生落葉藤本
  • 分布區域: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
  • 生長環境:低山區的疏林、山坡或田邊、路旁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結構鑑定,繁殖方法,栽培技術,性狀鑑定,主要價值,採集,性味,功用主治,法用量,選方,臨床套用,

形態特徵

單葉互生;葉柄長1~2厘米;托葉2片,錐形,先端尖,全緣;葉片卵形、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約3~6厘米,寬2~4厘米,先端鈍尖,邊緣具波狀鋸齒,基部圓形或心臟形,上面綠色,具剛毛,下面較淡,葉脈有毛。隱頭花序;花單性,多數,雌雄花均著生於囊狀肉質花序托內;花序托扁球形,紅褐色,生於匍枝上而半沒於土中。皮果小(一般在1--3厘米)。是不開花的無花果實,但是分公母,母地瓜果實是不能吃的(但是入藥必須要母地瓜根效果最好,註:果實不入藥),公地瓜是很香甜可口的,一般在7--9月成熟,成熟時為紅色,未成熟時為青色。怎么分清是公母呢切開果實就能分清楚,母地瓜裡面是白紫色,吃起有苦味。公地瓜裡面是紅色,吃起香甜可口,很多小孩子到了成熟期都喜歡去採集來吃。直接就可以服用,有泥土的洗一下就可以吃了。
地瓜藤
多年生落葉匍匐灌木。全株有乳汁。莖圓柱形或略扁,棕褐色,分枝多,節略膨大,觸地生細長不定根單葉互生;葉片堅紙質,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邊緣有疏淺波狀鋸齒,被短刺毛,粗糙,下面淺綠色,沿脈被短毛;具三出脈,側脈3-4對。隱頭花序,成對或簇生於無葉的短枝上,常理於土內,球形或卵圓形,直徑1-2cm,成熟時淡紅色;基生苞片3;雄花及癭花生於同一花序托內,花被片2-6,雄蕊1-3(-6);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果為瘦果。花期4-6月,果期6-9月。
地瓜藤美食地瓜藤美食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區的疏林、山坡或田邊、路旁。喜溫暖濕潤的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疏鬆、肥沃的夾砂上較好。

分布範圍

分布於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四川、甘肅、陝西南部。印度東北部 (阿薩姆 )、越南北部、寮國也有分布。

