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姓(卓(姓氏))

卓姓(姓氏)

卓(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拼音:zhuó)姓乃人名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77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56位。卓姓亦漢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 卓姓產生於戰國時的楚國後,遷卓氏於臨邛(今四川邛崍),後其冶鐵治富,富至僮千人。其後有卓王孫卓王孫之女便是千古流芳的卓文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卓姓
  • 外文名:Zhuo surname
  • 解釋:漢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
  • 時間:戰國時
  • 地點:楚國
  • 出自:羋姓
  • 得姓始祖:卓滑、卓聲遠、卓同、卓異
姓氏出處,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得姓始祖,卓氏分布,湖南,廣東,閩台,河南,陝西,廣西,安徽,山東,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卓 氏,卓 茂,卓文君,卓 敬,卓秉恬,卓 羅,卓人月,卓得慶,卓 間,卓 誠,宗族字輩,通用聯,四言,八言,族譜,近代名人,卓炯,卓雄,卓敏,卓定濤,卓依婷,卓文萱,卓麗雯,卓韻芝,家譜文獻,

姓氏出處

系三皇五帝,炎黃之黃帝後裔。黃帝姬姓名軒轅 ,約生於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千年。據有關資料考證,黃帝之三十六世孫楚威王熊商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孫卓滑, 時任楚考烈王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為姓,是為卓姓之起源。
卓姓
卓姓起源有五: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春秋末期晉國瓚侯聲遠,屬於以先祖封邑名稱為氏。
卓聲遠,在《中華卓氏源流》中記載:“卓得姓於周都鎬洛地,屬陝鞏是也。周襄王二十年晉匡至周天子,命瓚侯聲遠附之無何魏,斯分晉別西郡,卓旺於此郡斯名焉。”西郡,亦稱卓邑(今山西汾陽)。
在卓聲遠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分封的地邑名稱為姓氏,稱卓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春秋時期燕昭王長子瓚侯聲遠,屬於以先祖封邑名稱為氏。
卓同,在明天啟四年古譜序中記載:“一世祖姬質成,燕昭王長子,本姓姬,封於涿,質於趙。二世祖公曰同,趙國中大夫,為避秦仇,改涿為卓姓。三世祖……(八世)茂公,漢光武帝為太傅,封褒德侯。”
戰國時期,姬同為肇國中大夫,後來為避秦國因荊柯之事引發的屠殺燕國貴族之難,改以父親姬質成封地“涿”的諧音字“卓”為姓氏,稱卓同。
在卓同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稱改諧音字為姓氏,稱卓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西周國初期周武王屬下功臣卓異,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卓異,在明天啟四年《古譜序》中記載“周武王功臣,將地滿星,耆定後,擢封卓異。厥派又流入荊楚,為楚威王。有公子卓者,厥後子孫,遂以卓為姓焉,後裔多居宛城。”
戰國時期,楚威王熊商有個兒子名叫公子卓,傳至其後代卓滑,以祖字為姓,稱為卓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卓氏正宗。
據典籍《戰國策·楚策》中記載,“卓,楚大夫卓滑之後。”在典籍《戰國策》中,記載了齊國大夫明來勸卓滑主動出擊秦國的事:“明之來也,為樗里疾卜交也。明說楚大夫以伐秦,皆受明之說也,唯公弗受之也,唯公弗受也,臣有辭以報樗里子矣。”不過,卓滑是個慎重處事之人,並沒有聽從齊明的建議。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註明,卓氏望出西河,即今山西省陽城地區。卓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卓(熊卓)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卓克氏,亦稱卓穆克氏,世居浩齊特(今河北張家口赤城縣獨石口外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k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卓氏、童氏、王氏等。
⑵.蒙古族卓爾特氏,亦稱周爾那德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rt Hala。後多冠漢姓為卓氏、周氏等。
⑶.蒙古族卓啟斯氏,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cis Hala。後多冠漢姓為卓氏。
⑷.蒙古族卓巴魯特氏,亦稱卓巴魯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balut Hala。蒙古族卓巴魯特氏在明朝時期即冠漢姓為卓氏,滿族卓巴魯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亦冠漢姓為卓氏。
⑸.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rgut Hala。後多冠漢姓為卓氏、朱氏、周氏、康氏等。
⑹.蒙古族卓爾和沁氏,亦稱朱嘎沁氏,以地為姓,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rhecin Hala。後多冠漢姓為卓氏、錢氏等。
⑺.蒙古族卓齊楚布特氏,世居洪果和碩(今黑龍江下游俄羅斯境內亨滾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cicubut Hala。後多冠漢姓為卓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王族的後裔。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漢名臣傳》記載:
⑴.滿族綽羅氏,亦稱綽絡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卓魯部,以部為氏,滿語為Colo Hala,漢義“名號”,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演變為蒙古族卓多穆氏,通古斯語為“Jodomu”,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卓氏、羅氏、陶氏等。
⑵.滿族卓特氏,滿語為Juwete Hala,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卓陀部,以部為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義州(今朝鮮新義州“義州古城”)、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所冠漢姓為卓氏、趙氏、富氏等。
⑶.滿族卓佳氏,滿語為J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地廣泛,後多冠漢姓為卓氏。
⑷.滿族卓津氏,亦稱卓晉氏,源出遼國、元朝時期女真舊部姓氏,以姓為氏,滿語為Jogin Hala,漢義“馬嚼子”,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卓氏。
⑸.滿族卓顯氏,滿語為Josan Hala,世居雅爾渾費顏(今遼寧撫順東部),後多冠漢姓為卓氏。
⑹.滿族卓奇氏,滿語為Joci Hala,世居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黑龍江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卓氏、齊氏等。
⑺.滿族卓克佳氏,滿語為Jokgiya Hala,世居雅爾湖(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薩爾滸風景區”),後多冠漢姓為卓氏、佳氏、柯氏等。
⑻.滿族泰楚嚕氏,亦稱太楚魯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滿語為Taicuru Hala,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音楚(今俄羅斯克拉斯基諾南部波謝特灣)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卓氏、楚氏、邰氏、盧氏、改氏、泰氏、魯氏等。

