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其兩端

叩其兩端,意思是能夠完全理解認識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叩其兩端
  • 出處:《論語·子罕》
  • 原文: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 釋義:能夠完全理解認識問題
出自孔丘:《論語·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意思是孔子說:“我有知識嗎,也會有沒有知識的時候啊,曾經有個鄉下人向我提問,我對他的問題無以應答,只有儘可能拉近與他的距離,站在兩個人共同對於事件問題的立場上而做到能夠完全理解認識問題和知識為止。”
這是典型的孔子對學問求知的態度,也是他高超的教學方法的具體體現。首先,在求問的學生面前表現得很謙虛,以便於下一步的啟發,讓學生感受到是在和老師一起探討問題,學生也就非常虔誠的求問索答。然後孔子再對學生的所不了解的事逐步進行理解溝通刨根問底,這實際是讓學生自己思索的過程,直到理解學生而學生也恍然大悟。這樣不但把有疑問的事解決了,由此還讓學生還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
孔子對於知識的嚴謹求學態度和對於知識的認識理解態度使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正解
你看孔老夫子在“學而篇”第一句話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悅是喜悅,法喜,為什麼?煩惱斷除,法喜從內心裏面不斷的湧出來,不亦悅乎。為什麼他能夠不亦悅乎?因為他學了之後還要習,習是真乾。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你學了明白道理,你真得做,真得轉煩惱,用智慧、用良知,把知識也要放下,最後你就真正做到致知,明明德你就做到了。你說孔老夫子他把知識放下了,何以見得?有個證據,在《論語.子罕第九篇》,孔老夫子講過一句話,“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這是《論語》上的話,這話什麼意思?孔老夫子把自己的境界說出來了。他說,我有知識嗎?就是你問他,你有所知的東西嗎?他說老實話,無知。孔老夫子難道沒有知識嗎?不是,他這裡講的無知,是他把知識放下,不執著知識,這是真正的致知。他轉了,把第六識意識轉成妙觀察智,這個就是無知。無知是什麼?智慧現前,有知識這是障礙智慧的。沒有人問他的時候,他是處於無知的狀態,心裡什麼事都沒有,空空如也。這是佛法里講的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所以底下說,有鄙夫問於我,有人來問我的時候。鄙夫是代表我們凡人、一切眾生,向他老人家叩問。這時候它就起作用了,無所不知,你問他,他都能給你回答。就好像一個鐘一樣,裡頭心是空的,你敲它才能響,它自己不會響,你得敲它它才響,所謂“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
聖人都是這樣的,心裏面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中無有一物,這真正格物做到了極處,有一物他就有障礙,自性的智慧明德就不能夠圓滿的現前。而《論語》這裡講得好,說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在問的時候他還是空空如也。就好像大鐘,你敲它的時候,它裡頭也是沒東西。不是說你不敲的時候它才空,敲的時候它裡頭就有東西了,不是。你敲它也好,不敲它也好,它裡頭還是空空如也,自始至終還是無有一物。六祖惠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什麼都沒有,都是空,自性就是這個樣子,本自清淨。所以你叩問它的時候,還是空的,還是處於無知,可是它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無知跟無所不知是一不是二。我們細細去體會那個鐘響的樣子,你敲它,大敲一下,它響的聲音就大,小敲一下,聲音就小。那個聲音的大小是它自己主動出來的嗎?不是。我們眾生有所感,它就有所應,它所應的,就是回答一切眾生的話,怎么回答?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兩端是鄙夫有的,這兩端是講什麼?他有分別、有執著,就有兩端,有二。譬如說他有善和惡的分別,有是與非的分別,有正與邪的分別,他有這兩端,他不能圓融,他很多問題來問夫子。夫子是什麼?隨順他的分別執著來回答他,這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而回答他,目的是竭,竭是什麼?去除乾淨,把他的兩端,分別執著去除乾淨。為什麼?因為他失了本心,有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他不能夠致知、誠意、正心,現在把他的分別執著給他去掉,也讓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明其明德而已。所以能夠親民,親民就是讓民眾、讓眾生也能夠明其明德,自度度他,止於至善。
摘自《四書研習報告》之《大學》,鐘茂森博士主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