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玖

吳傳玖

中共黨員,少將軍銜。1948年生,重慶人。1966年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1970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1983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1996年就讀於國防大學,2002年畢業於國防大學軍職幹部21期指揮員班。歷任昆字730部隊軍醫,昆明軍區怒江邊防軍分區組織科副科長,雲南省軍區獨立師一團政治處主任,陸軍第十四軍二五零師七四八團政治委員,成都軍區守備一師一團政治委員,成都軍區守備一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雲南文山邊防軍分區政治委員,西藏軍區副政治委員。 筆名雨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雲南省作協軍事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傳玖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重慶
  • 出生日期:1948年
  • 代表作品:《相遇珠峰》等
個人作品,成就及榮譽,作品導讀,我讀魯迅詩,記憶父親,《當兵的人》:神聖而凝重的感情,

個人作品

出版有長、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學術專著及影視文學劇本、政工讀物等多部,曾多次獲全國及省級以上文學獎和新聞、軍亊、政工論文獎。己在解放軍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長征出版社軍事誼文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雲南少年兒童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成都出版社、德宏民族出版社等出版著作《當兵的人—我的人生筆記》、《與詩歌同行---吳傳玖將軍詩選》、《魯迅詩釋讀》、《戍邊兒女英雄傳》、《生命與思想》、《金石戀》(上、下)、《遙遠的金朗烏》、《聖歌》、《中國成語詩話》、《敬業奉獻好軍醫—李素芝》、《難忘的歲月》、《2010年中國愛情詩精選》《經常性思想工作實用手冊》、《新編經常性思想工作實用手冊》《文山州軍事志》等十五部及影視文學劇本《南天祭》、《天邊飄來一首聖歌》、《夢尋金朗烏》等。並在《人民日報》(《人民網》)、《解放軍報》(《中國軍網》)、《解放軍文藝》、《解放軍生活》、《軍營文化天地》、《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民族文學》、《文藝報》、《文學報》、《中國報告文學》、《小說界》、《作家》、《紅岩》、《讀者》、《散文選刊》、《邊疆文學》、《安徽文學》、《西南軍事文學》、《滇池》、《春城晚報》、《邊疆文學.文藝評論》、《中國作家網》等發表各類文學作品若干。總計300餘萬字。
魯迅詩釋讀》一書已列入北京中國最大中文考研網【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論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中國現代文學館珍藏
《與詩歌同行---吳傳玖將軍詩選》名列北京中國詩歌書城全國暢銷詩歌書籍排行榜第14位(雲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中國現代文學館珍藏
《當兵的人——我的人生筆記》中國現代文學館珍藏
李素芝/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傳記)【吉林出版集團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12國家出版基金重點圖書出版工程項目圖書100種(其中理論讀物50種,通俗讀物50種)。李素芝/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傳記)為通俗讀物50種之一。
《見過領袖毛澤東》入選中國散文學會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中國散文大系. 軍旅卷》一書,並獲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
《薩迦的魅力》入選中國散文學會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中國散文大系. 旅遊卷》一書,並獲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
《家書》入選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2012中國散文經典》一書
《決戰汶川 勝利屬於我們》獲人民網100首網友詩歌入選《汶川情.中華魂-人民網“心繫汶川”徵文詩歌精選》作品集,入選【文化藝術出版社】《國殤》一書
《薩迦鎮-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見證》入選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魅力名鎮》一書
《對抓住戰略機遇期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理論和實踐思考》入選光明日報主編,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將軍論兵》一書
《心影》與當代著名作家汪曾褀、冰心林清玄卞之琳、瓊瑤作品一起入選中國微型小說選萃《揭不開的紅蓋頭》一書
《香格里拉當兵記》人選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當代軍事文學作品集》一書
《小桂林--普者黑》入選雲南省作家協會編輯,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百篇散文精選”《彩雲南》一書
《生死谷》入選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光陰.味道》一書
《情系故鄉》入選中國作家協會、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詩刊》社、重慶作家協會編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情滿巴渝》一書
《科學認識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時代內涵》入選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黨旗飄飄.優秀共產黨人思想寶庫》一書
《糧倉》 入選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山語》一書
《南疆月》獲昆明軍區1984年軍事題材文學創作二等獎
《祭情》獲“全國首屆《小說界》微型小說大獎賽”優秀作品獎
《“巍巍崑崙“影評》獲解放軍報“如意杯”全國影視評論競賽榮譽獎
《難忘的住學經歷》解放軍報“‘江海杯’軍人與改革開放”徵文優秀作品
《我們和劉翔一起奔跑》解放軍報“軍人與奧運”徵文優秀作品
《無名三角地》獲“老山戰區民族文學徵文”一等獎、成都軍區優秀作品獎,收入郭楓主編、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青年精短散文徵文選粹”【大地散筆】一書
《那一段歲月》獲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散文學會、《影響力人物》月刊編輯部、世界華夏英才(北京)文化中心聯合組辦的“首屆真情人生全國紀實散文徵文”優秀作品獎
