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裝飾紋樣

中國的裝飾紋樣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其始起可追溯到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不僅為了生存的需要去從事物質生產,而且還有意識地進行精神生產,以表達他們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所產生的願望和理想。在山西朔縣峙峪和北京周口店山頂洞等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都發現了有刻紋的裝飾品或骨片,峙峪遺址還出土了刻著圖紋的骨片,表明當時已經出現了裝飾紋樣。
最初,人們希冀通過裝飾紋樣來獲得特殊的不平凡的能力,求得祖先和神靈的庇佑。或藉此炫示威猛而驅除邪惡;或以紋飾裝扮自身而相悅他人。氏族社會的人們還以特定的圖案紋樣作為氏族的標誌性紋樣,成為氏族文化的表現,從而用來維繫和加強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共同體。
新石器時代的裝飾紋樣逐漸得到了發展。由於農業的出現,定居的農人過著穩定而有秩序的生活,得以積累生產經驗,發展生產技術。並且有一部分人相對固定地從事手工業生產,工藝技術不斷提高,為這一時期裝飾紋樣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在骨、木、石等類器物和建築上都裝飾著各種紋樣。陶器的發明和陶器藝術的繁盛是這一時期工藝美術的劃時代的成就,我國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裝飾紋樣,以陶器的裝飾紋樣最豐富。
陶器的裝飾紋樣分為幾何形紋樣和自然形紋樣兩大類。許多早期階段的陶器的造型和花紋是摹擬陶器出現前作為器皿的造型和肌理紋樣的,因此早期陶器上的幾何形紋樣不少是源自編織物的幾何形肌理紋樣。在當時人們的臆想中,器物的肌理紋樣是產生功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一些陶器上的幾何形紋樣是在製作陶器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是在對陶坯進行修整、拼接、加固等工藝過程中留下的條理化的痕跡而構成的幾何形花紋。因此以上幾何形紋樣的產生是和物質生產相關的。陶器上的自然形紋樣卻是由於氏族人們的精神上的需要而產生的,反映出當時人們祈求氏族興旺、衣食豐足、驅災辟邪的意念和願望。自然形紋樣以動物紋樣為主,也有少量的植物紋樣,而興盛於這時期的圖騰紋樣則顯現出神秘的色彩。圖騰是以某一種超人的物體的形象(以動物最多)作為氏族的共同的祖先,因此圖騰紋樣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全體人們所尊崇的形象,所以是氏族共同體共有的裝飾花紋,它是整個氏族的精神生產的產物。
陶器上的幾何形紋樣原先是如實地摹擬編織器等器皿的肌理紋樣,後來逐漸出現了許多變體紋樣。自然形的紋樣也由最初摹擬自然界中的動物等形象,後來變作示意性的表現。因此這兩類紋樣都展現出了由簡單到複雜、由寫實到寫意、由具象到抽象的演變過程。
中國原始社會的裝飾紋樣是多元發展起來的。幅員遼闊的古代中國是五彩繽紛的中華文化的大搖籃,高山、丘陵、平原、草原、森林、湖澤、海濱等各種生態環境無不具備,因此還分成以農為主、半農半牧、半農半漁、畜牧為主等各類經濟區。由於自然環境不同,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生活不同,審美觀念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區域裝飾紋樣的選材和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中國各區域的原始社會裝飾紋樣各放異彩,又相互輝映,構成了中國原始社會裝飾紋樣的絢麗多姿的面貌。
黃河流域以有著精美的彩繪紋樣的彩陶而著稱於世。渭河流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灣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之一。半坡類型的彩陶有較多的動物和人面的形象,其中的一些圖騰紋樣將不同的形象巧妙地構成複合紋樣。主要分布在陝、晉、豫交界處的廟底溝類型的彩陶,大多數的紋樣以舒暢的弧線造型,展現出行雲流水般的活潑自由的風格。甘、青、寧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彩陶花紋十分繁麗精美,被譽為新石器時代彩陶之冠。
東部沿海是交換出現較早的地區,這裡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文采鮮明,追求複雜而華麗的裝飾,因而工藝技術精益求精。高超的琢玉技術在當時無與倫比,玉器上刻鏤的花紋精細如髮,刻有神人紋、獸面紋和風鳥紋的一些玉器,已成為少數權貴人物享用的禮器。
置於茂林修竹之中的長江中游地區,是竹器流行的地區。陶器上摹擬竹編物的幾何形紋樣是這一地區裝飾紋樣的特點。
華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陶器紋飾以印紋為特色。印紋工藝以湖南北部的大溪文化的印紋白陶為代表。
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的彩陶,有一些以彩繪紋樣與動物雕塑相結合的作品,反映出農牧並重的經濟生活。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是發展最快的區域,吸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影響,成為文化匯聚的中心,逐漸與黃河流域的文化面貌趨於接近。
中國原始社會裝飾紋樣的發展方向與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相關的。分散在各地區的部族產生了各具特色的裝飾紋樣,隨著各部族的相互影響、融合,發展到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國家的建立,寫實的單獨紋樣,愈來愈不能表現由於各族不斷融合而不斷擴大著的共同體的形象,因此裝飾紋樣更多地採用了意象的表現手法。由於中國原始社會裝飾紋樣特殊的發展過程,決定了中國裝飾紋樣走上意象表現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