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消融術

冷凍消融術是一種套用冷凍消除靶組織的外科醫療技術。相比以往的射頻消融術 而言,冷凍消融術中患者因不用耐受高溫而減少疼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冷凍消融術
  • 類屬:外科醫療技術
  • 優點:患者不用耐受高溫
  • 套用房顫治療
簡介,優勢體現,研發歷史,成功套用,

簡介

冷凍消融是研究人員繼射頻消融之後發明的心律失常治療新技術。其原理是通過液態製冷劑的吸熱蒸發,帶走組織熱量,使目標消融部位溫度降低,異常電生理細胞組織遭到破壞,從而減除心律失常的風險。
大量臨床數據顯示,和傳統射頻消融相比,冷凍消融更易於醫生操作,縮短了手術時間,治療有效性高,並減少血栓等嚴重併發症,降低患者疼痛度。

優勢體現

冷凍消融術是利用冷凍標測和冷凍粘結技術,具有:
(1)通過電傳導特性的改變可觀察消融的有效性;
(2)緊貼靶點,防止移位,避免損傷房室傳導組織;
(3)消融過程中不出現結性心律,使觀察房室傳導更精確;
(4)在標測過程中出現的房室傳導阻滯都是可逆的特點,使冷凍消融術在治療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時與射頻消融相比有其無法比擬的優勢。

研發歷史

冷凍治療的歷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當時有學者套用冷凍方法治療皮膚病。但現代冷凍醫學的建立,則是最近幾年的事。因此,超低溫冷凍消融術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醫療技術。
19世紀後期,低溫學領域有幾項重要發現,包括將純氧、空氣和氮氣液化絕熱膨脹系統,能儲存和處理液化氣的真空瓶,以及套用Joule-Thomson 效應產生持續液化氣體流,這些均促進了冷凍療法的發展。
20世紀40年代初,氫、氦和氮液化獲得成功。1950年首先將液氮套用於臨床,直接塗布於病灶,治療各種皮膚病。
20世紀60年代,冷凍器械和設備得到改良與發展。一種冷凍治療探針製備成功,可對體內深部組織進行控制性冷凍,相繼套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包括肛腸疾病、子宮疾患、神經系統疾病、前列腺疾病骨關節疾病以及皮膚疾病等。
20世紀80年代,冷凍治療進一步受到關注,這主要歸功於冷凍器械和設備的改良與發展。在此期間,一種能循環致冷源的導管制備成功;酒精混合物和氟利昂被作為致冷原套用於臨床治療。有力地促進了冷凍治療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隨著影像技術以及新的冷凍設備的發展,現代冷凍治療學逐步建立。液氮冷凍系統和氬氦冷凍系統代表了冷凍治療兩個重要發展階段。氬氦冷凍系統的套用將肛腸疾病、直腸腫瘤微創治療提高到新的水平。
冷凍消融術 - 套用
冷凍療法已廣泛套用於肛腸疾病、宮頸糜爛、直腸腫瘤,可在手術中、內鏡下或經皮途徑進行。冷凍治療的病種從前肛腸疾病、宮頸糜爛、直腸腫瘤擴展到列腺癌、肝、肺、腎、乳腺、子宮、卵巢、骨、皮膚以及各種軟組織的良惡性腫瘤
100多年來,冷凍療法幾經沉浮,但現代冷凍治療學的建立,冷凍在臨床上真正得到套用和推廣,則是最近幾年的事。隨著低溫物理學工程學、冷凍生理學病理學的發展,目前冷凍療法已成為治療肛腸疾病、直腸腫瘤的重要手段,在外科治療逐步微創化的今天,冷凍療法顯示出無限的前景。
20世紀60年代以前,用於冷凍治療的設備治療深度僅有幾毫米,因此主要套用於治療皮膚和婦科領域一些淺表性病變,臨床學家也做了不少有關冷凍的研究,但主要是研究冷凍組織的功能變化,而非研究治療性套用。
真正“現代”冷凍治療的建立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主要歸功於下列兩方面的進展:影像技術與新的冷凍設備。由於超聲、CT的廣泛套用,在影像技術的監測與引導下,可準確插入冷探針,實時觀察冷凍的進程,精細控制冷凍範圍,從而保證有效地冷凍靶組織,而不損傷或最大限度減少損傷正常組織。直腸超聲和手術超聲探頭的問世與套用,有力地促進了冷凍在肛腸疾病、直腸腫瘤治療中的套用。

成功套用

2012年9月12日,一種名為“冷凍球囊導管消融治療”的房顫治療新技術率先在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得到成功套用。兩名房顫患者接受了冷凍消融術,手術過程順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