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納濱對蝦

凡納濱對蝦

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又稱南美白對蝦(White Prawn),別名白腳蝦、凡納對蝦,原產國家厄瓜多,原產地中南美太平洋海岸水域,生長氣候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海域,分布於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灣中部,生命周期一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凡納濱對蝦
  • 拉丁學名:Litopenaeus vannamei
  • 別稱:南美白對蝦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亞門有鰓亞門
  • :綱甲殼綱
  • 亞綱:亞綱軟甲亞綱
  • :目十足目
  • 亞目:亞目枝鰓亞目
  • :對蝦科
  • :對蝦屬
  • :凡納濱對蝦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內部構造,骨骼系統,肌肉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排泄系統,內分泌系統,產卵習性,養殖狀況,疾病防控,營養價值,

簡介

分類學上隸屬於節肢動物門(PhylumArthropoda)、 亞門有鰓亞門(SubPhylumBranchiata)、綱甲殼綱(ClassCrustacea)、亞綱軟甲亞綱(SubClassMalacostraca)、目十足目(OrderDecapoda)、亞目枝鰓亞目(SubOrderDendrobranchiata)、對蝦科(FamilyPenaeidae)、亞科(SubFamily)、對蝦屬(GenusPenaeus)、亞屬(SubGenus)。

形態特徵

凡納濱對蝦外形與中國對蝦相似。體色為淡青藍色,甲殼較薄,全身不具斑紋。額角尖端的長度不超出第一觸角柄的第2節,齒式為5~9/2~4,側溝短,到胃上刺下方即消失;頭胸甲較短,與腹部的比例為1:3,具肝刺及觸角刺,不具頰刺及鰓甲刺,肝脊明顯;心臟黑色,前足常呈白堊色;第1~3對步足的上肢十分發達,第4~5對步足無上肢;腹部第4~6節具背脊;尾節具中央溝。雌蝦不具納精囊,成熟個體第4~5對步足間的外骨骼呈“W”狀。雄蝦第一對腹肢的內肢特化為捲筒狀的交接器。
形態特徵2形態特徵2

生活習性

凡納濱對蝦適應能力強自然棲息區為泥質海底,水深0~72m,能在鹽度0.5~35‰的水域中生長,2~7cm的幼蝦,其鹽度允許範圍為2~78‰。能在水溫為6~40°C的水域中生存,生長水溫為15~38°C,最適生長水溫為22~35°C。對高溫忍受極限43.5°C(漸變幅度),對低溫適應能力較差,水溫低於18°C,其攝食活動受到影響,9°C以下時側臥水底。要求水質清新,溶氧量在5mg/L以上,能忍受的最低溶氧量為1.2mg/L。離水存活時間長,可以長途運輸。適應的pH為7.0~8.5,要求氨氮含量較低。可生活在海水、鹹淡水和淡水中。剛孵出的浮游幼體和幼蝦在餌料生物豐富的河口附近海區和海岸瀉湖軟泥底質的淺海中的低鹽水域(4~30%)覓食生長,體長平均達到12cm時開始向近海回遊,大量回遊是在一個月的最低潮時,與滿月和新月的時間相同。養殖條件下,白天一般都靜伏池底,入暮後則活動頻繁。
凡納濱對蝦形態特徵凡納濱對蝦形態特徵
凡納濱對蝦食性為雜食性。幼體以浮遊動物的無節幼體為食;幼蝦除攝食浮遊動物外,也攝食底棲動物生物幼體;成蝦則以活的或死的動植物及有機碎屑為食,如蠕蟲、各種水生昆蟲及其幼體、小型軟體動物和甲殼類、藻類等。在人工飼料條件下,對飼料的營養需求低,飼料的粗蛋白含量25~30%就可滿足其營養需求。該蝦具有相互殘食的習性,而且隨著生長這種習性表現更為明顯。

內部構造

骨骼系統

分為頭胸甲和腹部兩部分,蝦體表面大透明的幾丁質甲殼形成外骨胳,常呈淺青色,無斑紋

肌肉系統

凡納濱對蝦肌肉發達,多為橫紋肌,分布於頭胸部和腹部,腹部肌肉最為發達。

消化系統

凡納濱對蝦的消化系統由口、食道、胃、腸、肛門以及一個大的消化腺組成。食物由口器切碎送入口中,經食道進入胃中,在胃中,形成食糜進入幽門胃。食糜經與消化液混合後,向後進入腸進行消化、吸收,未被吸收的食糜由中腸向後輸送,經直腸由肛門排出體外。

循環系統

凡納濱對蝦的循環系統由血液、心臟、動脈血管及血竇組成,為開放式系統。南美白對蝦的血液無色透明,攜帶氧氣的血藍素存在於血漿中。循環的過程為:心臟跳動使血液從心臟流出,沿動脈及分枝血管流向各器官組織,由器官、組織而來的血液經組織間隙和小血竇集中胸血竇、然後進入鰓中進行氣體交換,再由鰓中流出,經圍心竇流回心臟參加下次循環。