得姓始祖

卓滑、卓聲遠、卓同、公子卓(熊卓)、卓異。

卓氏分布

卓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7%左右。秦漢時除此支卓姓播遷外,卓滑之後亦有北遷於河南南陽與山西離石一帶,後來昌盛為卓姓南陽郡望與西河郡望。東漢時南陽卓姓家世顯赫,風光無比,極大的壯大了卓姓南陽郡望的聲名,漢光武封卓茂為褒德侯,卓茂長子卓戎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為泛鄉侯,崇子□,□子訴,訴子隆世襲,後因卓隆無子而國除,但卓姓繁盛於南陽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國時有吳人卓恕見諸史冊,表明卓姓已繁衍於長江以南的江蘇境,後逐漸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遷至廣東時間較早,大約發生在東晉時期,《崇正同人族譜》載有:“晉五胡之亂,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粵有卓煒者,為建安刺史,後因家焉。”是為卓姓南遷廣東之極好憑證。隋唐兩代,卓姓廣布北方的陝西、河北、山東諸省,唐末五代時,卓姓再次大規模南遷,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時卓姓已變成了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他們分布於今浙江瑞安、臨海,福建長樂,莆田、懷安、福州、永春、建甌、南安,四川邛崍,成都,江蘇蘇州,廣東南海等地。元時廣東一支卓姓播遷於廣西藤縣。明初,山西卓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河南一支乃始遷祖卓隗之後,遷至古澶州(今濮陽市)王助鄉後漳肖村濮陽縣、長垣、民權、內黃等地卓姓均由此遷出。明末滿清軍隊屠川後,有兩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慶。歷明清兩代,卓姓逐漸播遷到了西南之雲貴,東南之台灣,西北之甘寧以及東北三省等地,並有卓姓遠播越南及其它東南亞國家。如今,卓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福建、廣東、陝西等省多此姓。卓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五十六位。

