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鎮

惠城鎮

惠城,是揭陽市惠來縣人民政府所在地。自建置以來,系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惠城鎮位於惠來縣中部,大南山主脈以南,雷嶺、鹽嶺河中間,即東經116°17′,北緯23°02′。北與普寧市和汕頭市潮南區以分水嶺為界;東接華湖鎮;南接東隴鎮隆江鎮;西與青坑林場少部份鄰界,大部份與石榴潭水庫連線。全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北部為山區、丘陵,中南部為小沖積平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惠城鎮
  • 外文名稱:Hui Cheng town
  • 別名:惠來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梅北、西聯、東郊、南美等
  • 政府駐地:惠來縣惠城南門大街(1)號
  • 電話區號:0663
  • 郵政區碼:515200
  • 地理位置:東經116°17′,北緯23°02′
  • 面積:178平方公里
  • 人口:168908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赤松觀龍藏洞、榕石永福禪寺、文昌閣塔、葵陽公園、黃大仙龍藏洞
  • 機場:揭陽國際機場
  • 火車站:葵潭站 
  • 車牌代碼:粵V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建制沿革,公路,高速公路,省道,縣道,流前公路,惠紅公路,村道,水利,水庫,發電站,變電站,鎮區建設,市政建設,房屋建設,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教育,衛生醫療,宗教信仰,佛教,基督教,文化風俗,名勝古蹟,革命遺址,地方風俗,特產,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惠城鎮位於惠來縣中部,大南山主脈以南,雷嶺、鹽嶺河中間,即東經116°17′,北緯23°02′。北與普寧市和汕頭市潮南區以分水嶺為界;東接華湖鎮;南接東隴鎮隆江鎮;西與青坑林場少部份鄰界,大部份與石榴潭水庫連線。惠城鎮倚山瀕海(距神泉港7公里),地處亞熱帶,呈高溫多雨特色,氣候溫和,土質肥沃,宜農宜果,四季常春。惠城鎮地處粵東沿海,全鎮總面積178平方公里,現有農田耕地面積13914畝,山地面積22萬畝,山地造林主要以杉、松柏、相思為主,造林綠化占有96%以上。

地形地貌

鎮境西北最高峰珍珠簾,海拔767米,向東綿延第二山峰稱五福頂,海拔617米;再向東南延伸,形成雙過年山,海拔605米。雙過年山向東綿延有鹽嶺山、五朝山,形成縣城北面屏障,其最高山峰稱尖山,海拔495米。再向東是學地山,進入華湖鎮境。

水文

雷嶺河為鎮境最大河流,發源於潮南區,流經華湖鎮,從虎頭山旁至惠政橋,為縣城與華湖鎮分界線。 鹽嶺河發源於鎮境鹽嶺山,故名。從鎮西北流向東南,河長15.4公里,集水面積60.1公里,在東隴鎮赤洲村北匯入雷嶺河,經神泉港入南海,是雷嶺水系的主要支流。
原河林鄉境內有3條水系,一是林樟水,發源於與普寧縣(現為市)的分水嶺;河流長22.6公里,為石榴潭水庫的主要水源;二是五福田水,發源於珍珠簾山,流入石榴潭水庫,為水庫的主要水源;三是山美水,發源於雙過年山南麓,經石古、畢章、後洋匯入螺溪。

建制沿革

1980年12月,撤銷惠城鎮人民公社,建立了惠城鎮人民政府,轄原惠城公社的15個大隊。1983年全縣實施政社分設,置區建鄉,惠城鎮為區級鎮,轄14個管理區,3個街道辦事處。1986年11月,全縣撤區建鄉鎮,惠城鎮人民政府下轄1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行政村建立村委會
惠城鎮
1992年10月惠城鎮委、鎮政府經縣委批准,按原各行政村,增設管區辦事處21個(原墩南村分設為墩高和南美村,增設兩個管區;原東山村分為祚通、華群;塘邊村增設三個管區。全鎮共有21個管理區,並在鎮區17個村委會中分建17個居委會。
1999年5月,按廣東省政府要求撤銷管理區辦事處。
2002年6月,根據廣東省政府檔案精神,並經縣政府批准,原鎮區14個行政村,建立的14個村委會、居委會,全部撤銷,改設為14個社區,並成立社區居委會(即祚通、華群、塘邊、東安、東郊、西一、西二、西三、英內、梅北、墩高、南美、元春、洋美)。
2004年2月,撤銷河林鄉政府,其所轄的山美、叮美、後洋、新風、石蘭口、泗竹埔、牛角蘭、河田、林樟、上林、五福田、石古共12個行政村,歸屬惠城鎮。
2006年底,全鎮總面積178平方公里,城區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轄有鎮區14個社區居委會和19個行政村、並建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68908人,非農業人口92597人,農業人口76311人,另有海外僑胞、旅居港、澳、台同胞7000多人。

