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撲蕊添黃子

南歌子·撲蕊添黃子》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詞作。此詞描寫女子月夜的孤棲與寂寞。前二句從最具有女性生活特徵的化妝著筆,寫女主人公年輕貌美的形象;後三句轉而寫靜境中的感情世界,情致也變得深婉。全詞用語自然質樸,新人耳目;造境清綺,頗有言外之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歌子·撲蕊添黃子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溫庭筠
  • 作品出處:《花間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歌子
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鴛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對芳顏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南柯子“”風蝶令“。《金奩集》入“仙呂宮”。有單調、雙調之分。此詞單調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韻。
⑵撲蕊:謂取花蕊以增額黃之色。蕊,花蕊。黃子:即額黃,古代婦女額間點黃。又,古婦女面也用上的花靨飾之。
⑶呵花:用口吹吹花朵,寫戴花的動作。翠鬟(huán):頭髮所梳的形狀。翠,形容發色光潤青黑。
⑷“鴛枕”句:鴛鴦繡枕與枕前屏風上的山色相輝映。鴛枕,繡有鴛鴦的枕頭。映,湯本《花間集》作“暗”。
⑸“月明”句:正是十五月圓之夜,月色格外明朗。三五夜,十五月圓之夜。
⑹芳顏:青春、美好的容顏。

白話譯文

拈一點花蕊妝點眉上額黃,輕輕地吹拂著小花,把它插滿髮髻上。十五的月兒照亮閃光的屏風,映出枕上的繡鴛鴦,陪伴著孤獨的少女,灑下一片深情的銀光。

創作背景

溫庭筠與古代絕大多數文人士子一樣,也曾懷著強烈的功名之心,從軍出塞,遊歷大江南北。但因為恃才不羈,觸怒了上層社會,為其所不容,造成了他仕途不順,屢遭失敗。他常常與放蕩子弟一同出入酒肆青樓,冶遊於花間柳畔。在群艷眾芳的簇擁下,他對女性的外在與內在有了深刻、細緻的理解與把握,於是以那個時代各階層女性為題材創作了大量作品。此詞即為其中之一,反映的是閨中婦女的生活與情感。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詞寫女子月夜的相思之情,以女主人公的嚴妝麗容以及鴛枕明月為襯,表現其孤棲與寂寞。
起拍二句,從最具有女性生活特徵的化妝著筆,寫出女子年輕貌美的形象。“撲蕊添黃子”,謂取花蕊以為面飾。古人製作化妝品,多取材於自然,所以將黃色的花粉作為額黃妝的飾品。“呵花滿翠鬟”,說吹花後把花滿戴於髮髻之上。接下三句,轉換抒寫角度,不再寫動態的人物,轉而寫靜境中的感情世界,情致也變得深婉。“鴛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對芳顏。”三五之夜,則月欲明矣,則思愈熾矣。於是乎,對芳顏,撲蕊、呵花以自消遣。女子被封閉在閨房內,闐然獨處,無人相問,只有鴛枕、屏山相伴,尤其是十五月圓之夜,更覺無限孤獨寂寞。
此詞通過白描手法,揭示人物的內心情緒。詞中女主人公月夜獨臥,不僅在前以嚴妝麗容為襯,其後又以“鴛枕”“月明”為襯,鴛枕獨托面容,月明偏照芳顏,主人公那孤寂、相思之苦自在不言中。其中,“撲蕊”“呵花”兩個細節的描寫,用語精細奇妙,而又使人耳目一新。
有人將此詞解釋為寫男女雙方幽會的情景,說開頭兩句寫女子著意妝飾,表現了她準備歡會時喜悅的心情;後三句是對相會時的具體描寫。聊備一說。

名家點評

明人湯顯祖:“撲蕊”“呵花”四字,從未經人道過。(湯顯祖評本《花間集》卷一)
近人李冰若:“此詞與上闋同一機杼,而更怊悵自憐。”(《花間集評註·栩莊漫記》)

作者簡介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溫八吟”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艷精緻。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並稱“溫韋”。現存詩三百多首,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箋注》等。
溫庭筠像溫庭筠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