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戰爭

哥特戰爭

哥特戰爭是公元535~555年拜占廷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征服東哥特王國的戰爭,歷時近20年。552年查士丁尼一世集結精銳部隊由納爾塞斯統率從北部進入半島。553年塔吉納一役東哥特軍戰敗,托提拉受傷致死。554年東哥特王國滅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哥特戰爭
  • 時間:公元535~555年
  • 發動者拜占廷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
  • 歷時:近20年
經歷,背景,國際背景,國內背景,東哥特王國,

經歷

拜占廷將軍貝利薩留在征服北非汪達爾-阿蘭王國之後,於 535年率軍
占領東哥特王國的西西里島,536年在義大利半島登入,智取那不勒斯。同年12月攻陷羅馬。東哥特人廢黜了怯懦無能的國王狄奧達特,推舉將軍維蒂吉斯為王,後撤至首都拉文納,聚集兵力保衛國家。一年後,維蒂吉斯傾全國兵力包圍羅馬城,連續發動猛攻。537~538年,貝利薩留率部困守危城達一年之久,待查士丁尼一世所派援軍到達後方解圍。540年貝利薩留包圍拉文納,東哥特人被迫投降,維蒂吉斯被擄往君士坦丁堡。 查士丁尼一世在征服地區恢復羅馬舊制度,把地產連同奴隸、隸農全部交還原有大地主。帝國賦稅繁重,官吏巧取豪奪,招致義大利居民的不滿。東哥特人不甘受奴役,在國王托提拉帶領下起來反抗占領者。托提拉富有謀略,得到人們的擁護。此時貝利薩留已離開義大利,拜占廷僱傭軍士氣低落,紀律鬆弛。542年東哥特軍在佛羅倫斯附近擊敗拜占廷軍,繞過拉文納,於543年直指南部重鎮那不勒斯。546年收復羅馬,重新控制義大利半島的中部和南部,並派艦隊進取西西里科西嘉撒丁島等地。在戰爭形勢對拜占廷不利的情況下,544年貝利薩留再次被派往義大利。他一度奪回羅馬,但因兵力不足,無法堅守,只能以劣勢兵力轉戰沿海各地。最後因軍事失利而失寵,於548年被免去統帥職務。托提拉乘勝提出議和,為查士丁尼一世所拒絕。552年查士丁尼一世集結精銳部隊由納爾塞斯統率從北部進入半島。553年塔吉納一役東哥特軍戰敗,托提拉受傷致死。泰亞斯帶領東哥特人堅持抵抗。554年東哥特王國滅亡。
哥特戰爭哥特戰爭

背景

國際背景

527年,查士丁尼即東羅馬帝國皇帝位。查士丁尼夢寐以求的政治理想就是重視舊羅馬帝國的大統一局面。
哥特王朝哥特王朝
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皇帝便以舊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命。查士丁尼便是如此,他復辟舊羅馬帝國的政治理想,有著狂熱的宗教色彩,富於進攻性。
西羅馬滅亡後,其領土多在日耳曼蠻族的統治之下,查士丁尼常說:“哥特人以暴力奪得了我們的義大利,卻至今不把它交還。”而這些蠻族國家的統治者都信奉基督教異端——阿利烏斯派。這個教派主張基督是上帝創造的人而不是神,因而也不能與上帝同語,他們還反對教會占有過多的地產。
這些情況都是羅馬所不能接受的。羅馬皇帝被認為是基督教正統的保護者,羅馬帝國與基督教世界實際是兩位一體的。查士丁尼是強硬的正統教徒,他立志蕩平異端的蠻族國家,重建政治上、宗教上雙重統一的羅馬帝國。
查士丁尼的經濟政策宗教政策都是為了他的復辟服務的。
查士丁尼當政時,國庫充裕,但為了適應大規模對外擴張的需要,查士丁尼不異季任酷吏,施行苛政,橫徵暴斂。他為了增加收入,還實行專賣制度,國家掌握了獲得頗豐的絲綢專賣權。此外,他們還增收附加的土地稅。可以說,查士丁尼實行的是一種竭澤而漁的財政政策。
查士丁尼與教會的關係也完全是為了保證他放手進行戰爭的。他的宗教政策有兩上方面是值得注意的。一是”皇帝教皇合一論”。他認為國家的統治者既是皇帝又是教皇,同時握有最高的世俗力和神權。為了打擊異端,查士丁尼於529年封閉了新柏拉圖學派設在雅典的“學園”,這標誌著西方文化史上,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被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所取代。查士丁尼雖然給了教會很多特權和支持,但他又自認為擁有干預教會的權力。他把教視為國家的僕人,政治的工具。
查士丁尼宗教政策的另一方面是極力交好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部教會,這是為了今後收復帝國西部領土時能取得教會的支持。

