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精神

國防精神

國防精神是指一個國家的民眾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支持國防的鞏固與強大,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安全的民族意識和心理素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防精神
  • 實質:民族意識和心理素質
  • 特點:廣泛性、長期性、穩定性
  • 內容:愛國主義精神等
含義,特點,主要內容,

含義

(一)國防精神的含義
國防精神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人類在長期的國防實踐和鬥爭中產生的。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禦敵圖存,尚武衛國"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美德,這也是我國早期的國防精神。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鬥爭中,這一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揚,並紮根於中國無產階級鬥爭的實踐中,滲透於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奪取政權和保衛政權的全過程。國防精神是一種群體意識,匯總諸多情感、風氣和心理等因素,它以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為標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容,其他內容均圍繞這一主旨而存在。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國防精神的精髓。這是因為它對於一個主權國家的公民來說,具有一種偉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既可在軍事上轉化為強大的戰鬥力,又可在經濟上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總之,國防精神是指適應國防建設和鬥爭需要而倡導和產生的,以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為標誌的群體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

特點

(二)國防精神的特點
國防精神作為一種社會意識,除了具有一般的社會意識的反映性和相對獨立性之外,還具有以下幾種特性:
1.廣泛性
國防精神來源於國防實踐活動,而國防實踐是全民性質的活動,並且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因此,作為長期國防實踐的產物--國防精神,不是個人或少數人的某種意識,而必然是群體的精神狀態,其內容帶有明顯的廣泛性。
2.長期性
人類有史以來,有國就有防。國防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又伴隨國家的發展而發展,最終伴隨國家的消亡而消亡,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而國防精神與國防實踐也是共存的, 因此,國防精神必然帶有持久性。
3.穩定性
國防精神對於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雖然每個歷史時期都各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和特點,但是也都有相對穩定的相同部分。例如,反對民族分裂和國家分裂,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堅決反擊外敵入侵,直到徹底趕走侵略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國防精神。

