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三元首

國民黨三元首

國民黨三元首為:孫中山宋教仁、黃興 ,三人都在國民黨內具有崇高的聲望和地位,都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

基本介紹

孫中山,簡介,人物生平,宋教仁,簡介,人物生平,黃興,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孫中山

簡介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孫中山

人物生平

孫中山 (1866~1925)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先後求學於檀香山廣州香港,行醫於澳門廣州。1894年 5月,上書李鴻章,主張變法自強,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策劃廣州起義,事敗,流亡海外,宣傳革命。1896年在倫敦被清朝駐英公使館誘捕,脫險後曾留居英倫,研究西方政治經濟理論,尋求救國真理。 次年經加拿大抵日本,結識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宮崎寅藏犬養毅等,並在旅日華僑中宣傳革命,發展興中會組織。1900年發動惠州起義,失敗後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鬥爭,並在旅歐學界中發展革命組織。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領導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制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創辦《民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同改良派圍繞革命與保皇問題展開激烈論戰。同時積極在國內外發展同盟會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在兩廣、雲南等地發動一系列武裝反清起義。1911年10月,欣悉武昌起義爆發,即離美赴歐進行外交活動。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會議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於立憲派與其他勢力對袁世凱的支持及革命黨人的妥協,被迫於4月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推為理事長。曾一度出任全國鐵路督辦職。1913年,因“宋案”,發動“二次革命”討袁,旋告失敗。1914年,在日本創建中華革命黨,重舉革命旗幟。1915年發表《討袁宣言》,進行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鬥爭。1917年,為反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南下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成護法軍政府,被推為海陸軍大元帥,誓師北伐。翌年,因受桂系軍閥挾制,被迫去職,赴上海著書立說,撰述《建國方略》。1919年創辦《星期評論》和《建設》雜誌,發表《實業計畫》,並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任總理。1920年重返廣東,次年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再揭護法旗幟,組織大本營,準備北伐。1922年因陳炯明武裝叛亂,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共產黨、列寧的幫助下,他與時俱進,毅然決定改組國民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1923年再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促成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後創辦黃埔軍校,指揮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同年11月,應北京政府邀請,扶病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以謀中國的統一與建設的主張,同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勢力作不懈鬥爭。因積勞病劇,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遺體暫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1929年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遺著輯為《中山全書》、《總理全集》、《孫中山全集》等刊行。

宋教仁

簡介

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是中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政治家著有《我之歷史》,六冊,1920年湖南石印本;《二十世紀之支那》,一冊,1905年5月東京鉛印本;《醒獅》,四冊,1905年9月東京創刊;《民報》,二十六冊,1905年11月東京創刊;《間島問題》,六冊,1908年上海初刊本,1914-1916年地學雜誌重印本;《民立報》,六冊,1910年10月11日創刊,上海印行;《比較財政學》,日本小林丑三郎原著,宋教仁譯,1911年上海印行。。1913年被暗殺於上海,享年三十二歲。
宋教仁宋教仁