湖南

炎陵洋岐卓氏明末自江西樟樹鎮遷霞陽鄉紅南洋岐村。
平江東鄉徐家洞卓氏始遷祖自乾公,清乾隆元年(1736)自廣東平遠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30人。
慈利卓氏始遷祖汝周公,諱太岳,字承宗,原籍江西豐城,任湖廣岳州營游擊,宋靖康元年,金人南侵,不克歸里,遂寄籍慈利天門山,生休述、休福,述公世居慈利,六傳至子成公,生文德、文庠。福公子字虎回原籍,五傳至永熙,明太祖時奉命南征,亦居慈利。三支各述有譜,文庠支譜修於清光緒32年(1906),永熙支譜修於鹹豐9年(1859),文德支十傳衍為隆、江、海三房,譜分別修於1931年、1930年、1929年,1997年文德、文庠、文熙三支合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0餘人,總祠位於東嶽觀,於城門皇家台、杉木橋、趙家鋪等處建有支祠。本族名人卓康寧,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卓炯,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宗派:汝休字本重。永熙公支譜宗派(舊號軍家):聯美紹同啟,光達顯呈名。文庠公支譜宗派:子文福添甫,單一及自登,爾朝之先啟,光達顯成名。文德公五代下思敬公支譜宗派:子文權景江,思貞兩榮大,廷單之自啟,光達顯成名。文德公五代下四貞公支譜宗派:子文權景海,思單及榮大,世雙之自啟,光達顯成名。思恭公支譜宗派:子文權景海(隆),思寬兩榮大,廷單學自啟,光達顯成名。雍正各房合派: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國珍,膺祚茂昌遠,永吉萬年春。合派後增派:乾元開緒運天長,坤道敬宗傳益芳,書典超群詩易禮,克修宏業錦秀香。1928年新增派:亞夏環球為首祖,楚熊衍慶廣綿延,汲湘飲茹恢鴻績,強胤端資孫象賢。

廣東

潮汕卓氏——晉翁晉華兄弟元代落籍峽山
潮汕卓氏大都來自福建莆田。莆田人卓晉翁、卓晉華兄弟於元代(1279-1368)由莆田遷徙入潮,落籍潮陽縣大宅(今峽山鎮)。傳至他的孫子卓西河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分創惠來都東安(今惠來縣惠城鎮)。卓西河長子卓良朋、次子卓良友後來又遷居陸豐曲清、華美另創基業。峽山大宅第10代裔孫卓登鳳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分居上家村(今峽山鎮)。至清朝中葉,大宅卓氏裔孫再分居竹山都華陽、華東(今河溪鎮)。潮汕卓氏人口約1.86萬多人。其中汕頭金平、龍湖濠江區約1000多人;潮陽區1700多人,分布,銅盂、河溪、海門棉城等鎮;潮南區5000多人,聚居峽山、兩英等鎮;澄海約500人,分布新溪等鎮;南澳約100人。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約400人。揭陽市區1000多人;揭東約100人;揭西常住人口約2000人,分布東園鎮月湄村;普寧1000多人,分布流沙、洪陽、大壩等鎮;惠來3000多人,聚居惠城、神泉等鎮。潮州湘橋區約800多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東鳳、庵埠鎮;饒平2000多人,分布汫洲,黃崗等鎮。
海陸豐卓氏--南山公祭祖 ,海豐縣可塘鎮聯金,等