公路

高速公路

深汕高速公路 ,從葵嶺山入鎮境,至虎頭山下過雷嶺河入華湖鎮,全長6公里,在鎮區梅北村西設有惠城出入口。

省道

S236線(亦稱揭神公路 )從揭陽市榕城區至惠來縣神泉鎮區。全長100.7公里,惠來路段從船橋至神泉鎮區40公里。其中惠城鎮區至神泉鎮區7公里,於2002年先後分段改修為水泥路面;從鎮區至船橋33公里,於1998年改建為二級水泥路面,路基寬12~15米,路面寬9~14米,於2002年完工。
S337線(即廣葵公路)俗稱葵和公路,從葵潭鎮到汕頭市潮南區和平鎮,從惠政橋到惠西橋,穿過鎮區,長4公里。

縣道

惠河公路。從鎮區至河田村。全長13.5公里。1978年建成通車,為沿線各村至鎮區的主要幹線

流前公路

從普寧流沙至惠來前埔,1958年建成,鎮境內從船橋到山美共21公里沙土路面,2002年省道S236線(揭神公路)改建完成,此路剩下河林村至山美村長11公里,仍是沙土路面。

惠紅公路

從鎮區到汕頭市潮南區紅山,鎮內從鎮區到隴頭坑,全長10.5公里,水泥路面6米。

村道

從鎮區到鹽嶺村,全長15公里,水泥路面。從鎮區到四香場,全長5公里,沙土路面。從鎮區到將軍湖村全長11.5公里。沙土路面。從鎮區至黃大仙廟,全長7公里,水泥路面。全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城區路巷道全面實現路面硬底化。

水利

水庫

至2004年全鎮建有水庫12宗,集水面積77.06平方公里,正常庫容5367.4萬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三宗,有蜈蚣嶺水庫、鎮北水庫、船橋水庫,集水面積52平方公里,正常庫容4639萬立方米;小(一)型水庫三宗,有雞心嶼水庫、虎頭岩水庫、長戈水庫,集水面積11.3平方公里,正常庫容516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6宗,有必田水庫、小溪水庫、狐狸田水庫、打 坑水庫、鯉魚嶺水庫、風門椏水庫,集水面積3.76平方里,正常庫容212.4萬立方米。

發電站

鎮境內有6宗水力發電站,併入縣電網,有牛拖二級水力發電站,裝機2台,容量6000千瓦;蜈蚣嶺水庫壩後發電站,裝機2台,容量375千瓦;船橋水庫壩後發電站,裝機2台,容量500千瓦;竹內水力發電站裝機1台,容量149千瓦;鎮北水庫壩後發電站,裝機1台,容量125千瓦,北旗水電站,裝機1台,容量100千瓦。總裝機9台,總容量7149千瓦。以上都屬縣管電站。還有私營電站4座(照壁潭、上林、將軍湖、茅坪仔)總裝機容量1765千瓦。

變電站

惠城35千伏變電站,位於寄港村後,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1974年1月動工,1976年10月竣工。總工程費用66萬元,由國家投資,裝機2台,總容量6400千伏安。
惠城110千伏變電站,位於寄隴村飛鵝山,工程於1986年11月動工, 1987年6月竣工,同年7月投產,由普寧變電站,輸進汕頭市電網電力。工程概算約239萬元。

鎮區建設

惠城鎮始置於明嘉靖三年(1524)的惠來縣治,原稱惠來都,,即今惠城鎮區,至2004年已有480年歷史。後不斷發展,成為惠來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惠城鎮區,也稱縣城,2004年建成區約9平方公里,至2010年城區規劃面積將達10.8平方公里,有14個社區。城區總人口134511人,鎮人民政府駐梅北。