《見過領袖毛澤東》獲《人民網》“我的大學”徵文優秀作品獎、中國散文年會、《散文選刊》、《安徽文學》“2009年度中國百篇散文獎”人民網國慶60周年“國慶特別記憶”徵文優秀作品
《共和國歷史中走來的西藏高原軍人》獲人民網“我和我的祖國”網上系列活動全國大型徵文作品三等獎
《薩迦的魅力》獲人民網聯合《遵義》雜誌共同舉辦的“全國旅遊散文徵文”大賽作品一等獎
《雪山頂上有個查果拉》獲人民網“放歌60年”徵文作品金博獎
《與女兒在談心交流中共成長》獲人民網聯合中國婦女出版社舉辦的“與孩子共成長”全國有獎徵文活動優秀故事作品大獎
《非股民說股》獲中國證券日報編輯部與新浪網、人民網聯合推出“60年記憶.我與股市的故事”暨“博說60年.與尚福林主席共商股事”主題徵文活動優秀徵文作品獎第4名
《父母歌》獲人民網“唱出你心中的父母之歌 ”全國徵文大賽優秀作品獎
《找回童年》獲人民網“2010年高考作文同題徵文活動”15篇獲獎作品
《永遠的良師益友》人民網“記憶中的人民日報”徵文優秀作品
《歲月記憶中的城市》人民網“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徵文優秀作品
《岳父》獲新華網新華副刊"心中飛出的歌"慶祝建黨90周年全國徵文大賽優秀獎
《我與魯迅詩歌的不解之緣》獲由中國作家協會中國魯迅研究會、上海市作家協會、中共上海虹口區委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共同主辦的“我讀魯迅”全國徵文大賽優勝獎
《情系故鄉》中國作家協會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主辦的 “情滿巴渝 新詩百首詠祖國”詩歌徵文特別大獎
《南疆情》獲中國文聯成立60周年“我與文聯”大型徵文活動作品三等獎,並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美好回憶 盛世華章》一書
《西藏邊防散記》獲《散文選刊》(下半月)、《安徽文學》“2010年中國散文筆會”徵文一等獎
《相遇珠峰》獲中國大眾文學學會《 散文選刊》雜誌社“美文天下 .首屆全國旅遊散文大賽一等獎
《家書》獲《當代華文文學》雜誌社、《華文作家》雜誌社等聯合舉辦的首屆2012全國散文,中短篇小說評選優秀作品一等獎,2012年度最佳散文獎。入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2012中國散文經典》一書。
《大海歸來的斷想》(散文)榮獲第三屆“岱山杯”全國海洋文學大賽二等獎
《上學時光》獲吉林省作家協會,吉林日報,作家雜誌社主辦的“情系60年”全國徵文三等獎,並收入吉林人民出版社騰飛的中國》一書
《青梅竹馬》獲中國詩歌學會“中華八喜杯詩歌徵文大賽”優秀作品獎,“梁祝杯”全球華語文學愛情詩歌大賽金獎
《準點》獲“通達杯”全國交通文學作品(小小說)大賽優秀作品入圍獎
《科學認識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時代內涵》獲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中國論壇雜誌社“慶祝建黨九十周年大型優秀理論成果”評選特等獎
《科學認識黨的“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 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時代內涵》獲 2011“和諧杯”全國優秀論文評選文章優秀獎
《2011年除夕日記》獲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家庭百科報》春節徵文一等獎
《歷史沒有忘記的老兵》獲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家庭百科報》“虎山杯”我家老黨員全國徵文大賽一等獎
《糧倉》獲第一屆“粵地杯”全國地學詩歌大賽作品三等獎
《藝術觀上的幾個認識論主題》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第一次“研究現實問題"社會科學優秀理論文章和著作成果獎
《金石戀》獲“雲南省首屆軍事文學創作”作品集獎
中國成語詩話》獲雲南省作家協會詩歌集作品獎
《回味昆明》獲昆明市委宣傳部、昆明日報、都市時報,昆明彩龍網聯合舉辦慶祝建國60周年“活力昆明”全國徵文大賽優秀作品獎
《記憶父親》獲瀟湘晨報主辦【快樂老人報】“2010父親節徵文”大賽優秀作品獎
《生命三題》、《最後的遺願》分別獲雲南省軍區第一、二屆軍事文學創作獎
《最後的遺願》獲雲南省軍區電視劇創作一等獎
《阿芒婆婆的紀念》獲邊防武警報文學作品二等獎
《七夕詩絮》獲中華微型小說網“七夕徵文”大賽詩歌類作品獎第三名

成就及榮譽

《南疆月》獲昆明軍區1984年軍事題材文學創作二等獎 《祭情》獲“全國首屆《小說界》微型小說大獎賽”優秀作品獎
《“巍巍崑崙“影評》獲解放軍報“如意杯”全國影視評論競賽榮譽獎
《難忘的住學經歷》解放軍報“‘江海杯’軍人與改革開放”徵文優秀作品
《我們和劉翔一起奔跑》解放軍報“軍人與奧運”徵文優秀作品
《無名三角地》獲“老山戰區民族文學徵文”一等獎、成都軍區優秀作品獎,收入郭楓主編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青年精短散文徵文選粹【大地散筆】一書
《那一段歲月》獲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散文學會、《影響力人物》月刊編輯部、世界華夏英才(北京)文化中心聯合組辦的“首屆真情人生全國紀實散文徵文”優秀作品獎
《見過領袖毛澤東》獲《人民網》“我的大學”徵文優秀作品獎,中國散文年會、《散文選刊》、《安徽文學》“2009年度中國百篇散文獎”,人民網國慶60周年“國慶特別記憶”徵文優秀作品
《共和國歷史中走來的西藏高原軍人》獲人民網“我和我的祖國”網上系列活動全國大型徵文作品三等獎。
《雪山頂上有個查果拉》獲人民網【放歌60年】徵文作品金博獎
《與女兒在談心交流中共成長》獲人民網聯合中國婦女出版社舉辦的“與孩子共成長”全國有獎徵文活動優秀故事作品大獎
《非股民說股》獲中國證券日報編輯部與新浪網、人民網聯合推出“60年記憶.我與股市的故事”暨“博說60年.與尚福林主席共商股事”主題徵文活動優秀徵文作品獎第4名
《薩迦的魅力》獲人民網聯合《遵義》雜誌共同舉辦的全國旅遊散文徵文大賽作品一等獎,
《父母歌》獲人民網《唱出你心中的父母之歌 》全國徵文大賽優秀作品獎
《找回童年》獲人民網2010年高考作文同題徵文活動獲獎作品
《永遠的良師益友》人民網“記憶中的人民日報”徵文優秀作品
《歲月記憶中的城市》人民網“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徵文優秀作品
《我與魯迅詩歌的不解之緣》獲由中國作家協會中國魯迅研究會上海市作家協會、中共上海虹口區委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共同主辦的“我讀魯迅”全國徵文大賽優勝獎
《南疆情》獲中國文聯成立60周年“我與文聯”大型徵文活動三等獎,並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美好回憶 盛世華章》一書
《青梅竹馬》獲中國詩歌學會“中華八喜杯詩歌徵文大賽”優秀作品獎
《上學時光》獲吉林省作家協會,吉林日報,作家雜誌社主辦的“情系60年”全國徵文三等獎,並收入吉林人民出版社騰飛的中國》一書
《藝術觀上的幾個認識論主題》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第一次“研究現實問題"社會科學優秀理論文章和著作成果獎”
《金石戀》獲雲南省首屆軍事文學創作作品集獎
中國成語詩話》獲雲南省作家協會詩歌集作品獎
《回味昆明》獲“活力昆明”全國徵文大賽獎
《生命三題》、《最後的遺願》分別獲雲南省軍區第一、二屆軍事文學創作獎
《阿芒婆婆的紀念》獲邊防武警報文學作品二等獎
《決戰汶川勝利屬於我們》獲人民網100首網友詩歌入選《汶川情.中華魂-人民網“心繫汶川”徵文詩歌精選》作品集