閩台

卓姓為宋初遷入莆田,居興化縣。南宋詩人劉克莊撰《卓推官墓志銘》曰:“卓氏諱先,字進之,共先自扶風,徙閩居於莆。”
莆田卓姓首登科第者為卓厚,宋熙寧九年(1076)進士及第,官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轉承議郎尚書,吏部員外郎。李俊甫《莆陽比事》載:“卓厚,字德載,興化(今游詳)人,擢熙寧第,崇寧間歷官台省轉承議郎而卒,朝廷官其一子。”卓厚與莆邑名流徐鐸、徐銳、方會林豫、陳覺民等同科,登宋熙寧九年徐鐸榜進士第,官授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轉承議郎,尚書吏部員外郎。卓氏家族到卓成童時遷入莆田城關梅峰居住。卓厚從侄卓先,宋光宗紹興四年特奏名進士,官龍溪主簿、永慶軍節度推官、廣州增城縣丞、新會縣令、建寧軍節度推官等。卓厚玄孫卓得慶,字善夫,號樂山,宋寧宗開熙生,理宗紹定五年登徐元傑榜進士第,官曆道州教授、德興知縣、漳州知州、戶部尚書兼福建制置司參謀官、大理少卿致仕,歸莆。南宋景炎二年,元兵攻興化城,卓得慶與子卓規、卓權協助陳文龍陳瓚守城,城陷被執,被殺。入元後,卓姓家族四處逃難,隱匿他鄉。明代,有卓晚春,東嶠渚林人,先引導林龍江放棄功名倡建“三一教”,後成為“三一教”的積極推動者。卓邁,明萬曆三十一年鄉試考取舉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及第;官太僕少卿;卓天賜,明景泰五年進士及第,官貴州按察使,為一時能吏;卓斯義,清雍正七年鄉試考取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及第;官桂陽知縣;興化縣南廣業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廟”,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為“忠順聖侯”。《游洋志》記載:“舊傳萍湖卓氏習巫術而得秘法”。說明古興化縣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有明一代,福建卓氏族人遷徙至台灣者,現多居住在台灣的台中縣(梧棲、清水、大甲)、桃園縣(觀音)、彰化縣(田中)、台北縣及台北市等地區。卓姓人口數全台灣地區排序第64位。莆田市近1萬4千人,排序第39位。
寧德市屏南縣屏城鄉坑頭村,全村人口一千餘人,卓氏有幾百人,該村還有輩份詩,“清連立正堂”,每個男性出生大體取名依輩份詩來取,女性則不用遵此規則。壽寧縣清源鄉清源村,以卓姓為主,族人近1500。

河南

古澶州縣城(今濮陽)西北十二里後漳肖村卓氏始遷祖卓隗永樂二年(1404)自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西南二十五里屯裡村遷徙至澶州西北十五里卓家井居住,因其地沙化嚴重遷後漳肖定居,距今六百餘年。祖塋十八畝青沙地有臥碑為證(毀於一九五八年)。濮陽縣、長垣、靈寶、內黃等地的卓氏族人均由此遷出。族眾8000餘人。
河南卓姓卓廣威,清末位居四品大員。卓得山,楊得志將軍的警衛員,活動區域冀魯豫三省。解放初期任內黃縣長,後死於文革。
今河南省范縣現存洪洞縣遷移卓樓村,在濮陽西北范縣,距濮陽約60公里,人數約2000人,全村除幾戶外來人全部卓姓。
現存最長輩分:仁義開先祖、瑞德(得)繼續增。

陝西

陝西卓姓主要分布在長安西部,人數約2000人。

廣西

藤縣卓氏----藤縣和平鎮屯江荔枝村
荔枝村卓氏元朝由一名太祖卓宸彥公自廣東平遠縣遷移到此。西河堂。十世祖仲六郎的兒子英公的兒子維公的後人。

安徽

安徽安慶市
安徽地區卓氏人口分布比較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太湖縣南部地區。
安徽蕭縣
蕭縣縣城西關卓莊,共有卓姓人5000餘,其有一分支於抗日戰爭時期遷至安徽淮北段園鎮,現繁衍至300人。其現存最長輩分為“學”子輩,輩分摘錄:“百萬學為先 勤儉傳家有”,屬輓車堂。
江蘇豐縣
江蘇豐縣趙莊鎮金劉寨村.約有卓姓人近1000人.在村里出土了一塊(卓氏曾祖移豐的石碑).此石碑立與清嘉靖年間.其現存最長輩分為(玖)子輩.輩分摘錄;宜玖效為先.忠厚傳佳元。

