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國學

微國學

《微國學》,口袋書。由財經作家、商道傳媒董事長張建雲先生編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又一力作。將其8年為國內眾2000多名企業家、黨政領導和社會名流傳送的國學簡訊重新整理、編輯、註解、譯文、評說而成。該書主題思想為“學國學,用國學”。分為“建德篇”“養心篇”、“修身篇”、“齊家篇”、“處世篇”為政篇”,精選於近70部國學經典。一套六本,紅木禮盒包裝。精心編著,精美裝幀,精緻包裝,大氣典雅。既能滿足現代人“一分鐘學國學”的願望,還可當作文化禮品傳播。(其中“建德”篇是為了紀念與天津建德公司董事長張炳鐸先生感情,特此命名而成。)

基本介紹

  • 書名:微國學
  • 作者:張建雲
  • 類別:管理·素養提升
  • 定價:118元/套
  •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2月
  • 裝幀:精裝
內容梗概,創作歷程,作者簡介,出處匯總,內容精選,
書名:《微國學》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2月
類別:管理·素養提升
裝幀:精裝
套裝:6冊
單本尺寸:100*80mm
盒尺寸:365*225mm
價格:118元/套
《微國學》口袋書《微國學》口袋書

內容梗概

《微國學》揉合了儒家中庸思想、道家無為思想、釋家出世思想和法家法治思想的人生哲學。文字簡練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條理;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
原來經典可以這樣閱讀!

創作歷程

張建雲的處世哲學是“活著無人怨,死了有人念”。後來感覺有些苛刻,便更通俗表達為“轉過身,罵聲少一點;去世後,懷念多一些”。
張建雲善於積累。8年多每天堅持為所尊敬的人傳送一條國學簡訊,傳送內容精選於古代眾多經史子集。
這條簡訊改變了很多人的思維模式、決策決定,也提高了修養和德行。似乎每天早晨7:30分有眾多人期待,覺得張建雲的簡訊未到,一天中便缺少了什麼。收到簡訊後,自己讀,讀後轉給同事、朋友、家人。甚至開會、寫文章立刻就能用上。拒不完全統計,張建雲的國學簡訊在8年時間影響了近2000萬人次。
均反映,手機內所存儲的“都是張建雲的國學簡訊”了,若將簡訊結集成方便的口袋書,擺放在辦公桌、床頭、車裡,走在路上,隨時隨地閱讀,該有多好!應要求,也受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蔣子龍先生鼓勵,張建雲利用一年的時間將簡訊重新整理,終成此書。
他力爭讓忙碌的現代人和對國學懵懂的年輕人以最快、最短的時間“學國學、用國學”。

作者簡介

張建雲,1973年7月生。
財經作家、商道傳媒董事長、《商道》雜誌創始人。
作品:《微國學》
《解讀弟子規》
《張建雲說·寫給孔子的信》
《張建雲說·中國人的良心》
《論語的力量》
《品讀道德經》(待出版)
《商道國學》電視欄目(製作中)
被譽為財經作家和低成本行銷策劃人的張建雲,自少年熱衷於國學和古典詩詞,為國內部分企業行銷顧問。其文犀利,其人深刻。曾經策劃並運作實施的“中國奧運手機第一號”受到國內外400多家媒體報導和採訪。成功地提出“非奧運行銷”理念,為國內眾多資金實力不足的中小型企業也搭上了“奧運會”這趟快車。
弘揚國學也普及國學,學國學也用國學。把“修身、樂觀、責任、利潤、回報”作為人生原則,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做人使命。
理念1:把大事做小,把小事堅持;
理念2:好多結束不如好的開始,因為開始總在結束中。
理念3:人的價值高於物的價值,共同價值高於個人價值,社會價值高於利潤價值,用戶價值高於工作價值。

