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順散

四順散

四順散來源於(《外科發揮》卷四)。主要是由貝母(去心)桔梗(炒)紫菀(去苗,土)各30克甘草(炙,銼)15克等成分配製而成,用上四味,粗搗篩。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五七沸去滓,不拘時候稍冷服。主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等症狀。如咳嗽甚,加杏仁3枚(去皮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順散
  • 【用法】:上四味,粗搗篩。每服9克
  • 【來源】:(《外科發揮》卷四)。
  • 【異名】:四順湯《聖濟總錄》卷五十。
  • 【組成】:貝母(去心)桔梗(炒)紫菀(去苗,土)各30克甘草(炙,銼)15克
  • 【主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 【加減】:如咳嗽甚,加杏仁3枚(去皮尖)
  • 性味:苦辛,平
簡介,開宣肺氣,成分,選方,名家論述,《綱目》,《本草經疏》,《本草求真》,《藥征》,《重慶堂隨筆》,祛痰止咳,簡介,功能主治,甘草,主治,藥理研究,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變態反應,鎮咳、祛痰,對消化系統的影響,解毒,各家論述,李杲,《湯液本草》,《本草匯言》,《本草通玄》,《本草正》,《藥品化義》,《本草備要》,《本經疏證》,《本草正義》,藥方來源,肺癰,肺癰喘急滿,肺臟痰毒壅滯,

簡介

【來源】(《外科發揮》卷四)。
【異名】四順湯《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貝母(去心)桔梗(炒)紫菀(去苗,土)各30克甘草(炙,銼)15克
【用法】上四味,粗搗篩。每服9克,用150毫升,煎五七沸去滓,不拘時候稍冷服。
【主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加減】如咳嗽甚,加杏仁3枚(去皮尖)。

開宣肺氣

加入桔梗(《本經》)成分使其具有治療肺癰吐膿的功效,桔梗異名符蔰、白藥桔梗利如梗草、盧如(《吳普本草》),房圖、薺苨(《別錄》),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綱目》),大藥(《江蘇植藥志》)。

成分

成分主要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性味苦辛,平。
①《本經》:辛,微溫。
桔梗桔梗
②《別錄》:苦,有小毒。
③《藥性論》:苦,平,無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少陰、手太陰。
②《品匯精要》:行足太陰經。
③《本草經疏》:入手太陰、少陰,兼入足陽明胃經。
開宣肺氣,祛痰排膿。
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
①《本經》: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鳴幽幽,驚恐悸氣。
②《別錄》: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谷,療喉咽痛。
③《藥性論》: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
④《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補五勞,養氣,除邪辟溫,補虛消痰,破症瘕,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義》:治肺癰。
⑥《珍珠囊》:療咽喉痛,利肺氣,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氣壅及痛,破滯氣及積塊,(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利竅。
⑧《綱目》: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
⑨《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催乳。
宜忌陰虛久嗽、氣逆及咳血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畏白及、龍眼、龍膽。
②《藥對》:忌豬肉
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消石、石膏療傷寒。
③朱震亨:下虛及怒氣上升者不宜。
④《本經逢原》:陰虛久嗽不宜用,以其通陽泄氣也。

選方

①治肺
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金匱要略》桔梗湯)
桔梗桔梗
②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溫服。(《簡要濟眾方》)
③治喉痹及毒氣: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千金方))
④治寒實結胸,無熱證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上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⑤治傷寒痞氣,胸滿欲死:桔梗、枳殼(炙,去穰)各一兩。上銼如米豆大,用水一升半,煎減半,去滓,分二服。(《蘇沈良方》枳殼湯)
⑥治牙疳臭爛:桔梗、茴香等分。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⑦胸滿不痛。用桔梗、枳殼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溫服。
⑧傷寒腹脹(陰陽不和)。用桔梗、半夏陳皮各三錢,生薑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此方名桔梗半夏湯。
⑨咽痛。先服甘草湯,如不愈,再服桔梗湯。
⑩口舌生瘡。治法同上。

