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貸基金利率論

可貸基金利率論是利率由儲蓄、投資、貨幣的貯藏或反貯藏以及銀行新創造的信用等因素所決定的理論。熊彼特奠定了這個理論的基礎,羅伯遜和俄林等人使之發展完善。

①熊彼特的可貸基金利率論。奧地利經濟學家J·熊彼特把經濟活動劃分為經濟循環和經濟創新兩類。經濟循環是社會簡單再生產; 經濟創新是企業家對現有的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所引起的一種社會擴大再生產。與之相應,他把銀行信用也分為“正常信用” 和非常信用 “兩種。正常信用為有物資保證的貨幣經濟發行。非常信用是指沒有物資保證的貨幣信用發行。在熊彼特看來,正常信用存在於經濟循環過程中。正常信用大小取決於人們的儲蓄。在經濟循環過程中,利率由儲蓄和投資所決定。而在經濟中,影響利率的因素除了儲蓄和投資外,還有非常信用所創造的新的貨幣購買力和流通中的貨幣反貯藏。
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購買力,靠正常信用是不能提供的。因為正常信用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貨幣購買力是一種額外的購買力。它不是來源於儲蓄所提供的那種原有流通中的購買力,而是一種新創造的購買力。這種新的購買力同儲蓄一樣對利率有重大影響。他解釋說,儲蓄總是要犧牲現在的購買力。而現在的購買力往往大於未來的購買力,利息是現在購買力大於未來購買力的報酬。所以,儲蓄的多少會影響利率水平。而新創造的貨幣購買力,一旦被投入流通領域,它與原有的購買力競爭將使貨幣貶值,結果也形成現在的購買力大於將來的購買力。其對利率的影響如同儲蓄一樣,正由於新創造的貨幣購買力會使原有的購買力下降而遭受損失,因此人們減少貨幣貯藏。這些反貯藏的貨幣,其性質如同新創造的貨幣購買力。它是影響利率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據此分析,熊彼特宣稱,利率系由資金供求雙方決定。而資金供給由儲蓄、信用創造和貨幣的反貯藏三部分組成,資金需求則為創業者的投資。
②D·羅伯遜的可貸基金利率論。英國經濟學家羅伯遜的理論系在批評凱恩斯和古典學派的利率理論時,一方面堅持反對凱恩斯貨幣供求利率論完全否定實物因素(儲蓄與投資) 的偏見,另一方面也抨擊古典學派儲蓄投資利率論完全忽視貨幣因素的不當,主張把貨幣因素與實物因素綜合起來,共同決定利率。
羅伯遜與熊彼特的可貸基金利率理論相比,二者的區別主要在貨幣貯藏分析上。羅伯遜強調儲蓄與貨幣貯藏的區別。儲蓄被他定義為個人的消費小於可支配收入。貨幣貯藏被定義為個人增加他的貨幣存量。如果一個人把未消費的收入用來購買債券,則此人在儲蓄而沒有貨幣貯藏。如果他把未消費的收入用於增加他的手持現金量,則此人在儲蓄和貨幣貯藏。由於貨幣不只用作交換媒介,也用作價值貯藏手段。所以,羅伯遜認為貨幣貯藏是一種特殊的貨幣需求。人們貯藏貨幣自然得不到利息,其所放棄的利息即是貨幣貯藏的代價,利率越高,貨幣貯藏的代價就越大,因而貯藏貨幣的數額就越少。貨幣貯藏是利率的遞減函式。此外,羅伯遜還強調貨幣貯藏或反貯藏會降低或加速貨幣流通速度,進而影響貨幣當局的新增貨幣發行量。所以他將貨幣貯藏和反貯藏以及信用創造等因素導入利率的分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