山東

滕州市西崗鎮卓樓村,共有卓姓人2000餘,(古滕卓氏)字輩下文“宗族字輩”記述,不在此重複。
另,東阿縣卓莊村,亦為卓姓村莊。
甘肅卓姓主要分布在蘭州市皋蘭縣,人數近1000人。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 戰國時魏置,治所在今山西離石。
南陽郡 秦置,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轄境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間地。

堂號

褒德堂 後漢卓茂,是當時學識最淵博的人。為人寬厚、仁愛、恭敬,最初在丞相府當吏(小官),負責宮裡的給事,後升密令,關心百姓像疼愛自己的兒子,舉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舉出來做大家的榜樣)。沒用幾年,把社會風氣治理得很好。漢武帝升他做太傅,封褒德侯。
忠孝堂 宋代戶部尚書卓得慶,元兵逼城,得慶與二子規、權並死於難,黃仲元銘其墓,稱為忠孝父子墓,卓姓後世子孫以此為榮,遂以忠孝為堂號,紀念這位先人。
其它堂號:西河堂、南陽堂。
自立堂號:傳經堂、近青堂、清壹堂、輓車堂等。

歷史名人

卓 氏

生卒年不詳。原為趙邯鄲(今河北邯鄲)人。其祖父輩經營冶煉鐵礦致富,後來秦國打敗趙國,流放富豪,卓氏也在其中。趙國被擄獲的人中,只有卓氏夫婦推車步行到被流放的地方。其他同時被秦車擄獲的趙國人,稍有錢財者,都爭相賄賂秦國負責遷徙的官吏,要求遷到經濟較為發達且與趙國較近的葭萌。但卓氏目光遠大,他說:“葭萌這個地方狹小瘠薄,我聽說汶(岷)山之下有肥沃的原野,長有如蹲鴟形的大芋頭,到了凶年仍不饑荒,人們照常在街市做工經商”。於是,他請求遷徙到以產鐵礦著名而尚未開發的臨邛(今四川邛崍)地區。到該地後,他利用當地有豐富鐵礦資源這個有利條件,結合自己鼓鑄世家的專長,加之鄰近地區又是急需鐵工具的少數民族聚居之處,於是大量招雇廉價勞動力,開採鐵礦,熔鑄生鐵,重操舊業。因當地原來的生產工具十分落後,先進的鐵制工具十分暢銷,往往供不應求。再加上當地土地肥沃,可作替代糧食的野生植物豐富,有利於降低成本,故獲利十分豐厚。由於他善於發現和利用有利條件,終於成為滇蜀一帶的首富,擁有家僮達千人之多,他的田園水池遊獵之樂,可與國君相比擬。

卓 茂

(?-28),漢學者。字子康,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父祖官至郡守。元帝時求學於長安,號稱通儒。初被闢為丞相府史,又以儒術舉為侍郎,給事黃門。遷官密縣令,禮法並施,史稱教化大行,道不拾遺。王莽攝政,解職歸鄉。更始時曾任侍中祭酒。光武帝時征拜太傅,封褒德侯。年七十餘卒。

卓文君

西漢文學家。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卓王孫女。善鼓琴,通音律。喪夫後家居,與司馬相如相戀,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同返臨邛,自己當壚賣酒。她的故事流行民間,舊小說、戲曲曾取為題材。

卓 敬

(?-1402),明臣。浙江瑞安人,字惟恭。洪武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歷任戶科都給事中、戶部侍郎。建文即位,密疏宜徙燕王於南昌,力主削藩。成祖即位,責以離間骨肉,下獄,不屈被殺。學識淵博,學宗周敦頤、邵雍,有詩文、遺書傳世。

卓秉恬

(1785-1855),清臣。四川華陽人,字靜遠、靜波,號海帆。嘉慶進士。歷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奉天府丞、太常寺卿、內閣學士等職,道光十五年(1835)遷禮部侍郎,調吏部侍郎。繼任順天府尹,兵部、戶部、吏部尚書。二十四年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授文淵閣大學士,復拜武英殿大學士。

