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除三害(周處除三橫)

周處除三害(歷史典故)

周處除三橫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這個典故見於《晉書·周處傳》和《世說新語》。明朝人黃伯羽改編為《蛟虎記》傳奇,廣為流傳,至今京劇中仍保留有《除三害》劇目。

選自世說新語,《自新》篇。《世說新語》由劉義慶編撰。劉義慶,南朝宋人,文學家。

基本介紹

人物傳記,人物典故,世說記載,作品內容,今語對釋,詞語註解,作者簡介,作品賞析,全文立意,真偽考辨,

人物傳記

《晉書·周處傳》
周處,字子隱,義興陽羨人也。父魴,吳鄱陽太守。處少孤,未弱冠,膂力絕人,好馳騁田獵,不修細行,縱情肆欲,州曲患之。處自知為人所惡,乃慨然有改勵之志,謂父老曰:“今時和歲豐,何苦而不樂耶?”父老嘆曰:“三害未除,何樂之有!”處曰:“何謂也?”答曰:“南山白額猛獸,長橋下蛟,並子為三矣。”處曰:“若此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則一郡之大慶,非徒去害而已。”處乃入山射殺猛獸,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數十里,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人謂死,皆相慶賀。處果殺蛟而反,聞鄉里相慶,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吳尋二陸。時機不在,見雲,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將無及。”雲曰:“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處遂勵志好學,有文思,志存義烈,言必忠信克己。

人物典故

公元三世紀中葉,義興陽羨(今宜興市)傳頌著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周處(242-297),字子隱,義興陽羨人。其祖父周賓為三國東吳咨議參軍,後轉廣平太守。父周魴為東吳名將,任鄱陽太守,賜爵關內侯。
周處父親死亡,母親過於溺愛他,年少時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武藝高強。好馳騁田獵,不修細行,縱情肆欲,橫行鄉里。民謠說:“小周處,體力強,日弄刀弓夜弄槍。拳打李,腳踢張,好像猛虎撲群羊。嚇得鄉民齊叫苦,無人敢與論短長。”這位“少孤,不修細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鄉民與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合稱為陽羨城“三害”。後來,這個說法傳到了周處那裡,他自知為人所厭,突然悔悟,隻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經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數十里,終於斬殺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歸正,認認真真拜師學文練武,這一來城內“三害”皆除。
周處除“三害”後,發憤圖強,拜文學家陸機陸雲為師,終於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歷任東吳東觀左丞、晉新平太守、廣漢太守,遷御史中丞。他為官清正,不畏權貴,因而受到權臣的排擠。西晉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將軍,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於六陌(今陝西乾縣)戰死沙場。死後追贈平西將軍,賜封孝侯。

世說記載

作品內容

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 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yé)?”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

今語對釋

周處年輕時,(為人)凶暴強悍,任性使氣,被同鄉的人認為是一大禍害。另外,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兩者)一起侵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害,而(這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互相拼殺後)只剩下其中一個。周處就去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裡)有時浮起有時沉沒,周處與蛟龍一起漂遊了幾十里遠。經過了三天三夜,同鄉的人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慶祝。(周處)終於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互相慶賀,才知道自己實際上被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於是就進入吳郡去找尋陸機和陸雲(以求指點)。(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雲,(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雲,並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廢,怕最終也不會有什麼成就。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早晨聽聞了聖賢之道,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遠揚呢?”周處從此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位歷史上有名的)忠臣。

詞語註解

1、凶強:凶暴強悍。
2、俠氣:任性使氣,這裡有“好爭鬥”的意思。
3、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或說指鼉(tuó)鱷一類的動物。
4、為鄉里所患:意謂被同鄉人認為是禍害。為,表示被動的結構助詞,解釋為“被”。患,認為……是禍害。後文的“患”是擔心的意思。
5、並:一起,指蛟與虎兩者。
6、謂:稱
7、為:是
8、三橫:三害。橫,禍害。
9、尤劇:更厲害。
10、或說(shuì):有人勸說。或,有人。說,勸說。
11、實:實際上。
12、冀:希望。
13、或浮或沒: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沒,沉沒
14、與之俱:指同蛟一起浮沉。
15、更相慶:互相慶祝。更,交替,輪換。
16、吳:今蘇州一帶。
17、二陸:指陸機陸雲兩兄弟,當時著名的學者。下文“平原”指陸機,因陸機曾任平原內史;“清河”指陸雲,因陸雲曾任清河內史。
18、具:通“俱”,全部,詳細地。
19、修改:修,修正行為。改,改正錯誤。
20、貴:以……為貴,認為……是寶貴的。
21、暴犯:侵害。
22、蹉跎:虛度光陰,這裡是過時的意思。
23、朝聞夕死:語出《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聽聞了聖賢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虛度此生了。
24、尚可:還有希望。
25、令名:美好的名聲。
26、彰:顯露。
27、遂:就。
28、改勵:改過自新。改,改過。勵,勉勵。
29、忠臣:周處後來發憤攻讀,官至御史中丞,為官正直。氐(dī,我國古代民族)人齊萬年起兵,周處奉命出征,當時他老母親猶在,但他堅持領兵出征,力戰至矢盡弦絕而死,故稱之為忠臣。

