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內鄉

參內鄉

參內鄉位於福建省泉州安溪縣東部,北緯25°04’,東經118°13’,距縣城僅6.5公里,東與南安市眉山鄉、長坑鄉接壤,西與鳳城鎮毗鄰,南與城廂毗鄰,北與魁斗鎮毗鄰,幅員面積47平方公里,轄11個村1個行政場,截止2008年,全鄉人口27600人,海拔41米。2007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4243億元,農業總產值5779萬元;鄉鎮總產值8.4億元,財政總收入93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41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參內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安溪縣東部
  • 面積:47平方公里
概況,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自然資源,人口,基礎設施,主要街巷,人文歷史,特色物產,歷史人物,

概況

安溪縣轄鄉。位於縣境東部,西溪上游,北緯25°04′、東經118°13′。東與南安市接壤,西與鳳城鎮、魁斗鎮毗鄰,南與城廂鎮隔溪相望,東北與魁斗鎮和南安市交界。面積5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959人(2010年六普)。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參山村,距縣城7千米。

沿革

宋為歸善鄉長泰里,明清為長泰里。民國屬縣城區、第一區、泰安鄉。1949年後,先後屬龍城區、第一區、城關區。1958年11月屬城關公社,1961年8月屬城關區,1965年4月屬城廂公社。1984年4月析原城廂公社的羅內、岩前、坑頭、美塘、鎮中、鎮東、參山、大厝、員潭、祜水10個大隊設立參內公社,同年7月撤參內公社設參內鄉。
1987年8月增設田底村。1992年,面積49.94平方千米,5272戶24972人,鄉政府駐大厝,轄大厝、美塘、枯水、參山、員潭、鎮東、鎮中、羅內、坑頭、田底、岩前11個行政村和鄉辦洋烏內農場、參林林場。2000年常住人口24511人(五普)。2006年末,面積49.94平方千米,人口27469人。

地理環境

參內鄉位於安溪縣東部,西溪上游,距縣城7千米。面積49.94平方千米,古蹟有南宋吳王墓。

行政區劃

參內鄉轄11個行政村、1個鄉辦農場和1個參林林場。鄉政府駐參山。

自然資源

該鄉水資源豐富,晉江上游西溪環流過半個鄉鎮,有羅豐、曾坑、參林場等三至六級水力發電站6座。鄉境溫暖濕潤,常年雨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500-1700毫米,四季風和日麗,茶果飄香,年平均氣溫攝氏21.3度,無霜期達345天,森林資源豐富,全鄉擁有林地面積4.7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8.9%。

人口

2006年末,參內鄉有人口27469人。

基礎設施

該鄉交通便捷,地處泉安省道邊,距安溪火車站5公里,全鄉12個村(場)已全部完成水泥路面的硬化,大嶺隧道、東二環路、東二環大橋。移動、電信、聯通等通訊和有線電視光纖聯網覆蓋全鄉,計算機光纖聯網逐步普及全鄉。水利設施完善,全鄉有33個水庫、山圍塘,可蓄水300萬立方米。文教衛生等各項事業日趨完善。全鄉有2所中學8所國小,2007年投入300萬資金翻建參內中學教學樓,投入120萬開展“家園清潔活動”。2007年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數達22625人,參合率達86.21%。

主要街巷

(一)石跳街
位於參山村。街名起於清末。因街臨參林小溪邊,人們要到小街,必經小溪。小溪水淺,怕濕了褲子,溪中放兩塊石,人們踩石上跳過,故稱石跳街。起初僅有數間小店,沒有門面,商販在靠路邊的牆上開一個視窗,俗稱“通櫃”,既作窗戶,也可作商品貨櫃。所賣是一些鹽、醬、酒之類東西,並有一家煎豆乾和賣粥的店,供過路客人吃點心而已,並不成市。那時沒有公路,人們從縣城經祜水瓦窯山或到南安白土、高田(今稱天山、泰山村)必從該街經過。後來,架設一條小橋,20世紀60年代小橋被洪水沖走,公路也不從該地經過,就不成街了。1984 年,成立參內鄉政府,1991年興建參內東街和農貿市場。鳳參公路從圓潭經大厝、美塘宮,分叉一條往祜水村,一條往鄉政府直至羅內公路,一條往中心國小,靠近鄉政府周圍的公路兩側興建商店和民宅。今參內鄉鎮區內沿公路建設而形成三條街巷。
(二)大厝街
位於大厝村溪頭自然村。全長300米,寬3米,街面由河卵石和條石鋪就。街形成於明末清初。當時,水運靠晉江西溪,該地在縣城下游,永春、大田、詩山的貨物從溪頭出入,因而成為貨物集散地。時街市比較熱鬧,各類商店分布在街的兩側,尚有一家“益成”典當行,生意興旺。民國後至新中國成立前,戰亂不斷,街市凋零,後晉江西溪止航,街道成為單純居住區。
(三)打鐵寮街
位於祜水村。全長100米,寬3米,街面由河卵石鋪就。街形成於清末。當時碼頭設在溪頭,貨物從溪頭出入。街上有數家打鐵鋪,初以搭寮為主,故稱。1956年後取消私營商店,街就此衰落。
(四)羅內村街巷
1995年,羅內大橋通車後,在村頭開闢一小區,並建有街道。街道兩側建有4至5層樓房,一層為店鋪,設有信用社、零星小商店等。因舊村改造,原自然村名消失,以街巷名代替原自然村名。原頂寨、冬青、新村、赤嶺、尾山、下村、埔後、苦墘、跳坑、內園、埔口自然村改為羅內街、朝安街、梨園巷、美宮巷、霞村巷、毓英路、東陽巷、美山街、仙童巷、文洋街10條街路巷。

