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戰四平

四戰四平

四戰四平是東北解放戰爭期間,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同國民黨軍隊在四平街(今吉林省四平市)的四次作戰。

第一次作戰為四平解放戰,是東北民主聯軍為了奪取戰略要地四平,同駐守在四平的國民黨軍隊展開的戰鬥。

第二次作戰為四平保衛戰,是國民黨新一軍全面進攻四平,東北民主聯軍守城部隊奮起還擊,打響的四平城區保衛戰。

第三次作戰為四平攻堅戰,是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軍決戰於四平外圍的戰鬥。

第四次作戰為四平收復戰,是東北人民解放軍集中力量肅清四平國民黨守軍的戰鬥。

在四平四次作戰中,國共雙方累計投入兵力達94萬餘人次,總計作戰時間長達63天。四平各次作戰的得失都直接或間接地關係著國共在東北的全局性戰略得失,因此,雙方不惜投入精兵良將,鼎力相奪,攻守進退,互有勝負。四平幾易其手。

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之戰中,以總計傷亡4萬餘人的代價共殲滅國民黨軍6萬8千餘人,最終掌控了戰略要地四平。

基本介紹

  • 名稱:四戰四平
  • 地點:四平(今吉林省四平市)
  • 時間: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
  • 參戰方:國民黨軍,東北民主聯軍
  • 結果:東北民主聯軍勝利
  • 主要指揮官:林彪,李天佑,杜聿明,陳明仁
戰爭背景,戰爭起因,戰爭過程,一戰四平,二戰四平,三戰四平,四戰四平,戰爭結果,戰爭影響,評價,社會評價,歷史評價,相關影視,

戰爭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5年8月9日,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全面對日作戰。8月11日,八路軍總部命令呂正操部、張學思部、萬毅部、李運昌部揮師出關,對日偽軍隊作戰,收復東北。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共中央派幹部、軍隊陸續開赴東北,建立東北根據地。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已有10萬餘軍隊、2萬幹部到達東北。
而國民黨政府依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行政接收東北的行動則受到了蘇聯軍隊的掣肘。為迅速實現對東北地區的有效控制,國民黨在美國幫助下加緊從大西南往東北調兵,實施武力接收。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國民黨陸續派接收大員進入東北各城市,建立國民黨各級政權。
三國四方利益在東北的交匯與碰撞,終於在1945年11月擦出了國共東北軍事衝突的火花。
1945年12月,美國政府派馬歇爾將軍來中國調處國共衝突。東北形勢開始呈現和與戰交錯並行的不明朗態勢。

戰爭起因

四平地處東北松遼平原腹地,在瀋陽、長春之間,是連線東西南北鐵路和公路的交通樞紐,又是糧谷集散地,所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東北解放戰爭期間,四平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1946年1月8日,國民黨接收大員劉翰東率近百名官員到四平,成立了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劉翰東任遼北省政府主席。上任後,他四處網羅偽滿殘餘武裝和土匪、地主武裝,做接應國民黨主力部隊並長期統治四平的打算。
1946年1月13日,由於駐東北蘇聯軍隊北撤歸國,使東北之爭失去了外交制衡,國共軍隊爆發了新一輪更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戰火由南向北終於蔓延到扼守著東北腹心的咽喉要地四平街,並在這裡纏繞成戰爭的死結。

戰爭過程

一戰四平

主詞條:四平解放戰
1946年3月13日,駐四平蘇聯軍隊全部撤離。東北民主聯軍決定,在蘇軍撤離後首先控制瀋陽以北的長大鐵路幹線城市,並由西滿軍區部署首先奪取戰略要地四平。
3月16日民主聯軍圍四平城3月16日民主聯軍圍四平城
東北民主聯軍於1946年3月15日攻占了四平西郊飛機場,1946年3月16日晚圍住四平城。戰鬥於3月17日凌晨2點打響,激戰10個小時戰鬥結束。除200多名守軍逃跑外,其餘3000多守軍和政府官員被俘或被殲。活捉了國民黨遼北省政府主席劉翰東、保全司令張凱及匪首王大化王耀東等。東北民主聯軍繳獲輕重機槍69挺、大小炮32門、步槍2000餘枝、汽車20輛、馬700匹,以及大批軍用物資。