名家論述

《綱目》

朱肱《活人書》治胸中痞滿不痛,用桔梗、積殼,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張仲景《傷寒論》治寒實結胸,用桔梗、貝母、巴豆,取其溫中、消谷、破積也;又治肺癰唾膿,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溫瀉火,又能排膿血、補內漏也。其治少陰證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合而用之,能調寒熱也。後人易名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聖湯,極言其驗也。按王好古《醫壘元戎》載之頗詳,雲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唾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心胸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防風、荊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黃,不得眠加梔子。

《本草經疏》

桔梗,觀其所主諸病,應是辛苦甘平,微溫無毒。傷寒邪結胸脅,則痛如刀刺;邪在中焦,則腹滿及腸鳴幽幽,辛散升發,苦泄甘和,則邪解而氣和,諸證自退矣。其主驚恐悸氣者,心脾氣血不足,則現此證,諸補心藥中,借其升上之力,以為舟楫勝載之用,此佐使之職也。《別錄》利五臟腸,補血氣者,蓋指邪解則臟腑腸胃自和,和則血氣自生也。除寒熱風痹、溫中、療喉咽痛、下蠱毒者,皆散邪解毒通利之功也。消谷者,以其升載陽氣,使居中焦而不下陷,則脾中陽氣長浮,而穀食自消矣。甄權用以治下痢,及去肺熱氣促者,升散熱邪之故也。日華子用以除邪辟瘟,肺癰排膿;潔古用以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者,入肺開發和解之功也。
《本草通玄》
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經,肺為主氣之髒,故能使諸氣下降,世俗泥為上升之劑不能下行,失其用矣。
《本草崇原》
桔梗,治少陽之脅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腸鳴,下焦之腹滿。又驚則氣上,恐則氣下,悸則動中,是桔梗為氣分之藥,上中下皆可治也。

《本草求真》

桔梗,按書既載能引諸藥上行,又載能以下氣,其義何居?蓋緣人之臟腑胸膈,本貴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則氣血不
通,其在於肺,則或為不利,而見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陽明,則或風熱相搏,而見齒痛;其在少陰,則因寒閉火郁,而見目赤喉痹咽痛;久而火郁於肺,則見口瘡肺癰乾咳;火郁上焦,則見胸膈刺痛;肺火移郁大腸,則見下痢腹痛,腹滿腸鳴。總皆寒郁於肺,閉其竅道,則清不得上行,濁因不得下降耳。桔梗系開提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氣既得上升,則濁氣自克下降,降氣之說理根於是。
甘草甘草

《藥征》

桔梗,主治濁唾腫膿也,旁治咽喉痛。仲景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也。是乃甘草者,緩其毒之急迫也,而濁唾吐膿,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瘥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觀之,腫痛急迫則桔梗湯,濁唾吐膿多則排膿湯。

《重慶堂隨筆》

桔梗,開肺氣之結,宣心氣之郁,上焦藥也。肺氣開則府氣通,故亦治腹痛下利,昔人謂其升中有降者是矣。然畢竟升藥,病屬上焦實證而下焦無病者,固可用也;若下焦陰虛而浮火易動者,即當慎之。
其病雖見於上焦,而來源於下焦者,尤為禁劑。昔人舟楫之說,最易誤人。夫氣味輕清之藥,皆治上焦,載以舟楫,已覺多事。質重味厚之藥,皆治下焦,載以上行,更屬無謂。故不但下焦病不可用,即上焦病,亦惟邪痹於肺、氣鬱於心,結在陽分者,始可用之。如咽喉痰嗽等證,惟寒外閉者宜之。不但陰虛內傷為禁藥,即火毒上升之宜清降者,亦不可用也。

祛痰止咳

簡介

由於本藥方中加有甘草成分,使其具有治療壅悶咳嗽的功效,甘草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屬於補益藥(亦稱補虛藥)中的補氣藥。

功能主治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甘草

甘草性平,
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套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甘草甘草

主治

1.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套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套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套用。
4.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藥理研究