人文歷史

參內鄉歷史悠遠,有鎮撫八景之說,歷朝歷代沿存古遺址有明清時期的鎮中、鎮東、鎮西的瓷窯址、百二碣,有三座縣級文物保護古廟即溪頭宮石堂宮、羅內的保生大帝廟,可投建旅遊景點,開闢旅遊資源。
相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到清溪游賞,到鳳城尾寮榕則“下馬立石”,足見其時其地風光旖旎,風景一片獨好。昔時,其地峭壁叢立,峭壁上一古榕,下面是滔滔清溪水。每逢夏日時,過境行人喜在此駐足,觀賞納涼,遠眺自然風光,心曠神怡,悠然自得。如今古榕不在,朱公站立之石亦不復存,但歷史名人的垂愛,卻留與後人無限的遐思。往前不遠之處,即是安溪茶葉公園。公園位於參內鄉圓潭村,山地面積26.67公頃,建有茗山茶亭、科研生態茶園、茶葉品種園,又有宋代民族英雄劉錡陵園和可供垂釣、划艇等休閒活動的水上樂園。茶葉公園青山秀水,綠樹成蔭,是一個集觀光休閒、文化古蹟、科研製茶、水上娛樂於一體的具有古老茶鄉特色的公園,是旅遊的好去處,欲知茶樹如何繁育,茶葉如何製作,大可到此細細觀賞。南宋抗金將領劉錡,祖籍福建省建州(今建陽市)麻沙里,紹興三十二年(1160年)病逝於臨安。其子為避金兵騷擾,將其父安葬於安溪縣長泰里黃潭(今參內鄉圓潭村)後山。“青山有幸埋忠骨”,英雄的陵園為公園增添了歷史文化的品位。
參內鄉的企業發展迅猛,截止2008年,有企業50多家,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悠久的人文優勢吸引眾多的客商到此投資興業。有參洋投資區開發建設總面積達1600畝,有投資1.4億元的成達鞋業一期工程項目,有安溪參洋投資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標準廠房一期工程,有參洋投資區主幹道建設項目,有城東河濱路建設項目。參內鄉承諾凡在參內鄉境內投資的商家企業,都會受到一條龍服務及縣、鄉兩級制定的各種優惠政策。

特色物產

參內鄉是安溪縣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產地,被譽為安溪縣東部“糧倉”。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黃豆、茶葉、荔枝、龍眼、油柿等。土特產有:香茹、柿餅、草茹,水果主要有:油柿、荔枝、龍眼。有鎮中、羅內、洋烏內場三個較具規模的母豬養殖場,母豬存欄均達60頭以上。

歷史人物

安溪縣長泰里參內鄉(今參內鄉參山村)人葉采真,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生,名淵,字貽俊,號采真,以號行世。其父葉師古為清貢生。采真幼承家學,初入鄉校,後升學福州,轉讀上海中國公學。1917年民國6年(民國6年)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經濟系。民國7年春,采真在閩南護法軍總司令宋淵源部任職。是冬,任閩南護法軍第三旅參謀長。1919年(民國8年)任安溪縣長(僅兩個月)。1921年4月,陳嘉庚親筆立聘書,敦聘采真任“集美師、中、商、水產學校附屬兩等國小校校長職務”。雖然校務繁重,采真還參與廈門大學的籌辦,倡募興建參山國小校舍及圖書館。民國13年,采真任集美學校教育推广部主任兼視察,還兼任閩南國小教育研究會會長,傳播新的教育思想。在集美學校期間,采真曾任集美學校救國團委員會主席、學校校董、民眾教育委員會主席等職。民國23年2月辭職,轉往廣西任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廈門,參與修復抗日戰爭期間被毀的安同公路工作,並組織安溪建設協會,為家鄉倡募資金,建彌溪橋、築崩溪堤岸,擴建參山國小校舍,落成之日,主持典禮。新中國成立後,采真赴滬任集友銀行上海分行經理。1952年9月17日病逝於上海。
葉采真之弟葉道淵,字貽哲,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生,畢業於北京農業專科學校,留學德國,專攻農林,獲博士學位,為安溪第一位留學生。1920年(民國9年),應集美校長葉采真聘請,主持創辦集美高級農業職業學校,任校長多年。民國19年應南京中央大學之聘,出任主持農學院森林系,後在浙江大學任教。民國23年後先後往廣西、江西省任職。民國30年冬,任福建省政府顧問兼福建省農林公司總經理。抗日戰爭勝利後,被選為國民黨中央立法委員。1969年2月病逝於新加坡。
出生於1920年(民國9年)的葉振漢,筆名震撼,參山村人。國小畢業後,得其三叔葉采真贊助就讀集美商校,轉讀集美師範,民國27年入國立廣西大學文法學院文史地專修科,在校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世界語學會主席和福建同鄉會主席。民國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廣西中山紀念學校任教,因有進步言論,被迫回閩,到大田任教。翌秋,回安溪任集美國中教員,兼任《安溪新報》總編輯,揭露社會黑暗面。後又到廣西柳州、貴州榕江、重慶、南京等地。民國36年回廈門,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廈門工委負責人。民國38年12月,到福州參加福建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後歷任惠安一中校長、福州第二中學副校長、福州師範學校附設師資短訓班及工農速成學校第一副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於1953年秋被陳嘉庚看中,調任集美中學校長,把集美中學辦成全省首屈一指的重點中學,馳名國內外。1975年任集美航海學校黨委副書記,1978年任集美航海專科學校校長。曾當選為中國航海學會第一屆理事、福建航海學會副理事長、集美學校校友總會理事長。1984年病逝於集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