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論

反杜林論

《反杜林論》是1876年9月~1878年6月期間出版的圖書,作者恩格斯。

作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恩格斯,最初用德文寫於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為題陸續發表於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央機關報《前進報》及其副刊上。中譯文約24萬字,全文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0卷,其中第2編《政治經濟學》的第2部分"暴力論"、第3部分"暴力論(續)"、第4部分"暴力論(續完)"收入《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

1876年,馬克思積極支持恩格斯撰寫《反杜林論》,他不僅贊同恩格斯闡述的理論觀點,還親自撰寫了部分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反杜林論
  • 又名: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
  • 作者恩格斯
  • 譯者: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
  • 類別:思想政治-馬克思主義教育-讀本
  • 出版時間:1876年9月~1878年6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4開
  • 中譯文字數:約24萬
創作背景,歷史,發展過程,主要觀點,歷史意義,內容簡介,

創作背景

萊比錫出了單行本第一版,書名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 K.馬克思支持和贊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鬥爭。他不僅聽恩格斯念過《反杜林論》的全稿,還親自為該書撰寫了政治經濟學編中《〈批判史〉論述》一章。
恩格斯恩格斯
該書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過程,指出唯物辯證法使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這兩大發現,而兩大發現又使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變成了科學。該書批判了杜林在科學分類問題上的經驗主義觀點,闡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質存在形式問題上的形上學觀點。該書還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經濟學和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觀點及其唯心主義暴力論。闡明了經濟決定政治、歷史發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基本理論。
《反杜林論》總結了馬克思主義誕生後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
由於杜林的錯誤理論是打著“社會主義”這塊金字招牌,並以“科學”的偽裝出現,因此在德國黨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德國黨面前,提出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是以杜林主義作為黨的理論基礎,還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這不僅是關係德國黨能否作為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政黨而存在的根本問題,也是關係到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沿著什麼方向前進的根本問題。為了捍衛科學社會主義的學說,使剛剛統一起來的德國黨沿著正確道路前進,必須批駁杜林主義。為此,在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寫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國黨的機關報——《前進報》上陸續發表。1878年7月印成單行本,這就是著名的理論巨著——《反杜林論》。這部著作的問世,對於保衛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維護科學社會主義綱領,推動德國工人運動和整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歷史

發展過程

恩格斯系統論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著作。
德國在1871年實現統一後,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階級鬥爭日益加劇。這時,歐洲工人運動的中心也從法國轉移到德國。德國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同地主階級的聯合專政,在積極支持俾斯麥政府用暴力鎮壓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同時,宣揚各種庸俗的經濟學理論和折衷主義,抵制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影響。在這種嚴酷的鬥爭形勢下,一些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雖然接近社會主義,卻反對階級鬥爭,主張調和階級矛盾。他們構造種種"體系",冒充最新的科學來同馬克思主義對抗。當時柏林大學的講師E.杜林(1833~1921),就是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1875年前後,他以社會主義"改革家"的面貌出現,著書立說,揚言要在科學中實行一次完全的"變革",露骨地攻擊馬克思主義。為了捍衛馬克思主義學說,使德國工人運動健康地發展,恩格斯撰寫了《反杜林論》,全面、徹底地批判了杜林的各種錯誤觀點。其中暴力論是杜林反動的唯心史觀和庸俗政治經濟學體系的理論基礎。