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別錄》記載:“溫中下氣,傷髒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對多種動物均具有去氧皮質酮樣作用,能促進鈉、水瀦留,排鉀增加,顯示鹽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縮、腎上腺重量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細胞淋巴細胞減少、尿中游離型17-羥皮質酮增加,顯示糖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皮質激素樣作用的機制:
①促進皮質激素的合成;
②甘草次酸在結構上與皮質激素相似,能競爭性地抑制皮質激素在內的代謝失活,從而間接提高皮質激素的血藥濃度;
③兩者的化學結構相似,有直接皮質激素樣作用。

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甘草具有增強和抑制機體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甘草葡聚糖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小鼠脾臟淋巴細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現出致分裂原特性,與ConA合用有協同作用。
甘草酸類主要表現為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對體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20例高血脂症病人套用甘草甜素後,血漿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補體C3含量均顯著降低。甘草酸單銨和LX也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酸單銨對3H-TdR摻入大鼠淋巴細胞DNA有抑制作用。LX腹腔注射能明顯抑制免疫小鼠IgG的生成。

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變態反應

甘草黃酮 類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酵母菌、真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對人體免疫性缺陷病毒(愛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皰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單純皰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甘草具有皮質激素樣抗炎作用,對小鼠化學性耳廓腫脹、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棉球肉芽腫、甲醛性大鼠足腫脹、角叉菜膠性大鼠關節炎等都有抑制作用。
甘草甘草
抗炎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單銨鹽、甘草次酸和FM100。與芍藥苷合併套用對大鼠足腫脹有協同抑制作用。甘草酸單銨鹽對豚鼠腹腔注射給藥,可明顯抑制豚鼠支氣管哮喘的發生,表現為引喘時間明顯延長。甘草甜素能顯著抑制雞蛋清引起的豚鼠皮膚反應,並減輕過敏性休克症狀。甘草水煎液能抑制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降低小鼠血清IgE抗體水平。異甘草素等成分能抑制透明質酸酶的活性,並對由免疫刺激所誘導的肥大細胞組胺釋放有抑制作用。

鎮咳、祛痰

甘草浸膏片口內含化後能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上,緩和炎症對它的刺激,達到鎮咳作用。甘草還能通過促進咽喉和支氣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於咳出,呈現祛痰鎮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黃酮、 甘草流浸膏灌胃給藥,對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鎮咳作用,並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膽鹼鹽皮下注射,對豚鼠吸入氨水和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起的咳嗽,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異甘草苷和地FM100對動物多種實驗性潰瘍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進潰瘍癒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鈉鹽)能加速胃潰瘍面癒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給藥,能完全抑制結紮幽門引起的大鼠胃潰瘍形成,對乙醯膽鹼和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解毒

甘草對誤食毒物(毒蕈),藥物中毒(敵敵畏、喜樹鹼、順鉑、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緩解中毒症狀,降低中毒動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甘草甜素。甘草解毒作用的機制為:
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後釋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與含羧基、羥基的毒物結合,減少毒物的吸收;
②通過物理、化學沉澱毒物以減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澱生物鹼;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並改善垂體-腎上腺系統的調節作用,提高機體對毒物的耐受能力;
④提高小鼠肝細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各家論述

李杲

甘草,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湯液本草》

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髓丹之甘,緩腎急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鹹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
《本草衍義補遺》:甘草味甘,大緩諸火。下焦藥少用,恐大緩不能直達。

《本草匯言》

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健脾胃,固中氣之虛羸,協陰陽,和不調之營衛。故治勞損內傷,脾氣虛弱,元陽不足,肺氣衰虛,其甘溫平補,效與參、芪並也。又如咽喉腫痛,佐枳實、鼠粘,可以清肺開咽;痰涎咳嗽,共蘇子、二陳,可以消痰順氣。佐黃芪、防風,能運毒走表,為痘疹氣血兩虛者,首尾必資之劑。得黃芩、白芍藥,止下痢腹痛;得金銀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黃連,解胎毒於有生之初;得連翹,散懸癰於垂成之際。凡用純熱純寒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勢,寒熱相雜之藥,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雲,實滿忌甘草固矣,若中虛五陽不布,以致氣逆不下,滯而為滿,服甘草七劑即通。