結構鑑定

地果是地方習用藥材, 是彝、壯、苗、哈尼等民族廣泛使用的民族藥。藥性性涼, 味苦、微澀, 具有清熱利濕, 收斂止痢, 解毒消腫的功效, 主要用於痢疾, 泄瀉, 黃疸, 水腫, 風濕疼痛, 無名腫毒。已開發了/調經養顏膠囊 0等制, 臨床實踐證明地果藥用根莖比全草療效好。前人用三氯化鋁比色法雖測定黃酮類化合物含量, 但仍未分離出黃酮類化合物, 本實驗採用地果根莖作為材料, 對 F.tikoua的化學成分開展進一步研究, 從其根莖的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 7個化合物, 根據光譜數據和理化性質鑑定其結構分別為 hydroxya lp inum isoflavone( 1), 佛手柑內酯 ( 2), B-豆甾醇 ( 3), 齊墩果酸( 4), B-谷甾醇 ( 5), 香草酸 ( 6 )和 2, 6-二甲氧基-1,4-苯醌 ( 7)。其中, 化合物 1、3、6、7為首次從該種植物中分離。
H ydroxyalpinum isoflavone( 1) 黃色簇晶 (氯仿 ), mp1224 ~ 228 e , 分子式 C20 H16 O6。1H NMR( DM SO-d 6, 400 MH z) D: 9165 ( 1H, s, OH ), 8133( 1H, s, H-2), 7136( 2H, d, J = 812 H z, H-2c and H-6c), 6181( 2H, d, J = 813 Hz, H-3c and H-5c), 6166( 1H, d, J = 1012 H z, H-1cc), 6144( 1H, s, H-8), 5171( 1H, d, J = 1012 H z, H-2cc), 5112( 1H, t, J = 519 Hz,CH2-OH ), 3146 ( 2H, d, J = 519 H z, H-5cc), 1133( 3H, s, H-4cc);13C NMR ( DM SO-d 6, 100 MH z) D:15412( C-2), 12214 ( C-3), 18015 ( C-4 ), 15617 ( C-5), 10419( C-6), 15913( C-7), 9415( C-8), 15715( C-9), 10513 ( C-10 ), 12111 ( C-1c), 13012 ( C-2c和 C-6c), 11512 ( C-3c, C-5c), 15519 ( C-4c), 11611 ( C-1cc), 12613( C-2cc), 8113( C-3cc), 2313( C-4cc), 6711( C-5cc) 與文獻報導基本一致, 鑑定為 hydroxya-lpinum isoflavone。佛手柑內酯 ( 2) 白色針晶 (氯仿 ), mp1190~193 e , 分子式 C12H8O4。1H NMR ( CDC l3, 400 MH z)D: 8 113( 1H, d, J = 918 Hz, H-4), 7158( 1H, d, J =213 Hz, H-2c), 7 111( 1H, s, H-8), 7 100( 1H, d, J =213 H z, H-3c), 6126( 1H, d, J = 918 H z, H-3), 4 126( 3H, s, OCH3 );13C NMR ( CDC l3, 100 MHz) D:16112( C-2), 11215 ( C-3), 10510 ( C-4 ), 11216 ( C-5), 15216( C-6), 15813 ( C-7), 14418 ( C-8), 106 13( C-9), 14915 ( C-10 ), 13913 ( C-2c), 9317 ( C-3c),6010( OCH3 )。紫外燈 365 nm 下觀察有天藍色螢光, 且以上光譜數據與文獻報導的佛手柑內酯光譜數據基本一致, 故確認化合物為佛手柑內酯 ( be-rgapten)。B-豆甾醇 ( 3) 白色針晶 (氯仿 ), mp1165~ 169e , 分子式 C29H48O。紫外燈 ( 254nm )下無螢光,1HNMR光譜數據與文獻報導的 B-豆甾醇 ( B-stigm astero l)光譜數據基本一致。
地瓜藤地瓜藤
齊墩果酸 ( 4) 白色粉末 (丙酮 ), mp1308 ~310 e , 分子式 C30H48 O3。與對照品混合熔點不下降, L iebermann-Burchard反應呈陽性, 與標準品在多種溶劑體系作 TLC檢測 Rf 值一致, 故確認為齊墩果酸 ( o lean ic acid)。B-谷甾醇 ( 5 ) 白色針晶 ( 氯仿 ), mp1133 ~135 e , 分子式 C29H50O。與標準品 TLC檢測 Rf 值一致, L iebermann-Burchard 反 應呈 陽性。1H NMR( CDC l3, 400MHz) D: 5133( 1H, d, J = 512 Hz, H-6),3151( 1H, m, H-3), 0199( 3H, s, H-19), 0190( 3H, d,H-21), 0184 ( 3H, t, H-29 ), 0 180 ( 3H, d, H-26), 0167( 3H, s, H-18), 與文獻報導基本一致, 故確認為 B-谷甾醇 ( B-sitosterol)。香草酸 ( 6) 白色針晶 (丙酮 ), mp1210~ 216e , 分子式 C8H8O4。1H NMR ( CD3COCD3, 500 MH z)?: 716( 1H, dd, J = 812, 118 H z, H-6), 715( 1H, d, J= l18 Hz, H-2), 619 ( 1H, d, J = 812 H z, H-5), 319( 3H, s, OCH3-3);13C NMR( 125 MH z, CD3COCD3 ) D:12418 ( C-1), 11314 ( C-2 ), 15210 ( C-3), 14810 ( C-4), 11515 ( C-5 ), 12418 ( C-6 ), 16715 ( CO ), 5612( A r-OCH3 )。對照文獻鑑定化合物為香草酸 ( van illic acid)。2, 6-二甲氧基-1, 4-苯醌 ( 7) 棕黃色針晶 (氯仿 ), mp1253~ 257 e , 分子式 C8H8O4。根據光譜數據13C NMR ( 100MH z, CDC l3 ) D: 18618 ( C-1, C-4 ),15713 ( C-2, C-6), 10714 ( C-3, C-5), 5615 ( OCH3-2,OCH3-6), 與標準品在多種溶劑體系作 TLC檢測 Rf值一致, 鑑定化合物為 2, 6-二甲氧基-1, 4-苯醌 ( 2,6-dmi ethoxy-1, 4-benzoqu inone)。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四川地區是在2~3月割取匍匐莖,剪成20~40cm長插條
栽的時候,翻整土地,按行株距各大約33cm開穴,每穴扦插 2~3 枝,頂端的兩節要露出土面,填土壓緊,再蓋土和地面齊平,澆水。
地瓜藤(桑科植物)
田間管理栽後每一年春、夏季各除草一次。春季除草或者收穫後,都要追施畜糞水一次。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蚜蟲