卓 羅

(?-1668),清將領。姓佟佳。滿洲正白旗人。巴篤理之子。初襲父世職,官至吏部尚書兼鑲白旗滿洲固山額真。進封二等伯。入關後,先後隨勒克德渾、孔有德、尚可喜軍征戰於湖廣,敗敵於荊州、長沙、武岡等。順治十二年(1655)敗孫可望、李定國部於辰州,後追擊明桂王至雲南。康熙七年卒。謚忠襄。

卓人月

明末清初戲曲作家。仁和(今屬浙江)人,字珂月。崇禎貢生。善詩文詞曲。與孟稱舜友善。著《蟾台集》、《蕊淵集》、《寤歌詞》等及雜劇《花舫緣》。
其他卓姓名人有西漢富商卓王孫;唐名士卓雲;宋大臣卓得慶,學者卓琮、卓立,詞人卓田;明大臣卓爾康,畫家卓迪,學者卓明卿;清將領卓超、卓洛、卓爾堪,學者卓天寅,詩人卓燦等。

卓得慶

公元1232年紹定壬辰科進士。

卓 間

廣西藤縣人 清嘉慶十四年三甲六十四名進士。

卓 誠

廣西藤縣人 清同治二年三甲六十三名進士。

宗族字輩

字輩:
山東省滕州市西崗鎮卓樓村(古滕卓氏)字輩:啟,興振文志,崇鳳獻(炳、榮)培(玉、寶、印),廣(景、秀)厚(成)德(學、建)維繼(紀),永盛世裕光,承修有恆緒,衍傳宗慶祥,超冠俊洪福,賢惠錦毓繁。(註:括弧內為同一輩分通用字)
河南濮陽卓氏字輩:仁義開先祖、瑞德繼續增。修善培基廣、鴻祥世常興、君子遵朝貴、平南志道忠。
河南南陽唐河昝崗卓莊:鎮德立本、明祥春
江蘇宿遷卓氏字輩:思嚴士澤、勤為成啟、先緒永昌、裕全子道、宗嗣孔常
浙江寧波卓氏字輩:正直忠厚,慈祥愷悌,仲德尚文。
重慶銅梁卓氏字輩:傳家維忠厚,萬代永克昌。
廣東潮汕卓氏字輩:一子元仕啟,大猷光本宗,修齊尊聖訓,奕世荷天隆。
廣東羅定卓氏字輩:質正奇君振,應遠廷舉成,卓家光上國,善繼育賢才。
某支卓氏字輩:卓立道明,志定功成。世傳忠厚,學禮生純。
廣東陸豐卓氏字輩:應允紹宗基,吉興景象奇。孝友廉潔,和順謙恭。
甘肅蘭州卓氏字輩:永尚君親之大義,常存忠孝立新功
湖南慈利卓氏字輩: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國珍、膺祚茂昌遠、永吉萬年春、乾元開緒運天長、坤道敬宗傳益芳、書典超群詩易禮、克修宏業錦秀香。
浙江瑞安卓莊村字輩:夫通商錢上,時惠宜員堅。伯惟彌寧子,元孔良必祖。嘉公可亦宗,幫光世鹹作。寶學希廣顯,景傳鐘酼長。

通用聯

四言

姓啟王裔;
望出西河。
指卓姓源流和郡望。
臨邛巨富;
褒德晉封。
上聯:西漢臨邛人卓王孫,卓文君的父親,冶鐵世家,對冶煉技術有專長,他以廉價食物招募貧民開採鐵礦,冶鐵生鐵,冶鑄鐵工具,供應當地民眾和附近地區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之用,還遠銷雲南等地。由於他善於經營。終致巨富,擁有家僮千人(漢書作八百人),富比卓氏。下聯:東漢宛人卓茂,字子康,元帝時在長安跟從博士江生學習禮法、歷算,被稱為通儒。歷官丞相府史、侍郎、給事黃門、密縣令,以教化著稱。光武帝時為太傅,封褒德侯。
名高東漢;
績著西溪。
上聯:卓茂。下聯:宋朝人卓立,中特科,著有《西溪文集》八十卷。
褒德世第;
東漢名高。
卓氏宗祠“褒德堂”堂聯。
西河堂(西河門第 東漢家聲)--廣東梅州五華鳳嶺嚇

