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後恭

前倨後恭

前倨後恭:我們談論一個勢利眼的時候,通常會說到前倨後恭。倨,即傲慢;恭,即恭敬。前倨後恭,就是指先傲慢無禮,後來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對同一個人十分恭敬。原因通常在於一開始認為這個人對自己影響不大,可以冷淡對待,井水不犯河水;但後來發現他可以決定自己是否升官發財,是自己的上司或老闆眼中的紅人,趕緊改變態度,假裝恭敬。所以這種人稱為“勢利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倨後恭
  • 外文名:change from arrogance to humility
  • 注音:qián jù hòu gōng
  • 原意:先傲慢而後恭敬
  • 引申:對人的態度前後截然不同
  • 類別:成語,典故
  • 語法用法:作謂語狀語、定語
  • 出處1:《戰國策·秦策一》
  • 出處2:一說《史記·蘇秦列傳》
  • 詞性:貶義詞
  • 同義詞:前倨後卑
基本信息,成語典故,蘇秦,戰國策,

基本信息

【漢語文字】前倨後恭
【漢語拼音】qián jù hòu gōng
【詞語解釋】,傲慢,怠慢;恭,恭敬。先傲慢而後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前後截然不同
【成語用法】聯合式;謂語狀語、定語;含貶義
【詞語辨析】可活用為“前恭後倨”。“倨”不可寫作“居”,不可讀作“jū”。
【近義詞】前倨後卑 前慢後恭
【反義詞】先禮後兵,前恭後倨,欲揚先抑;
【成語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
(或曰出自《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例句】1.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三回:“菲亞聽說,心裡疑惑不解他前倨後恭的緣故,估量著他又來發作,只是不語。”
2.明·吳承恩《西遊記》:“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後恭;老孫於今是沒棒弄了。’”