《本草通玄》

甘草,甘平之品,獨入脾胃,李時珍曰能通入十二經者,非也。稼穡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為中宮補劑。《別錄》雲,下氣治滿,甄權雲,除腹脹滿,蓋脾得補則善於健運也。若脾土太過者,誤服則轉加脹滿,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滿中,此為土實者言也。世俗不辨虛實,每見脹滿,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本草正》

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助參、芪成氣虛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療陰虛之危,誰其曉焉。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惟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不可不知也。

《藥品化義》

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睏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本草備要》

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癆瘵,蓮心飲與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苓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逆、調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贊助成功。即如後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草為君,必須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時師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習成風,牢不可破,附記於此,以正其失。

《本經疏證》

《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凡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當病情也。凡藥之散者,外而不內(如麻黃、桂枝、青龍、柴胡、葛根等湯);攻者,下而不上(如調胃承氣、桃仁承氣、大黃甘草等湯);溫者,燥而不濡(四逆、吳茱萸等湯);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葉石膏等湯);雜者,眾而不群(諸瀉心湯、烏梅圓等);毒者,暴而無制(烏梅湯、大黃gu蟲丸等),若無甘草調劑其間,遂其往而不返,以為行險僥倖之計,不異於破釜沉舟,可勝而不可不勝,詎誠決勝之道耶?金創之為病,既傷,則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則患其腫壅為膿。今曰金創腫,則金創之腫而未膿,且非不合者也。《千金方》治金創多系血出不止,箭鏃不出,故所用多雄黃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匱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蒴藋細葉、桑東南根,皆用十分,甘草獨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則其取意,正與《本經》脗合矣。甘草所以宜於金創者,蓋暴病則心火急疾赴之,當其未合,則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則壅結無所泄,於是自腫而膿,自膿而潰,不異於癰疽,其火勢鬱結,反有甚於癰疽者。故方中雖已有桑皮之續絕合創,王不留行之貫通血絡者,率他藥以行經脈、貫營衛,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緩解毒,瀉火和中。淺視之,則曰急者制之以緩,其實泄火之功,為不少矣。甘草之用生、用炙,確有不同,大率除邪氣、治金創、解毒,皆宜生用。緩中補虛、止渴,宜炙用,訊息意會之可矣。

《本草正義》

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補土,《本經》所敘皆是也。又甘能緩急,故麻黃之開泄,必得甘草以監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走竄者得之而少斂其鋒,攻下者得之而不傷於峻,皆緩之作用也。然若病勢已亟,利在猛進直追,如承氣急下之劑,則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縛賁育之手足,而驅之戰陣,庶乎所向克捷,無投不利也。又曰,中滿者忌甘,嘔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諸證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濕熱痰飲諸證,皆不能進甘膩,誤得甘草,便成滿悶,甚且入咽即嘔,惟其濁膩太甚故耳。又按甘草治瘡瘍,王海藏始有此說,李氏《綱目》亦曰甘草頭主癰腫,張路玉等諸家,皆言甘草節治癰疽腫毒。蓋即從解毒一義而申言之。然癰瘍之發,多由於濕熱內熾,即陰寒之證,亦必寒濕凝滯為患,甘草甘膩皆在所忌。若泥古而投之,多致中滿不食,則又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藥方來源

