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肘

掣肘

掣肘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chè zhǒu。原意指拉著胳膊,比喻有人從旁牽制,工作受干擾。例如:暗中掣肘;由於受到掣肘,工作難以開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掣肘
  • 外文名:chè zhǒu
  • 出處:《梁武帝敕》
  • 釋義:干擾和阻撓別人做事
  • 典故宓子賤掣肘
  • 解決方法頭腦要清醒、意志要堅定等
詞目,讀音,釋義,出處,典故,原文,翻譯,解析,借鑑,掣肘現象,挫傷積極性,啟迪,

詞目

掣肘

讀音

chè zhǒu

釋義

在別人做事的時候拉扯別人的胳膊肘,比喻干擾和阻撓別人做事。

出處

1、廉平掣肘,實為異事。——《梁武帝敕》
2、《呂氏春秋·具備》:“宓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將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與之俱至於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賤令吏二人書。吏方將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吏甚患之,辭而請歸…… 魯君太息而嘆曰:‘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
3、《北齊書·源彪傳》:“若不推赤心於琳,別遣餘人掣肘,復成速禍,彌不可為。”
4、唐 陸贄 《論緣邊守備事宜狀》:“若謂志氣足任,方略可施,則當要之於終,不宜掣肘於其間也。”
5、 元 薩都剌 《登歌風台》詩:“ 蕭何 下獄 子房 歸,左右功臣皆掣肘。”
6、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吾欲攻呂布,不憂袁紹掣肘,只恐劉表、張繡議其後耳。[1]
7、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只有一個史閣部頗有忠心,被馬阮內里掣肘。”
8、聞一多 《關於儒、道、土匪》:“至於道家因根本否認秩序而逃掉,這對於儒家,倒因為減少了一個掣肘的而更覺方便。”

典故

宓子賤掣肘—— 選自《呂氏春秋·審應覽·具備》

原文

宓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將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與之俱至亶父。
邑吏皆朝,宓子賤令吏二人書。吏方將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吏甚患之,辭而請歸。宓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
二吏歸,報於君,曰:“宓子不可為書。” 君曰:“何故?”吏對曰:“宓子使臣書,而時掣搖臣之肘,書惡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辭而去也。”魯君太息而嘆曰:“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亂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必數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幾過。”
遂發所愛,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來,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於亶父者,子決為之矣。五歲而言其要。”宓子敬諾,乃得行其術於亶父。

翻譯

宓子賤(孔子的弟子,名不齊,字子賤)治理亶父(魯國地名),擔心魯君聽信小人而使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推行,(就在)將辭別離開時,請求與魯君平時親近的兩名官吏跟他一起去。到了亶父,城裡的官員都來參拜。宓子賤命令兩個官吏作記錄。他們剛剛開始記錄,宓子賤就在一旁時常拉扯他們的胳膊肘,(導致)官員記錄不好,(於是)宓子賤對此很生氣。兩位官員吏感到十分不安,(就)請求辭職回去。宓子賤說:“你們記錄得非常不好,趕緊回去吧!”兩位官吏回去後,秉報魯君說:“(我們)無法替宓子賤作書記工作。”魯君問:“為什麼呢?”官員答道:“宓子命令為臣記錄,又時常拽著為臣的肘部,記錄不好(他)很憤怒,官員都取笑宓子。這就是導致我們二人要辭別而離開(他)的原因啊。”魯君長長地嘆息道:“宓子是以此規勸我的過失啊。我擾亂宓子的工作,令宓子不能夠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一定已經有許多次了。如果沒有你們兩人,我又犯過幾個錯誤呢?”
(魯君)於是打發親信,到亶父去傳達旨意,告訴宓子賤說:“從現在開始,亶父不是我國君所管,歸你管了。有利於亶父的治理辦法,你自己決定實施吧,每五年向我報告一次治理亶父的要點。” 宓子賤恭恭敬敬地答應了,這才終於得以在亶父實行自己的主張。