《薩迦的魅力》入選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魅力名鎮》一書
《對抓住戰略機遇期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理論和實踐思考》入選光明日報主編,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將軍論兵》一書
《心影》與當代著名作家汪曾褀、冰心林清玄卞之琳、瓊瑤作品一起入選中國微型小說選萃《揭不開的紅蓋頭》一書
《香格里拉當兵記》人選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當代軍事文學作品集》一書
《小桂林--普者黑》入選雲南省作家協會編輯,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百篇散文精選《彩雲南》一書

作品導讀

我讀魯迅詩

魯迅先生一直是我最崇拜的文學大師和人格楷模。先生的著作一直是我百讀不厭,常讀常新的書中珍品,至今我的書架上還完整地保存著魯迅全集以及在建國後幾乎各個時期印行的魯迅著作單行夲。其中的兩本是由我編著分別於1989年7月由雲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行和2005年1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重新再版發行的《魯迅詩釋讀》一書。這本書記錄了我在長達近三十年的漫長歲月中和魯迅先生詩歌作品的親密接觸以及我閱讀魯迅先生詩歌作品的一些心得體會。她凝聚著發自我心靈深處的對魯迅先生的熱愛和崇拜。
說起這本關於魯迅詩歌的書,時間要倒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是1981年我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政冶學院基本系兩年制完成班學習。一天,我來到了學院的圖書館,不經意地在一份北京大學編印的《文化批判》1968年第2期上看到一首魯迅先生題名為《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的詩歌。全詩內容是:
《芥子園畫譜》三集
此上海有書局翻造夲。其廣告謂研究木刻十餘年始雕是書,實則兼用木版、石版、波黎版及人工著色,乃日夲成法,非盡木刻也。廣告夸耳!然原刻難得,翻夲亦無勝於此者,因致一部以贈廣平。有詩為證:
十年攜手共艱危,
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畫圖怡倦眼
此中甘苦兩心知。
這首詩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和興趣。因為在這以前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從軍以後我曾讀到過魯迅先生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但對魯迅的詩歌讀的確乎不多。於是我便把這本讀物借閱回來做了進一步地閱讀。並依照詩歌寫作的年代又到北京市內的一些圖書館去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不想在這樣的過程中竟然使我意外地有了更多更大的收穫,發現並閱讀了更多的魯迅先生寫作在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詩歌作品。其中既有舊體詩,也有新詩。由此便開始萌生了進一步學習閱讀並收集整理和研究魯迅詩歌作品的念頭。我也是從我最先讀到的魯迅先生《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這首詩開始學習研讀的。這首詩是魯迅先生在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三日題在《芥子園畫譜》一書的扉頁上,送給夫人許廣平的。自此三十多年來一直沒有發表,直到一九六四年,許廣平先生才從家裡的藏書中,偶然找到了這首詩。當時許廣平先生曾為這首詩寫了一個說明。一九六八年三月三日許廣平先生逝世了,她的家屬才把這首詩和她的說明找出來,在北大《文化批判》一九六八年第二期上發表。
魯迅先生的這首詩,是革命的詩篇,戰鬥的詩篇。
從一九二五年三月許廣平在北京女師大讀書開始跟魯迅先生通信時算起,到一九三五年魯迅先生寫這首詩贈許廣平的時候剛好“十年攜手共艱危”。十年間,魯迅先生從北京到廈門、廣州,最後定居上海。這正是先生革命歲月中最動盪的十年,也是先生後半生為革命工作最多的十年。在這十年里,就先生親身經歷和目睹的,就有北師大學潮,“三、一八”慘案,“四、一二”政變以及國民黨舊政權歷時十年之久的軍事和文化“圍剿”。在這些事件中,共產主義者的魯迅,始終站在革命階級一邊,不計生死,堅持戰鬥,終於“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而在這十年的鬥爭生活中,許廣平始終跟魯迅站在一起,不管魯迅處在如何艱難的境地,她總是不畏艱險,跟魯迅並肩戰鬥,甘苦與共。第一句詩“十年攜手共艱危”正是魯迅先生對這種戰鬥生活經歷最生動的概括。魯迅先生在詩中借《莊子》里的一個故事,用以寓意他和許廣平之間的深厚戰鬥情誼。於是有了“以沫相濡亦可哀”這樣絕美的佳句。在十年艱危的日子裡,先生同許廣平為了革命事業總是互相支持,互相鼓舞,互相撫慰,蘊含著無與倫比的既是恩愛情深的夫妻又是心心相印的革命伴侶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先生和許廣平之間的撫慰不是“撫慰和麻痹”而是“勞動和戰鬥之前的準備”。在當時白色恐怖的環境下,他們往往是“世事抑鬱,時縈心懷,偶聽佳音,輒加振奮”。先生心中亦很明白,夫人廣平為了讓他更好戰鬥,不為世事的煩擾“影響前進”,或“略盡其分憂,慰借之忱”,或“共話喜悅,相與一笑”,用來互相鼓舞。先生與夫人借看畫來分享革命的憂樂和甘苦,以便更好地戰鬥,彼此間心相往之。先生則以“此中甘苦兩心知”的詩句由衷地抒寫出那蘊積心中的感情。
這首詩,只有短短四句,卻不僅表現了魯迅先生與許廣平先生艱難與共,苦樂相知的深厚戰鬥友情,同時也使我們看到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的魯迅先生那非同一般的鐵漢柔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正是循著對我所讀到的魯迅先生的這第一首詩歌學習研讀的軌跡,我從一九八一年開始到一九八九年用了八年,幾近九年的時間,在浩繁卷牒中去追尋魯迅先生詩歌的蹤跡,在學習研讀魯迅先生的詩歌中學習魯迅先生的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並將其間收集整理並編著的《魯迅詩釋讀》一書交由雲南少年兒童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圖書發行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僅雲南師範大學一位教授就個人自費購買了120本書,推介給他的學生閱讀。我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亦紛紛來信來電索書,當時的地攤書市上也在熱賣。顯得一時洛陽紙貴。
回溯三十餘年學習研讀魯迅先生詩歌的歷程,可謂獲益匪淺,感受良多。我曾在《魯迅詩釋讀》一書的前言中這樣表述我的心得:
魯迅詩歌,是魯迅先生寶貴文學遺產的一部份。它如同魯迅先生的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如實地記錄了魯迅從事革命文學活動的光輝歷程,使我們從又一個側面深刻地了解魯迅,學習魯迅,從中得到人生的啟迪和教益,更加煥發起對這位文學偉人的景仰而永遠銘記他在中國革命和現代文學史上所創建的偉跡。
