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藥

君藥,中醫方劑學名詞,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藥力居首的藥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君藥
  • 英文名:Principle Drug
  • 套用領域:中醫方劑學
概念,解讀,套用,參考文獻,

概念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解讀

1、君臣佐使理論的歷史沿革
君臣佐使理論最早見於《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另有“君一臣二”、“君一臣三佐五”、“君一臣三佐九”等記載。後世醫家亦多有闡發。張元素雲“力大者為君”。李杲《脾胃論》曰:”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何伯齋《醫學管見》云:“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引治病之藥至於病所者,使也。”張介賓《類經·方劑君臣上下三品》謂:“主病者,對證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少而分兩重,賴之以為主也。佐君者謂之臣,味數稍多而分兩稍輕,所以匡君之不迨也。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分兩更輕,所以備通行嚮導之使也。此則君臣佐使之義。”
2、君臣佐使理論的具體內涵
君臣佐使是方劑的組方原則。方劑是由藥物組成的,藥物通過有序的配伍以增強或改變其自身功用,調其偏勝,制其毒性,消除或減緩其對人體的不良反應,發揮藥物間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等綜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藥物組合成為一個整體,從而發揮更好的預防與治療疾病的作用。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藥就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或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有佐助即協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或者佐制即制約君、臣藥的峻烈之性,或減輕或消除君、臣藥毒性的藥物。使藥是引經藥,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所的藥物;或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君臣佐使說明方中藥物在方中的位置和治療中的主次,協同拮抗關係,是藥物配伍的基本原則。
3、君藥在君臣佐使理論中的作用和要求。
方劑中君臣佐使地位的確定,主要是根據藥物在方中發揮作用的主次來區分的,此外還與藥效的大小和用量的輕重有關。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一般而言,一首方劑中的君藥是必備的,而臣、佐、使藥並非齊備。在組方體例上,君藥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較為複雜,亦可用至一味以上。但君藥味數不宜過多,多則藥力分散,影響療效。

套用

君臣佐使,作為組方原則,是具有指導意義的。使藥物雖然多但不至於龐雜無序,而且主次分明。
1、麻黃湯中的麻黃
麻黃湯出自《傷寒論》,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苔薄白、脈浮緊等。其病機是風寒外束,衛閉營郁,毛竅閉塞,肺氣失宣。治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黃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方中麻黃苦辛性溫,善開腠發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為君藥。由於本方證屬衛郁營滯,單用麻黃髮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藥相須為用,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為佐藥,與麻黃相伍,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炙甘草調和藥性,既能助麻、杏之宣降,又能緩麻、桂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
2、桑菊飲中的桑葉和菊花
桑菊飲出自《溫病條辨》,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用桑葉7.5g,菊花3g,杏仁(6g,連翹5g,薄荷2.5g,苦桔梗6g,生甘草2.5g,葦根6g。方中桑葉甘苦性涼,疏散上焦風熱,且善走肺絡,能清宣肺熱而止咳嗽;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而肅肺,二藥輕清靈動,直走上焦,協同為用,以疏散肺中風熱見長,故共為君藥。薄荷辛涼,疏散風熱,以助君藥解表之力;杏仁苦降,肅降肺氣;桔梗辛散,開宣肺氣,二藥相須為用,一宣降,以復肺臟宣降功能而止咳,是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三者共為臣藥。連翹透邪解毒;蘆根清熱生津,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參考文獻

1、《中藥八百種詳解》侯士良主編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第22頁
2、《方劑學》李冀主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第18頁
3、《漢英雙解中醫大辭典》原一祥等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7 第557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