成語典故

原文1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中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攻戰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獘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見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武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惽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綿繡千純,白壁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
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
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內,不式於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溢為用,轉轂連騎,炫熿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
譯文1
蘇秦一開始用連橫的方法遊說秦惠王說:“大王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等地的物產,北方有胡人地區與代郡馬邑等地的物產,南邊有巫山,黔中作為屏障,東方有崤山、函谷關這樣堅固的要塞。土地肥沃,人民眾多而富足;戰車萬輛,精兵百萬;沃野千里,積蓄充足,地勢險要,能攻易守。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天然的府庫,確實是天下的強國。憑著大王您的賢能,軍民的眾多,戰備的充足,戰士的訓練有素,完全有把握吞併諸侯,統一天下,成為治理天下的帝王。希望大王能稍加留意,允許臣陳述秦國地利兵強的功效。”
秦惠王說:“寡人曾聽說:羽毛不夠豐滿的鳥兒不可以高飛,禮樂法度不完備的國家不可以獎懲邢罰,道德修養不淳厚的君主不可役使百姓,政策教化不順通的君主不可以號令大臣。如今先生鄭重地不遠千里來到我秦國親臨指教,我希望改日再談!”
蘇秦說:“我本來就猜想大王可能不用我的策略。從前神農攻打補遂,黃帝討伐涿鹿並擒獲蚩尤,虞堯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湯王滅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滅商紂王,齊桓公用戰爭而雄霸天下。由這些事例來看,哪有不經過戰爭就行的呢?古代使者往來頻繁而急切,宣稱互相締結盟約,謀求天下統一;合縱連橫興起,兵革不息;文士巧言善飾,諸侯混亂迷惑;事端紛起,無法梳理;法令條規都很完備,但百姓虛偽奸惡;文書政令雜亂繁瑣,百姓生活貧苦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無所依賴;有漂亮的言辭,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戰事卻不能停息;講求文辭末節,天下就無法太平。因此說客的舌頭說焦了,聽的人耳朵都聽聾了,卻不見什麼成效;實行道義講究信用,天下人卻不親善。於是廢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並且禮遇敢死之士,製作好各種甲鎧,磨光各種刀槍,然後到戰場上去爭勝負。如果無所事事卻想獲取利益,安居不動卻要使國土擴大,即使是五代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賢君,也常想坐著不動而獲得這些,但形勢卻不允許,所以只有繼續用戰爭達到目的。距離遠的就用軍隊互相攻伐,距離近的就短兵相殺,只有如此才能建立偉大功業。所以,軍隊如果能得勝於外,那么國內民眾的仁義就會高漲,君王的威權就會增強,在下的百姓就會服從統治。現在假如要想吞併天下,凌駕於大國,使敵國屈服,控制海內,治理百姓,號令諸侯,實在是非用武力不可。可是如今繼嗣當政的君主,卻忽視了這至上的道理,都不懂得教化人民,政治混亂,迷惑於花言巧語,熱衷於辯論,沉溺於辯辭中。以此說來,大王本來就不會實行我的策略。”
蘇秦遊說秦王的奏章雖然一連上了十多次,但他的建議始終沒被秦王採納。他的黑貂皮襖已破了,百斤金幣也用完了,沒有了生活之資,不得已只有離開秦國回到洛陽。他腿上打著裹腳,腳上穿著草鞋,背著一些書籍,挑著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憔悴,臉色又黃又黑,面有慚愧之色。他回到家裡以後,妻子不下織布機,嫂子也不給他做飯,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說話。因此他深深嘆息說:“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蘇秦的罪過。”當晚,蘇秦就從幾十個書箱裡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陰符》來。他伏案發奮鑽研,選擇重點加以熟讀,並反覆揣摩演練。讀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腳上。他自言道:“哪有遊說人主卻不能讓他們掏出金玉錦繡,得到卿相這樣的尊位呢?”過了一年,終於揣摩透了,說道:“這次我真的可以遊說當世的君主了。”
於是蘇秦來到趙國的燕烏集闋宮門,在高大華麗的宮殿里遊說趙王,說話投機以致排起掌來。趙王非常高興,立刻封蘇秦為武安君,並授以相印。又給兵車白輛,錦緞千匹,白玉白雙,金幣二十萬兩跟隨其後,到各國去約定合縱,拆散連橫,以此抑制強大的秦國.因此,當蘇秦在趙國做宰相時,函谷關的交通都被斷絕了。在當世,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之多,諸侯如此威風,謀臣有如此權術,都要取決於蘇秦的策略。沒耗費一斗軍糧,沒耗用一件兵器,沒用一名士兵出戰,沒折斷一根弓弦,沒損失一支羽箭,就使天下諸侯和睦相處,甚至比親兄弟還要親近。由此可見,只要有賢明人士當權主政,天下就會順服;只要有一人得以重用,天下就會順從。所以說:“要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而不必用武力征服,要在朝廷上運籌帷幄,而不必到邊疆上去廝殺作戰。”當蘇秦得勢當紅的時候,黃金二十萬兩供他使用,車輪飛馳,馬匹成群,威風十足,炫煌於道,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莫不望風而臣服。趙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其實那蘇秦,當初不過是一個住在陋巷,挖牆做門,坎桑做窗,用彎曲的樹條做門框的那類窮人罷了,但現在的他卻常常坐上豪華的馬車,騎著高頭大馬,橫行天下,在各諸侯朝廷上遊說君王,使各諸侯王的親信不敢開口,天下沒有誰敢與他對抗的。
蘇秦將要去遊說楚威王,路過洛陽。他的父母聽說了,就趕緊整理房間,清掃道路,張社樂隊,備辦酒席,到距城三十里遠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對他敬畏得不敢正視,側著耳朵聽他說話;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樣在地上爬,對蘇秦一再叩首請罪。蘇秦問:“嫂子為什麼以前那樣傲慢而現在又這樣卑下呢?”他嫂子答:“因為你現在地位尊顯,錢財富裕。”蘇秦長嘆一聲說道:“哎!一個人如果窮困落魄,連父母都不把他當兒子,然而一旦富貴顯赫之後,親戚朋友都感到畏懼。由此可見,人生在世,權勢,名位,和富貴,怎么能忽視不顧呢!”
原文2
蘇秦蘇秦