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自新》。《世說新語》由劉義慶編撰。劉義慶,原籍南朝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之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劉義慶畫像劉義慶畫像

作品賞析

本文寫的是晉人周處改過自新的故事,從周處年輕時橫行鄉里,為人凶強,被人視為禍害,一直寫到他終為忠臣的結局,表現了一個人只要有改惡從善的決心和行動,無論時候早晚,總能有所成就。
文章寫得十分精煉,無論從周處早先的“凶強俠氣”、危害鄉里,還是後來勇於改過、痛改前非 ,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精心選才,“殺虎斬蛟”和“尋訪二陸”兩個事例,鮮明地展示了周處的個性特點。
本文也頗含哲理。在鄉人眼裡,周處是義興“三害”之首,即使殺虎斬蛟也得不到人們的諒解。難得可貴的是周處能從鄉人的反應中感悟到自己的嚴重過失,進而聽取賢人的規勸,幡然悔悟,棄惡從善。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是可以轉變的,只要痛下決心,浪子也可以回頭,並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本文作者精於謀篇布局,寫來處處充滿矛盾衝突。其中有周處擊蛟的惡鬥場面,有鄉里慶賀周處之死的場景,有“改勵”時思想矛盾的複雜心理描寫。形成筆筆轉,層層轉,迴環往復,曲折陡峭的結構特點。全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時似是山窮水盡,但筆鋒一轉,卻是柳暗花明。

全文立意

  1. 我們要學會知錯能改,
  2. 明白一個人只要有改惡從善的決心和行動,無論時候早晚,總能有成就。

真偽考辨

周處自新一事還是有疑問的。勞格《讀書雜識》五《晉書校勘記》已指出:
予以《(周)處傳》及《陸機傳》核之,知系小說妄傳,非實事也。案處沒於惠帝元康七年,年六十有二。推其生年,當在吳大帝之赤烏元年。陸機沒於惠帝太安二年,年四十三。推其生年,當在吳景帝之永安五年。赤烏與永安相距二十餘載,則處弱冠之年,陸機尚未生也。此雲入吳尋二陸,未免近誣。又考《陸機傳》:年二十而吳滅,退居舊里。是吳未亡之前,機未嘗還吳也。或以為處尋二陸,當在吳亡之後,亦非也。考吳亡之歲,處年亦四十三,筮仕已久。據本傳:處仕吳為東觀左丞、無難督。故王渾之登建鄴宮,處有對渾之言。如使吳亡之後,處方勵志好學,則為東觀左丞、無難督者,果何人乎?以此推之,知《世說》所云盡屬謬妄。
此辨析已廓清迷霧,現出訛傳本相。
的確,《世說新語》不是信史,而是小說家言。《晉書》的修撰者並未對《世說新語》所載之事加以甄別,就把它當做可信的資料載入史冊。更有甚者,一些怪誕傳聞也被寫入正史,對這一點,唐代劉知幾早已提出批評,《史通·采撰》稱:
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之徒,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物怪。其事非聖,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皇朝新撰《晉史》,多采以為書。夫以乾、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持為逸史,用補前傳,此何異魏朝之撰《皇覽》,梁世之修《遍略》,務多為美,聚博為功。雖取悅於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
以“雅信”的標準衡量“晉世雜書”,當然有諸多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所以劉知幾的上述論斷,是有其合理性的。
有人可能會進一步追問:周處自新一事為什麼要附會到陸機、陸雲身上,而不是其他人?
周處自新一事之所以與陸機、陸雲聯繫起來,似非偶然,其間的原因,至少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陸機、陸雲在當時是名流,名聲大。首先,他們出身名門。據《三國志·陸遜傳》載,陸氏乃“江東大族”,陸遜位至吳丞相,陸遜子陸抗位至大司馬、荊州牧;史臣評曰:
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庶幾社稷之臣矣。抗貞亮籌乾,鹹有父風,奕世載美。
陸機、陸雲乃陸抗之第四子、第五子。其次,陸機、陸雲都很有才學。文獻記載,陸機“博學善屬文”,“天才綺練,文藻之美,獨冠於時”;陸雲“儒雅有俊才,容貌瑰瑋,口敏能談,博聞強記。善著述,六歲便能賦詩,時人以為項托、揚烏之儔也”。他們兄弟二人“既江南之秀,亦著名諸夏”。魯迅曾說:“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於片言。”名流的一言褒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對於被品評者一生之成毀有直接作用。陸機、陸雲既為名流,那么將周處自新之事附會於他們,也就很自然了。應該說,正是當時重品藻的世風,使得人們將周處自新一事與二陸聯繫起來。第二,陸機、陸雲德行高,為世所重。文獻記載,陸機“伏膺儒術,非禮不動”;陸雲“性清正,有才理”,被人們視為“當今之顏淵”。
綜上所述,由於陸機、陸雲在當時是名流,既為“江南之秀”,也“著名諸夏”,尤其是他們“伏膺儒術”,“非禮不動”,所以人們才將周處自新一事附會在他們身上。這一事實,從一個方面說明:魏晉南北朝稗官野史,雖說僅為當時之傳聞,卻往往有其發生的現實誘因,而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是可以理清這些傳聞異辭發生的現實誘因的。(摘錄自張慶民《周處自新真偽考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