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經濟意義

國民教育經濟意義,篇名。現代教育經濟學研究早期作品。*蘇聯經濟學家斯特魯米林著。1924 年首先發表在蘇聯《計畫經濟》雜誌第九、十期上。由體力勞動和學校培訓、腦力勞動和教育程度兩大部分構成。主要內容:以項目填寫最完好的 2602 份工具機工人職業卡和 2307 份政府和郵政工作人員職業卡為觀察、分析的標誌,分別驗證了體力勞動與學校教育和腦力勞動與教育程度的關係。作者在分析研究過程中,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勞動市場上相當於蘇聯一級工的技能等級作為計量單位(稱為“勞動單元”、“勞動單位”),以市場機制下的工資差別為媒介,將複雜勞動折算成多量的勞動單元,將不同年齡、工齡和教育程度組的工資等級折算為勞動單元係數,分析這三個方面與表示勞動技能的勞動單元的關係。

分析結果:(1)年齡對技能的影響表現為上凸的弧線,起初是升,在 30 歲以前,即工人的體力勞動充分多樣化之前,他的技能不斷增長,而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體力的自然下降,其技能的市場評價日益降低;腦力勞動領域年齡對技能的影響和體力勞動條件下的狀況相似,但從 30 歲後便開始下降,且下降的幅度相對比體力勞動要大。(2)工齡一貫促進技能或勞動單元的提高,是比年齡更為積極的因素。最初幾年提高最顯著,而且工人比職員提高得多,但 20 年後都明顯減弱,其中腦力勞動的減弱情況比體力勞動緩和。(3)教育程度也一貫促進技能或勞動單元的提高,前強後弱,但比工齡的作用更強烈。每多受一年教育。對技能的提高,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中,分別比相應工齡的作用高 2.6 倍和 2.8 倍。教育程度在公務勞動範圍內對提高勞動者的技能起更大作用。作者計算了各級教育程度組一生的勞動單元係數、以一生的工資表示的教育的經濟收益累計,又使用教育費用累計的統計材料,計算出各級教育程度的教育收益淨額。在增添了相當於工資的勞動者對社會作出的經濟貢獻部分後,又計算出教育對國民收入的貢獻。結果表明:國家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得到的收益,為對初等學校教育投資的 27.6 倍,對中學教育投資的 5.3 倍。對大學教育的投資也是盈利的。作者得出結論:在按新的社會主義原則,有計畫地處理國民經濟改造問題時,不僅必須考慮到像電氣化這樣的國民經濟改造的強大物質因素,還必須考慮到像國民教育這種遠不是那么明顯的因素。倘若沒有國民教育,即使是最好的電氣化計畫,也是難以實現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