二戰四平

主詞條:四平保衛戰
1946年3月27日,由周恩來張治中、吉倫軍事三人組,簽訂了《調處東北停戰的協定》。
1946年3月31日,國民黨軍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和保全司令長官杜聿明,公然破壞停戰協定,集中5個軍11個師的兵力由瀋陽地區沿中長路(自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和安沈路(安東至瀋陽)向南滿和北滿發動大規模進攻。
國民黨軍在蘇撤區的大舉進攻,迫使中共中央不得不迅速開始部署四平保衛戰。根據毛澤東的一系列命令,林彪主持東北民主聯軍指揮部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四平保衛戰方案。為實現毛澤東的戰略意圖,林彪決定迅速從東滿、南滿和西滿調兵遣將到四平南部集結,準備同杜聿明集團在四平地區開展一場大會戰。四平保衛戰一觸即發。
1946年4月18日,國民黨新一軍三十師,開始向四平南郊的海豐屯、玻林子和鴨湖泡等陣地發起正面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守城部隊奮起還擊,四平城區保衛戰正式打響。國民黨軍連續攻城9天。1946年5月15日又開始了更大規模、更加激烈的戰鬥。國民黨軍集中了10個整師的兵力到四平前沿陣地。國民黨東北保全副司令鄭洞國梁華盛親臨前線指揮,部署了左、中、右3個兵團向四平進攻。其左部兵團在四平以西和西北的八面城梨樹方面進攻;中部在四平西南近郊進攻;右部沿開原至葉赫公路向四平進攻。1946年5月15日拂曉,國民黨軍以猛烈炮火向民主聯軍西南、東面陣地狂轟濫炸,採用人海戰術成營、成團地進行集團衝鋒。在獾子洞陣地前,竟以兩個團兵力整日輪番攻擊10次之多,均被民主聯軍擊退。新一軍之五十師以10倍的兵力向258高地進攻,進占該陣地。
1946年5月16日,國民黨軍又向四平東南331.5高地強攻,經過一天的激戰,民主聯軍頑強奮戰,擊退了7次進攻,斃傷國民黨軍600餘人。國民黨軍用坦克衝鋒、用大炮轟擊,民主聯軍陣地和大部分火器被擊毀,陣地被攻占。1946年5月17日,國民黨軍在空中用飛機掃射轟炸,在地面用大炮轟擊,並以坦克為掩護又向塔子山陣地突擊衝鋒。民主聯軍戰士打退了敵軍12次衝鋒。1946年5月5月18日拂曉,塔子山再次鏖戰國民黨新六軍又在10餘架飛機、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從東、南、西三個方面集中全部炮火再次猛轟塔子山陣地。堅守山頭陣地的民主聯軍指戰員雖打退了多次整營的衝鋒,陣地失陷。中共中央果斷決定守城部隊於1946年5月5月18日全部撤離四平,至此,歷時一個月的四平保衛戰結束。
根據國民黨《四平長吉會戰戰鬥詳報》記載,此戰(含追擊作戰)陣亡官兵一千三百六十三人,負傷兩千四百九十六人,失蹤六百零六人,而打死民主聯軍兩萬六千一百四十六人,傷五萬六千三百零六人。但《第四野戰軍戰史》記載自身傷亡八千餘人,打死打傷國民黨軍一萬六千餘人。
第二次四平爭奪戰雖以民主聯軍失敗告終,但在四平城內外的阻擊破壞了國民黨軍原定1946年4月2日占領四平的計畫,成功地為友軍占領黑龍江重要城鎮爭取了時間,也為鞏固後方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三戰四平

主詞條:四平攻堅戰
第三次四平爭奪戰發生於1947年6月。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已經成功阻擋住了國民黨的進攻,並展開夏季攻勢,先後占領長春、吉林市及四平周圍數十個中小城市。為進一步擴大戰果,占領東北交通樞紐,切斷國民黨軍南、北滿間的聯繫,林彪經請示中共中央同意,開始籌劃四平攻堅戰,使四平的攻守雙方再次更換了角色。
這次進攻,林彪計畫以民主聯軍1縱、6縱和西滿縱隊為攻城部隊,命1縱司令員李天佑、政委萬毅負責攻城指揮。
國民黨方面,據《國民黨戡亂戰史》記載,陳明仁防守四平的部隊計有第71軍(缺91師,其中87師缺一個團,88師為新兵,僅接受過數次實彈訓練)、第54師四個半營、保全第12區第17團,以及遼北省保全第1、第2團,遼寧省保全第1團等部。
1947年6月11日外圍戰鬥打響,西滿縱隊一師攻占四平西郊飛機場,全殲國民黨七十一軍運輸營和保全團一個營共600餘人。1947年6月13日,第一縱隊二師四團二營攻占國民黨軍新立屯據點。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決定從鐵路西市區重點突破進攻。1947年6月14日20時,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發起總攻。15日早2時30分,一縱隊第一師從海豐方向突破防線。15日晨突入市區的一縱隊第一師、第二師並肩作戰,開始了縱深戰鬥。16日民主聯軍西滿縱隊從四平西北面突破國民黨軍二麥路防線。17日,攻城預備隊投入市區作戰,進城後採取一個營打一個街的辦法。19日第一縱隊一師因傷亡過大,撤出四平。20日,民主聯軍攻破國民黨軍核心守備區,占領國民黨軍部。國民黨軍城防總指揮陳明仁逃至路東,核心守備區指揮官陳明信被俘,四平鐵路以西市區全部為東北民主聯軍占領。21日,六縱隊十七師同一縱三師配合,從四平市南橋洞一帶突入路東市區,攻破路東市區國民黨軍重要支撐點天主教堂外圍據點。同日,民主聯軍西滿縱隊從天橋北側向康德火磨方向突擊嚴重受阻。國民黨軍在地上撒了層黃豆,民主聯軍戰士衝鋒時腳踩黃豆極容易摔倒,國民黨軍趁機掃射,民主聯軍傷亡甚重,多次突擊均未成功。23日西滿縱隊一二兩師奉命撤出戰鬥,準備南下打援。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十六師、十八師投入四平攻堅戰。四平戰鬥改由第六縱隊司令員洪學智統一指揮。是日晚,西滿縱隊一師師長馬仁興犧牲。25日,一縱隊三師攻占國民黨軍重要據點天主教堂。國民黨軍殘部被壓縮在曉東中學、油化工廠一帶頑抗,路東市區一半以上被民主聯軍占領。28日,國民黨東北保全司令部調集了9個師增援四平部隊,解四平之圍,並與民主聯軍決戰於四平外圍。民主聯軍遂奉命於1947年6月30日拂曉全部撤離四平戰場。四平攻堅戰結束。
西滿縱隊一師占領四平西郊飛機場西滿縱隊一師占領四平西郊飛機場
這次四平攻堅戰是東北民主聯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此役根據《第四野戰軍戰史》記載,民主聯軍傷亡一萬三千餘人,殲滅守軍一萬七千餘人。而《國民黨戡亂戰史》則承認第71軍(附第54師,含外圍戰鬥)傷亡兩萬三千餘人,估計打死打傷民主聯軍十五萬人,俘虜兩千一百二十一人。陳明仁和廖鈞因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
第三次四平作戰,雖以民主聯軍失敗而告終,卻給野戰部隊的城市攻堅戰積累了豐富經驗,為後來作戰創造了條件。此後無論是民主聯軍還是之後的第四野戰軍,再也沒有在城市攻堅中出現過如此巨大的傷亡。