性狀鑑定

性狀鑑別 莖技圓柱形,直徑4-6mm,常附有須狀不定根。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具縱皺紋,幼枝有明顯環狀托葉痕。質稍硬與斷面中央有髓。葉多皺摺與破碎;完整葉倒卵狀橢圓形,長 1.5-6 cm,寬 l-4 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者近心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灰綠色到深綠色,下面顏色灰綠色,網脈比較明顯。紙質易碎。氣微、味淡。

主要價值

本植物的根(地瓜根)、花(地石榴花)、果實(地瓜果)亦供藥用。

採集

9~10月採收,曬乾。

性味

苦,寒。
地瓜藤美食地瓜藤美食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涼。”
②《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無毒。”
③《雲南中草藥》:“苦澀,涼。”

功用主治

①《分類草藥性》:“葉,包瘡毒。”
地瓜藤地瓜藤
②《天寶本草》:“治紅白痢症。”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可去風濕麻木,治筋骨疼痛,活血生血,消腫去毒,利尿解熱,民間用為跌打損傷止痛藥。”
④《四川中藥志》:“利小便,消濕熱黃腫,通月閉,止白帶;治痔瘡出血牙齦腫痛。”
⑤《湖南藥物志》:“清肺,解毒,利尿消腫。治水腫,腹水。”
⑥《貴州草藥》:“清熱散毒,祛風除濕,止咳。治地瓜瘡(多生於耳朵周圍,形似地瓜果)。”
⑦《廣西中草藥》:“健脾利濕,清肺止咳。治小兒消化不良,濕熱黃疸風熱咳嗽風濕骨痛。”
⑧《雲南中草藥》:“收斂止痢。治痢疾,腹痛,瘰癧,毒蛇咬傷,骨折。”

法用量

內服:煎湯,3~8錢。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痢疾:地瓜藤(鮮)四兩,炒焦黃糖炙,煎水服。(《重慶草藥》)
②治咳嗽吐血,陰虛發熱地瓜莖五至八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無名腫毒湯火傷:地瓜藤搗爛,麻油調搽患處。(《湖南藥物志》)
④治地瓜瘡:地瓜藤,生用一握,搗爛,敷於瘡上,留頭,隨乾隨換。若已潰爛者,並以棉花樹根皮,焙乾為細末,撒於瘡口上。(《貴州民間藥物》)

臨床套用

取新鮮全草(莖、葉)或根莖3斤,加水10000毫升,文火煎3小時,煎成3000毫升。6個月小兒每次20毫升,7個月至1l歲每次25~30毫升,均日服2~3次,至大便正常為止。治療331例,年齡均在6個月至2歲半之間,病程最短1天,最長者10天;其中單純性消化不良5例,中毒性消化不良326例。結果治癒261例,其餘療效較差或無效。所有治癒病例均輔以輸液及糾正電解質的紊亂。一般服藥後2~3天即見便次減少或止瀉,愈後無復發現象。治療第一天要根據病情禁食6~24小時。實踐證明,藥液必須濃縮,否則會影響療效;藥材鮮品比干品好,根莖比全草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