市政建設

街道 新中國建立初期,縣城街道,基本是土路明溝。1980年後按縣城建設規劃,先後進行骨幹街道的建設。至2006年,縣城骨幹街道共14條,全長14.6公里,大多水泥路面,少數瀝青路面。
橋樑 葵和公路經過鎮區一段路,全長3.8公里。80年代前建有三座橋:一是惠西橋,橫跨鹽嶺河,全長60.5米,石拱3孔,1974年建;二是惠政橋,橫跨雷嶺河,全長114米,石拱6孔,1966年建;三是祚通橋,橫跨馬頭河,為水泥混凝土板梁,1985年建;另有廣鳴橋,橫跨鹽嶺河,為水泥橋樑橋,全長12米,1992年建。
鎮區其它橋 主要是城內城外通過原護城河而建,除原有的西門橋、南門橋、東門橋、北柵橋四座橋,長為5~8米,新中國建立後,根據需要建的橋共有18座。
排水 鎮區排水系統是根據鎮區北高南低的地勢設計。從1980年起在修築鎮區街道時,同時建築排水溝,總排水乾渠是從鎮區西北的水關起,進入文化路,通過南門橋面的護城河底,進入南門大街,穿過南門西路,排於原惠城運河,入鹽嶺河下游。城內東部地區排入城內大池,入馬夾河。這些排水溝,都埋於道路中心或兩旁,最大規格寬1.4米,高1.45米,底鋪石,蓋水泥板,1997年遭遇一場急雨,城內與南門大橋都成河流,證明排水溝的容積不夠。
供水 隨之鎮區人口的增多,工業生產的發展,鎮區供水從1975年建水尾潭水廠(已廢),到1985年建龜頭山水廠、1986年建鎮北水庫水廠,月供水量從5000噸增加到3萬噸。
照明 鎮區公私單位,都以戶安裝電錶,以計度電費,全鎮區分4個供電所交電費。街道照明,自1980年開始,由普通的白熾燈逐步換成低壓水銀燈、鈉燈、碘鎢燈。14條主要街道晚上都有不同類型的照明燈。
文化設施 2006年鎮區有縣文化館、縣博物館、縣影劇院、文化廣場、人民廣場等文化設施,鎮有文化站,1998年投資20萬元新建鎮文化站。其中文化廣場位於南環中路,是惠城民眾休閒處
文化廣場文化廣場

房屋建設

1985年全國城鎮住房調查時,惠城鎮區住宅面積共50129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至1979年鎮區基本沒有新建房屋, 1980年至1985年鎮區新建住宅約5萬平方米。1985年後,鎮區向四面發展住宅建設,1986年縣建設委員會根據縣府指示,成立了縣房地產開發公司,負責鎮區商品房建設,到2006年,已建成蓬萊新村、蓬馨園、蓬髮園、金豐花園、中裕花園、嘉怡苑等20多個商品房小區,總占地面積50多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6多萬平方米。,同時公房建築,也大量增加,包括縣、鎮二級政府機關辦公樓、工廠、學校、市場、衛生醫療機構,縣級企業、事業單位。鎮區面積將規劃擴大至10.8平方公里。
惠城鎮