魯迅先生生活的時代,是中國人民災難深重的年代,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他目睹了中國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三座大山”重壓下的極端困苦和封建思想長期毒害而麻木了的民族意識,深切地認識到要拯救祖國,振興祖國,首先必須喚醒人民大眾,振作精神,艱苦奮鬥,創造出自己的新國家,使她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於是他從舊營壘中衝殺出來,用高昂的熱情和百折不撓的毅力,以文學為武器,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在“五四”前後至二十年代中期,他不僅寫作出版了《吶喊》、《狂人日記》、《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雜文集和小說集,同時還創作了許多既具有戰鬥風格又頗具藝術特色的膾炙人口的詩歌作品。這些詩歌也同他的雜文和小說一樣,有的是擲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鋒利匕首和投槍,有的是對廣大勞動民眾所寄予的深切同情,而對他們中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表示憤激之情,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從而吶喊、呼號。魯迅以他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經驗,在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掘出震動人心的社會問題,其筆觸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政治、經濟、文化、兒童、青年、家庭、社會教育、社會心理、道德、風習、讀書、語言、文字、歷史等等,可謂包羅萬象。由於他知識淵博,功底深厚,在詩歌創作中也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才能,行文造句,從無枯燥的抽象推理,而是通過活用典故和形象生動的語言,來進行論辯、駁難,寓情於理,寓理於情,情理交融,相得益彰,因而形成濃郁的藝術特色。常常寥寥數語,便刻劃得精闢透徹,入木三分。同時又不為某一種固定格式所束縛,依據不同內容,靈活使用不同手法,使詩文形式豐富多彩。有的義正嚴詞,氣勢:凜然;有的峭拔犀利,:清新雋永,可謂喜笑怒罵,皆成文章。往往在幽默輕鬆中便繳了論敵的械,弘揚了正氣。
魯迅先生青年時期由於研讀了嚴復譯述的赫胥黎天演論》,受到生物進化思想的影響,在相當長一段時期,他是以“進化論”作為思想武器,來觀察社會,進行戰鬥的,這在他早期的詩章中表現得較為突出。但至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變後,他在廣州目睹了大批工人,革命知識份子慘遭殺害,腥風血雨的恐怖情景,使他思想發生突變,於是他認真研究馬列主義,堅決拋棄了進化論而完全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他後來回憶此時的思想說“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年……然而後來我明白我倒是錯了。”“我在廣東,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他的終於成為共產主義者,固然有多方面的客觀因素,但從主觀方面來看,則是他青少年時代就樹立了牢固的為祖國而獻身的志願,在生命的歷程中始終貫串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精神。因此他在解剖社會的同時,也嚴於解剖自己。當發現自己的弱點、缺點和不足之處的時侯,就毫無保留地予以克服糾正,棄舊圖新。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間,是魯迅先生由一個舊式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向新式的民主主義革命者轉變而最終成為共產主義者的時期。他在這一時期的詩歌作品也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樣,在政治思想、文學思想方面都產生了質的飛躍,無論在思想高度和色調上都與“五、四”時期和二十年代中期迵然不同,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分析各種社會問題。這一時期的詩歌作品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表現了高瞻遠矚的政治見解與極為鮮明的愛憎感情。對於敵人主張要“無毒不丈夫”連白眼也不給;對人民大眾及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則表示深摯的熱愛,充分體現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魯迅先生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無私奉獻的一生。他不但寫下了光照千秋的不朽著作,還積極培養青年,介紹外國進步作品,同時對發掘整理祖國文化遺產,也作出了極為寶貴的貢獻。當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雜文及其他研究方面,至於詩歌作品,確乎為數不多。他在《集外集序言》中說“我其實是不喜歡做新詩的---但也不喜歡做古詩---只因為那時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些熱鬧。待到稱為詩人的一出現,就洗手不作了。”這儘管是實話,但也包含著自謙。詩的數量雖不多,但其質量卻很高,決非是打打邊鼓,湊湊熱鬧而己。從思想高度看,每首詩都包含著堅韌的戰鬥精神,都飽含著對民族解放,對社會歷史的深沉思考。儘管早期的個別詩文不具備這種戰鬥性,但也蘊含著豐富的感情和積極進取精神。由於魯迅先生生活見識極為廣泛,學識極為淵博,所以他的詩,含蓄凝鍊,意境深遠,形成了極富個性的藝術特色,讀著這些詩,不禁令人遐想聯翩,熱血奔涌。從中可以從又一個側面了解魯迅作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戰鬥的一生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又能使我們從中了解到舊中國社會的腐敗、黑暗以及中國革命成功來之不易的坎坷歷程。讀魯迅詩就如讀中國革命史,不僅能滿足審美要求,還能得到人格和道德情操的陶冶。一個作家的作品,總是反映他的思想、觀點、道德、品質、情操的。古人有云:“文如其人”。讀著魯迅先生的詩篇,一個活生生的中國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就如在眼前。
魯迅先生的時代,是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代,到處充滿著壓迫和反抗。今天,時代不同了,然而魯迅先生為中國人民解放而刻苦學習的精神;愛憎分明、堅韌戰鬥、嚴於解剖自己的精神;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始終為中華民族振興而奮鬥的精神,卻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記憶父親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處於失去父親的悲戚之中。
父親是4月18日午時不幸病故辭世的。時年八十八歲。
那天中午,大妹在電話里泣不成聲的告訴我:父親走了。我頓時感到大腦一片空白,隨之淚如泉湧。父親病故是在重慶最好的醫院-一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我想院方一定盡了最大的努力,父親的病確實是太重了,最後診斷是呼吸系統衰竭。以至我這個身在遠方的兒子還沒有來得及在他生前見他一眼而匆匆走了,而成了我的終身遺憾!
