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帶花·重九夜

《御帶花·重九夜》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一首詞。上片寫自己百無聊賴的心緒,通過描寫寂寥之景透露出自己寂寥的心情;下片是對往昔的回憶並抒發自己的情感,結尾與開頭桐照應,反襯出淒涼的情懷。這首詞筆法細膩,面而綺輅,感人至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御帶花·重九夜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作品出處:《納蘭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御帶花1·重九2
晚秋卻勝春天好,情在冷香3深處。朱樓六扇小屏山4,寂寞幾分塵土。虬尾5煙銷,人夢覺、碎蟲零杵6。便強說歡娛,總是無憀7心緒。
轉憶當年,消受盡皓腕紅萸8,嫣然一顧。如今何事,向禪榻9茶煙,怕歌愁舞。玉粟10寒生,且領略、月明清露。嘆此際淒涼,何必更滿城風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御帶花:詞牌名,調見《六一居士詞》。雙調一百字,上片九句四仄韻,下片十句四仄韻。
  2. 重九:農曆九月九日,萬重陽節,舊俗此日以絳囊盛茱萸,登高山,飲菊花酒,為可以避邪免災。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重陽登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因此也。”
  3. 冷香:指清香的花。唐王建《野菊》:晚艷出荒籬,冷香著秋水。
  4. 屏山:屏風。唐溫庭筠《南歌子》:“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鴛枕映屏山。”
  5. 虬(qiú)尾:指盤香,其形盤曲若虬(傳說為有角之龍)。
  6. 碎蟲零杵(chǔ):謂零零碎碎的秋蟲鳴叫聲和砧杵之響聲。
  7. 無憀(liáo):無聊賴。
  8. 皓(hào)腕紅萸(yú):謂美麗女子陪伴。皓腕,潔白之手腕,代指年輕女子。紅萸,指插戴茱萸。唐歐陽詹《九日廣陵同陳十五先輩登高》:“泛菊聊斟酒,持英懶插頭。”
  9. 禪榻:即禪床。唐杜牧《題禪院》“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
  10. 玉粟:形容皮膚因受寒涼而呈粟狀。

白話譯文

深秋的景致要比春天的風光更美好,無限柔情盡在秋日的花香深處,竹樓的屏風落下了些許塵土,一派寂寞的光景。薰香燃盡,我被窗外傳來的蟲鳴聲和搗衣聲驚醒,即使強顏歡笑,心中也總是百無聊賴。
記得當年,她手持紅色萊萸在我身旁嫣然一笑。如今我卻獨自禪坐,在烹茶的煙氣里消磨時光,怕見到那歌舞繁華。清風雨露,霜華漸生,感到一陣寒冷。不禁感嘆這淒涼冷清的境況,哪裡挨得住這滿城的風雨呢。

創作背景

性德友人丁煒《紫雲詞》亦有《御帶花》一闋,副題為‘重九夜,用側帽詞韻’。若此詞果為《側帽詞》中作品,則當作於康熙十五年(1676)前。這首詞是詞人在失去戀人後的一個重陽節,在重陽佳節百無聊賴,回憶起當年與戀人在一起時的美好時光,於是便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重陽節這天,天涯孤客,倍思親人。納蘭獨上小樓,啜飲著比天涯孤旅更為孤寒的傷悲。離家者尚有還家之日,遠離人世者義怎會有歸來之時,這首詞寫重陽節的無聊心緒,同時憶舊抒懷。
深秋季節的景致要比春天更美好,無限風情盡在秋日的花香深處。小樓的屏風落下些許微塵,卻無人打掃。盤香菸消,孤獨的人被窗外傳來的蟲鳴聲和搗衣聲驚醒,再難成眠。即使強顏歡笑,那百無聊賴的心緒也難以消減。記得當年,有伊人相伴一旁,那嫣然一笑,如今猶自燦爛。現如今,卻空寂無聊,獨自禪坐,怕見那歌舞繁華。清風雨露,霜華漸生,不覺寒冷。縱使不是滿城風雨,而是勝卻春天的美好秋夜,也已經只能感受到無比的淒涼冷清了。
“冷香”一處,有兩種說法。一說指菊花、梅花等傲寒之花清幽的香氣,譬如 “晚艷出荒籬,冷香著秋水” (唐王建《野菊》)。還有一種說法,指女人香。如侯方域在《梅宣城詩序》中寫道: “‘昔年別君秦淮樓,冷香搖落桂華秋。’冷香者,余棲金陵所狹斜游者也。”
似乎在納蘭的印象中,妻子的氣息就是這般帶著涼意的甜蜜,除了這首《御帶花》,他在一首《齊天樂·塞外七夕》中也用冷香代指自己的妻子: “羈棲良菏,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能縈繞著這樣神秘幽艷香氣的女子,難怪讓納蘭魂牽夢繞。任憑新人在側,任時光在腦海中怎樣反覆沖刷,他依然記得當年“皓腕紅萸,嫣然一顧”。
重陽佳節,秋菊盛放,本來是“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紅樓夢·對菊》)的日子,如今的納蘭卻只能自問“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町相思?” (《紅樓夢·問菊》)沒有快樂,只有哀愁。當年與妻子嬉戲歡愉的小樓,如今盛滿的不再是歡快的笑聲,而是沉重的寂靜。雖未曾常伴青燈,沒了你的陪伴,人世繁華也褪去了光彩。愛人生命凋萎,納蘭的心便也寂滅了,尋常日子由一幅青綠山水瞬間褪色成了黑白水墨。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研究院張秉戍《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此詞上片寫今日此時的無聊心緒。起二句先揚,而“朱樓”以下四句折轉,由揚而抑,用寂寥之景暗透出寂寞之情。再二句直說此時的無聊賴的心緒。下片憶舊抒懷。先以“轉憶”三句點出重九之夜而起懷念伊人之思。接下去又轉寫今夜的淒涼孤獨。結穴處照應了開端,謂縱不是滿城風雨,而是勝卻春天的美好的秋夜,也不能令人歡愉。如此反襯便加深加濃地表達出淒涼孤獨的情懷。本篇所懷所感,或是為妻室,或是為某一戀人,或是為某一友人,難以確知,但其曲折宛轉,情景交融地道出了真情,確是十分動人的。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