四戰四平

第四次四平爭奪戰發生於1948年3月,是東北人民解放軍(原東北民主聯軍)所實施的冬季攻勢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時,解放軍先後占領彰武鞍山營口法庫開原等中小城市,累計殲滅國民黨軍五萬餘人,爭取一個師起義,在此情況下,林彪第二次決定攻打四平。1948年2月27日,林彪下達作戰命令,決以1縱、7縱及3縱一部、獨立第2師、總部直屬炮兵團承擔攻城任務,由1縱司令員李天佑、政委萬毅統一指揮。
國民黨方面,由於無暇出兵馳援四平。當時的四平守軍僅有一個在第三次四平爭奪戰中傷亡慘重仍未恢復元氣的第88師,以及第71軍和新1軍的留守人員、地方民團,計一萬九千餘人。守軍指揮官彭鍔決定死守四平。
1948年3月4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開始外圍戰鬥,集中力量掃清四平守軍的外圍支撐點。各部隊分頭進攻,先後攻占了海豐屯、徐家窯、新立屯飛機場、師道學校、紅嘴子,東門外地堡群以及城北制高點三道林子,到1948年3月10日國民黨軍外圍支撐點全部被東北人民解放軍肅清。1948年3月12日7時40分,總攻開始。第一縱隊從西北、正北兩個突破點向城裡攻,第三縱隊從東北、東南向城裡攻,第七縱隊從西南往城裡攻。8點鐘,三個縱隊相繼突破國民黨軍之防禦堡壘,攻入市內。突入路東的人民解放軍第一縱隊,採取迂迴穿插戰術,把國民黨軍的防禦體系打亂,隨即組織部隊連續發起猛攻。激戰至深夜國民黨部分殘兵縮到兩個據點。
勝利的解放軍進入四平城勝利的解放軍進入四平城
彭鍔倉皇間帶著一千餘人向北突圍而去,扔下了仍然堅持在陣地上的大部分國民黨第88師官兵。1948年3月13日晨,東北人民解放軍經過重新組織和準備,對國民黨軍殘部發起最後猛攻。7點整戰鬥全部結束。
這次戰鬥攻殲滅國民黨軍1.9萬餘人,其中生俘1.56萬餘人,斃傷3780人。繳獲各種炮216門,機槍461挺,各種槍枝9688枝,各種炮彈1.1萬發,子彈77.9萬發,手榴彈7474枚,火車頭30輛,車皮500節,汽車85輛,騾馬1651匹,電台23部,以及其他大量軍用物資。人民解放軍傷亡4931人。

戰爭結果

1948年3月13日晚,接收四平市的共產黨地方幹部進入四平市。 此後隨著遼瀋戰役爆發以及國民黨在東北的完敗,四平這座城市再沒發生過戰事。

戰爭影響

四戰四平影響了東北解放戰爭各戰略階段的戰局走向,影響了國共兩黨在東北戰場上的最終結局,進而影響了此後國共兩黨的政治命運。

評價

社會評價

四戰四平是國共軍事、政治鬥爭史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四戰四平錘鍊了東北人民解放軍正規化作戰能力,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中的著名戰例。

歷史評價

毛澤東主席:“化四平街為馬德里”。

相關影視

1995年電影《喋血四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