我回到重慶的時候父親己安詳地躺在了江南殯儀館專為安放他老人家而設定的靈堂大廳里。靈堂里哀樂低回並已經擺滿了來祭悼他老人家的大大小小的花圈。弟妹們告訴我,來為父親送行的人絡繹不絕,僅短短几個小時就已經來了七八百人。父親人生近九十年,自然有很好的人緣和人脈,以至到他出殯之前前來祭悼的人竟然有了二三千人。當地區委、區政府、武裝部領導也專程前來悼念並送來祭奠的花圈。父親不是什麼高官,卻享有如此的聲望,實在是令人感念!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父親是一個脾氣雖然有點倔,但也是一個十分明事理的老頭兒。年輕的時候他在政府機關供職,就是一個眼睛裡揉不得沙子的人,對工作和生活上的原則是非,從來分得清清楚楚,從不願憑白無故地沾一點公家的方便。及至他離開工作崗位,賦閒在家,這個脾氣都一直未改。兒女們有時還半開玩笑的對他說:爸爸呀,你真的是有點江山易改,夲性難移喲。此時的父親雖然不說一句話,但從他的眉眼裡看得出,他自認為是受之無愧的。
我的父親和母親是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母親性格外向,待人熱情,人緣關係廣而且是一個好動不好靜的人。兒女們常跟她開玩笑似地說,半個重慶市的人,你可能都認識。她在我們家住的那條步行街上,大人小孩,在鄰右舍,沒有不熟悉的。她走到哪裡,這袁婆婆,袁媽媽、袁娘娘長,那袁婆婆,袁媽媽,袁娘娘短的叫聲就會跟到哪裡。她是信奉基督的。雖然文化不高,一夲聖經卻是背得滾瓜爛熟。她雖然有時腿腳不夠方便,但去教堂做禮拜都是風雨無阻。足見她對主的虔誠。和母親比較,父親卻是顯得言語不多,性格沉穩,給人有些嚴肅的感覺。在教育兒孫上,母親總是大包大攬,細緻到洗一件衣服都不要他們自己動手。而父親對已經長大成家了的兒女們卻總是很放手,婆婆媽媽的事有母親管,他從不多說。但有幾句話,他總是會掛在嘴上反覆叮嚀:你們在外面做事,一定要管好自己,絕不能做對不起組織,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我們幾兄妹都各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有的還擔當了相當一級的責任。正是父親多年來這些看起來老生常談,卻又舉重若輕的教誨,才使我們在撲朔迷離,變化萬端的社會面前處淤泥而不染,保持了端正的人生。
當然在我們兒女的眼中,也一直認為父親是一個對自己認真得近乎刻板的人。說到這裡,還想起一件關於血型與性格相關的趣事。前段時間父親因突然發生胃腸道大出血而住進醫院,需要輸血。幾十年都沒輸過血,自然也就沒有查過血型的父親,化驗的結果是b型。不知道是從醫生還是從別的人那裡傳出的說法,父親脾氣怪似乎與他的血型是b型有關。於是,幾乎都不怎么完全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麼血型的一家人都各自指血化驗。結果是老大、老二、老三,大妹b型,老四、厶妹a型。老五和母親ab型。各人按照所謂血型與自己的性格一對照,誰都不認為自己是脾氣古怪的b型性格。常言說人生百味,天性各一,喜怒哀樂,人之常情。如此而來,兒女們對父親脾氣的認識,自然也就更多了一份不一概而論的理解和理性,當然這也是我們一家子鬧著好玩的一段趣事而己。該輸血的b型血的兒女,不管脾氣怪與不怪,還是都把自己受之於父母的血無私地輸進了生我們、養我們的父親的血管里。
父親是舊軍人出身,隨著重慶解放起義,而後來又選擇了信仰共產主義,成了一名共產黨員。他多次對我們這些同樣是共產黨員的兒女們說,他經歷過長達近九十年的人生,最後做了這樣的選擇是對的。父親休息多年,但對組織的事,是從不含糊的。機關黨委組織的學習和黨小組生活從來都是認真參加,從不缺席,黨費也是按時繳納,從不誤期。有一年我從外地探親回渝,母親不在家,便同小妹去機關找他取開家門的鑰匙,沒想到競在會議室門外足足等了他半個多小時,原因是他正在機關黨小組生活會上發言。那一年我記得他己是84歲。 父親雖然性格有些特別,但也是一個愛好廣泛的人。他雖然己年近九十,但腦子卻不糊塗,記憶力尤其的好,同時對外界的新鮮事物也特別地感興趣。他喜歡讀書看報,每天家裡訂閱的各種報刋,他都會細細閱讀。因為眼睛好,竟然可以不戴老花眼鏡。參考訊息中的國際大事也是他常關心的話題。電視台的新聞和股票,體育和戲曲節目也是他每天必看的。這當然同他年輕時的愛好有關係。我記得小的時候,他就常常帶我到機關的蘭球場看蘭球比賽。我有時還會偷偷跟在他屁股後面到戲院子裡看戲。諸如什麼《水漫金山寺》、《安安送米》、《活捉王魁》、《打金枝》一類折子戲什麼的。有一次我鬧著要同他一起去看戲,他說,那好,我就請你看場“三擊掌”吧,把我逗得哭笑不得。 父親亦是一個注重靜中有動的人。幾十年始終保持了早睡早起的習慣。如今父母和兩個妹妹就住在重慶南坪一條繁華熱鬧的步行街上的小區公寓裡。這自然也給父親出行活動帶來了一定的方便。有時兒女們也勸他,畢競是近九十的人了,起來活動也不能太早了。可他還是有他的認識,人老了,也沒那么多瞌睡了,早起鍛鍊、鍛鍊,活動活動血脈總比坐在家裡要好!更何況每天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會會年紀都一大把了的老朋老友,也還是件感到很高興的事。 總之父親和母親辛勞一生,養育了我們七個兒女,如今己是兒孫滿堂,衣食無憂,過著頤養天年的快樂平安的日子。他們雖然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萬貫家財,但他們做人的德行卻會潛移默化,惠及我們一生。
父親,一個一生正直、無私、奉公、敬業的父親,一個看起來沒有偉岸身軀、卻有著博大胸懷的父親,您永遠活在兒女們的心中,萬古長青!
父親,我還想告訴您的是,您那幅經大妹精心挑選懸掛在靈堂中央,眉眼間始終洋溢著一個近九十歲的中國老人幸福笑容的遺照,將永遠為您的兒女們所珍藏,我們要把您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永留人間!
母親和兒女們永遠深深的懷念您!