經濟發展

惠城鎮的經濟,歷史上以農業為主,工業商業均不發達,新中國建立後,於1954年開始建立了國營犁鼎廠和印刷廠。1966年聯合靖海葵潭隆江等主要鎮的酒業、醬油、菸絲,聯合成了三個公私合營廠。全鎮的手工業,組織了十二個手工業社。1980年,惠城鎮的工業,是以國營、集體為主,全縣國營工業17戶,建於鎮區的12戶,工業年產值1105萬元,占全縣國營工業產值總數的30%。職工總數1664人,占全縣國營工業職工總數40%。是地方國營工業與二輕工業一統天下。惠城鎮政府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另覓蹊徑,引進來料加工工業,並在1985年在東安村建立一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占地面積67畝,建成樓式通用廠房20幢,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從此惠城鎮鄉鎮工業崛起,僅工業區就接納了各種工業企業20戶。
二十世紀90年代以後,惠城鎮的鄉鎮工業,不斷深入發展,與此同時,鎮區原國營工業和二輕業,由於產品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逐步衰退,到90年代末,基本退出市場。 2000年開始,惠城鎮的鄉鎮工業,代替了80年代的國營、集體工業。到2006年,全鎮工業企業共715個,從業人員9600人,完成工業產值15.85億元。其中規模上企業18個,完成工業產值8.62億元,上繳稅金1850萬元。其中個人獨資經營625個,港商投資經營19個;按經營產品分,有112個為服裝業,196個為五金機械,20個為化工塑膠,60個為食品製藥,其中規模較大企業為春南電器製造廠,於2003年3月新建廠正式交付生產,共投資8000萬元,占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包括廠房、倉庫、辦公室、宿舍等。各種生產設備200多台(套),總值3000萬元;全部職工900人。2006年該廠進出口總值10328萬港元。(該廠是香港春南電器製造有限公司投資創辦,原料由香港供給,產品由香港銷售,屬兩頭在外企業)。
惠城鎮的農業經濟,在改革開放20多年中,總的形勢是:“耕地減少,單產提高,總產增加。”1985年全鎮耕地面積19225畝,到2006年存有13914畝,減少了5311畝耕地;畝產從1986年324.5公斤,提高到371公斤,單產提高了46.5公斤,總產1986年是6928.8噸,2006年增加到8700噸,增加了1771.2噸(包括原河林鄉的數字)。1983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的經濟體制改革,惠城鎮委、鎮政府按照惠城的實際情況,確立了“立足當地資源,以興辦果蔬基地為突破口,帶動以水果、蔬菜、禽畜、水產等農副產品生產為主的城郊型特色農業發展,加快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步伐”的指導思想。在20多年的改革實踐中,調整了種植結構,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開發山地荒坡,形成了以荔枝、鳳梨、青橄欖、油甘、雜果為主的6萬多畝的水果生產。2006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 24000畝,總產量8700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7500畝,總產6480噸;蔬菜種植面積23000畝,總產42790噸;水果種植面積 108541畝,總產23710噸。
1997年引進惠來縣金馬集團公司投資,在鎮區北郊“第一山”下,創建了龍泉果林山莊,開發總面積 8000畝,集果樹種植、禽畜養殖和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綜合開發。1998年開始投建,完成區內道路,供電線路,建設了占地11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的房屋,種植了優稀水果6萬多株,養殖禽畜1萬頭(只),2001年又投資1200萬元,建廠房、辦公樓倉庫10000平方米,創辦了“聖龍泉”天然山泉水廠,引進美國反滲透濾膜淨化技術和生產線一條,於2002年6月正式投產上市。
惠城鎮的商業經營,在20世紀80年代是以國營商業和供銷社為主,私營商業很少,90年代開始,出現了多元化商業經營,有個體商業、私營商業。城鄉相繼建立固定的市場,商業出現繁榮景象。2006年全鎮有大小市場11個,總面積45000平方米。
惠城鎮的服務業,主要是住宿業和餐飲業,在改革開放後的20多年中有了很大的發展。鎮區住宿業在2006年有旅館酒店10家,其中四星級賓館1家,三星級酒店3家,年開房率在70%左右,屬於一般性酒店,主要是提供住宿與餐飲;餐飲業,主要是酒店提供餐飲,服務於住宿客人,都有廚師,具有惠來特色的海鮮菜。有服務於一些會議需要,但不夠經常。經常性的餐飲業,是主要街道晚上的大排擋。在南門大街與葵和大道十字路口附近。大排擋長盛不衰,一年四季有各種海鮮供應,食客不斷,是鎮區夜宵的主要地方, 2006年統計惠城鎮的住宿、餐飲業共63戶,從業人員480人,總產值970萬元,其中餐飲業54戶,從業人員306人,產值840萬元。
2017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76.42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72.03億元、規模上工業產值167.3億元、農業產值4.39億元;社會零售總額19.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7.5億元;稅收收入8418.54萬元,其中國稅2418.54萬元,地稅600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二十世紀80年代,惠城鎮教育設施不足,十分突出,尤其是鎮區國小,出現了“大班制”和“二部制”的情況。惠城鎮政府,採取措施,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教育投入,不斷的增加學位。自1990年開始,先後新建了四所國小(華群、塘邊、東安、東郊)、改建了洋美、鹽嶺、潮青國小,擴建了梅北、英內、西聯國小。到2006年全鎮現有國小26所,其中公辦21所,在校學生21332人,入學率達99%,教師674人,私辦5所,在校學生3874人,教師131人。教學設施有了很大改善,2006年全鎮教育投入達到1753.5萬元,其中用於基建投入67萬元。國小教師805人,教師學歷都符合要求。
全鎮中學,80年代初,原有三所,(一中、僑中、惠中),在改革開放中又建三座中學( 粵東、葵梅、實驗中學)。2006年全鎮有中學6所,技工學校1所,在校學生18868人,其中國中學生10792人,高中生8076人,在校教職員工數1034人。教師學歷達標。

