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文化體驗

品牌文化體驗,是指針對商品的品牌文化,從品牌聯想,行業背景,社會文化,消費文化等方面,進行系列的用戶體驗與調查以形成品牌文化的評估,為企業提供品牌運作指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品牌文化體驗
  • 外文名:品牌文化體驗
  • 消費文化:消費文化
  • 消費文化:消費文化
產生,體驗方法,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成就體驗,精神體驗,心靈體驗,

產生

商品的競爭,隨著技術門檻的降低,比價和比質都已經趨同化,只有品牌能給商品帶來溢價能力和顧客忠誠度。然而隨著廣告渠道運用手段的經驗的積累,知名度的競爭也已經趨同。相同的品質、相同的宣傳渠道、同樣的廣告力度,銷售額和品牌價值卻千差萬別,用戶忠誠度迥然不同。此正是品牌文化的魅力,品牌文化的體驗作為一種新興職業正越來越重要。

體驗方法

感官體驗

人與外界互動時,依靠的工具是感官,因此感官體驗是人最基本的反應,是其它體驗的基礎。它是眼、耳、口、鼻、身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過程中所體會到的愉悅感。比如看好的色彩與形狀,聽悅耳的聲音,吃可口的飯菜,聞香味,摸手感好的物體,都會帶來人們心中的愉悅感。在五官與外界接觸過程中形成的快感、痛感、質感都屬於感官體驗的範疇。

情感體驗

人有七情六慾,人的感官體驗會在心中引起其它的反應,如看到紅色的火焰或灰暗的天空,隨之而感到的就是一種愉快的或陰沉的情緒,這是感官體驗基礎上的情感的體驗。人的情感會對感官所感知到的對象進行投射而賦予其本身沒有的屬性,如花草樹木、流水白雲本身並沒有什麼情感,但由於特定的情感作用,我們會把某種主體的聯想賦予它們:樹木的呻吟、花兒的飄零、風的怒吼、水的低語、白雲的來去匆匆。這是人的情感體驗的具體表達。當然,人的情感不僅僅表現為情與物的融合,而且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追求關愛與被關愛, 追求親情、友情和愛情。這種種情感都會在心中形成體驗,都屬於情感體驗的範疇。總之,情感體驗包括了人與物及人與人的情感過程。

成就體驗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除了基本的生理、安全和社會需要,還有追求自我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是人的社會性的一種表達。人的心理、行為與社會價值觀念密切相關。人在滿足情感生活需要的同時, 還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需要通過拼搏奮鬥來獲得社會成就。因此人在追求或享受成功的過程中, 就會產生成就體驗。社會的認可是廣義的概念,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所以成就體驗也有多種表現形式。但從本質上講,社會認可無非名與利。對成就的追求也就是對名利的追求, 它表現為人的控制欲、權力欲、占有欲。這種種欲望的滿足是成就體驗的具體表現。

精神體驗

名利的滿足並不足以讓所有的人感到快樂。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更大程度上在於精神的滿足而不是物質的滿足。在滿足了物質和名利之後,精神需要更加凸現出來。精神不同於情感,它超越於物質名利之上。比如我們沉浸於畫的美感與意境中,通過吟詩作賦來言志,通過養花或讀書來陶冶情操,都是精神生活的表現,這一過程中產生的體驗則屬於精神體驗。它表現為我們對世俗名利的捨棄,對高雅情趣的追求。精神體驗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體驗的主體,但人一旦有機會超越名利的羈絆, 這種體驗就會顯現出來。精神體驗與精神寄託是密不可分的。缺少精神寄託的人精神體驗也會相對較少。在追求精神寄託的過程中,精神體驗會在不同的時空點上以不同的形式實現。

心靈體驗

精神體驗超越了物質和普通情感的束縛,使人得到了精神的放鬆與滿足,但精神滿足並非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當代日本著名佛學大師阿部正雄在《禪與西方思想》一書中指出,人是一個形上學的動物⋯⋯ ,真善美的追求和終極關懷的產生是植根於人性之中的。每個人都面臨著生死的問題, 人到底從何而來, 又到哪裡去?心靈深處有一種力量使我們不斷追問著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回答屬於形而上本體的範疇,它已超越了普通的精神體驗,而與形而上本體存在著某種融合。是超道德而與無限相同一的精神感受。人對心靈歸宿的追求是最深層最本質的追求,也是最難達到的追求。人們在追求心靈歸宿過程中產生的體驗就是心靈體驗, 比如宗教體驗, 還有心理學巨匠榮格所說的超級體驗以及馬斯洛所說的高峰體驗。這種體驗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它不可捉摸,但又無處不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