《當兵的人》:神聖而凝重的感情

西藏軍區 吳傳玖2010年04月26日10:1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當兵的人》:神聖而凝重的感情--中國共產黨新聞
我的新著,三十三萬字的長篇紀實散文集《當兵的人--我的人生筆記 》由雲南人民出版社正式編輯出版發行了,這當然是我業餘寫作生涯中,一件令人欣喜並值得高興的事情。 當我開始動筆撰寫這部書稿,並擬定這部書稿書名的時候,自然也思考了許多,最終還是把這本書的書名定在了《當兵的人-我的人生筆記》,這個看似普通,然而對於我卻是十分神聖和凝重的書名上。我從16歲考入軍隊的一所著名的軍醫大學開始,到現在成長為共和國軍隊的一名領導幹部,所經歷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地地道道,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當兵的人走過的人生過程。我正是循著這樣的一個當兵的人幾十年的人生軌跡及其所經所歷,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來寫作和完成這部書稿的。
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背負著那個年代知識份子的政治重負來到了毗鄰西藏的滇西北迪慶高原的中甸縣(如今叫香格里拉縣)爾後又到了德欽縣。主要任務就是要在駐軍的一個名叫藏七連的連隊鍛鍊改造。那時有一句時髦的話,叫做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在那裡我經歷了由於年輕,那時還不太在意的所謂高海拔帶來的高寒缺氧等一系列高原反應和緊張、枯燥但又十分新鮮的高原兵營生活。同時也和這裡的藏民族官兵和民眾結下了今生今世難以釋懷的不解之緣。初識了他們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風土人情、英雄崇拜、生活習俗、性格習性。結交了許多堪為終身的藏族朋友。我怎么也不會忘記那一年在4300米的白瑪雪山上晝夜兼程行軍120華里,因我初到高原身體不適應而掉了隊,是我的入黨介紹人小扎史老班長為我扛槍背背包才趕上了強行軍的隊伍;我怎么也不會忘記那一年從瀾滄江峽谷邊的茨中鄉執行任務返回連隊途中突發低血糖暈倒在海拔4200米的雲嶺大雪山上,是炊事班的阿追老班長一步一步地把我背下了山;當然我更不會忘記奉命配屬昆明軍區第45測繪大隊在維西縣巴迪鄉海拔6000多米的大雪山上執行測繪任務中不幸染上了瘧疾,是幾位藏族老兵不顧個人生命安危,摸著黑夜走了幾十里隨時都可能掉入萬丈深淵的雪山小路,把我背到了巴迪衛生院及時救治,才使我脫離了生命危險。是啊,在那艱苦跋涉的人生路上正是他們給了我許多人生的幫助,是他們給了我那個年代知識份子必須完成的脫胎換骨改造的精神和力量。為此我在我後來的日子裡,在回憶起那一段難忘生活的時候還專門寫下了一部《香格里拉當兵記》的紀實散文。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主辦的《軍營文化天地》2003年第8期在其著名專欄“將之初”重點刊出了這篇散文。軍內外不少讀者還給我寄來了許多真實感人的讀後感想。其中有一個叫白瑪央宗的藏族女孩兒,她的家在西藏的日喀則地區,當時她正在雲南大理一個野戰師的醫院裡當衛生員。她在寫給我的信中滿懷深情地說 ,她在《軍營文化天地》上看到了我寫的那篇文章,心裡受到很大的感動。她說首長很年輕的時候就到了藏族地區工作,對我們藏族的生活是那樣的熟悉了解,對我們藏族傾注了那樣深的感情,結下了那么深的友情,真的使我很佩服,很感動,很敬重。如今首長又到了我的家鄉西藏工作,真心祝福首長工作愉快,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同時,她還隨信寄來了當時最流行的洪昭光談保健的列印資料。我和這位叫白瑪央宗的西藏女孩可以說是素昧平生,但她卻從一個藏族女孩的內心深處表示了對我的希望和敬意,使我更懂得了我在西藏工作應該做什麼,怎么做。我應該感謝她對我的鞭策和鼓勵。雲南省作家協會主辦的《邊疆文學》雜誌2004年第8期在刊登這篇稿件的卷首語中也這樣寫到:“軍營老兵吳傳玖的《香格里拉當兵記》以寫實的手法寫出了一個年輕人如何在雪域高原和軍營這個大熔爐里得到錘鍊的過程。您可以從中看出如今已身為將軍、肩負戍邊守疆職責的軍旅作家吳傳玖的軍中之路,是如何一步步走出來的。文學作家並不擔負記錄歷史的責任,但是它豐富了歷史,尤其是豐富了個人生命歷程的歷史。”這段話我至今讀來都感觸很深。在全軍2005年度“第二屆音王杯戰士最喜愛的十大明星”評選活動中我還作為被推選的明星,榮幸地成為後選人之一。這在我人生的歷史上是第一次。這於我無論是從個人經歷還是地域意義上講,都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機緣和天然的巧合。大概這就是朋友們所說的是一次歷史的輪迴,一種命運的安排吧。當然我不是算命先生,也不是宿命論者,但我卻十分虔誠地相信這活生生的平凡而簡單的人生和生命過程。沒有虛假,只有真實。沒有虛偽,只有真誠。那是因為我曾經經歷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曾生活戰鬥在那樣一個毗鄰西藏的高天厚土之上。 自然我在撰寫這部書稿時,亦非常鄭重地把這篇文稿放在了這部書稿的開篇里。因為它如實記錄了我當兵人生的那段令人難忘的最初的青蔥歲月。
後來我又到過被稱之為世界第二大峽谷的雲南怒江州怒江溝境內的一個邊防團隊服役,且時間有七年之久。關於這段當兵的生活,我在撰寫這部書稿時亦把它寫成了近萬字的紀實散文《峽谷回聲》放在了這本書里。
後來,因那場南疆邊境戰事驟起,我又隨這支邊防團隊調赴南疆邊境前線參加了歷時近十年的邊疆自衛反擊和鉞邊防禦作戰。關於這段鉞邊作戰的當兵生活,我同樣以“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甘願吃虧、樂於奉獻,勇於犧牲”的老山精神為主?,把它寫成了近三萬字的紀實文學作品《南疆筆記》(該文已刊發在.【散文選刊.下半月】2010年第2期原創精品欄目),放在了這部書稿里。文中並沒有恣意再現當年作戰的殘酷環境,而是以人物素描式的故事敘述,生動如實記錄和描述了我和我的戰友們當年那種“位卑未敢忘憂國”,“國責重於山、己利輕於塵”,“生當做豪傑,死亦為鬼雄”的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
再後來我又奉命到了西藏軍區任職。雪域高原上當兵人的生活更是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和震撼。常年冰封雪裹、高寒缺氧的特別艱苦而特殊的自然環境,與處處繼承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創業、特別能團結”老西藏精神的一代代西藏高原軍人形象形成強烈對照和反差,因而亦更加強烈地感動和驅使著我提起筆來,記錄下這段令人盪氣迴腸,銘久不忘的充滿雪域峻險的,動人心魄的歲月篇章。我利用工作之餘,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長達近二十餘萬字的《西藏筆記》,其中有近五萬字,以《在西藏》為題,己發表在了卓具影響的《作家》雜誌2007年第8期上。自然這篇《西藏筆記》亦成為了我撰著的《當兵的人-我的人生筆記》這部書稿中濃墨重彩的一章。