出處匯總

出處
小解
《中庸》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嗣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
《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採用語錄體,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的表白.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毛澤東曾說過“: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選:《大學》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國小即:“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大學”是大人之學,古人十五歲入學,學習倫理、政治和哲學等“窮理正心,修禮治人”的學問,實則是學習如何參與國家政治。
選:《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東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陝西寫成.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
選:《東周列國志》
清代小說。描寫春秋戰國時代“列國”故事。從西周末年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寫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統一全國結束,包括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歷史,內容極其豐富複雜。所有的情節、人物都是從《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等書中汲取來的。它將分散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記,按照時間的先後串聯起來,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
選:《格言聯璧》
《格言聯璧》此書有兩個版本,皆著於清。山陰金先生,按儒家大學,中庸之道,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主要內容為框架,收集有關這些內容的至理格言,按當時人的閱讀習慣分為八類,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另一位【清】金纓著,計有“學問”、“存養”、“持躬”(附“攝生”)、“郭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吉”、“悖凶”,凡十類。各類之間,並非經緯分明,而是有所交錯,要之皆以“修已、行仁、省躬、察物為歸。”
選:《管子》
是戰國時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1]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劉向編定《管子》時共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餘10篇僅存目錄。
選:《國語》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選:《韓非子》
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又稱《韓子》。韓非子》中,《解老》、《喻老》兩篇,用法家的觀點解釋《老子》,集中表述了韓非的哲學觀點;《五蠹》把歷史發展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三個階段,認為時代不斷發展進步,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發生變化,復古的主張是行不通的;《顯學》則記述了先秦儒、墨顯學分化鬥爭的情況,認為“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主張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學說,定法家的學說於一尊。
選:《後漢書·張衡傳》
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傳記。文章以時間作為敘事線索,描述了張衡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擅長寫文章,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選:《淮南子》
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
選:《近思錄》
近思錄》是依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聖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聖王的禮法制度,然後批異端而明聖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故此書實可謂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呂一派學術的主體。
選:《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
選:《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選:《六事箴zhēn言》
在中國古代眾多訓誨箴言類書籍中,是一部難得的佳作。作者葉玉屏,清朝人,生平事跡不詳,大概是清中後期人。他以獨到的眼光,廣搜遺書史傳語錄,輯錄前賢先儒妙論,編成了這本簡約精緻的《六事箴言》。
選:《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
選:《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選:《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選:《明史》
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選:《墨子》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
選:《三國志》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受到後人推崇。
選:《尚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但是清華簡證明傳世的《尚書》為偽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
選:《呻吟語》
《呻吟語》是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呂坤所著的探討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作者針對明朝後期由盛轉衰出現的各種社會弊病,提出了興利除弊、勵精圖治的種種主張,並闡述了自己對修身養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體會和見解,對當今世人頗有借鑑意義。
選:《省心錄》
《省心錄》是一部關於為人處事、涉政歸隱等諸多看法的格言小品文集,是北宋詩人、文學家林逋的代表作。
選:《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
選:《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
選:《素書》
《素書》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慧型之作。
選:《圍爐夜話》
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文學品評著作,對於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它共分為211則,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懂,人人都可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
選:《尉繚子》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尉繚子》一書,對於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說明此書在西漢已流行,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代。
選:《小窗幽記》
《小窗幽記》,十二卷,明/陳繼儒撰,寫一些處世的道理和人的情感
選:《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選:《荀子》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該書旨在總結當時學術界的百家爭鳴和自己的學術思想,反映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思想以及荀況的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