呼吸系統

凡納濱對蝦是通過鰓進行呼吸,完成氣體交換的,為枝狀鰓,位於頭胸甲側甲及胸部體壁構成的鰓腔中,由第二小顎外肢的擺動使水流經鰓腔,在鰓絲上進行氣體交換,完成呼吸作用。

神經系統

凡納濱對蝦的神經系統由腦及腹神經索組成,腦由前腦、中腦、後腦三部分組成,位於兩眼基部後方,腹神經索由胸部向後延伸,在每一體節形成一神經節。

生殖系統

凡納濱對蝦的雄性生殖系統包括多葉的精巢、輸精管及貯精囊等,位於頭胸部後部。雌性生殖系統主要包括卵巢及輸卵管等,位於身體背面、頭胸部後部。

排泄系統

凡納濱對蝦的排泄系統由位於第二觸角基部的觸角腺組成,排泄物多呈綠色。

內分泌系統

凡納濱對蝦內分泌系統由神經內分泌系統和非神經系統組成,重要的神經內分泌器官之一是X-器官,位於蝦眼柄中,主要功能是調節蝦蛻皮活動及性腺成熟等生理活動。

產卵習性

凡納濱對蝦為開放型納精囊類型。其生殖習性與中國對蝦不同。雌雄蝦性腺完全成熟後,才進行交配。交配時,雄蝦排出精莢粘附在雌蝦胸部第3—4對步足之間(納精囊位置)交配後數小時,雌蝦開始產卵,精莢同時釋放精子,在水中完成受精。

養殖狀況

凡納濱對蝦是當前世界上養殖產量最高的三大優良品種之一(其它二種為斑節對蝦、中國對蝦)它具有生長快、抗病能力強,養殖經濟效益顯著。凡納濱對蝦於1988 年引入我國後迅速遍及全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凡納濱對蝦的養殖技術已漸成熟,產量逐年增長。從2001年以來,我國養殖南美白對蝦麵積和產量一直居於對蝦養殖的首位,其養殖量已達到我國對蝦養殖量的70%以上,同時也已成為世界上養殖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的對蝦品種。據報導,中國凡納濱對蝦年養殖總量近100萬噸,其中海水養殖近20萬噸,淡水養殖近80萬噸。

