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哥特人

克里米亞哥特人

克里米亞哥特人(Crimean Goths)

克里米亞哥特人是指那些留存在黑海周邊地區,特別是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哥特人部落。他們是最強大的,最知名的,而且幾乎是自相矛盾地,持續時間最長的哥特人社區。長期以來他們的存在就是很好的證明,然而至今還是沒人知道,作為一個獨特文化群體的克里米亞哥特人是何時消失的,一般來說,哥特人可能已經與周邊鄰居們融為一體了。根據16世紀的法國旅行家布斯貝克(Ogier Ghiselin de Busbecq,1522–1592)的描述,稱克里米亞哥特人是“如今居住在一些村莊裡好戰的人”,儘管公元5世紀的狄奧多里克大王(Theodoric the Great ,東哥特國王),未能喚起克里米亞哥特人來支持他在義大利的戰爭,但在當時,許多各種不同的日耳曼部落都習慣性地被稱之為“哥特人”,所以克里米亞的日耳曼人屬於哪個確切的部落還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里米亞哥特人
  • 外文名:Crimean Goths
  • 民族:東日耳曼
  • 信仰:東正教
定義,早期歷史,拜占庭帝國時期,16世紀,宗教信仰,語言,消失,遺產,

定義

根據當時在克里米亞旅行的布斯貝克(法國人,曾擔任哈布斯堡王朝伊斯坦堡的大使,也是第一個把當時分布在中東-土耳其的鬱金香花引進到西方的歐洲人)報告,他聲稱無法確定克里米亞的日耳曼人究竟是哥特人還是薩克森人(Saxons),當然從語言上並不能直接證明與哥特語有關,雖然大多數學者認為這群人肯定是起源於哥特人。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堅持認為,所謂的“克里米亞哥特人”實際上是那些遷移至克里米亞半島,在文化和語言上深受東哥特人(Ostrogoths)影響的西日耳曼甚至是北日耳曼人部落。

早期歷史

根據公元六世紀中葉的拜占庭作家約爾丹尼斯(Jordanes,又譯約爾達尼斯、約達尼斯、約丹內斯、約爾南德斯等)所著的《哥特史》(Getica)一書中記載,在4世紀時,東哥特人在黑海北部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但後來匈奴人遷移到了南俄草原(Russian steppe),東哥特國王赫爾曼里克(Hermanric,日耳曼語“貴族之王”之意)率部抵抗,兵敗自殺。於是東哥特人成了匈奴人的附庸,直到阿提拉(Attila)死後,他們起來反抗匈奴人並且恢復了獨立。就像匈奴人一樣,哥特人在克里米亞再也沒有恢復他們曾經失去的榮耀。
據彼得·希瑟(PeterHeather,當代英國歷史學家)所著的《哥特人》(The Goths)和麥可·庫利科夫斯基(Michael Kulikowski,當代美國歷史學家)所著的《羅馬的哥特戰爭》(Rome's Gothic Wars)書中均認為,到公元5世紀時,原先的東哥特人已經根本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其他的哥特人部落和一些非哥特人的日耳曼部落。其他的哥特部落可能已經移居克里米亞。也有人推測,克里米亞哥特人實際上是那些為了避免受基督徒迫害而從西部或北部南逃的日耳曼薩克森人。無論怎么說,在公元3世紀時,哥特人就已經出現在了克里米亞,之後他們經常被提到。在公元5世紀時,狄奧多里克大王曾試圖招募克里米亞哥特人去參加他在義大利發動的戰爭,但很少有人表現出興趣加入他。之後在公元5世紀晚期和6世紀初,歐洲的匈奴帝國阿提拉帝國)崩潰後,克里米亞哥特人又擊退了那些試圖往東方撤退的匈奴人。
公元2-3世紀的哥特戰士公元2-3世紀的哥特戰士

