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校教育

古代學校教育是指學校產生以後至工業革命以前的教育。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教育。奴隸社會時期,生產的發展、剩餘生產品的出現,促成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大發展,使社會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與上述情況相適應,古代教育形成如下特點。(1)教育脫離原始的自然形態,從生產、生活、勞動中分化出來,成為具有獨特社會職能的社會現象。出現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機構——學校,但體系極不完備。

(2)教育內容豐富起來,由於文字的產生,體腦勞動的分工,人類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上升為知識,出現了圖書典籍。學習文字、書本知識、統治階級倫理道德和一定的軍事知識技能,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但教育內容仍很貧乏,自然科學不被重視。(3)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嚴重脫離。讀書人不參加生產勞動,勞動者得不到受學校教育的權利。(4)學校教育具有明顯的階級性。享受學校教育是貴族地主統治階級的特權。學校根據“勞心者治人”的原則培養脫離生產的統治者。廣大勞動人民仍然只能在勞動中接受自然形態的教育。教育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職能受到極大局限,而教育的政治價值卻十分突出。進入封建社會後,增加了新特點。(1)學校體制逐漸完善,逐步形成完備的古代學校教育體系。如中國春秋末期產生的私學,歷代與官學並存,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單一局面;漢代出現研究專門學問的大學——太學;唐代發展了職業性專科學校,開設了數學、醫學、天文等自然科學科目;唐末又出現了書院。西方學校教育也有了發展。(2)教育在具有階級性的基礎上突出了等級性和宗教性。等級性表現為統治階級子弟也要按其家庭出身、父兄官職品階進入不同等級的學校,學校與出仕授官、權利分配聯繫起來,增加了學校的社會選擇功能。宗教性主要指中世紀西方教育為教會所壟斷,教學內容貫穿著神學精神。參見“中世紀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