選:《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選:《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記述春秋末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著作。
選:《易經·謙卦》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卜筮”利用。
選:《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鹹豐年間19世紀中葉)。《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
選:《曾子》
《曾子》為曾子及其弟子所作。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人。《曾子》抓住了儒學的中心內容,對早期儒家中關於政治倫理的內容加以深化,適應了封建宗法社會的需要,作了系統論證,《曾子》從個人道德修養為出發點,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旨歸,全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倫理思想,對儒家學說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選:《戰國策》
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
選:《周易》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
選:《朱子家訓》
《朱子家訓》是“經典誦讀口袋書”的一種,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2字,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選:《莊子·大宗師》
本文是《莊子》一書的其中一篇,《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師”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師。誰夠得上稱作這樣的老師呢?那就是“道”。
選:《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選:《左傳》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選:白居易《續座右銘》
崔緩確是寫有一篇《座右銘》短文,白居易.讀了崔緩的《座有銘》之後,很是羨慕.但又覺得有所不足,
選:東漢·王符《潛夫論》
《潛夫論》共三十六篇,多數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的政論文章,少數也涉及哲學問題。他對東漢後期政治社會提出廣泛尖銳的批判,涉及政治、經濟、社會風俗各個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實相違的黑暗情形,認為這些皆出於“衰世之務”,並引經據典,用歷史教訓警告當時的統治者。
選:晉·《傅子》
傅玄是魏晉之際著名的學者,《晉書·傅玄傳》稱,傅玄博學善著文,一生著述不廢,作品頗豐。《傅子》是傅玄最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一部政論、道德論和史論文集。
選:明·汪天賜《官箴zhēn集要》
清代汪天賜編著的《官箴集要》成書於明朝,是仁和教諭汪天賜奉侍御張維之命編輯而成,集從政為官和治學為一體,以仁義禮樂為本,是歷代官箴類作品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之一
選:南宋·蕭德藻《吳五百》
傳奇寓言。作者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岩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 如耿天台全書《雜俎·徹蔀編》、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以及民間傳說的“張冠李戴”之類,都是由《吳五百傳》演變而來。
選:歐陽修《伶官傳序》
作者歐陽修,本文是為《伶官傳》所作的序言。《伶官傳》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傳。記伶人(古代音樂工作者和演員的稱號)景修、史彥瓊、郭門高等人的事跡。本文通過對後唐莊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闡述了國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選:清《西岩贅語》
 作者申居鄖(yún(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清朝學者。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選:清·《陳確集》
陳確(1604—1677)字乾初,浙江海寧人,他是明末清初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公開站出來否定《大學》,懷疑《中庸》,同官方所倡導的宋明理學唱反調,還從實際出發,反對鬼神迷信和節烈,厚葬,宣傳了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陳確集》屬於理學專業,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主要內容有:寄祝一陶兄弟書、寄陸京書、與許芝田書、與朱岷左書、與吳仲木書、寄張奠夫劉伯兩史書、答查石丈書、致查靜生書、答陸麗京書、與吳仲木書、與老友董東隱書、與張元岵書、復蕭山徐徽之書、復來成夫書、與蔡養吾書、復吳仲木書等。
選: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荊園小語》一書充滿了智者對人生的細心體會,所點撥之處都是容易被人忽略卻又不可忽視的細節,文辭細膩,發人深思,是人生處世的哲學與方法的經典匯集。申涵光(1618~1677),字孚孟,一字和孟,號鳧盟,一作鳧明,一號聰山,人稱聰山先生。明末清初直隸廣平(今河北永年縣)人,
選:清·袁牧《續詩品注》
《續詩品》由清代詩論家袁枚所著,是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續。主要論述創作過程,分“崇意”、“精思”、“選材”等三十二則。
選:屈原《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並且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選:宋·陳襄《古靈集》
作者:陳襄(1017~1080)。北宋理學家、“海濱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時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靈,故號古靈先生。與鄭穆陳烈周希孟並稱“古靈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進士及第,歷官樞密院直學士,知通進銀台司,提舉進奏院,後又兼侍讀,提舉司天監,兼尚書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識人善薦,著有《古靈集》二十五卷傳世
選:宋·吳處厚《青箱雜記》
《青箱雜記》由朝散郎知漢陽軍吳處厚撰,共十卷,多記宋及五代朝野雜事、詩話及掌故,書中引到的魏野、李淑、王禹偁、王安國等人詩詞,大多數在其他書中沒有被提到過,卷九詳記燕肅作蓮花漏之法,是研究科技史的寶貴資料。
選:宋·張載《經學理窟》
《經學理窟》是闡釋儒家經典的著作。本書由北宋理學家張載之門人纂集其言論而成
選:蘇軾《范增論》
《范增論》出自《古文觀止》卷十,作者蘇軾。文中蘇軾對范增是否該離去以及什麼時候離去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選:隋·王通《文中子》
王通(580—617),字仲淹,號文中子,隋朝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明代顧春編《六子全書》本《文中子》,帶有阮逸注,便於學者研習。
選:唐·杜荀鶴《贈質上人》
杜荀鶴,唐代詩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於宮詞。《贈質上人》是一首贈送給叫做“質”的和尚的詩。上人,是對高僧的敬稱。
選:唐·劉禹錫《昏鏡》
選自《環境詞》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彭城人(今江蘇徐州),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選: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十七卷。漢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撰。此編為作者闡釋儒家經典《春秋》之書,書名為“繁露
選:西漢·劉向《說苑》
《說苑》,又名《新苑》,劉向著,共二十卷,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後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選:《大唐新語》
宋史·藝文志》簡稱之為《唐新語》;明人刻本則妄改為《大唐世說新語》或稱《唐世說...《大唐新語》仿劉義慶《世說新語》體例,分為匡贊、規諫、極諫、剛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節義、孝行、友悌、舉賢、識量、容恕、知微、聰敏、文章、著 ...
選:《文子》
文子,老子弟子,少年從師於孔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傳為《文子》(《通玄真經》)一書作者。