主要觀點

該文系統地批判了杜林的觀點,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對於暴力的正確看法,論證了軍事與經濟、軍事與政治、戰爭與革命的關係,闡明了軍隊本身及其戰略戰術發展的物質基礎,分析了社會革命對於作戰方法變革的影響,以及兵士民眾和統帥在這種變革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觀點:
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不是政治暴力,而是經濟條件。該文批駁了杜林的暴力是"歷史上基礎性的東西"的觀點,指出,暴力僅僅是手段,相反地,經濟利益是目的。目的比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要"基礎性"得多。私有財產在歷史上的出現,決不是掠奪和暴力的結果;暴力雖然可以改變財產的占有狀況,但是不能創造私有財產本身。一種財產占有形式為另一種財產占有形式所代替,歸根結底,根源於經濟自身的合乎規律的運動。
暴力不是絕對的壞事,它能夠破壞生產力,但也起著革命的作用杜林把暴力看成是絕對的壞事,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該文指出:"暴力在歷史中還起著另一種作用,革命的作用",並轉引馬克思的話說,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
經濟對軍隊的發展、作戰方法的演變、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起著決定性作用。暴力不是單純的意志行為,實行暴力必須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社會的生產為基礎,所以歸根到底是以經濟力量為基礎的。該文通過對歷史上特別是14世紀以來戰爭、軍隊和戰略戰術發展演變的物質基礎的深入分析,得出結論:軍隊的全部組織和作戰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勝負,取決於物質的即經濟的條件,取決於人和武器這兩種材料,也就是取決於居民的質與量和取決於技術。
技術的進步給作戰方式帶來的變革是不以戰場指揮官的意志為轉移的。該文指出,戰爭史證明,"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
革命促使兵士成分的變化,兵士成分的變化帶來作戰方式、方法的改變。該文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散兵戰和法國革命戰爭中的縱隊同散兵戰相結合的戰術來說明,每種新作戰方式的出現都是社會革命和兵士成分變化的結果。從歷史的經驗看,廣大兵士是變革作戰方式、方法的主體,統帥的作用在於他們能夠比別人更早地認識到新武器和新成分兵士的潛在力量,並使作戰方式、方法適合於新的客觀條件。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將最終結束軍國主義。

歷史意義

《反杜林論》中所闡述的無產階級關於戰爭和軍隊的基本理論原則,具有極重要的理論價值,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內容簡介