當然收入在這部書稿中的還有反映我和我的戰友們當兵生活中以及我和我的故鄉、親人、同學、友人間那些令人動情動容的眾多故事篇章。這些篇章亦是值得倍加珍視,須臾不可以忘懷的。 回顧自己從八十年代開始業餘學習文學寫作至今,在業餘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己走過了一段不算太短的路程。雖自己現在已出版了十餘部著作,但仍常常感到是逆水行舟,力不從心、成績平平。文學創作的實踐使我深深懂得文學創作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事業。?然熱愛,那也只有從新的起點開始,去負重前行了。(責任編輯:秦華)
《邊疆文學.文藝評論2009年第3期》吳德銘評論:攀登精神高原的珠穆朗瑪峰
攀登精神高原的珠穆朗瑪峰   ——賞閱吳傳玖將軍的散文集《當兵的人》  吳德銘
吳傳玖同志新近問世的長篇紀實散文集《當兵的人——我的人生筆記》,薈萃了他近半個世紀以來豐富的社會閱歷、深刻的生命體驗、鮮明的思想感情,從文學的角度和精神的層面,具體而生動地反映了他自己從學生到軍人、從戰士到將軍的成長過程。
吳傳玖的長篇紀實散文,大多是記敘他在滇西北、滇東南和西藏的軍旅生涯。這類作品有下述三個主要特點: 首先,是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為根,以反映和謳歌邊防部隊的英雄模範為本。 傳玖大學畢業後,始終生活、戰鬥在祖國的西南一隅。莊嚴而艱苦的戍邊崗位是磨練堅強意志、陶鑄優秀情操的熔爐,神奇而新異的民族地域是滋育文心詩意、建樹藝術美林的沃土。正是這種自覺改造、鍛鍊的心態和樂觀、瀟灑、以苦為榮的精神,激發了這位文學愛好者的創作靈感,調動起一種高尚、豪爽的審美情趣。無怪我們閱讀傳玖那些自傳體的邊地軍事題材的散文,不僅被驚心動魄的惡劣自然環境所震撼,更為字裡行間不時湧現的革命英雄主義和積極浪漫主義氣息而感動。請看,當他第一次遠離內地大城市,向雪山深處的小縣城中甸(現名香格里拉)進發時,儘管“風雪越來越大,氣候越來越冷,車活似患了高原感冒似地打著‘噴嚏’,時走時停”,“我們一邊抖落飄灑在頭上和衣服上的雪花,一邊會心地笑起來,那是一種成功者、勝利者的笑。儘管我們大家都已是一臉一頭的熱汗,卻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愉快和愜意。”傳玖把分配到藏族連隊當兵視為“人生歷史中一次光榮的入列。”他以豪邁的筆觸,這樣描述“第一次雪山千里野營大拉練”:“一方面部隊要翻越一座與西藏毗鄰的海拔近5000米的哈巴雪山,一方面還要下到海拔僅有幾十公尺的炎熱的滄江河谷,如此垂直型氣候條件下的行軍無疑對部隊是一次高強度、高耐力、高意志的考驗。”上世紀七十年代傳玖在更加艱苦的怒江邊防部隊工作,他將駐紮於世界第二大峽谷的怒江溝稱為“馱負我人生歷史的一個重要的驛站。”《滇西往事》是作者回憶與老戰友們的故事,著力體現“年輕時用天性、純潔和真誠澆灌培育起來的友誼之花,竟然永遠是那樣繁花似錦,馨香四溢。”其中一組“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女兵的趣聞,寫得活潑、靈動,令人回味無窮。當年傳玖和一位後來成為夫人的女兵談戀愛,有一次,他從怒江給身在異地的對方寫了封情書,投入一個地方信箱,事後方知這個信箱早已停止使用,為防止“纏綿悱惻的隱私”擴散,最後是買了二斤包穀酒,找到鄉郵員才取出那封情書。重溫這些往事真有恍若隔世之感。
金戈鐵馬的戰爭生活,對於身先士卒、親臨火線的指揮員兼作家來說,更是難得一遇的軍事文學的“活水源頭”和“富礦寶藏”。傳玖在《南疆筆記》里寫道:“那場戰爭於我依然是那樣刻骨銘心。在我人生的日記里不僅永遠記錄下了那些已經長眠南疆的戰友,同時也永久記錄下那些當年叱吒風雲,如今早已淡出人們視野的仍然活著的勇士和英雄。”例如,一位當年譽滿全國全軍的“貓耳洞大王”,為了戍邊衛國,曾經在前沿一線潮濕的僅能一人存身的貓耳洞裡呆了整整七年,即2500多個日日夜夜,就因為文化低一點{他離不開駐守的高地而放棄了進院校深造的機會}、年齡大一點(已足30歲)、身體差一點(在貓耳洞裡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超過6小時,全身是病),當了十年兵和七年排長而不能提拔。後幾經努力才終於破格提升為副連長。作者親自參與了對這位叫尹國亮的“老英雄”的升遷事宜,並精描細述地寫進文章,足見他對自己的戰友和下屬懷有多么真摯而深厚的感情。又如,那位來自老山前線的特務連的班長、一等功臣何平,在排雷中失去了雙腿,但是這位年僅十八歲的特等殘廢軍人並未灰心喪志、停滯前進的腳步,他說:“沒有了雙腿,我可以用我健全的手去更好地生活和工作。”1987年8月底,何平安裝了假肢回到連隊,正趕上無線電修理培訓班開學,他每天堅持到離連隊500米遠的教室去聽課,還要爬33級陡峭的台階。“四個月,至少240次往返,行程達17公里,該是要付出何等大的忍受疼痛的代價啊!”學習結業時,他竟取得了理論和實踐操作考核第二名的好成績。------ 傳玖的散文正是善於抓取那些“富有鼓舞人心的詩力”的“動情的事”,加以濃墨重彩的描繪和渲染,寄寓自己不吐不快的激越思緒和熾熱情愫,營造一種崇高的時代精神和壯美的藝術意境,故而能夠深深地打動讀者,使人們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淨化和升華。
吳傳玖的邊防題材散文的第二個特點是,它們是作者工作和軍政任務的產物,因而具有突出的紀實性、親歷性和現場感。
傳玖的許多作品涉筆於舉世聞名的自然景觀、勝地古蹟、歷史文化和奇風異俗,奉獻給讀者的是豐盛、新鮮、獨具色香味形的知識大餐,賦予我們美不勝收的精神享受。而這一切珍貴素材的獲取和積累幾乎全是與作者的本職公務同步進行的,可以說是其擔負的艱巨、複雜、繁重、緊張的國防任務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在西藏》這篇超長散文,系統地記錄了作者在世界屋脊歷時八載的工作日程。我們跟隨這位軍區首長腳步的引領,幾乎可以走遍西藏的絕大部分版圖,閱盡雪域高原最神奇、最壯麗的風景線,同時,通過那娓娓道來的精彩解說(一位作家的優秀作品的文化含金量遠遠超過一般導遊的粗淺介紹),我們眼前仿佛打開了一部關於西藏的自然、社會、歷史和人文的教科書。傳玖赴藏履職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籌備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勝利5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紀念活動。為此,他趕到藏東重鎮昌都參加整個慶祝活動的序幕,得以詳細了解解放祖國大陸的最後一仗——昌都戰役乃至西藏和平解放的複雜過程。