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臱,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篃觀之。曰:“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於是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於是六國從合而併力焉。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 北報趙王,乃行過洛陽,車騎輜重,諸侯各發使送之甚觽,疑於王者。周顯王聞之恐懼,除道,使人郊勞。
蘇秦之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慐蒲服,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蘇秦喟然嘆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觽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
初,蘇秦之燕,貸人百錢為資,乃得富貴,以百金償之。遍報諸 所嘗見德者。其從者有一人獨未得報,乃前自言。蘇秦曰:“我非忘子。子之與 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時,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後子。子今亦得 矣。”
——節選自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
譯文2
蘇秦東周陽人,他曾向東到齊國拜師求學,在鬼谷子先生門下學習。
外出遊歷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裡。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乾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說:“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藉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於是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伏案而鑽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締,找到與國君相合的門道,激動地說:“就憑這些足可以遊說當代的國君了。”
蘇秦做了合縱聯盟的盟長,並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蘇秦北上向趙王復命,途中經過洛陽,隨行的車輛馬匹滿載著行裝,各諸侯派來送行的使者很多,氣派比得上帝王。周顯王聽到這個訊息感到害怕,趕快找人為他清除道路,並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勞。
蘇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著眼不敢抬頭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飯。蘇秦笑著對嫂子說:“你以前為什麼對我那么傲慢,現在卻對我這么恭順呢?”他的嫂子趕緊伏俯在地上,彎曲著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臉貼著地面請罪說:“因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蘇秦感慨地嘆息說:“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就輕視我。何況一般人呢!假使我當初在洛陽近郊有二頃良田,如今,我難道還佩帶得上六個國家的相印嗎?”當時他就散發了千金,賞賜給親戚朋友。
當初,蘇秦到燕國去,向人家借過一百錢做路費,現在富貴了,就拿出一百金(一百萬錢)償還那個人。並且報答了以前所有對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隨從人員中,唯獨有一個人沒得到報償,就上前去自己申說。蘇秦說:“我不是忘了您,當初您跟我到燕國去,在易水邊上,您再三要離開我,那時正當我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責怪您,所以把您放在最後,您現在也可以得到賞賜了。”
原文3
裴佶①嘗話:少時姑父為朝官,有雅望②。佶至宅看其姑,會其朝退,深嘆曰:“崔昭③何人,眾口稱美?此必行賄者也。如此安得不亂!”言未竟④,閽者⑤報壽州崔使君候謁⑥。姑父怒呵閽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出⑦;須臾,命茶⑧甚急,又命酒饌⑨,又命秣馬飯仆⑩。姑曰:“前何倨而後何恭也?”及入門,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學院⑪中。”佶未下階,出懷中一紙,乃昭贈官絁⑫千匹。
——出自李肇《崔昭行賄事》
注釋
裴佶(péi jí):字弘正。
雅望:美好的聲望。
③崔昭:時任壽州刺史。
④言未竟:竟,泛指終了,完結。這裡指話還沒有說完。
(hūn)者:看門的仆奴。
⑥壽州崔使君候謁:壽州崔刺史等待拜見。下級見上級叫“謁”。
⑦束帶強出:強,勉強。束好衣帶,勉強拜見。
⑧命茶:命人倒茶進獻。
酒饌:此處解釋為準備酒菜。
⑩秣馬飯仆:給馬吃草,給僕人吃飯。
⑪學院:指書房。
⑫官絁:原指粗官綢,當時可作貨幣流通。
譯文3
唐朝人裴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裴佶小時候,他的姑父在朝中為官,名聲很好。
一次,裴佶到姑姑家,正趕上姑父退朝回來,深深嘆口氣說:“崔昭是什麼人?大家一致說他好。一定是行賄了。這樣下去,國家怎么能不混亂呢?”裴佶的姑父話還未說完,守門人進來通報壽州崔刺史請求拜見老爺。
裴佶的姑父聽了後很是生氣,呵斥守門人一頓,要用鞭子打守門人。過了很久,裴佶的姑夫整束衣冠勉強迎見崔刺史 。又過了一會兒,裴佶的姑夫急著命家人給崔刺史上茶。一會兒,又命準備酒宴。一會兒,又命令餵飽(崔刺史的)馬,給他的僕人飯吃。
送走崔刺史後,裴佶的姑姑問他姑夫:“你為什麼前邊那么傲慢而後又那么謙恭?”裴佶的姑夫面帶得意的神色走進屋門,揮手讓裴佶離開這裡,說:“暫且到書房裡去休息一下。”裴佶出屋還沒走下門前的台階,回頭一看,就看見他姑夫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面寫著:贈送粗官綢一千匹。

蘇秦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前倨後恭
蘇秦與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一年後遊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31篇,早佚。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存有其遊說辭及書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見於現存傳世古籍。

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遊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前倨後恭
本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戰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畔經離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牴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