拜占庭帝國時期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後,在沒有被熱那亞人(Genoese)占領的拜占庭“赫爾松諾斯軍鎮”(Thema Khersonos,又叫Klimata軍鎮,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基礎上,形成了西奧多羅公國(The Principality ofTheodoro,又名哥特(Gothia)公國)。其人口是由希臘人,克里米亞哥特人,阿蘭人保加爾人欽察人和其它民族組成,信奉東正教。公國的官方語言是希臘語。境內最初一部分領土由特拉比松帝國(Empire of Trebizond,又譯為特拉布宗帝國/特拉比仲德帝國)控制。有很多克里米亞哥特人說的是希臘語,並且當時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統治者,組織了很多拜占庭人移居到被稱為“哥特人之地”(Gothia)的地區。多羅斯要塞(Doros,今克里米亞的曼古普Mangup)附近的哥特人公國—西奧多羅公國,繼續作為各種政治和民族勢力的附庸國,經歷了拜占庭人可薩人,欽察人,蒙古人,熱那亞人和其它勢力,一直殘存到1475年,之後就被併入了克里米亞汗國(Khanate of Crimea)和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
哥特人公國—西奧多羅公國哥特人公國—西奧多羅公國
有一種觀點認為,一些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役(Battle of Hastings)之後離開了英國,來到君士坦丁堡,並及時地幫助拜占廷人擊退了外敵的入侵,作為獎賞,拜占庭皇帝把一塊靠近亞速海(Sea of Azov)附近的土地賜給了他們,這塊賞地可能就在克里米亞半島(Crimean Peninsula)。

16世紀

到了16世紀,歐洲的學者們已經眾所周知克里米亞存在著哥特人。許多旅行者拜訪了克里米亞,並且提到了哥特人。約阿希姆·庫列烏斯(Joachim Cureus,1532—1573,當時德意志的一位神學作家,歷史學家和醫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其1571年編著出版的《西里西亞年鑑》(Gentis Silesiae Annales)一書中,稱其在黑海的一次航行中,遇到了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他的船隻因為遇到風暴而被迫上岸,他上岸後遇到一個當地人,他問這個人住在哪兒,這個當地人居然用唱歌的方式來回答他,然後更加讓他吃驚的是,這個當地人唱的歌詞中居然很多是“日耳曼語辭彙”(German words),這個當地人回答他說,他的家就在附近,他家那裡都是哥特人。
從9世紀初在這一地區發現的幾個銘文來看,使用“哥特”這一詞只是做為個人名稱而非種族名字。與此同時,在克里米亞存在個哥特人國家這一傳說,貫穿於整個歐洲中世紀時期。16世紀初,根據曾經出使過奧斯曼帝國蘇萊曼一世(Suleiman)宮廷的法國人布斯貝克的報告,他曾經在伊斯坦堡與2個哥特人交談過。他後來據此編寫了本有100個克里米亞哥特語辭彙的《哥特—拉丁語詞典》(Gothic-Latindictionary),這些辭彙與古哥特語享有某些共同的特徵,
繼布斯貝克的報告後,許多歐洲旅行者去拜訪了克里米亞,托夸圖斯(Torquatus)在16世紀的中晚期拜訪了克里米亞,他在報告中說,當時半島上還存有說母語的哥特人,但這些哥特人對外則說希臘語,韃靼語匈牙利語
1690年,坎普法①聲稱:
“克里米亞半島上的語言,或是又稱之為“亞細亞的②陶里—赫爾松內蘇斯”③的地方,仍然保留了很多日耳曼語,是公元850年左右,哥特人往那裡殖民時帶去的。後來布斯貝克先生,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駐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的大使,在他的第四篇書信集中,收集了大量的哥特語辭彙並且出版發行。在我旅行途徑這個地區時,我更加留心了。”
注①坎普法(1651–1716年),全名英格爾伯特·坎普法(Englebert Kaempfer),著名的德國醫學家兼旅行家和博物學家,曾受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長時期的在亞洲各地旅行和考察,是將中國針灸引進歐洲的先驅之一,同時也是最早向西方介紹日本銀杏山茶花的歐洲人。
注②當時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韃靼汗國臣屬於奧斯曼土耳其,不管前者或後者,在當時的歐洲人眼裡都是屬於亞洲人。
注③陶里卡—赫爾松內蘇斯(Taurica Chersonesus),陶里卡—赫爾松內蘇斯是古希臘時期對克里米亞半島的稱呼,陶里卡是來自古代克里米亞半島上的一支叫陶里人(Tauri)的部落,赫爾松內蘇斯(Chersonesus,又譯為克森尼索)是古希臘語“半島”的意思,所以克里米亞古稱“陶里卡—赫爾松內蘇斯”意即“陶里人居住的半島”。
曼古普的哥特遺蹟曼古普的哥特遺蹟

