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結(中國傳統手工藝品)

同心結(中國傳統手工藝品)

同心結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同心結是一種古老而寓意深長的花結。由於其兩結相連的特點,常被作為愛情的象徵,取“永結同心”之意。

據北宋的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新娘迎娶到男家時,兩家各出一根彩段綰成同心結,男女各執一頭,相牽而行,拜謁祖先,然後夫妻對拜。“牽巾”則是以同心結相牽。南宋時,吳自牧的《夢粱錄》中也詳述了牽巾的內容。首先是負責婚禮的禮官請出男女新人到堂中參拜,新郎披紅掛綠,手持槐樹木所制的木筒,牽著同心結倒著走,另一端新娘面向男方而行。到中堂時,由男方的女親用枰或機杼挑開蓋頭,新娘方才露出花容。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之後,還要拜家神、家廟,行禮參見諸位親戚。禮畢之後,新娘又牽著同心結倒行,牽新娘回新房,行交拜後坐於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心結
  • 外文名:a true love knot
  • 象徵:愛情
簡介,歷史淵源,製作步驟,

簡介

同心結的一般形狀是兩股彩繩綰成連環回文的形式,然後再抽緊而成,後來又發展成為同心方勝——即摺疊成扁平條狀的兩根錦帶按同心結的結法編成長方形。王實甫的《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里說:“把花箋錦字,疊做個同心方勝兒”,即是把信箋彩紙折成同心結形。

歷史淵源

首先,同心結是“牽巾”時的主要道具。據北宋的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新娘迎娶到男家時,兩家各出一根彩段綰成同心結,男女各執一頭,相牽而行,拜謁祖先,然後夫妻對拜。“牽巾”則是以同心結相牽。南宋時,吳自牧的《夢粱錄》中也詳述了牽巾的內容。首先是負責婚禮的禮官請出男女新人到堂中參拜,新郎披紅掛綠,手持槐樹木所制的木筒,牽著同心結倒著走,另一端新娘面向男方而行。到中堂時,由男方的女親用枰或機杼挑開蓋頭,新娘方才露出花容。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之後,還要拜家神、家廟,行禮參見諸位親戚。禮畢之後,新娘又牽著同心結倒行,牽新娘回新房,行交拜後坐於床。
同心結同心結
其次,婚儀的另一程式“合髻”也要用同心結。《夢粱錄》中寫道:“男左女右結髮,名曰合髻,又男以手摘女之花,女以手解新郎綠拋紐,次擲花髻於床下,然後請掩帳。”合髻實際是男女各剪下一縷頭髮,結成同心樣式的髻,然後與新娘的花一起,擲於新床下,以青絲系同心。唐大曆的晁采的《子夜歌十八首》第一首便寫:“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髮。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便是寫晁試鶯少女時與鄰生文茂私締婚姻的情形。
再次,喝交杯酒也要用同心結。《東京夢華錄》:“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飲訖,擲盞並花冠於床下,盞一仰一合,欲雲大吉。”即用同心結拴在兩個酒杯上,交臂而飲。酒喝完後,與花冠擲於新床下,如果酒杯一個仰,一個覆,就是大吉的徵兆。再如《夢粱錄》:“禮官以金銀盤盛金銀錢、彩錢、雜果撒。次,命妓女(宋時有雇妓女作婚禮辦事人員的習俗)執雙杯,以紅綠同心結綰盞底行交卺禮。畢,以盞一仰一覆安於床下,取大吉利意。”宋代的民歌不少反映這一時尚同《鷓鴣天》:“傾合卺,醉淋漓,同心結了倍相宜。”《少年游》:“合卺杯深,少年相睹歡情切,羅帶盤金縷,好把同心結。”
除在婚儀上,同心結還更多地出現在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表達對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的愛情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如將腰帶結成同心結樣式,作為各種腰帶的結飾。如韋莊的《清平樂》,寫女主人公長期望郎而郎不歸,獨守香閨愁怨思深的心情:“羅帶悔結同心,獨憑朱欄思深”,再如宋末賈瓊之妻韓希孟,在元兵南下時被俘,義不受辱,在衣帛和練裙中寫下:“初結合歡帶,誓比日月炳;鴛鴦會雙飛,比目原常並……”然後投江而死。也有將同心結作為佩飾:“不知今夜月眉夜,誰佩同心雙結倚欄乾?”(馮延巳虞美人》),或把同心結作為束髮的帶飾,如李商隱的《李夫人三首》之一:“一帶不結心,兩股方安髻。”同心結還被用於房中的裝飾,如溫庭堅的《更漏子》之四:“垂翠幕,結同心,待郎熏鄉衾。”李白的《搗衣篇》中有一個獨守空閨思念遠征的丈夫的少婦房中,就是如此擺設:“橫竽寶幄同心結,半拂瓊筵蘇合香;瓊筵寶幄連枝錦,燈燭熒熒照孤寢。”床頭的同心結,總是恩愛情深的證物,但一旦愛易情逝,同心結便格外讓人難忘,如李白的《去婦辭》:“君恩既斷絕,相見何年月。悔傾連理枝,虛作同心結。”同心結,同時還常被用來作為傳送情意的信物,如明代鄺露的《赤雅》、清代檀萃的《說蠻》:“五絲同心結,百紐鴛鴦囊”。

製作步驟

把一根繩子對摺,把左邊一根打一個活結不要拉緊,右繩就從這洞中穿過,再壓著左繩從左繩下穿過一拉,當然,還可以在墜子部分加一些裝飾。
同心結簡易製作步驟圖示同心結簡易製作步驟圖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