《反杜林論》共分五個部分,即序言引論、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說明《反杜林論》一書出版的歷史背景。引論部分設有兩章,其中心思想是闡述社會主義怎樣從空想變成科學的。《 哲學》設有十二章,恩格斯嚴厲批判了杜林反動的唯心主義先驗論,系統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反映論。《政治經濟學》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馬克思寫的。前四章論述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科學地說明了政治經濟學的歷史性和階級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經濟學上的先驗主義和形上學觀點;第五章到第九章論述了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範疇、價值和價值規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經濟學;第十章是政治經濟學說史的論述,批判了杜林的歷史虛無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共有五章,這是全書最重要的部分,是全書的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科學社會主義是前兩者的落腳點和歸宿。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世界觀,系統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恩格斯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闡明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論述了思維、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這一根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部分,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杜林(1833~1921)出生於德國一個大官僚家庭。他是柏林大學講師,小資產階級思想家。早在1867年,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他就寫文章“批判”《資本論》。可是,在1875年前後,他卻搖身一變,宣布他改信社會主義,並以社會主義改革家自居,揚言要在科學中實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書立說,發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亂真,反對馬克思主義。杜林認為,人類認識的出發點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而是某些“原則”,他主張“原則在先”,即先有思想後有物質,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性,把人的意識看成是純粹思維的產物。恩格斯指出,思維和意識所具有的獨立性是相對的。意識一旦產生,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然而這種獨立性只是相對的東西。不應當使物質世界與思維相適應,而應當使思維去適應物質世界。思維、意識來源於實踐,它們也必須同實際情況相結合,如果離開實踐,它就會成為不可想像的東西。
通過對杜林謬論的批判,恩格斯簡明地論述了意識的起源和本質,闡明了包括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在內的認識辯證法,論證了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係,從而堅持了唯物論的反映論,捍衛了在認識論基本問題上的唯物主義路線。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統一於存在的折衷主義,論述了世界統一於物質這一唯物主義原理
杜林認為,因為人的思維是統一的,所以現實世界才是統一的。在世界統一於什麼這個問題上,杜林玩弄了一個折衷主義手法,提出“世界統一於存在”。杜林所說的“存在”,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存在決定意識”這個命題里的“存在”,含義是不同的。我們所說的“存在”,是指客觀存在的東西,它與“自然界”、“物質”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說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義相當於“有”這個概念。按照杜林的說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
只有這個科學命題,才真正揭示出問題的本質:世界上的現象無論多么千差萬別,都是根源於物質的統一性,都是物質的表現形態,都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時間、物質、運動問題上的謬論,論述了運動是物質存在的方式,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
杜林認為,世界在時間上是有開端的,在空間上也是有限的,並胡說物質可以脫離時間而存在,時間也可以脫離物質而運動。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時間和空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和空間以外的存在,同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只能在時間、空間中進行,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
在物質和運動的關係問題上,杜林認為,自然界最初處於物質和機械力統一的狀態,即所謂的不動的“宇宙介質的狀態”,物質和運動是可以分離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上學觀點,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運動觀。“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無論何時何地,都沒有也不可能有沒有運動的物質”、“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同樣不可想像的”,闡釋了物質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且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永恆的、客觀的,它沒有起點和終點。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問題上的唯心主義和形上學謬論,論述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觀點
杜林自我標榜說,他提出的道德原則是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世界,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終極真理,並說:“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變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後的終極真理和個人思維至上等謬論,指出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領域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領域,這種對立就是相對的,“對立的兩極都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誇大了的真理,就會導致謬誤。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揚超歷史、超階級的永恆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類的歷史上是發展變化的,不是永恆的。任何道德,歸根結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是隨著經濟狀況的發展而發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階級的,只有在消滅了階級之後,才可能有超階級的道德。
杜林認為,平等都是絕對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絕對的壞事;不平等起源於暴力,是兩個人之間一方對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結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產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只要存在經濟上的不平等,就會產生意識上的從屬觀念,而不一定通過暴力。無產階級要求的不是少數人的平等,而是要實現人類的真正平等。只有消滅了階級才會出現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時,也就沒有平等不平等的問題了。
在自由與必然的關係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絕對的,不受客觀規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於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們只有認識了客觀必然性,並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才能在行動上取得自由;違背了客觀規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自由又是一個歷史範疇。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所獲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才能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上學觀點,系統論述了唯物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
關於矛盾統一規律。矛盾統一的規律,是辯證法的根本規律。恩格斯列舉大量事實,論證了對立統一規律是客觀的、普遍規律,指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觀地存在於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本身之中,矛盾是運動的本質,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力和源泉。
關於質量互變規律。杜林污衊馬克思《資本論》中所闡明的貨幣轉化為資本的理論是從黑格爾的量變轉變為質變的規律中套出來的,胡說在馬克思看來預付款項達到一定界限時就會變成資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對馬克思主義的質量互變規律的歪曲,闡述了質量互變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變過程中,是從不斷地發生部分質變,進而達到根本質變的,量變過程中有部分質變,質變過程中也有量的變化。
關於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杜林攻擊馬克思是靠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這個“助產婆”的幫助,才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的。恩格斯引用馬克思的原話,揭穿了杜林的謊言,論證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同時,恩格斯還闡明了辯證的否定觀同形上學的否定觀的根本對立和主要區別。他指出,形上學否定觀把否定看成是簡單的拋棄,把否定和肯定絕對地對立起來,並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而唯物辯證法的否定則是“揚棄”,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對立的統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當中包含著否定,否定當中也包含著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內部矛盾的運動。這些論述,大大地豐富了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