內容精選

一、“為政”篇(5句)
1、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選:《論語·子路篇》
【譯文】
(葉公問孔子怎樣做好管理)孔子說:使在一起的人高興,使遠處的人嚮往並來歸附。
【評說】
團伙,是為了短期的目標和利益組合起來“作案”,被急功近利、貪婪浮躁牽扯,沒有長期規劃,缺少歸屬感。團隊,是為共同的理想和價值觀組合起來,優勢互補,彼此信任,相得益彰。而且不斷會有精英人士前來加入。企業成長最大的障礙,就在於團伙是否能升級為團隊。
2、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選:《資治通鑑》
【譯文】
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評說】
春秋戰國時期,楚靈王喜歡臣子有纖細的腰。朝中的大臣唯恐自己腰肥體胖,失去寵信,因而不敢多吃,都是每天吃一頓飯用來節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後,整裝時先抑制住呼吸,然後把腰帶束緊,扶著牆壁才能站起來。到了第二年,滿朝文武大臣們臉色都是黑黃色了。
啟示:好領導是能給下屬正確的行動目標,而不以自己的好惡來影響全局。
3、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選:《論語·憲問》
【譯文】
孔子的學生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領導)。孔子說:別欺騙他,但有建議或意見可以直接提出來。切忌在私下亂講。
【評說】
歷史上直言進諫的忠臣,通常都死於非命。是因為不知領導的胸襟、不識領導的臉色。
若當官要像紀曉嵐一樣正直,說話像和珅一樣和悅,該多好!
4、在上不驕,高而不危;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選:《孝經》
【譯文】
處在上面卻不盛氣凌人,地位再高也沒有危險;節儉行事而遵守法度,府庫充盈也不會外流。
【評說】
永遠不要炫耀自己所擁有的,因為總有人比你富足。人一旦開始狂妄,就離失去這一切不遠了。
5、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選:《素書》
【譯文】
恪守本職工作,而不稍加改變或輕易放棄;受到嫌疑,尚能堅持正義而不回返。
2012年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此句。
【評說】
沒有所謂的無路可走,即使孤獨跋涉、寂寞堅守,只要你願意走,踩過的都是路。你以為走不過去的,跨過去後回頭看看,也不過如此。
二.“處世”篇(5句)
1、愛人者,人恆愛之;
敬人者,人恆敬之。
選:《孟子·離婁下》
【譯文】
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評說】
你能尊重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尊重你;你能信任多少人,就有多少人信任你;你能跟多少人協作,就有多少人跟你協作;你能讓多少人成功,就有多少人幫你成功。
2、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選:《論語·雍也》
【譯文】
孔子說:自己想立足首先要讓別人立足,自己想發展、通達也要使別人同時能夠通達和有所得。
【評說】
漆黑夜晚,一盲人打燈籠走在路上。
路人問:是盲人,為何還打燈籠?
盲人說:夜晚沒有燈光,怕互相碰撞。
路人感嘆:原來你所做是為別人!
盲人答:不,我是為自己。
點燈照亮別人的同時,更照亮了自己。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3、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選:《論語·述而》
【註解】
馮(píng):徒步過水。
【譯文】
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虎,蹚水過河,死都不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共事。我一定要找那種遇事謹慎,善於通過巧妙的謀劃來取得成功的人合作。
【評說】
三人出門,一帶傘,一帶拐杖,一空手。回來時,拿傘的濕透了,拿拐杖的跌傷了,第三個好好的。原來雨來時,有傘的大膽地走卻被淋濕了;走泥路時,拄拐杖的大膽走卻常跌倒;什麼都沒有的,大雨來時躲著走,路不好時小心走,反倒無事。
啟示:有時候,人不是跌倒在缺陷上,而是跌倒在優勢上。