主要內容

國防精神所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民族自強精神、愛軍習武精神、艱苦奮鬥精神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等。
愛國主義是指對自己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的思想。列寧曾經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通常是對自己的民族、祖國的人民、祖國的大自然、祖國的文化、本民族的傳統和風俗等的熱愛。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我們的愛國主義包括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熱愛祖國的優良歷史傳統;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堅決保衛祖國的獨立主權和民族尊嚴等方面。愛國主義精神是國防精神的精髓和核心。一個人熱愛祖國,才會仇恨一切傷害祖國的人和行為;才能激發起對祖國安危的思考和憂慮。國防精神的本質就是建立在愛國的基礎之上的。首先,國防是以愛國為動機和出發點的。人有人格,國有國格,國之所以要防,就是為了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寸土必爭,來不得半點謙讓,謙讓是沒有止境的。謙讓過度就會失去民族的尊嚴,國家的利益也就無法得到保障。其次,國防力量的聚合是以愛國為心靈紐帶的。當祖國遭受外敵侵略時,愛國才是全體公民共同的最高願望,它可以召喚千百萬國人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其他一切國內矛盾都會成為次要的和從屬的矛盾。最後,國防的強盛是以愛國的意志為標誌和精神動力的。強大的國防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但是,愛國意志的強弱也能造成國防力量的巨大差異。抗美援朝戰爭中,新中國的物質基礎無法與敵人的相比,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靠著堅強的愛國意志打敗了美帝國主義侵略者。
(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革命英雄主義就是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堅韌不拔,頑強不屈,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它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代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勇於向艱難困苦作鬥爭的思想行為,是戰勝敵人、克服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我軍"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時期也曾強調指出"五種革命精神",即"發揚革命和拚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1998年夏季,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災害,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大官兵同全國人民一道與"洪魔"展開殊死搏鬥,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洪魔",保住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再現了新時期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偉大的抗洪精神!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是密不可分的,都是國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熱愛祖國,就會為之英勇奮鬥,不畏艱難,敢於犧牲。革命英雄主義具有多方面的內涵,主要有: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不畏艱難的堅強意志和朝氣蓬勃的革命樂觀主義等。
(三)民族自強精神
民族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這裡所指的民族精神主要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它是一種穩固、長久、強烈的社會心理,對每個民族的進步與發展都具有強烈的影響。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崇尚民族自強精神,並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歷盡艱辛。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這種精神集中表現為愛我中華,自強不息的民族自豪感;堅貞不屈,正氣凜然的革命氣節;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高風亮節;英勇戰鬥,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不畏強暴,勇於拼搏的自我犧牲等諸多方面。一個民族要想生存和發展,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就需要有這種民族精神。民族的自信心,是一個民族的積極的自我意識,即自我認識與評價。中華民族的過去有過輝煌也有過屈辱,今天,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靠的就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英國著名的軍事家蒙哥馬利曾經說過:"戰爭的規律之一,就是不能在陸地上進攻中國。"這是因為他清楚地看到,中華民族的這種精神是強大而無法摧毀的。民族的自尊心則是民族自信心在民族道德感情上的演化,它不僅具有強烈的道德意義,而且是推動人們產生愛國行為的巨大力量。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的自尊心,這種自尊心一旦遭到破壞,就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使這個民族團結一致來維護它和保衛它。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一定要發揚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戰勝民族的自卑感和民族虛無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世界強國。
(四)愛軍習武精神
愛軍習武精神又稱作尚武精神,即崇尚武事的精神。所謂愛軍,就是熱愛人民軍隊,學習人民軍隊的好思想和好作風,尊重軍人職業,關心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建設,形成擁軍優屬、向人民軍隊學習的新風尚。所謂習武,就是崇尚武事,增強國防觀念,關心國防建設。自古以來,有國就有防。國無防不穩,民無防不安,而軍隊和士兵是國防的主角。我國軍隊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組成的,其成員是中華民族中最年輕、最強壯、最勇敢者,他們構築起建設和保衛祖國的"血肉長城"。戰爭年代,年輕的軍人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放棄個人的一切而奔赴出生入死的戰場,用鮮血和生命換取祖國的安寧和人民的幸福。人民深深地感謝他們,熱愛他們。和平時期,有些人對軍人的作用和價值漸漸地淡忘了,似乎失去了衡量軍人價值的標準。以致於抗美援朝時期被譽為"最可愛的人"到了現代不得不向社會呼籲"理解萬歲"。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瑞士軍事理論家約米尼曾經說過:"假使在一個國家裡,那些犧牲生命、健康、幸福去保衛祖國的勇士們,其社會地位反而不如那些大腹便便的商賈,那么這個國家的滅亡就一點也不冤枉。"毛澤東也曾指出:"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軍人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軍人永遠是軍人,不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他們始終保持著英雄本色。在邊境進行自衛反擊、唐山抗震救災、大興安嶺撲救山火、'98夏季抗洪救災等等國家危難之中,都閃動著軍人的高大身影。軍人始終在人民心目中聳立著高大的形象,他們是新時期最可愛的人。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習武健身的優良傳統,中華武術更是風靡全球。孫中山先生在1919年為精武體育會題書"尚武精神",並撰寫了《精武紀序》。其中寫道:"我同胞們處於競爭激烈之時代,不知道自己之道,則不適於生存。"他認為尚武與生存並重,這決不是危言聳聽。歷史上,曾經橫行天下的大清勁旅"八旗軍",後因貪圖安逸,鬆懈武事,最終成了不堪一擊的"老爺兵",乃至大清王朝覆滅。外國也有古羅馬帝國的滅亡,"二戰"中法國的淪陷,海灣戰爭中科威特王室的流亡,等等,無數史實告誡世人:沒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走向衰落的民族;國防觀念淡漠的國家,是走向滅亡的國家。我國新時期的大學生是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生力軍,既要學習文化知識,又要強健體魄,隨時準備履行服兵役之責。
(五)艱苦奮鬥精神
艱苦奮鬥精神主要是指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不怕困難、不畏艱險的頑強鬥爭精神。它是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政治本色的具體表現;是我黨我軍我國人民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倡導和培育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我們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必要保證。艱苦奮鬥像一條紅色的生命線貫穿於我黨我軍的全部歷史之中,從戰爭年代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五種革命精神",到新中國建立後的上甘嶺精神、珍寶島精神、大慶鐵人精神、老西藏精神,直至改革開放以來的"64字創業精神"和偉大的抗洪精神,都閃耀著艱苦奮鬥精神的光輝。我黨我軍都是靠艱苦奮鬥起家、成長、壯大的,新的歷史時期仍然要靠它同全國人民一道建設偉大的祖國。黨的十三大報告強調指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始終不渝地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業"。首先,這是由於中國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水平較低,我們還需要長期的艱苦奮鬥,才能逐步改變貧窮面貌。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其次,是由於我們的國家性質決定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決不能搞霸權主義,不會把自己的富強建立在剝削本國和別國人民的基礎之上,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去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和社會的財富。世界上一切偉大的民族,都是經過艱苦奮鬥的努力,才能躋身於先進民族之列的。最後,是由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艱苦奮鬥精神作為重要保證。我們今天在和平環境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想用幾十年時間趕上資本主義國家,任務是相當艱巨的,加之我國面臨著長期、複雜的艱巨的改革,也就更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鬥精神。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公報曾重申:"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達到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我們新時期的大學生在就學期間,生活費用基本靠父母供給,理應刻苦學習,沒有任何理由貪圖享受,奢侈浪費。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爭做社會主義祖國的合格接班人。
(六)國際主義精神
國際主義精神,也稱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它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堅持馬克思主義國際團結和互相支持、互相支援的立場和觀點。是與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沙文主義根本對立的。由於資本壓迫的國際性,各國無產階級就有了相同的革命利益、相同的奮鬥目標和相同反對的敵人,因此,各國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就成了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必要條件。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通過總結各國無產階級鬥爭的經驗,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偉大思想,深刻闡明了國際主義的實質。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列寧根據國際階級鬥爭的新特點,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偉大口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國際主義理論。這些理論表明,全世界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是相一致的。我黨我軍我國人民一貫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堅持同全世界無產階級、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以及一切愛好和平的組織和人民的團結,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中國人民志願軍就主動承擔了抗美援朝的國際主義義務,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與裝備精良的美帝國主義侵略者及其僕從國軍隊展開無數次奮戰,共殲敵70餘萬人,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朝人民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增強了世界人民反對侵略、維護和平的信心。我黨在十三大報告中申明:"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我們將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努力推動國際形勢朝著有利於世界人民,有利於世界和平的方向繼續發展。"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成為兩大主題,它反映了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呼聲,這也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現實要求。總之,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國防精神,讓中華民族真正地、永遠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