宗教信仰

首次提到克里米亞哥特人信仰的,是公元850年左右,一位去哈扎爾人(Khazars,又譯為:可薩人)那裡傳播基督教的斯拉夫使徒西里爾教士(827–869,Saint Cyril,又名“哲者康斯坦丁”Constantine the Philosopher),他列舉了稱之為“哥特人”的人們,用他們的母語朗讀和讚美基督上帝。1606年,約瑟夫·朱斯特·斯卡里格爾(Joseph-Juste Scaliger)聲稱克里米亞哥特人讀的《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Oldand New Testament)都是用武爾夫字母(Wulfia's alphabet)書寫的。這是僅有的兩次提到克里米亞哥特人信仰的書面報告,但這同時也印證了他們的基督教信仰。雖然起初哥特人信奉的是基督教阿里烏斯派(Arian Christians,該派否認三位一體,並在325年的第一次基督教尼西亞會議上被判為異端),但在公元500年左右,克里米亞哥特人已經完全改信奉三位一體(Trinitarian)的羅馬教會(Roman Church)。後來東西方教會分裂後,這些哥特人繼續忠於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會。在公元8世紀,哥特人約翰(John of Gothia),一位東正教主教,領導了一次反抗可薩人統治的起義,但失敗了。

語言

留存下來的哥特語言資料及其少,只有101個詞被確認是哥特語而留存至今,其中一些是短語,以及一個從來就沒被正確解讀的三行歌曲,可能有部分哥特語借詞還在如今的克里米亞韃靼人中使用,但這也是一種高難度的推測。
克里米亞哥特人

消失

雖然在布斯貝克的報告中,多次提到了克里米亞哥特人的存在,但都缺乏對他們語言和風俗的詳細描述。對克里米亞哥特人最後一個已知的記錄來自1780年左右的斯坦尼斯瓦夫·博古什·塞斯崔恩采維奇(Stanislav Bogush Sestrentsevich),一位白俄羅斯莫吉廖夫的大主教(Archbishop of Mohilev),他於18世紀末期訪問了克里米亞,提到當地某個殘存的人群語言和風俗與周邊的鄰居們差異很大,所以他認為這些人必定就是“哥特人”。
儘管自18世紀末期後,就對克里米亞哥特語是否還存在,並沒有進一步的相關記錄,但克里米亞的日耳曼人社區與周邊鄰居們有明顯不同的風俗習慣和體貌特徵已經被眾多人士發現,導致一些人認為,當地哥特人的語言可能以“Haussprache”(德語:”家庭語言”的意思)的形式倖存下來,至遲到1945年。
根據蘇聯民族學家沃茨格林(Valery Yevgeniyevich Vozgrin)的研究,哥特人後來被克里米亞韃靼人同化,並改信伊斯蘭教。“克里米亞韃靼人:流亡經驗和一個民族的鍛造”布賴恩·格林·威廉士(Brian Glyn Williams,美國麻薩諸塞大學伊斯蘭史教授)如此說。他同時引用沃茨格林的話說;:“在克里米亞韃靼人中的一系列村落里,都有可能是他們(哥特人)的後裔,與鄰近村莊的居民比較,他們明顯更具有高大的身材和其它北歐人種(Scandinavians,又譯為:斯堪的納維亞人種)的特徵”。
很顯然,克里米亞哥特人在布斯貝克到達之前已經開始說克里米亞韃靼語(Crimean Tatar)和克里米亞希臘語(Crimean Greek),因此他們很可能已經融入到其它眾多民族中去了,以至於後來來到曼古普(Mangup)的拜訪者無法找到哥特人的“任何痕跡”。
曼古普的哥特遺蹟之一曼古普的哥特遺蹟之一

遺產

今天,幾乎沒有克里米亞哥特人存在過的跡象。據德意志第三帝國(the Third Reich)和希特勒聲稱,有倖存下來的哥特人與後來移民克里米亞的德國人通婚。在克里米亞的德國人社區構成了這個地區的本地居民。希特勒本打算重新在克里米亞移入德國人,並且把很多村鎮名字恢復到以前克里米亞哥特時代的名稱,比如在納粹占領克里米亞時期,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克里米亞半島最著名的港口城市)曾經被改名為“西奧德里希沙芬”(Theoderichshafen),也有據納粹官員傳說,第三帝國曾經想在柏林和克里米亞之間造一條高速公路,把克里米亞塑造成德國的直布羅陀(Gibraltar)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