八言

作管夷吾,有所不屑;
惟方正學,可與為鄰。
浙江溫州鷗江孤心嶼卓公祠聯。祠祀明代卓敬。卓敬,字惟恭,浙江瑞安人。洪武年間進士,遇事敢言,曾向建文帝進諫,遷燕王於南昌,建文帝不聽,後來終被燕王奪去了皇位。燕王當政後捕殺卓敬,當時人們都說:“國家養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
文君當壚,終為富貴;
廷瑞苦學,積累成功。
上聯:西漢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臨邛人。眉如遠山,面如芙蓉,善鼓琴,喪夫後住在娘家。司馬相如路過討水喝,用琴心挑逗她,便與司馬相如相愛,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返臨邛,自己當壚賣酒,後終為富貴。下聯:宋代學者卓琮,字廷瑞,永春人。從陳淳游,嗜學堅苦,以積累成功。凡所講論,能暢所授之旨。
良夜歌聲,傳來釣叟;
遠山眉黛,解逗琴心。
上聯:宋代卓處恭過洞庭湖,月下遇見一位老翁,敲著船舷唱歌:“世間多少乘除事(比喻人世消長盛衰),良夜月明收釣筒。”下聯:卓文君
詩詞雅工,文士高宋代;
車衣寵錫,武將列雲台。
上聯:宋代紹興間文士卓田,字稼翁,號西山,建陽(今屬福建)人。未第時銘座右云:“吾家三世,業儒而貧。小子勉之,以酒解酲。”開禧元年進士及第,改秩而卒。現存詩多贈酬、慶賀之作。有《三衢買舟詞》。下聯:卓茂。
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孝友睦嫻,任蜨之謂和。
清代武英殿大學士卓秉恬撰書聯。卓秉恬,四川華陽人,嘉慶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奉天府丞、太常寺卿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吏部侍郎順天府尹及兵部、戶部、吏部尚書等職,官至武英殿大學士。

族譜

比較著名的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族譜館所藏的[清朝]卓氏宗譜、泉州市晉江圖書館所藏的河西福全卓氏祖廳譜等。
福建省莆田縣華亭鎮柳園村卓姓族譜:該譜系莆田市華亭鎮柳園村卓氏家族譜牒。據譜中記載,其入閩始祖為卓基,字隱之,唐貞元十三年(797)仕莆田知縣,居黃石傳二十五世,明代卓近奉旨御葬於華亭柳園村,裔宗二十六世卓天池守墓,由是定居於此,遂衍一族。該譜不分卷,冊裝三軼。第一冊為總論,輯錄有卓氏世系總圖、譜序、古今名人錄,以 及一些追述先賢,詳解鄉情的文章等。第二冊為世系圖、兼收譜例、祖訓、對聯、昭穆、族源等記事,第三冊系詩輯,後附有勘誤表。該譜始修於清康熙年間,後各支房皆有分修,今本系1997年卓群等綜合縣誌以及閩侯南通、莆田秀嶼等地舊譜而重新增補修纂而成。(K820.9/97)

近代名人

近當代卓姓名人有政治家卓雄,壓力容器專家卓震,中醫學家卓權,心理學家卓芬,生理學家卓敏,經濟學家卓炯,保險學家卓志,教育家卓越,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卓如,攝影師卓雅等。

卓炯

Zhuo Jiong(1908—1987),湖南省慈利縣人,男,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學家。1928年,在湖南常德中學念高中時,因思想進步被懷疑而入獄。1935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獲社會學學士學位,1936年廣東學海書院研究生肄業。1939年,卓炯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1946年在中山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受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啟發鑽研《資本論》。1946年出走泰國,任曼谷南洋中學校長,兼任中共黨支部書記。1949年3月,任雲南人民反蔣自衛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卓炯歷任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理論教育處處長、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等。1961年冬率先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1987年6月24日,卓炯因呼吸道疾病於廣州病逝。