人物生平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初(又作鈍初),號漁父,漢族湖南桃源人。宋教仁6歲入私塾,17歲入桃源漳江書院,受縣教諭黃壽彝和書院山長瞿方梅等人影響,淡薄科舉功名,關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他以優異成績考取武昌普通中學堂。翌年入學,“九省通衢”的武漢給他展現了一片新天地,由吳祿貞等人組織的革命團體武昌花園山聚會吸引了他,常與同學田桐、吳昆等人議論時政,暢談革命,決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是年8月,黃興到武昌,兩人相識並從此成為至死不渝的摯友。不久,黃興因激烈的反清言論,被驅逐出武昌,回到長沙。隨後,宋教仁也回到湖南,為成立革命團體到長沙、常德一帶做聯絡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赴黃興30歲壽宴為名,與黃興、劉揆一陳天華、章士釗等在長沙黃宅籌創華興會。光緒三十年二月,華興會在長沙正式成立,選黃興為會長,宋為副會長。該會的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華興會成立後,立即著手擴大組織,準備武裝起義。宋教仁在華興會的活動初步顯露出卓越的組織才能。是年7月,宋教仁在武昌發起創建“科學補習所”,以此為掩護,在新軍和學校中開展革命活動。是年,華興會策劃在慈禧太后七十壽辰時在長沙、岳州衡陽寶慶、常德分五路同時起義。宋教仁負責常德一路的組織發動工作。9月,宋教仁回常德,在城內五省客棧設“湘西聯絡總站”。10月初,在常德筆架城舉行的會黨集會上被推為龍頭,大家議定:起義時,會眾扮作朝五雷山的香客,到筆架城邊的文廟集合,聽候指揮。11月5日,為籌備經費,宋教仁到長沙,發現起義事泄,湖南巡撫陸元鼎下令搜捕。是年底,宋教仁經武漢、上海登輪潛赴日本
光緒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達日本。剛安頓下來,他就重新開始革命活動。首先,他籌創革命雜誌《二十世紀之支那》,三十一年6月出版。8月,在孫中山倡導下,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並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宋以同盟會法務部檢事長身份兼該報撰述。是年6月,宋教仁進入日本政法大學學習,次年2月進入早稻田大學預科學習,本打算升入本科,後因生病而輟學。
光緒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潛返遼寧安東,籌建同盟會遼東支部,聯絡東北“馬俠”李逢春等人,策劃在瀋陽發動武裝起義,事泄,潛回東京。在東北活動期間,獲悉日本企圖吞併“間島”的陰謀,他暫時放下革命聯絡工作,在日本友人片山潛的幫助下,打入日本從事陰謀組織活動的組織長白山會,冒著生命危險,偵獲該會大量假證據。回東京後,他又查閱大量典籍,很快寫出《間島問題》一書,論證間島及延吉地區自周秦即屬中國領土。日本政府偵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購書稿,未遂。轉遞清政府,如獲拱璧,清政府對日談判,憑此書的有力論據而獲勝。
宣統二年(1910)春,長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驟增,宋教仁提出相應轉移革命重心。年底,從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為《民主報》主筆,他以“漁父”筆名撰寫大量宣傳革命的文章。次年7月,宋教仁與譚人鳳陳其美在上海組建同盟會中部總會,親任總務幹事。他親自或派人來往於上海、兩湖各地,積極發展中部總會分會,籌款,購買武器彈藥,推動長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進程。兩湖革命形勢空前高漲,終於導致武昌起義的爆發。
宋教仁往來於鎮江、上海,督促速攻南京。12月2日,古城南京終於宣告光復。7日,組成新的江蘇都督府,宋教仁擔任政務廳長。此時,已有十餘省宣布獨立,站到革命陣營,組織臨時中央政府已屬急務。宋教仁也急欲以此抵制黎元洪,但其正確主張不被理解,屢受挫折。在實行總統制和責任內閣制問題上與孫中山也發生分歧,孫中山主張總統制,宋教仁主張內閣制。民國元年(1912)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宋教仁僅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許多人為宋教仁未擔任內務總長而抱屈,他卻說:“總長不總長,無關宏旨,我素主張內閣制,且主張政黨內閣,如今七拼八湊,一個總長不做也罷。共和肇造,非我黨負起責任,大刀闊斧,鼎故革新,不足以言政治。舊官僚模稜兩可,畏首畏尾,哪裡可與言革命、講共和?”宋教仁很重視立法工作,很快就起草了一部憲法草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仍然主張內閣制,並被孫中山所接受。以後出台的《臨時約法》,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約法》和該憲法草案為藍本的。 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後,宋教仁於4月27日就任唐紹儀內閣的農林總長。他的興趣在政治,立即開始實施他的政黨政治理想。他讓仇鰲等人創辦《亞東新報》,“監督政府,指導國民,鞏固共和政體,注重民國主義”,並以“桃源漁父”的筆名,在報上發表長篇論文。7月上旬,宋教仁因不滿袁世凱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行為,辭去農林總長職務。7月21日,同盟會本部召開夏季大會,宋教仁當選為總務部主任幹事,成為同盟會實際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組織大黨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會為核心、聯合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派等黨派,組成中國國民黨,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選為理事長,宋教仁以僅次於孫中山和黃興的票數當選為理事,被孫中山委任為代理理事長。此時,孫、黃的興趣和主要精力放在實務建設上,主持北京國民黨本部的是宋教仁。是年底,國會議員選舉拉開序幕。至次年3月,國民黨獲壓倒多數席位。
武昌起義成功,宋教仁非常高興,他在上海大造革命輿論。通過發表文章和拍電報,積極敦促各國政府對中國革命嚴守中立,承認革命軍為交戰團體;對內則大力宣傳革命的宗旨,說明“革命黨之主義即聲言在推翻惡政,出人民於水火之中”,爭取人民民眾的支持。同時,他積極策應長江中下游舉義回響。他在《民主報》上發表《湖北形勢地理說》,論述武昌的重要性,反覆申言:“今天下之形勢,重在武昌也。”激動之餘,宋教仁對軍政首腦大權旁落深為憂慮。10月24日,黃興由香港抵上海,宋教仁與他“久別重逢,傾談競夕”,勸黃興率第九鎮新軍奪取南京,並攻取江浙,以免受制於黎元洪,黃興不聽。28日,宋教仁與黃興到達武漢。此時,都督政府的組織大體建立,宋教仁僅被胡鍈所拉協助辦理外交。此時列強已表示中立,外交無大事可做。宋教仁試圖策動黃興為湖南湖北大都督,未成功,他又轉而從地方政權建設入手,起草《鄂州約法》,經審定,隨即由軍政府頒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共和制憲法性質檔案,體現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但當時並未付諸實施,黎元洪都督地位和權力並無減損。黃興主持的軍事,也景況不佳。宋教仁於11月13日離開武昌,決定赴南京開闢新的局面。