疾病防控

凡納濱對蝦養殖中常見的疾病種類有以下16中:
一.病毒病
1.白斑病毒病:蝦停食、胃空,甲殼內表面出現白斑,後期腹部變白,有的體色微紅,甲殼易剝離。180C以下為隱性感染,水溫20~260C為急性暴發期,流行於我國沿海和東南亞各國。
2.肝胰腺細小病毒病:甲殼表面有大量黑色斑點,有的甲殼變軟,腹部肌肉變白。嚴重時肝胰腺變白、萎縮、壞死。主要危害中國對蝦(感染率70~80%)、墨吉對蝦、斑節對蝦、萬氏對蝦等。我國和東南亞、墨西哥灣、澳洲都發生,無明顯季節性。
二.細菌性蝦病
3.紅腿病(紅肢、敗血病):弧菌感染。附肢變紅,特別是游泳足變紅,頭胸甲鰓區多呈黃色。多在7~10月發病。
4.幼體菌血病:感染弧菌、假單胞菌、氣單胞菌。體色不透明,趨光性差。急性感染群體,在靜水中沉於水底,死亡快;病程慢的群體,其體表和附肢上可黏附許多單細胞藻類、固著類纖毛蟲或有機碎屑等污物。
5.爛眼病:病原為非01群霍亂弧菌。眼球腫脹,逐漸由黑變褐,隨即潰爛,嚴重者整個眼球爛掉,僅剩眼柄。細菌侵入淋巴後,變菌血症而亡。
此病多見於河口低鹽區或未進行清淤消毒的蝦池,中國對蝦、長毛對蝦易感染,7~10月發病,8月最多。
6.甲殼潰瘍病(褐斑病):感染弧菌、假單胞菌和黃桿菌。甲殼發生潰瘍,形成褐色的凹陷,凹陷的周圍較淺,中部較深。越冬親蝦病後除體表的褐斑外,附肢和額劍也爛掉,斷面也呈褐色。鐮刀菌病的病灶主要在頭胸甲鰓區,且在顯微鏡下可見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本病的位置分散。中國對蝦的越冬中後期最流行,危害較大。
7.黑鰓和爛鰓病:感染弧菌和假單胞菌。頭胸甲鰓區呈黑色,揭開頭胸甲肉眼可見鰓絲呈灰色或黑色,質地脆、腫脹,從尖端向基部壞死,有的發生皺縮和脫落。7~9月高溫期多發病。
三.真菌性病
8.絲狀細菌病:病原為毛霉亮發菌、硫絲菌、屈橈桿菌(細菌)。嚴重侵害的蝦,頭胸甲鰓部變為黑褐色,在顯微鏡下可見菌絲。
9.鐮刀菌病:鐮刀菌寄生在頭胸甲鰓區、附肢、體壁和眼球等處,被寄生的組織因黑色素沉澱而呈黑色,鰓組織壞死,故稱“黑鰓病”。中國對蝦越冬親蝦的頭胸甲鰓區感菌後,甲殼壞死、變黑、碎裂、脫落。在顯微鏡下可見菌絲和分生孢子,與細菌引起的褐斑病、黑鰓病相區別。
10.幼體真菌病:病原為鏈壺菌、離壺菌,在顯微鏡下可見菌絲細長、彎曲、分枝、不分隔。寄生在蝦卵和幼體,引起大批死亡,已死的蝦卵和幼體很快長滿菌絲。
四.寄生蟲病
11.微孢子蟲病:不同種類的病原感染,症狀各異。墨吉對蝦、中國對蝦肌肉上寄生的微孢子蟲,使肌肉變白渾濁、不透明、失去彈性,稱為“乳白蝦”或“棉花蝦”;墨吉對蝦卵巢感染後,背甲呈橘紅色。在高倍鏡下可見到孢子或孢子母細胞,與病毒、弧菌和肌肉壞死病引起的肌肉變白相區別。在廣東、廣西是一種常見的、危害較大的蝦病,雖然是慢性病,但整個養殖周期感染率達90%,累計死亡率達50%以上。
12.擬阿腦蟲病:病蝦無特殊症狀,僅在額劍、第二觸角及鱗片的前緣、尾扇的後緣和其它附肢有不同程度的創傷,有的有褐斑。晚期,血淋巴中充滿大量蟲體,呈白濁色,鰓和其它組織可受到嚴重傷害。在顯微鏡下可見蟲體呈葵花籽形,前端略尖、後端鈍圓。發病和死亡高峰在1月,從12月到次年3月親蝦產卵前都可發病。
五.楔形藻病:一種附生的硅藻—楔形藻附著於蝦卵和幼體的體表,肉眼可見金黃色絨毛狀物,失去透明性。
六.非生物性疾病
13.幼體畸形病(棘毛萎縮病):在蝦卵孵化過程中,水溫過高過低,或在短時間內水溫變化大於50C以上;或因重金屬中毒、溶氧不足,使幼體變為畸形。用燒杯從育苗池幼體遊動異常或不活潑,或下沉水底;附肢變形,剛毛、尾棘彎曲,有的萎縮或殘缺不全。
14.白黑斑病:對蝦腹部每一節兩側甲殼的側葉上對稱地出現一個白色斑塊,斑塊近橢圓形,但不規則,有的白斑變為黑斑或白黑斑共存;有的蝦頭胸甲兩側、第二觸角鱗片、額角、尾扇等也會出現白斑。本病可能是環境或飼料引起的蝦體自身的生理性反應。主要危害中國對蝦、長毛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也曾感染。
15.肌肉壞死病:對蝦腹部第4~6節肌肉變成白濁色,不透明,嚴重者壞死區擴大到整個腹部。病因可能是水溫、鹽度等環境異常,溶氧長時間不足,或水質污染等。微孢子蟲和弧菌也可引起肌肉變白和不透明,應注意區別。
16.痙攣病:開始肌肉痙攣並向腹部彎曲,嚴重時尾部緊貼在頭胸部的腹面,身體僵硬,失去游泳力,側臥池邊水底,有的伴隨腹部肌肉變白,不透明,這類病蝦會死亡,輕者可治癒。7~9月發病,可能是環境異常或高溫季節投餵腐敗食物。

營養價值

海水養殖凡納濱對蝦在嘗味和質地兩個方面得分明顯高於淡水養殖凡納濱對蝦,海水養殖凡納濱對蝦在鮮味、甜味、土腥味、咀嚼性、硬度、彈性和凝聚性幾個方面與淡水養殖凡納濱對蝦差異顯著(P<0.05)。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凡納濱對蝦肌肉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水分和蛋白質,灰分和脂肪含量比較低。兩類對蝦肌肉中的蛋白質和水分含量相差不大,灰分和脂肪含量海水養殖凡納濱對蝦均高於淡水養殖凡納濱對蝦。凡納濱對蝦的飽和脂肪酸主要為C16:0和C18:0,不飽和多烯酸主要為C18: 2、C20:5和C22:6,其中海水養殖凡納濱對蝦脂肪酸C18:1、C18:2的含量明顯高於淡水養殖凡納濱對蝦。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凡納濱對蝦肌肉中主要包括游離胺基酸、核苷酸、甜菜鹼和無機鹽等幾種水溶性呈味物質,海水養殖凡納濱對蝦肌肉中的谷氨酸、IMP、AMP、甜菜鹼、Na+、K+和Cl-的含量都明顯高於淡水養殖凡納濱對蝦,它們對兩類對蝦嘗味的差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水養殖凡納濱對蝦的失水率低於淡水養殖凡納濱對蝦,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膠原蛋白含量均高於淡水養殖凡納濱對蝦。在凍藏和加熱兩種不同條件下,淡水養殖凡納濱對蝦的肌動球蛋白溶解度均小于海水養殖凡納濱對蝦,肌動球蛋白Ca2+-ATPase活性失活幅度高于海水養殖對蝦。海水和淡水養殖的凡納濱對蝦都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