當作者循著時間的順序,向越來越高的雪域攀援後,我們也隨之欣賞到更加險峻的無限風光——“2002年的冬天,我曾走進了駐守在海拔4700米的崗巴愛國奉獻模範營,親自目睹和感受了他們邊防執勤巡邏的酸、甜、苦、辣。”“10月,我走進了海拔5300米的查果拉高原紅色邊防隊駐守的查果拉哨所。------我們親眼看見了那面1965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授予的書有‘高原紅色邊防隊’七個大字的錦旗。儘管它已經歷了近四十年歷史的風雨,但仍是那樣熠熠生輝。”“2003年的中秋,我在駐亞東的某邊防團蹲點。這是我們軍區主要方向上的一個邊防團隊。團部所在地的亞東縣是西藏的邊防軍事重鎮。位於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東面是不丹,西面是錫金,南面與印度交界。------亞東是四國交界點,也是多國民族文化和邊貿的匯集點。亞東的著名,也因這裡曾是英軍入侵西藏的通道和藏軍阻擊的戰場,是《紅河谷》故事的發生地和拍攝地。”“我們驅車從亞東縣城的團部出發,奔赴海拔4318米的中印邊境乃堆拉哨所。------乃堆拉哨所一年中有8個月處於與外界隔絕的封山期。數十年來,一茬茬官兵在這裡圓滿完成戍邊任務,被譽為‘雪域雄鷹’。”“2003年又去日喀則邊防某團蹲點,在去珠峰腳下的邊防三連和樟木口岸邊防一連檢查工作途中有幸去拜謁了我多少年來,一直魂牽夢縈的雪域之魂——珠穆朗瑪峰。”回顧本人2007年9月的珠峰之行,我可以肯定地評斷,傳玖的如下描述是完全真切而準確的:“通往珠峰的路,都是凹凸不平、崎嶇狹窄的山路,沿途可見零零落落的藏族村莊,水流湍急的溪澗、小河,層層疊疊、形象各異的奇岩異石,特別是大大小小的鵝卵石鋪滿在了路的中間和路的兩邊。總之,越接近珠峰,越強烈地感覺到這裡在遠古時期曾經是一片望不到邊的汪洋大海,應該是一個科學的推斷和判測。”“當我們爬到5400米的海拔高處時,著名的中絨布冰川冰塔群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千姿百態的冰塔布滿在山谷之中,置身其中猶如進入水晶世界。晶瑩的寶塔呈現蔚藍色,絢麗奪目。” 我們這位高級指揮員,惟其長期腳踏實地,深入基層(包括連隊乃至哨所),親臨邊防第一線,虛懷若谷,不吝下問,善於用軍人與作家的雙重身份和文武兼備的目光去注視一切、捕捉一切,才可能寫出真實感、現場感那么強烈的佳作精品。吳傳玖從雲貴高原到青藏高原,不僅是在地勢上越走越高,直至珠峰5400米的冰雪世界,而且是在對最惡劣的自然環境的認識、對人的體力和毅力的極限的考量、對最艱苦的高海拔地區的邊防衛士的理解方面,增長了出自實踐的真知,也自然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與審美能力。
吳傳玖的邊防題材散文的第三個特點是,將文學與地理、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哲學、民族、宗教以及眾多藝術、學術知識和問題有機結合,融為一體。
30餘年的解放軍大學校的培養、鍛鍊以及政治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的系統學習和深造,使其成為德才兼優、文武雙全的儒將和知識結構完善的學者型作家。
鑒於他總是根據工作和創作的需求不斷汲取新知識、建樹新觀念,又善於從社會實踐的廣博精深的無字之書中吸收養料,致使他的散文不僅題材新穎獨到,與時俱進,而且內涵豐贍,信息充盈,思想視角開闊,給讀者光彩斑斕、耳目一新之感。
這一特色集中而突出地體現在抒寫西藏的長篇散文中。應該說,傳玖文采斐然的筆下的近乎全景式的西藏畫卷,我不得不嘆服作者對所寫對象博學多聞,胸有丘壑,了如指掌,落筆則能汪洋恣肆,取精用弘,厚積薄發,控馭自如。例如,對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扎什倫布寺,作者不僅展示了該寺的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和建築結構等等,而且將新建十世班禪大師的金質靈塔和舉行十世班禪法體大迎請儀式的過程,作了繪聲繪色、細緻入微的生動描述,仿佛回放了1993年8月30日那次最隆重的宗教大典的錄像。當然,作品裡還嫻熟地運用了詩情與哲理的交織、藝術與科學的統一等美學原則,值得我們在閱讀時加以品賞和玩味。囿於篇幅不再一一舉例。
吳傳玖的散文除了軍旅題材,寫得最多的是表現個人成長曆程和感情生活的作品。由之可以窺見一位將軍作家的人生軌跡,對他的成功訣竅探賾索隱。這類散文貫串和滲透了豐沛而真摯的人情: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同學情、同事情、戰友情,甚至還有一面之交情,當然也應包含鄉情、第二故鄉情以及對長期戰鬥、工作過的沙場和地域的眷念之情。這些情深意切的作品,題材不拘一格,信手拈來,感觸發自胸臆,呼之即出,表達方式宛若行雲流水,文理自然,揮灑自如,語言更是從容暢達,質樸無華,無須刻意雕飾。
我很喜歡傳玖寫他父母親和少兒時期的一組文章,確乎深情繾綣,幽思綿綿,充滿童真和童趣。特別是那篇《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記敘母親用地道的重慶方言回憶作者的童年生活,真是妙趣橫生,別有風味。傳玖同志有一個美滿幸福的軍人家庭,他的岳父母、妻子都是參加革命幾十年的老軍人,女兒、女婿同時於國防科技大學(原哈軍工)畢業後,分別在國防大學和總參謀部供職,從事高科技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這些親人無不成為傳玖的寫作對象。故而,這部書的主人公們囊括了年齡和職務大大小小的幾代軍人,題為《當兵的人》是名至實歸、非常貼切的。
吳傳玖將軍利用繁忙的軍政要務之餘的時間,始終不渝地堅持搞創作、做學問,孜孜不倦地著書立說,迄今已公開出版《當兵的人—我的人生筆記》、《與詩歌同行—吳傳玖將軍詩選》、《戍邊兒女英雄轉》、《金石戀》(上、下)、《生命與思想》、《難忘的歲月》、《遙遠的金朗鳥》、《聖歌》、(八里河風景)、《魯迅詩釋讀》、《中國成語詩話》、《敬業奉獻好軍醫——李素芝》等14部著作,並在全國報刊發表長、中、短篇小說、紀實文學、散文、詩歌、影視文學劇本及文藝理論文章等,計260餘萬字。並多次獲全國及省級以上文學獎。此外,他還完成了不少功底不凡的書法佳作。如此多樣的文化藝術造詣集於一人,如此豐碩的創作與學術成果出自雙手,這在軍內外職業作家中都是難能可貴和出類拔萃的。
傳玖同志在精神文明的領域裡已然作出傑出貢獻,但他仍在不斷地奮鬥和進取,有如一位文化戰線的老將,即使長踞高原陣地,身經百戰,功成名就,依然還要朝著珠穆朗瑪峰的目標不斷攀登。(原文11000餘字,轉載時有刪節)
註:吳德銘作家,文藝理論家,大學教授。現為雲南藝術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教授。中華教育藝術家協會理事、香港中華民族文化基金會顧問暨藝術總監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