卓雄

(原名卓才廉,曾用名張英)出生於江西省泰和縣。1927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193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三縱隊九支隊支隊長、紅三軍九師九團團長、後方辦事處特務大隊大隊長。1931年後到中央保衛局任執行大隊長、執行科科長兼管特務大隊工作。1936年後,歷任紅三十二軍保衛局局長,湘贛支隊政治部主任,八路軍一二〇師鋤奸委員會副主任兼鋤奸部部長,冀中軍區鋤奸部部長、政治部主任。1945年後歷任延安赴東北幹部團政治部主任、東北局社會部副部長兼任瀋陽市委常委、遼南一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合江省軍區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三師政委、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軍政治委員、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成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公安部第三局局長、地質部副部長、地質部張家口探礦機械廠廠長兼黨委書記。“文革”期間遭受迫害,後任福建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兼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1978年5月,任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2009年3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卓敏

1964年11月生,生理學家。1985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系學士學位;現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理系教授、EJLB基金會和加拿大國立研究院第一屆及神經科學領域惟一的特聘教授(Smith Chair in Neuroscience,EJLB-CIHR)、加拿大特聘研究教授(Canadian Research Chair,Tiger I)、第一份Online痛覺研究雜誌Molecular Pain主編、2004年中國科學院海外學者專家評審團成員、王寬誠訪問學者、Pfizer公司痛覺生物學科學諮詢委員會成員。

卓定濤

黔籍原創歌手,侗族人。1987年出生於貴州貴陽市,因有出色的創作才華而迅速成為華語歌壇新起之星,現擔任中國幸福起點愛心社文藝宣傳部部長,其代表作品有《白色帆布鞋》《阿媽的年輕》《幸福與愛同在》《國旗冉冉升旗》《井岡山》等。累計原創作品高達235首。在09年度憑藉原創歌曲《阿媽的年輕》獲得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名獎項“奧馬獎”環球活動網演出榮譽證書。現被入選貴州當代名人錄。

卓依婷

(Timi Zhuo,1981年10月2日~):台灣歌手,現為國話、台語歌手,生於台灣台北,祖籍福建泉州,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地發展。
卓依婷卓依婷

卓文萱

(1986年1月20日~):出生於台灣台北縣永和市。因為偶然參加歌唱比賽,模仿CoCo李玟的一首SunnyDay而被發掘踏入演藝圈,歌聲甜美,可愛大方,發行6張唱片專輯,多次參加電視劇及戲劇,歌曲風格以抒情,搖滾為主,屬於實力派歌手。
卓姓(卓(姓氏))

卓麗雯

(Vienna Cheuk):香港新聞工作者,亞洲電視新聞部首席記者,現任《六點鐘新聞》女主播,與羅振邦、嚴劍豪等人輪流搭檔。2008年,卓麗雯曾親臨汶川地震災區進行訪問。主持節目:《風雨同路》等。
卓姓(卓(姓氏))

卓韻芝

(Vincci Cheuk,1979年3月28日~):花名芝See菇Bi(芝即是卓韻芝自己的名字,See是觀察,菇是女孩子,Bi解小朋友。“芝See菇Bi”全句的意思是“由心觀察小朋友同女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香港的電台節目主持人。
卓姓(卓(姓氏))

家譜文獻

福建浦城西河卓氏族譜二卷,(民國)卓穎傑主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位[南宋]卓行泰,始遷祖位[明]卓一麟。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卓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石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奉新卓氏支譜,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安徽靈璧、江蘇睢寧卓氏族譜五卷,首一卷,(民國)卓則堯等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手抄本六冊,1993年複印本。註:始遷祖位[明]卓理。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八】【匕部】卓
高也。早匕為,匕卪為卬,皆同義。,古文。竹角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古文。漢隸及今隸從⺊。用古文而小篆廢矣。又疑古文恐是篆文之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