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雙璧

史學雙璧

在中國浩瀚的史學著作中,有兩本史書如同突兀的雙峰,並峙於歷史峻岭之中,那就是《史記》和《資治通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學雙璧
  • 包括:《史記》和《資治通鑑》
  • 地位:峙於歷史峻岭之中
  • 成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資治通鑑,

史記

出身於史官世家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遭受迫害之後,忍辱負重,發憤寫作,完成了被後世推崇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的《史記》。
與孔子修編的《春秋》不同,《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貫穿古今紀傳體通史,全書130卷,約52萬餘字,記載了從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全書分為五大部分,計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按帝王的世序記敘了各代帝王的興廢和政治軍事等天下大事。表,按世代年月排比並列了歷史大事。書,對古代有關經濟、文化、水利、天文、曆法等方面進行專門論述。世家,則是諸侯王的國別史和家族史。列傳,為社會上各領域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傳記。本紀、世家、列傳,是《史記》的主體結構。因《史記》以人物為中心來表現歷史大事,故後人將這種體例叫做“紀傳體”。
司馬遷在《史記》中敢於衝破一些封建正統思想的樊籬,其遠見卓識為後代史官所難以匹敵。司馬遷運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反對神學思想,揭露迷信方術的昏庸愚妄,否定“天命”論。他注重於從經濟上著眼來分析社會發展,把社會看成和自然界一樣有規律可循。司馬遷敢於正視歷史現實,並不一味地為漢帝國歌功頌德,而是一針見血地批判漢朝帝王及官吏的本質。相反,司馬遷卻對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領袖以及遊俠、倡優屠夫卜祝等下層人物表現出極為同情的態度。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司馬遷最先給予高度評價。因此,愛憎分明,熱愛人民,是司馬遷偉大人格的表現。

資治通鑑

與《史記》齊名的歷史學著作,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所撰的《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萬字,記述了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至公元959年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總共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殫精竭慮,歷時19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一,該書取材宏富,體大思精,凡一切與歷史有關的編年史、別史野史奏議、傳記、小說、諸子、碑碣、地理等等,都無所不去舍取和借鑑。《資治通鑑》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史記》,其宗旨在於為封建帝王提供治國安邦之道,思想博大精深。其二,該書方法進步,編撰嚴謹。《資治通鑑》先作叢目,再作長編,最後刪改定稿,這種由簡至繁,再由繁至簡的方法,體現了辯證思維的特點。司馬光摒棄孔子所創的《春秋》筆法,同時對歷史上並存的幾個政權並不區分正潤,即正統與僭偽政權,而是根據各不同政權的實際功業來記敘,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其三,該書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司馬光既繼承了古代《左傳》和《漢書》等優秀編年體史書的優點,又吸收了紀傳體史書的長處,使《資治通鑑》成為後代史學家仿效的楷模。
除《史記》與《資治通鑑》外,在泱泱中華的文明史上,各朝代都不斷修纂正史,一脈相傳的《二十四史》,篇幅浩繁,計有3516卷,近2000萬字,其體系之完備周密,內容之博大精深,在世界史上絕無僅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