《聖濟總錄》>卷第五十·肺臟門

肺癰

論曰肺癰之病,脈數而實,蓋以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營,吸而不出,風熱凝滯,蓄結為癰。其證惡寒口乾,胸中隱隱痛,咳而胸滿,時出腥唾者是也。宜速治之,久則吐膿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難治。 治肺癰,葦葉湯方
葦葉(細切二升)桃仁(五十枚去皮尖雙仁炒研)瓜子薏苡仁(各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得五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再去滓,分溫三服,當吐如膿。
治肺癰,甜葶藶丸方
甜葶藶(隔紙炒別研細羅過)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別研如膏各一兩)貝母(煨令黃色去心
上三味,先使不皂莢肥者二兩,生椎碎,入在無灰酒半升內,熟濾去滓,入淨銚子中,慢火熬成膏,次將前三味藥拌勻,旋入皂莢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如肺氣喘急,濃煎桑白皮湯下,不拘時候。
治肺癰,防己葶藶丸方
防己(一兩)葶藶(隔紙炒三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脂一分)
上三味,先搗前二味,細羅為末,與杏仁同研令勻,取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煎桑白皮湯下二十丸,日三服。
治肺癰咳嗽,防己丸方
防己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貝母(去心)甘草(炙銼各二兩)甜葶藶(四兩隔紙炒香)
上五味,搗研為末,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候,溫水下。
治肺癰,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汁(一升)當歸(切焙)甘草(炙)白石英(碎綿裹)人參(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
上八味,除地黃汁雞外,銼如麻豆,以水一斗五升,先煮雞取七升汁去雞,納地黃汁諸藥等,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一盞,日三夜二。
治肺癰,薏苡仁湯方
薏苡仁(一升)苦酒(三升)
上二味,同煮取一升,去滓微溫頓服,有膿血吐出,驗。
治肺癰,吐膿如粳米粥,桔梗湯方
桔梗(銼炒一兩半)甘草(炙銼半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六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溫服,須臾吐膿數合瘥。
治肺癰涕唾涎沫,吐膿如粥,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桔梗(去蘆頭五兩)甘草(炙銼三分)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青蒿心葉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稍輕者粥飲調下亦得,不計時候。
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四順湯方
貝母(去心)桔梗(炒)紫菀(去苗土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五七沸去滓,不拘時候稍冷服,如咳嗽甚,入去皮尖杏仁三枚,同煎,小兒量減。
治肺癰吐膿,經時不瘥,桔梗白朮湯方
桔梗(銼三分)白朮生乾地黃(焙)薏苡仁甘草(炙)敗醬(各二兩)當歸(切焙一兩)桑
上八味,銼如麻豆,以水一斗五升,煮大豆四升,取七升,去豆,納清酒三升,合諸藥煮之,去滓取三升,每服一盞,日三夜二。

肺癰喘急滿

論曰內經謂肺之癰,喘而兩滿,蓋肺主氣而合於息,其脈支別者,從肺經橫出腋下,故邪氣蘊積於肺,則上為喘急,下連兩滿,治宜瀉其肺臟之邪毒也。 治肺癰,氣逆喘咳,平肺湯方
黃(一兩銼)沉香(半兩)紫菀(去土)人參紫蘇(去梗各二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
上七味,咀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治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五兩熬搗末取五錢匕)
上一味,先以水三盞,入大棗二十枚,煮取二盞,去棗入葶藶末五錢匕服之,間日一服治肺癰喘急,坐臥不得,瀉肺湯方
桑根白皮(銼)甜葶藶(隔紙炒各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微利為度。
治肺癰喘急,杏仁丸方
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研入)甜葶藶(隔紙炒)皂莢刮(去黑皮蜜炙各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生薑蜜湯下十丸,至二十丸,食後臨臥服治肺癰咳嗽上氣喘,急不得臥,涕唾稠粘,胸膈不利,方
葶藶(隔紙後炒紫色別研如膏)桑根白皮(微炙細銼)大棗(揀洗去核)
上三味,用水三盞,先煎桑白皮一兩,棗十二枚,取一盞半,去滓入葶藶膏一彈子大攪化,煎取八分溫服,良久當吐惡物,或微利三兩行,其疾減後,宜服補肺藥,七日外病未退,量人加減,更一服。
治肺癰咳喘,體有微熱煩滿,胸前皮甲錯者,夜合湯方
夜合白皮(一兩銼)
上一味,以水三盞,取一盞半,分溫二服。
治肺癰上喘咳嗽,胸膈滿悶,口乾煩熱及吐血,華蓋散方
赤茯苓(去黑皮)甜葶藶(隔紙炒)桑根白皮(銼各一兩)大黃(半兩濕紙裹煨熟)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生薑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肺臟痰毒壅滯