(二)駁斥了杜林的庸俗經濟學觀點,全面地論證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
杜林全面攻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這正是他的先驗主義哲學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中的具體表現。他歪曲政治暴力和經濟的關係,誇大暴力的作用,否定經濟的決定作用;他攻擊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剩餘價值學說,意在為普魯士地主資產階級效勞。恩格斯在這部著作的政治經濟學編中對杜林的觀點進行了透徹的批判,系統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1、經濟與政治暴力的關係
反杜林論反杜林論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對經濟和政治暴力關係的歪曲,指出:歷史上基礎性的東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經濟。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就是為了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
(1)私有制產生的根源在於經濟領域,而不在於暴力。
(2)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結果,而是商品生產進一步發展的產物。
(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
(4)必須全面分析暴力在歷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對暴力在歷史上的作用應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應當看暴力在具體歷史條件下所起的積極作用。暴力違背經濟規律時,當然會對社會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但是當暴力適應經濟規律時,對社會發展就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2、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範疇
在這部著作的政治經濟學編第六、七、八、九章,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範疇和基本原理。
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杜林把商品的價值和價格混為一談,認為兩者沒有什麼區別,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一個用貨幣來表現,一個不用貨幣來表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商品的價值量大小,取決於商品生產時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的大小,而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是以價值為基礎的。
關於簡單勞動是計量價值的標準。杜林認為,任何勞動時間都是等價的,企圖否定馬克思關於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的學說。恩格斯指出,勞動決定價值,但勞動還有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之分。勞動本身沒有價值,它只能是價值的尺度。
關於剩餘價值學說。杜林硬說馬克思認為資本是由貨幣產生的。這是明目張胆的歪曲。恩格斯對此進行了批判,論述了馬克思關於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學說。他指出,貨幣與資本是有本質區別的,貨幣作為資本和貨幣作為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貨幣流通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但貨幣作為資本時,它的流通公式是貨幣——商品——貨幣。據此,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了剩餘價值的來源,從根本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的秘密,找到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經濟根源,並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會主義的實質,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過程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社會主義編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經收入《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在第三、四、五章中恩格斯從生產、分配和社會組織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會主義”理論,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
1、消滅舊的分工,消滅城鄉差別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
杜林認為,社會主義根本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更不是資本主義經濟條件的產物,並從他的唯心史觀出發,歪曲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把它歸之於“民眾消費水平低”,或個別資本家的急躁和個人考慮不周的結果。恩格斯指出,消費水平低並不是什麼新情況,“民眾消費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剝削基礎上的社會形式,從而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形式的一個必然條件;但是,只有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才使這種情況達到危機的地步。”杜林否認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從而否定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搬進他的“社會主義”,這說明杜林的社會主義是假社會主義。
在分工問題上,杜林認為,城市和鄉村的對抗,“按事物的本性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在選擇職業上,“只要注意到各種不同的自然狀況和個人能力”就行了。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這方面散布的謬論,恩格斯闡述了消滅舊式分工和城鄉分離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滅舊的分工和城鄉對立的物質條件就是社會化大生產。只有在改變了大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情況下,大工業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產主義社會將消滅商品生產
杜林認為,資本主義方式很好,可以繼續存在,但資本主義分配方式很壞,一定得消滅。他把生產和分配看成是毫無聯繫的,認為分配不是由生產決定,而是由純粹意志行為決定的。他認為“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等量勞動和等量勞動相交換。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勞動和等量勞動相交換”的謬論,指出每個社會成員都領取他的全部勞動價值,這正是拉薩爾的“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的翻版。恩格斯還論述了價值和貨幣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價值,不是商品就無所謂價值。商品是為社會需要而生產的,所以商品必須有兩個因素:使用價值與價值。使用價值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當商品被社會承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才具有一定的價值。商品的價值是由其他商品來表現的。貨幣成為商品的價值尺度。
反杜林論反杜林論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產是一個歷史範疇,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永恆存在的,當“社會一旦占有生產資料並且以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們套用於生產,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那時,一件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可以不必首先採取迂迥的途徑加以確定;其日常的經驗就直接顯示出這件產品平均需要多少數量的社會勞動”。
3、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家庭觀和教育觀
恩格斯在本編第五章中,著重批判了杜林在國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問題上的錯誤觀點。杜林認為,“個人主義”將構成未來國家的基礎。在未來的國家中仍有舊的分工,而且有軍隊、警察、憲兵和律師等,即普魯士國家仍然存在著。這就完全是反馬克思主義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一個階級範疇和歷史範疇。它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最終也必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消亡。杜林把國家永恆化的目的,只能是為資產階級國家辯護。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資產階級家庭觀,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家庭觀。杜林認為,未來社會的家庭不僅是兒童教養單位,而且是繼承的單位。他企圖把資產階級的家庭搬進未來社會,並宣揚資產階級家庭是永遠不可改變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家庭的性質和職能是由社會生產決定的,它將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發展。恩格斯批判了資產階級教育觀,論述了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杜林對未來的社會教育發展制定了“詳盡”的計畫,但他規定的課程表,只能適用於稍為“高貴一些的普魯士中等學校”。他雖然也提到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但他對這個原則並不準備實行,因為他所設計的未來社會裡還存在舊的分工,一些人還受不到應有的教育,達不到全面發展的程度。這和馬克思所說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是完全不同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