衛生醫療

惠城鎮在改革開放後,衛生醫療工作有了很大發展。2006年鎮區內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慢性病防治站、縣防疫站、鎮紅十字醫院、衛生院以及縣計生服務中心和鎮計生服務所。合計占地面積3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1000平方米。還有個體執業醫生125人,各社區衛生站17家。
農村主要是組織新式合作醫療,2006年全鎮參加合作醫療共31496人,繳納保障金314960元,覆蓋率44﹒6 %;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657戶、1847人。
惠來縣歷史上依靠傳統中醫中藥防病治病。清代至民國主要圩鎮都有中醫藥店。光緒六年(1880)隨著天主教傳人,始有西醫西藥,先後有了西醫診所和西藥房。民國19年(1930)始建惠來民眾醫院,但規模很小。由於缺醫少藥,加上縣經濟文化落後,民眾貧窮愚昧,封建迷信盛行,故神醫藥籤到處可見。政府對傳染病、地方病缺乏防治措施,致疫病經常流行,百姓遭殃。清末民初,鼠疫肆虐,死者無數。民國32年(1943)霍亂為害,沿海村民死者過半。至於天花、麻疹、瘧疾、乙腦、痢疾、百日咳、麻瘋等症,接連不斷發生,人民性命得不到保障,死人如麻,慘不忍睹。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貫徹衛生工作要“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民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廣泛發動民眾,大搞愛國衛生運動,進行衛生宣傳教育。建立衛生機構,培訓衛生技術人員,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加強對傳染病、慢性病的防治;開展醫學教育、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技術指導;實施各項衛生執法監督,解決了缺醫少藥的問題。30多年來,衛生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衛生防疫方面,根除了鼠疫、天花;控制了霍亂(副霍亂)、白喉、麻疹、百日咳、小兒麻痹症、瘧疾等傳染病;麻瘋病的患病率從1956年的1.43%,下降到1987年的O.16%。改水工作有很大進展,1985年全縣飲用自來水的人口占總人口19.4%,飲用井水人口占總人口68.1 %新法接生得到普及,新法接生率達100%。新生兒、產婦的死亡率明顯下降。
在醫療機構方面,1949年全縣僅有1家衛生院,至1956年已建立起三級醫療衛生網,縣有人民醫院,17個鎮(鄉)都設有衛生院,202個村委會設有醫療站,農場、工廠、學校設有衛生室(所),個體開業醫生、藥店129家。 1949年全縣僅有病床1張,到1987年增至597張,平均每1000人有病床0.8張。全民和集體醫療人員從1949年的7人,至1987年發展到944人,平均每萬人有12.5人。全縣醫療工作用房面積從1950年的440平方米,至1987年增加到3.76萬平方米。
在醫療技術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各鄉鎮衛生院,都能處理一般危重病人,中心衛生院能施行腹部手術。縣人民醫院內科、外科、傳染病已有了專業分工。外科已能施行開顱清創、食道噴門癌切除、腎竇切開取石、肝葉切除等難度較大的手術。醫療人員在工作實踐中,積累了防治經驗,撰寫翻譯有關文獻資料67篇,約23萬字。有的參加全省的學術交流,有的在全國、省市的醫學刊物上刊登。醫學教育方面,培訓農村保健員1000多人,縣衛生學校培訓人數達202人。歷年通過進修、培訓等途徑,共培訓在職人員236人。
979年以來,貫徹“改革、開放、搞活”方針,衛生系統以經濟管理改革帶動其他方面的改革,推行院、所、站長負責制與責、權、利相結合的多種經濟管理形式,逐步克服衛生部門吃 “大鍋飯”的弊端。進一步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加強衛生技術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展創“文明醫院”活動,院容、院風有所改善,社會效益、醫療效益、經濟效益同步提高,城鄉衛生事業得到健康發展。

