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姆病

萊姆病是一種以蜱為媒介的螺旋體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於1985年首次在黑龍江省林區發現本病病例,以神經系統損害為該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其神經系統損害以腦膜炎、腦炎、顱神經炎、運動和感覺神經炎最為常見。其中一期萊姆病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無濟於事,特別是神經系統損害更乏特效療法。早期以皮膚慢性遊走性紅斑為特點,以後出現神經、心臟或關節病變,通常在夏季和早秋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性略多於女性。發病以青壯年居多,與職業相關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業工人感染率較高。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Lyme disease
  • 就診科室:感染科
  • 常見病因:由蜱傳播的伯氏疏螺旋體為病原體
  • 常見症狀:乏力、畏寒發熱、頭痛、噁心、嘔吐、關節痛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由蜱傳播的伯氏(Burgdorferi)疏螺旋體為病原體。

臨床表現

1.症狀
(1)潛伏期 3~32天,平均7天左右。臨床症狀可分三期。
(2)第一期 主要表現為皮膚的慢性遊走性紅斑,見於大多數病例。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發熱、頭痛、噁心、嘔吐、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症狀,亦可出現腦膜刺激征。局部和全身淋巴結可腫大。偶有脾大、肝炎、咽炎、結膜炎、虹膜炎或睪丸腫脹。
(3)第二期 發病後數周或數月,15%和8%的患者分別出現明顯的神經系統症狀和心臟受累的徵象。
(4)第三期 感染後數周至2年內,約80%左右的患者出現程度不等的關節症狀如關節疼痛、關節炎或慢性侵襲性滑膜炎。以膝、肘、髖等大關節多發,小關節周圍組織亦可受累。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及腫脹,膝關節可有少量積液。常反覆發作。
2.體徵
(1)皮膚病變 常為首發症狀,特徵性表現為慢性遊走性紅斑,初起為紅色斑疹或丘疹,逐漸擴大成環狀損害。一般出現在蜱叮咬後3~32天,好發於軀幹、大腿、腹股溝、腋下等處。
(2)神經系統病變 約見於15%的患者,與皮疹同時或消退後1~6周出現。表現為腦膜炎、腦神經炎、舞蹈症、小腦共濟失調,出現腦膜刺激征、昏迷、面癱或三叉神經痛等。
(3)心臟病變 見於8%左右的患者,常於皮損出現3周后發生房室傳導阻滯、心肌炎、心包炎或全心炎等。
(4)關節病變 約見於60%的患者,多累及大關節,尤其是膝關節,反覆發作腫脹、疼痛,10%的患者可轉變為慢性關節炎。
(5)其他表現 發熱、乏力、肌痛、噁心、嘔吐、結膜炎、虹膜炎、淋巴結及肝脾大等。

檢查

外周血象基本正常,血沉輕度增快,血清中冷沉澱免疫球蛋白可陽性,轉氨酶可升高。
從血、腦脊液及病變皮膚等標本中可檢出螺旋體。採用免疫螢光、免疫轉印等方法可在患者血中測出特異性抗體。病原體分離及特異性抗體檢測具有確診意義。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檢測患者血、尿、腦脊液及皮膚標本等萊姆病螺旋體DNA(Bb-DNA),並同時可測出所感染菌株的基因型。

診斷

1.血常規
白細胞總數正常,中性粒細胞可稍增多。血沉增快,類風濕因子陰性。循環免疫複合物陽性。
2.X線檢查
可見受累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影,少數患者有軟骨和骨侵襲表現。
3.病原體分離及特異性抗體檢測有助診斷。

治療

1.抗生素
對萊姆病的各種病變均有效。
(1)四環素每日4次,療程10~20天。為早期病例的首選藥物。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兒童禁用。
(2)阿莫西林每日3次,療程14~21天。
(3)青黴素靜脈滴注每日1~2次,療程14~21天。
(4)其他多西環素、第3代頭孢黴素等可選用。
2.非甾體抗炎藥
用於萊姆病關節炎的治療,如消炎痛、芬必得等。
3.糖皮質激素
適用於萊姆病腦膜炎或心臟炎患者。潑尼松,症狀改善後逐漸減量至停藥。
4.嚴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
應積極對症處理。嚴重的關節炎可行滑膜切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