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播學(傳播學分支學科)

國際傳播學(傳播學分支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際傳播學屬於傳播學的學科範疇,是傳播學分支學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傳播內容,經歷了幾種不同的發展階段。國際傳播學研究的是國際傳播現象及其規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傳播學
  • 外文名: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 套用範圍:學術、科研、教學、新聞媒體等
  • 教材:《國際傳播學教程》等
定義,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發展階段,主要形態,中國活動,研究情況,

定義

1、國際傳播學是研究國際傳播現象及其規律性的學科。——程曼麗:《國際傳播學教程》
2、國際傳播學是新聞學和傳播學研究的一個部分,是新聞學和傳播學研究在國際空間的展開和延伸。—— 郭可:《國際傳播學導論》
3、國際傳播學是研究通過政府、組織、個人進行的跨越國界傳遞信息過程的學科。——關世傑:《國際傳播學》

研究對象

從空間上看,國際傳播是大眾傳播國際化過程。從傳播的技術上看,國際傳播與傳播技術密切相關。國際傳播是多重控制下的傳播,國際傳播離不開國內傳播。由於不同國家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宗教信仰存在著差異,國際傳播具有複雜性。

研究內容

根據拉斯韋爾模式,國際傳播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類:
控制研究Who,內容分析Say what,媒介分析In which channel,客群分析To whom,效果分析With what effect 。

發展階段

關於國際傳播發展階段的,有以下幾種劃分方式:
關世傑教授認為,文字發明及印刷媒體時期的國際傳播;電子傳播媒介的出現開闢了國際傳播新時期;世界大國開始大規模政治對外宣傳;第四節冷戰時期的國際傳播(1945-1990);冷戰結束後國際傳播的新形勢(1990-至今)。
程曼麗教授把它劃分為人類早期的國際傳播、印刷媒體時代、電子媒體時代、衛星電視時代、網際網路時代。
福特納圍繞著國際傳播與政治歷史關係的演變把國際傳播的發展劃分為:
國際會議期:1835——1932年;政治化和宣傳時期 1933——1969年,多元複雜期1970年至今。

主要形態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信息傳播活動的科學。傳播有四種形態:內向交流、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 ,還可以分為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也可以分類為文化傳播、發展傳播等。國際傳播是以大眾傳媒為傳播手段的、跨越國界的信息傳播。

中國活動

1.第一個階段: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正式成立,下設新華通訊社、廣播事業管理局和國際新聞局。
2.第二個階段:1983年,我國一些政府部門和人民團體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
3.第三個階段:電視對外傳播迅速發展的時期。中國電視的對外傳播由弱漸強,成長為對外傳播媒體中的主力。
4.第四階段: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上海贏得2010年世博會的主辦權
媒體上網,中央確定了首批5批重點扶持的網站:人民日報社的人民網、新華社的新華網、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的中國網、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CRI線上和中國日報網站——它們是中國對外新聞傳播的“國家隊”。
2003年,非典,建立從上到下,全面的新聞發言人制度。
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入口網站正式開通,現有中文簡體版、中文繁體版和英文版。

研究情況

國際傳播學教材:
程曼麗著,《國際傳播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郭可著,《國際傳播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關世傑著,《國際傳播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國際傳播學論著
葉海亞·R·伽摩利珀著,尹宏毅譯,《全球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史蒂芬·李特約翰著,史安斌譯,《人類傳播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羅伯特·福特納著,劉利群譯,《國際傳播:“地球都市”的歷史、衝突及控制》,華夏出版社2000年。
E·M·羅傑斯著,《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殷曉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艾爾·巴比著,邱澤奇譯,《社會研究方法》,華夏出版社2000年。
達雅·屠蘇著,《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董關鵬譯,新華出版社2003年。
國際傳播學論文集
劉繼南等主編:《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國際關係的新視角》,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陳敏毅主編,《當代國際傳播研究》,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年。
李希光、周慶安主編,《軟力量與全球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趙雪波等編著,《看得見的手——國際事件中的傳媒》,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