4、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
選:《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
我只聽說鳥從幽暗山谷飛出遷徙到大樹上,卻沒聽說從大樹飛下到幽暗山谷里。
【評說】
曾國藩年輕時夜讀。一篇文章重複多遍就是背不下來。此時,家裡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去睡,只聽他還是翻來覆去地讀。賊人實在忍不住了,跳出來大怒:這水平讀什麼書?接下來將那文章很流暢地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啟示:曾國藩愚笨,但走上光明之路。小偷聰明,卻做了小偷。
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選:《道德經》四十四章
【譯文】
知足於內不爭虛名,不會有屈辱;知止於外不貪得無厭,不會有憂患。如此可身心健康,基業長青。
【評說】
一群人急匆匆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我走太快,靈魂落在後面,我等等它。是啊,我們都走得太快。然而,誰又打算停下來等一等呢?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記當初為什麼出發?一生是短暫的,時光緊張而毫無懸念地溜走,難以留下一絲痕跡。學會等等吧,等等自己,等等靈魂,讓自己輕鬆一點,讓靈魂休憩一下,讓人生美妙一些。
三、“齊家”篇(5句)
1、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選:《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評說】
一對父子坐在樹下,年老的父親指著樹上問兒子,那是什麼。
兒子說:是麻雀。
過了會父親又問那是什麼。
兒子說:是麻雀。
再過一會,父親再問。兒子生氣地說有病啊,不是告訴你了嗎?
父親從懷中拿出一本日記:你三歲的時候,也是這棵樹下就是這樣問我的。
啟示:父愛無聲,老父,亦如當年的你,需要傾聽、照顧。
2、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選:《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若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
【評說】
少年跟母親大吵一架後摔門離家而去。寒夜。四處遊蕩的他飢餓難當,不知不覺在一個麵攤前徘徊很久。老闆娘喊他坐下,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蔥花面。少年萬分感激,連連道謝。
老闆娘說:我給你的只是一碗麵,你就如此謝我。而你母親每天供你衣食無憂,你卻一點都沒放在心上。人,習慣了索取,就忘記了感恩。
3、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
選:《莊子·大宗師》
【譯文】
相互交往於無心交往之中,相互有所幫助於沒有刻意互相幫助之中。
【評說】
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為。這才是沒有牴觸的、情投意合的朋友,稱之為“莫逆之交”。
4、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選:《孟子·離婁上》
【註解】
邇(ěr):近。
親、長:前一個是動詞,親愛、尊長;後一個是名詞,親人、長輩。
【譯文】
孟子說:道就在近處,卻向遠處尋找;事情本來容易,卻找難的去做。其實方法很簡單,只要人人懷著感恩的心親愛父母、尊敬長輩,天下就會太平。
【評說】
常記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圍的人及所處的環境,則人間即是天堂。
以忘恩負義之心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則人間即是地獄。
5、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選:《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說:做人重要的是誠實、守信用。不結交和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評說】
要把同道的人當作朋友,而不必把同利的人當作朋友。
四、“建德”篇(5句)
1、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選:《論語·里仁》