宗教信仰

佛教

主要信仰是佛教。惠城鎮有佛教廟寺7處,有僧尼18人,永福禪寺、普陀岩、東山禪院、天竺庵、龍巖寺、蜈蚣嶺庵、西竺庵)。拜佛者是有願所求,求佛消災解難,保平安,把佛當成“神”,僧尼是宗教職業者,他們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吃素,早晚念經是他們的日常工作,縣成立佛教協會,地址在永福寺東側。
惠城鎮的道教宮觀不多,較大的有赤松觀一座,在必田村東山上,1990年興建,到二十一世紀仍在大興土木,這是新中國建立後惠來較大規模的道教建築。道士是道教的宗教職業者,他們尊奉道教經典規戒,並熟悉各種齋、醮、祭、禱儀式,民間人死後七日舉行“打鑼”(即超度亡魂),都是請道士主持的,至今仍盛行。

基督教

清光緒年間傳入惠來城,規定入教須經洗禮,嬰兒受洗禮後,也成為教徒,按照教規,周日要到禮拜堂禮拜。惠城禮拜堂,光緒十六年(1890年)建在祚通村,1990年新建禮拜堂於東山,龜頭山水廠西側。
惠城鎮非宗教的民間信仰,主要有信奉鬼神的習俗,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問神禱求保佑,崇拜的對象有自然神、英雄神。在鎮區神廟有:真武廟(祀北帝);三山廟(祀古揭陽霖田都中山、明山、獨山之神);天地廟(四方神);火帝廟(祀火神);龍王廟(祀龍王)、真君廟(祀吳真君)、天后廟(祀媽祖)、呂祖廟(祀呂洞賓)、大峰廟(林 )、宋禪祖師廟(祀宋超月)。還有縣城的城隍廟,各自然村的伯公廟、各戶家中的地主爺。上述各種大小神廟,新中國建立後都多已毀壞,1980年後,由附近部分民眾集資修復,部份民眾按節日奉祀,並設有自己的理事管理機構。

文化風俗

名勝古蹟

永福禪寺 原名榕石庵,位於鎮區北部,寺內有榕樹一株,長於巨石罅中,巨石上有麾崖石刻。其東面有惠來縣革命烈士碑公園,占地4000平方米。
葵陽公園葵陽公園
普陀岩 位於鎮北十公里,現有水泥公路通到附近。岩內有明清碑刻3塊,麾崖石刻多處。崖前於1997年興建了龍泉果林山莊,創辦了聖龍泉天然山泉水廠。
葵陽公園 位於鎮區南門大街中部東側,屬小型園林建設,內有建於明朝的文昌閣。

革命遺址

上林村大坪山石洞,民國18年(1929)至24年(1935)中共潮普惠縣委駐地,石洞深有數米,上有巨石覆蓋。其旁有縫衣廠、印刷廠、交通站等單位。
黃上柵石洞位於五福田村附近,民國17年(1928)1~5月為彭湃辦公舊址,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三山祠位於林樟村內,民國17年(1928)5月,東江特委書記彭湃退出惠城後駐此,在這裡召開了潮普惠暴動會議,為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朝聚祠位於上林村內,民國17年(1928)4~5月,彭湃在此辦公,是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風俗

冬節,即夏曆的“冬至”。民間非常重視,稱為圓滿節。早晨,全家的人都要先吃一碗湯圓,吃了冬節圓,就叫增加一歲了。冬節圓除供人吃外,還用表來表示節日氣氛。門環、灶頭、谷囤、豬牢、牛舍,都要貼摺一粒,表示到處都圓圓滿滿。這一天,又是耕牛的節日。要讓牛休息,不放牧,主人要用冬節圓餵它,割蔗尾供它齧,在牛的前額貼上一粒湯圓。除了湯圓,還包餃子,叫“冬節繭”。這種餃子與北方不同,是用粳米粕製成的。

特產

姜薯為石古村特產,屬薯蕷科,蔓生,葉心臟形互生,塊根植物。雨水種,立冬收,薯形似姜,皮薄肉白粉泥沾連,風味獨特,刨片煮甜湯,清香爽口。
尖湖茶:老尖湖位於雙過年山西麓,有4.8萬平方米的平坦山地,名為老尖湖。適宜茶樹生長,現有茶樹400畝,制茶戶36戶,所制茶葉稱“尖湖茶”氣味香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