論曰肺臟痰毒壅滯之病,其證目眩頭旋,胸膈痞滿,常多痰唾,不思飲食,鼻聞腥臭,蓋肺主氣,居於膈上,為四髒之蓋,邪熱壅滯,熏散胸膈,與津液相搏,故鬱結成痰也。 治肺臟壅熱,咽喉腫痛,頭目昏重,煩滿引飲,客熱痰毒,大小便秘澀,人參防己湯方
人參(半兩)防己(一分)羌活(去蘆頭)芎檳榔(銼)連翹天麻玄參防風(去叉)犀
上一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蔥白一寸煨熟,同煎至六分,不拘時候,去滓溫服。
治肺臟痰毒壅滯,六神散方
人參百合白朮山芋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白湯點服,日三。
治肺熱胸中痰實,咽喉不利,化痰,硝石半夏丸方
硝石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各半兩)
上二味,先搗半夏為末,次入硝石,同研令細,再入白面一兩,三味拌勻,更羅過,滴水丸如綠豆大,生薑湯下二十丸。
治肺熱痰實壅滯,潤肺化痰,利咽膈,栝蔞湯方
大栝蔞(五枚去殼取瓤並子點剁令極勻細微以白面同和作餅子焙乾搗羅為末秤三兩)杏仁(
上四味,將山芋與栝蔞,同於銀石器中,慢火炒令香熟,取出與甘草杏仁末和拌勻,更用鹽花三分,細研同和勻,每服一錢,沸湯點服。
治肺熱咳嗽痰壅,氣喘不安,前胡飲方
前胡(去蘆頭一兩半)貝母(去心)白前(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枳殼(去瓤麩炒一兩)
上八味,咀如麻豆,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
治肺臟多熱,面上生瘡,胸中積滯,或痰唾稠粘,或睡中口內有涎,紫蘇散方
紫蘇(葉)桔梗(炒)麻黃(去根節煮去浮沫)羌活(去蘆頭)牡丹皮連翹(各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日三。
治肺臟壅盛,心胸滿悶,咳嗽煩喘,咽膈痰滯,不欲飲食,大便多秘,潤腸丸方
桑根白皮(銼)甜葶藶(隔紙微炒)防己天門冬(去心焙)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檳榔(銼一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人參湯溫下,不拘時。
治肺臟壅實,痰嗽秘滯,黑神丸方
皂莢(不者一斤切長一寸於鐺子內炒令煙盡後根據次序下杏仁以下四味炒)杏仁(去尖)半
上五味,同炒令黑色,便入酥一兩,攪勻後,入巴豆霜半兩,滲在藥上,更不得攪動,急著器物蓋,令不得煙出,四縫以濕紙固濟,候冷出於地上,以紙襯攤勻蓋復,出火毒一宿,杵羅為末,以醋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生薑湯或茶酒任下,臨睡服。
治肺氣不調,上膈痰滯,喘滿氣促,語聲不出,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半兩焙)馬兜鈴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分)苦葶藶(隔紙微炒半兩)桂(去粗皮
上五味,搗羅為細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臨臥以溫水下。
治肺臟熱,咽喉及口乾,咳嗽氣促痰壅,貝母飲方
貝母(去心)百合(各一兩半)紫菀(去苗)桑根白皮桔梗(炒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
上八味,咀如麻豆,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
治久嗽肺熱,咳唾稠濁,胸滿痛悶,木通湯方
木通(銼)桔梗(炒)桑根白皮升麻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牽牛子(炒一合)生地黃(切三
上七味,咀如麻豆,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日二。
治肺臟積熱,才食辛酸熱毒之物,即喉中痰壅,射干散方
射干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麻黃(去根節煮去浮沫)紫蘇子(炒)羌活(去蘆頭)甘草桔梗牡丹皮柴胡(去苗)枇杷葉(去毛)
上一十味,等分,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生薑兩片,同煎取八分,食後臨臥服治肺壅痰毒,頭眩嘔逆,柴胡湯方
柴胡(去苗)甘草(炙各一兩)芎獨活(去蘆頭)羌活(去蘆頭)貝母(去心)款冬花(各半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