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孟子》疑義研究

《論語》《孟子》疑義研究

《《論語》《孟子》疑義研究》是2006年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松輝、周曉露。本書依照《論語》《孟子》的內容次序,用筆記體的形式,對兩部儒家經典著作中思想、訓詁、典章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探討,並做出之有據的闡釋。為方便一般讀者學習,對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也作了簡要介紹。

基本介紹

  • 書名:《論語》《孟子》疑義研究
  • 又名:《論語》《孟子》疑義研究
  • 作者:張松輝 (作者), 周曉露 (作者), 朱漢民 (叢書主編)
  • 原版名稱:《論語》《孟子》疑義研究
  • ISBN:7811131269 
  • 頁數:436頁 
  • 定價:28元
  • 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2 
  • 裝幀:平裝 
  • 開本:21 x 14.8 x 2.6 cm
基本信息,目錄,

基本信息

ISBN:10位[7811131269]13位[9787811131260]
出版日期:2006-12
定價:¥28.00元

目錄

前言
上篇:《論語》疑義研究
學而第一
一、為何尊稱孔子為“子”
附錄:關於孔子名字的南來
二、“人不知而不慍”正義
三、曾參的“參”字讀音
四、關於“入則孝,出則弟”及互文手法
五、關於“禮之崩,和為貴”章
為政第二
一、“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命”
二、“六十而耳順”的“耳順”
三、“視其所以”的“所以”
四、“思而不學則殆”與“多見闕殆”的“殆”
八佾第三
一、孔子不主張“過度悲哀”
二、“奧”與“灶”
三、關於社樹
四、“管仲之器小哉”的“器”
里仁第四
關於“無適無莫”
公冶長第五
一、“吾與女弗如也”的“與”
二、“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雍也第六
一、關於“乘肥馬”
二、“君子儒”和“小人儒”
三、“不有祝鮑之佞”章
四、說“質”與“文”
五、為什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六、對“井有仁”的解釋
七、從“民鮮久矣”談“民”與“人”的通用關係
述而第七
一、老彭與老、孔師生關係考
二、關於“何有於我哉”
三、“一隅”的“隅”
四、關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泰伯第八
一、“啟手啟足”新解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講的不是愚民
三、從“亂臣”的“亂”看一字的正反二義
四、“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子罕第九
一、“我叩其兩端而竭焉”的含義
二、“鳳”的由來
鄉黨第十
一、從“不問馬”看道家萬物平等觀與儒家人類中心觀
二、“色斯舉”確解
先進第十一
關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的
幾個問題
顏淵第十二
一、說“歸仁”
二、“目”不是綱領
三、“二,吾猶不足”與“初稅畝”、“以田賦”
四、關於“誠不以富,亦祗以異”與上文的關係
子路第十三
一、孔子“正名”思想應予肯定
二、“一言而可以興邦”一章的解釋
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倫理價值
四、“言必信,行必果”新解
五、“斗筲之人”即“酒囊飯袋”
六、說“狂狷”
七、對“人而無恆”章的理解
憲問第十四
一、對“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的理解
二、關於“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三、“子擊磬於衛”中的“鄙哉,硜乎”等問題
衛靈公第十五
一、關於“無為”
二、關於“失人”與“失言”
三、“吾猶及史之闕文也”與“有馬者借人乘之”之間的關係
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新解
五、關於“有教無類”的另一種解釋
季氏第十六
一、“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
二、《季氏》的第十一、十二章應合為一章
陽貨第十七
一、“焉能系而不食”
二、“古之矜也廉”的“矜”不是“矜持”的意思
三、“惡徼以為知者”的“徽”
四、孑L子與婦女關係考
微子第十八
一、為什麼要把孔子比作風
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的“夫子”指孔子
子張第十九
一、談“道”“德”
二、“子夏之門人小子”章釋義
三、關於“堂堂”
附錄一:孔子思想歷史地位形成的內在原因
附錄二:孔子政治失敗原因新探
下篇:《孟子》疑義研究
梁惠王上
一、重評孟子的義利觀及其“性利論”
二、“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的“時”
三、關於“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
梁惠王下
“樂天”與“畏天”
公孫丑上
心與氣的關係
公孫丑下
一、“父召,無諾”的“諾”
二、關於“自為”何指
三、“木若以美然”
四、“化”為何成為“死”的代名詞
五、關於盂子勸齊伐燕的問題
滕文公上
一、“性善論”思想溯源
二、“糞其田”的“糞”
滕文公下
一、關於宋王
二、關於楊朱
離婁上
一、“強酒”釋義
二、“安其危而利其災”的“其”指誰
三、《孺子歌》溯源
四、“權”的思想溯源
離婁下
一、“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正解
二、關於“以善服人”與“以善養人”
三、“不泄邇,不忘遠”的“泄”
四、“私淑”的含義及孟子與子思的關係
五、關於“以利為本”
六、“好勇斗很”的“很”
萬章上
一、“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二、“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
三、堯、舜、禹禪讓屬於虛構
四、關於禹之子——啟
告子上
一、關於“屍”
二、“十日寒之”的主語是誰
告子下
一、關於“逢君之惡”的“逢”
二、關於“地非不足,而儉於百里”
盡心上
一、“萬物皆備於我”的確義
二、“王天下不與存”確解
三、“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
四、“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確解
五、關於“有服”“無服”的問題
六、“以道殉身”、“以身殉道”和“以道殉人”
盡心下
一、“茹草”不是“吃野草”
二、“苟非其人”的“其人”指誰
三、關於“變置社稷”
四、“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正解
五、說“介然”
六、“又從而招之”的“招”
附錄一:談道家思想對孟子的影響
附錄二:為什麼孟子和莊子互不提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