黃興

人物簡介

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辛亥革命時期,以字黃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長沙嶽麓山。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黃興黃興

人物生平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軫,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革命時期化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漢族,湖南省長沙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
黃興1893年入長沙城南書院,22歲時考中秀才,1898年調長沙湘水校經堂,複選調武昌兩湖書院深造,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畢業於武漢兩湖書院,次年春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他喜好軍事,課餘曾請日本軍官講授軍事課程,每天清晨必練習騎馬、射擊,為日後領導武裝起義準備了條件。
光緒二十九年,為抗議沙皇俄國侵占我國東北,與同學二百餘人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為學生軍、軍國民教育會)。同年回國,在長沙邀集陳天華、宋教仁等二十餘人集會,成立革命團體華興會,被公推為會長。隨後聯絡會黨,儀定於次年秋乘慈禧過70歲生日時在長沙起義。事泄,黃興逃亡日本。光緒三十一年,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籌組革命組織同盟會,任同盟會庶務(相當於協理),成為會中僅次於孫的領袖,隨後即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上。他親自掌握留日陸軍學生的入會工作,從中選拔堅定分子組織“丈夫團”,為武裝起義準備力量。
光緒三十三年至河內,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都遭失敗。宣統元年(1909年)秋,受孫中山委託,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次年春,起義再次失敗。十月,與孫中山等在南洋擯榔嶼(在今馬來西亞)集會,決定集中全黨人力財力,在廣州再舉行起義。
1911年春在香港成立廣州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任部長。4月27日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親自率敢死隊百餘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發現總督張鳴歧已逃跑,出衙門後同清軍遭遇,展開激戰,多人犧牲,黃持雙槍左右射擊,斃清軍多人後,右手負傷,斷兩指,化裝逃至香港治傷。此役又告失敗。事後收鹼殉難者遺體,有72具,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同年,武昌起義爆發。黃興由上海到漢口,11月3日,湖北軍政府在武昌閱馬場為黃興舉行隆重的登壇拜將儀式。11月13日就任戰時總司令,親赴前線指揮保衛漢陽、反攻漢口的戰鬥。在陽夏之役中,與清軍激戰相持一月,備極艱辛,攻績卓著,為各省獨立贏得了寶貴時間。漢陽失陷後,黃興辭職赴滬,策劃北伐,籌組中央臨時政府。在武昌起義中黃興督戰武漢,為保衛革命勝利作了重大貢獻。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任陸軍總長。袁世凱竊取政權後,臨時政府北遷,黃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編南方各軍。後因沒有經費,軍隊譁變,乃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8月,同盟會等組織改組為國民黨,任理事。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暗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7月,孫中山興師討袁,二次革命爆發,14日,黃興由上海至南京,強迫江蘇都督程德全宣布獨立,黃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逃往日本
1914年赴美國。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曾為雲南討袁護國軍籌措軍餉,袁死後回國,1916年10月在上海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