【註解】
放(fǎng):同仿,效法。引申為追求。
【譯文】
孔子說:以利益為目的的放縱、不加以節制,會招致怨恨和紛爭,最終必定失敗。
【評說】
人要快樂地賺錢,崇高地花錢。賺錢看出人的能力和資源,花錢看出人的品位和智慧。
賺錢是科學,花錢是藝術。如何賺錢看頭腦,如何花錢看心靈。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選:《道德經》三十八章
【譯文】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會把德行掛在嘴上,故意用某種行為證明自己的德行。處在德之
下品的人,看似處處都彰顯德行,處處用德的框架來比較似乎都很恰當,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少德之人。
【評說】
如果一個社會的人們,把成與敗看得比好與壞更重要,那么該社會就陷在罪惡的泥潭裡了。
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名人、富人、偉人誠然當受尊重,但只有好人才配受愛戴;而名人不一定是好人,富人不一定是好人,偉人也不一定是好人。好人好在哪裡?心裡。什麼樣的心是好心?愛心。
3、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選:《孟子·離婁下》
【譯文】
孟子說:有德行的智者,說話不一定都講信用,做事不一定都有結果,關鍵看是否合乎道義。
【評說】
好講誠信卻不愛學習,不能明辨是非真偽。盲目守信,結果可能被無原則的信用傷害。
好直率卻不謙虛,說話急切尖刻。不懂禮,沒涵養,做事沒有迴轉餘地。還打著誠信和果斷的旗號做事,殊不知已傷人傷己。對講誠信的人講誠信,對符合道義的事行結果。講信用不可迂腐。
4、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選:《道德經》三十八章
【譯文】
堂堂正正的人,總是持守質樸淳厚之道,不實行虛華無用之禮;行為忠厚樸實,摒棄浮華淺薄之事。
【評說】
改革開放之初,小平同志問過李嘉誠:一個企業最寶貴的資產是什麼?李嘉誠說不是土地、廠房、設備,甚至不是人才,是你的商譽和品牌。也就是說,李嘉誠在香港經濟最蕭條的時候,他憑著商譽可以不用一分錢的抵押從銀行貸款。這就是品牌和人格的力量。
5、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選:《莊子·德充符》
【譯文】
只要有過人的德行(充分的負責、忠誠、奉獻及出色地表現),形體上的不足就會被人遺忘。
【評說】
他93歲去世,蹬三輪近二十年,為300個貧困孩子捐出35萬元助學款。一個冬天,他到天津耀華中學,遞上飯盒裡的500元,說:我乾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老師們全哭了。他叫白方禮,一個已經離去的普通老人。我們可能無法達到他的道德高度,但我希望他的故事被您傳誦。
五、“修身”篇(5句)
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選:《莊子·知北游》
【譯文】
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
成語“白駒過隙”源出於此。
【評說】
人生轉瞬即逝,懇請吃苦努力。人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許多人為了逃避苦一陣子,卻苦了一輩子。
2、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選:《左傳》
【註解】
度(d uó):衡量。
【譯文】
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夠服人,估計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
【評說】
拿得起,處處是擔當;
拿不起,處處是敗跡。
放得下,處處是晴空;
放不下,處處是抑鬱。
穩得住,處處是機遇;
穩不住,處處是碰壁。
行得正,處處是豐碑;
行不正,處處是唾棄。
3、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選:《論語·憲問》
【註解】
逆:預先猜度。億:通“臆”,猜度。
抑:連詞,錶轉折關係,可譯為“然而”或“不過”等。
【譯文】
不事先懷疑人欺詐,不隨便猜測人不忠,一旦察覺能及早處理妥當,這才是有德智者!
【評說】
女子搬完家晚上就停電。剛點燃一支蠟燭,聽見敲門聲。她開門,是隔壁的小女孩,小女孩問:阿姨,你家裡有蠟燭嗎?女子想:這才剛來就來借東西,以後會怎樣。於是她冷冰冰地說:沒有。小女孩笑著說:就知道你沒有,媽媽怕你害怕,讓我給你送來。