解析

呂氏春秋·審應覽·具備》中有個故事說:兩名書記官在作記錄時,他們的主人宓子賤不斷地拉扯搖晃他們的手臂,結果寫不好字,主人反倒大發其火,把他們打發走了。宓子賤的用意在於提醒魯君不要聽信那些背後說壞話的人,過多地干預自己的工作,免得自己的積極性和正確主張不能得到發揮和實現。這個故事,就是後人常說的掣肘的來源。
掣肘是政治上的一種慣常現象。多疑的統治者一般不放心自己的臣下,怕臣下坐大不好控制,從而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因此,在安排一位大臣做一件大事時,常同時安排另一個反對派從旁監督或牽制這位大臣,使他形成一種不易控制的力量,免生禍患,這種現象在幾千年歷史上屢見不鮮,而因此也衍生出許多故事。
秦國派大將王翦帶兵伐楚,王翦提出至少要有六十萬人才能滅楚。秦王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最終同意了王翦的要求。“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是個聰明人。他帶著秦國的幾乎全部家當出外作戰,如果反叛秦國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對此秦王更會明白,也因此會產生疑懼。而一些奸臣很可能會利用秦王的這種心理,在暗地裡對王翦進行陷害,那樣王翦就會危險了。對於一個領兵作戰的將軍來說,如果皇帝不相信自己,處處對自己進行牽制,那么自己就不能專心地對敵。而對於參與戰爭的任何一方來說,如果不能集中全部的力量投入作戰,那么就沒有戰鬥力,就會陷於失敗。因此,對王翦來說,無論於公還是於私,消除領導的這種掣肘,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王翦這一步的。戰爭中許多反間計,就是利用君主的這種猜疑心理而施用的,並且幾乎是百用百靈。宋朝岳飛,麾兵長驅,眼看勝利在望,卻被秦檜陷害致死。而秦檜之害岳飛,也是巧妙地利用了趙構的這種心理。岳飛沒有消除掉君主的猜疑,沒有擺脫那隻搗亂的手,因此不但國家統一的大業無法完成,就連自己的性命也無法保證。
掣肘是柄雙刃劍,可用來護身,也可能會傷身。許多君主利用這一平衡術保證了自己的安全,但許多昏君也因為玩弄掣肘之術而痛失江山,自毀長城。宋朝怕岳飛坐大而先殺為淨,結果岳飛雖然不能威脅趙宋江山,卻失去了滅金的大好時機,弄得自己在異族的侵略面前步步受制,最後終於被滅。
記得古兵法上說,過去將軍在出征時,國君有時會親自送他出城門,並且會說,在城門以內,我說了算;在城門以外,將軍你說了算。也因此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將軍帶兵出戰多年,最終打了勝仗回朝,並且很為自己有功而得意。結果皇帝派人拿出一個匣子給他一看,他就傻了眼:原來裡面淨是別的大臣說他壞話的奏摺。如果皇帝聽信讒言拿他治罪,那他早死了幾百次,更別提會立什麼功勞。這位皇帝是可敬的,這位將軍是有福氣的。

借鑑

掣肘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不乏曇花一現的改革者,究其原因,就是心裡酸,看到別人成功,就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冷箭,製造流長蜚短,甚至告“黑狀”,給改革者施加各種壓力。竊以為,讒言中傷、嫉妒、偏聽偏信、使絆子、見不得他人成功等弊端,也是“掣肘”的表現。“掣肘”實際上是一種內耗症,它分散了“合力”的凝聚力,有它在作怪,你休想乾出一番事業來。
許多人在談到“掣肘”之害時,都十分憤慨。曾聽一位朋友說過這樣一件事:他們單位有位才華橫溢的人,工作非常積極,他的事跡上了報,還受到市裡的表彰,但他的上司卻恨他、防他,在升職等方面千方百計地卡他。後來他不敢當“先進了”,乾脆懶散一點,他的上司反而高興。這種怪事,說穿了,是這位上司害怕下屬積極,會威脅到自己的“交椅”。可見,在“掣肘”背後,往往有心術不正者在干擾,私心、嫉妒心是“掣肘”現象的禍根

挫傷積極性

一旦“掣肘”現象在身邊滋長,你做了好事,卻吃力不討好,你付出了心血、汗水、創造了業績,卻受不到相應的報答;有“掣肘”在作怪,就無法創新進取、建功立業,使人無法獨立思考,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思想;由於有人“掣肘”,許多人只能感嘆“身不由己”,只好唯唯諾諾隨波逐流、迎合討好。總而言之,“掣肘”束縛了人們的手腳,壓制、挫傷了各種人才的積極性。

啟迪

古代的宓子賤能看到“掣肘”的危害,相信我們也應從中得到啟迪。對待“掣肘”,頭腦要清醒、意志要堅定,要有寬闊的胸懷,任勞任怨,只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立得直行得端,各種造謠誣衊、流言蜚語才會不攻自破。凡事要出於公心,有大局意識,圍繞目標,形成合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防止“掣肘”現象干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