國內背景

為了統一帝國,查士丁尼還有法律上做了充分的準備。528年,查士丁尼下令編纂帝國法典,共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理匯要》、《法學總綱》、《法令新編》四大部分。
這些法典,字裡行間都充斥著對昔日羅馬帝國光景的追念和讚頌,又基本因循了羅馬舊法。這些法典的另一突出特點是明確肯定皇帝的專制權力;皇帝是惟一的立法者,惟一有權解釋法律,皇帝是至高無上、至聖至明的。
羅馬帝國的專制君權在查士丁尼時期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他進行內政改革,賦以行省長官以軍事和行政全權,這就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專制君權在政治上保證了查士丁尼貫徹他的政治主張,實際也促成了他為實現本已過時的政治理想而一意孤行,以至最後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當時,東羅馬在東方和西方所面臨的形勢是不同的。對於查士丁尼來說,他復辟計畫的最大威脅來自於東方新興起的薩珊波斯帝國。為解此後頓之憂,查士丁尼於532年同波斯王科斯洛茲訂立了“永久和約”。為此,東羅馬向波斯支付了11000磅的黃金。這反映了查士丁尼東方政策的基本原則,即對波斯以防禦為主,以便儘可能保證西部征服戰爭所需的兵力。
在西部地區,查士丁尼意欲進攻的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此時內部動盪不安,社會矛盾尖銳。日耳曼蠻族上層統治者背棄昔日的軍事民主傳統,成為新興的封建主階段級。同時,蠻族同羅馬人的衝突也因宗教和民族矛盾而加劇。
這些情況決定了蠻族王國的統治根基越來越不穩,也給了查士丁尼以可乘之機。尤其是各蠻族王國的統治者對查士丁尼的復辟活動沒有清醒的認識。他們本民族的文化十分落後,又受羅馬舊制的影響很深。以至於他們還認為“羅馬皇帝就是人間上帝”。所以,在東羅馬的嚴重威脅面前,各蠻族國家不但不能聯合起來,反而互相掣肘。在這種情況下,查士丁尼開始了他統一帝國的步伐。

東哥特王國

東哥特王國(TheOstrogothicKingdom)古國名。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東哥特人(Ostrogoths)建立的國家。東哥特人原住黑海草原,4世紀後半期形成部落聯盟。375年東哥特部落聯盟被匈奴人擊潰後,隨匈奴人向西推進,居住在潘諾尼亞。453年匈奴王阿提拉死後,東哥特人乘機擺脫匈奴人的統治。公元454年,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多瑙河上游班諾尼亞(今匈牙利西部)。488年東哥特王狄奧多里克(493~526在位)在拜占庭帝國皇帝芝諾的慫恿下出兵義大利,圍困拉文納,久攻不克,遂和當時義大利半島的統治者奧多亞克訂約,共同治理義大利。493年狄奧多里克在宴請奧多亞克時背信地殺死了他,收編其餘部,建立東哥特王國,定都於臘萬納。領土包括今之義大利和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一帶。535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乘機對東哥特王國發動戰爭,戰敗東哥特國王維蒂吉斯(536~540在位),於536年占領羅馬,540年占領拉文納。東哥特新國王托提拉(541~552在位)具有軍事、政治才能。他把從羅馬貴族領地上逃跑的奴隸和隸農編入軍隊,沒收羅馬貴族的土地,減輕居民的賦稅,從而得到了國內人民的支持,多次在對拜占庭的戰爭中取得勝利,一度收復大半失地。553年在塔金那一役托提拉戰敗身亡。公元555年東羅馬帝國入侵,滅亡。
東哥特王國東哥特王國
對義大利人而言,東哥特人也許只是歷史上一群短暫的侵略者。但是狄奧多里克給了義大利三十年的和平,在狄奧多里克的統治之下,義大利的情況不比五世紀時動亂的時代來得差,古典文明和大多數羅馬的社會制度在義大利也保留下來了。
反而是東羅馬帝國擊潰東哥特王國之後,繼位的皇帝查士丁尼二世(JustinII)卻又無力保衛義大利。於是,當另一批日耳曼人——倫巴底人(Lombards)從568年開始入侵義大利時,東羅馬帝國阻止不了倫巴底人對義大利施加的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