啟示:勿盲目去猜測他人的本意。
4、君子之學業,以美其身;小人之學業,以為禽犢。
選:《荀子·勸學》
【註解】
禽和犢:是古代用作饋贈的禮品。
【譯文】
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譁眾取寵。
【評說】
有人問蘇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么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說:三尺!那人不以為然:我們每人都五尺高,天地之間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蒼穹?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長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5、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選:《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卻還以得不到好的吃穿享受為苦惱和羞恥,那么實在不值得與其再談論什麼。
【評說】
有遠大理想的人,不怕道路遠,也不懼鞋子破。自私幽怨的人,常常活在孤芳自賞和別人的眼神中。於是,愈發用外在形象來裝飾自己。人生難免陷入困惑,最重要的是化解矛盾和調整煩惱。盪盡浮躁,心靜如水,不計貧富。保持一顆平常心,尋回心中淨土,於生活中盡情享受忙碌的樂趣,向自己目標前進,何嘗不是幸福?
六、“養心”篇(5句)
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選:《孟子·離婁下》
【註解】
大人:這裡指德行高尚、志趣高遠的人。
赤子:即嬰兒。
【譯文】
成就大事的人,一定是善良、純樸、坦然、本真和熱愛生命的。
【評說】
空是最大的滿足,純粹,遼闊,雅靜,不朽,像無瑕的嬰兒。我們的失敗總是因為複雜、多慮、懷疑、嫉妒。一簡單就快樂,一世故就變老。
2、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選:《大學》
【譯文】
理想的境界是不能忙進,要懂得適時停止、放下,志向才能更堅定,志向越堅定也就越安靜,只有安靜才可思慮周詳。
【評說】
我們執著什麼,往往就會被什麼所騙;我們執著誰,常常就會被誰所傷害。所以,要學會放下。凡事看淡一些、看開一些、看透一些,不牽掛,不計較,是是非非無所謂。放下不等於放棄,執著不等於堅持。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選:《道德經》十三章
【譯文】
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內心安寧的驚擾。過於重視自己的利益,就如同得了大病一樣。
【評說】
居里夫人的朋友到她家做客,發現她小女兒正在玩那枚獎章,忙問:你應該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協會頒發的金質獎章是多么高的榮譽,你怎么能把它給孩子玩兒呢?
居里夫人說:我是想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兒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4、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選:清《西岩贅語》
【譯文】
不要因人的一個小的缺點就抹殺其優點和美德,也不要因一點小小的怨恨就忘記了他人對你的大恩。
【評說】
A不喜歡吃雞蛋,每次發了雞蛋都給B吃。剛開始B很感激,久而久之便習慣了。習慣了,便理所當然了。直到有一天,A將雞蛋給了C。B就不爽了。她忘記了這個雞蛋本來就是A的,A想給誰都可以。為此,他們大吵一架,從此絕交。
啟示:不是別人不好了,而是我們的要求變多了。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
5、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者,自不居勝。
選:《曾國藩家書》
【譯文】
喜歡爭強好勝的人,定沒有什麼真正比人強的本事;真正有本領的人,從不爭強好勝。
【評說】
你是小的,就別充大,你是弱者,就別裝強。否則就會被吃掉。好勝,不如好學。勝人,何須好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