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冬至節)

冬至(節氣、節日)

冬至節一般指本詞條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不是最低。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冬至
  • 外文名:Winter Solstice
  • 別名: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
  • 代表寓意:寒冷的冬天來臨
  • 氣候特點:暴雪、低溫
  • 季節冬季
  • 時間:每年公曆12月21或22或23日
  • 太陽位置:太陽到達黃經270°
  • 前一節氣大雪
  • 後一節氣小寒
  • 風俗活動:享祀先祖,辦宴席
  • 風俗食物姜飯水餃湯圓羊肉湯
  • 屬性二十四節氣的十一月中氣
  • 斗柄指向:斗指子
  • 隱含意蘊:陰陽交割、萬物亡寂、生機禁閉
  • 起源時年八節、拜神祭祖
  • 三侯: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歷史淵源,節氣劃分,傳統節日,節日習俗,南方,北方,天文意義,氣候特徵,節氣時間,常見日期,計算方法,名稱釋義,節日飲食,節氣地位,文字記述,詩詞,諺語,活動,相關傳說,保健養身,針灸通穴,起居宜忌,

歷史淵源

節氣劃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乾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乾支之名,以定之所在。“二十四節氣”是乾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上古時代以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確定“二十四節氣”。乾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在傳統文化中,乾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繫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斗柄是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經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時為冬至節氣。
冬至
西漢時,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文獻《淮南子·天文訓》。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平氣法”是時間平均法,每個節氣間隔時間約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平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冬至,終於大雪。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所以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定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點

傳統節日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節日習俗

南方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冬至冬至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北方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天文意義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黑夜越長。冬至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南的一天,是太陽南行的極致。
冬至-天文冬至-天文
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並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冬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坊間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出自《恪遵憲度抄本》)。其實嚴格來講,冬至節氣反映的是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偏移規律,冬至節氣的到來標示著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非是陰陽概念中的陰氣最盛的一天,“陰陽五行”即屬於“乾支”範疇,“陰陽”的消長,是以“乾支”為推算依據。
註:地極軸通過地心,連結南、北兩極,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66°34′,和地球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垂直。

氣候特徵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寒冷氣候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冬至冬至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但是,這一天並不是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東北大地千里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常常是銀裝素裹;江南地區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
平氣法劃分的節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節氣時間

常見日期

斗指子,太陽黃經270°,為冬至。正月建寅,十一月為子月,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例如:2018年冬至具體時間:12月22日6時22分38秒。

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註:平氣法(1645年以前使用)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與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的推算方法不同,冬至的具體交節時刻不一樣。

名稱釋義

冬至,古有“日短”或“日短至”之稱。地雷復卦,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陳志歲《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又謂,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冬至冬至
”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將會逐日增長。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記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古人認為冬至為“陰陽”相爭之日,是預測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時機,甚至可占卜來年的人間禍福。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淮南子》記載:“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節日飲食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冬至節)
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再怎么說也是“時年八節”之一,吃貨們還是不會放過這有著各種冬至特色美食的節日的: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糍、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北方普遍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山東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滕州羊肉湯主要將羊骨頭一起投入大鍋里熬湯,再將切成砣的新鮮羊肉與清洗乾淨的羊雜一起投入湯鍋中煮。煮熟後撈起來瀝乾,然後切成薄片放入滾開水裡一氽,再倒入湯碗中,沖入滾燙雪白的羊湯水,撒上碧綠的蔥花,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羊肉湯就做成了。配上一個由辣椒油、花椒麵、鹽、味素等調和就成羊肉湯。
江南米飯
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冬至節)
番薯湯果
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冬至(冬至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糰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台灣糯糕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冬至(冬至節)
浙江台州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冬至(冬至節)
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裡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裡喜歡鹹的冬至圓,鹹圓就是在糯米糰里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江蘇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糍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安徽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凍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潮汕、閩南地區的湯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
現代台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台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 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冬至(冬至節)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紅棗桂圓燒蛋製作
原料:桂圓乾,紅棗(可放可不放),雞蛋,水,紅糖/冰糖(可有可無)。
做法:
  1. 將剝好的桂圓乾(和紅棗)快速的沖洗一遍,放入煮鍋內,加適量水。
  2. 用大火將桂圓(紅棗)水煮開,然後調成最小火慢慢篤15分鐘。
  3. 15分鐘後,可見桂圓(紅 棗)已經如圖一樣泡開脹大了。
  4. 將雞蛋直接打入桂圓紅棗湯中,開中火將雞蛋滾一分鐘後,調成小火將雞蛋再燜約1到3分鐘
  5. 將湯盛出即可。
合肥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瀰漫著南瓜餅的香味,並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冬至(冬至節)
  1. 1.準備好所有食材。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拌勻。
  2. 把南瓜削皮去籽切成薄片放在碗中。
  3. 蓋上蓋子,把南瓜碗放入微波爐,分次轉8分鐘左右,直至南瓜軟爛。
  4. 南瓜碗從微波爐中拿出,趁熱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勻。
  5. 用湯匙把南瓜壓成南瓜泥。
  6. 把南瓜泥倒入糯米和粘米粉盆中。
  7. 用筷子把南瓜和粉攪拌成雪花狀,如太乾可以稍微加入一點牛奶或者清水。
  8. 用手把麵糊揉成光滑的麵團,然後搓成長條,分成大小相當的坯子。
  9. 把坯子放在手中壓扁。
  10. 放入適量的紅豆沙。
  11. 把放有紅豆沙的麵團收口,輕輕地在砧板上按成餅狀。
  12. 把南瓜餅兩面沾上麵包糠。
  13. 鍋中倒入適量的植物油,放入南瓜餅,用小火煎至兩面金黃色即可。
出鍋後的南瓜餅放在廚房餐巾紙上吸走多餘的油即可裝盤食用。

節氣地位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漢代前未見冬至過節日風俗的文字記載。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冬節盛於唐宋。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民間在這一期間同樣有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故而冬至才被稱為“小年”。
在古代,民間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冬至節氣在一月中的位置,來預測往後的天氣。“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的意思則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陰天,甚至下雪。
  • 是閏月的參照標準
“平氣法”劃分的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月中叫“”。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將只有節,沒有氣的月份,置為上個月的閏月。閏月的設定也以冬至為標準(因為冬至總在冬月,冬月建子)。
  • 亞歲
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有“亞歲”之稱,“亞歲”即僅亞於“過年”。冬至又被稱為“小年”,是說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也。據現有文獻記載,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其熱鬧程度在我國部分地區不亞於過年。

文字記述

詩詞

小至——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
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
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
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左河水
西北風襲百草衰,
幾番寒起一陽來。
白天最是時光短,
卻見金梅競艷開。
冬至——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
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
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
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
路迷何處見三秦。
《冬至》----貴穀子
日照數九冬至天,
清霜風高未辭歲。
又是一個平衡日,
子線從南向北回。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韋應物
理郡無異政,
所憂在素餐。
徒令去京國,
羈旅當歲寒。
子月生一氣,
陽景極南端。
已懷時節感,
更抱別離酸。
私燕席雲罷,
還齋夜方闌。
邃幕沉空宇,
孤燈照床單。
應同茲夕念,
寧忘故歲歡。
川途恍悠邈,
涕下一闌乾。

諺語

  •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贛)
  •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 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
  •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 冬至西北風,來年乾一春。(晉)

活動

冬至節,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據說從周代起就有在冬至祭祀活動。
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清代的《清嘉錄》中說:“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國內部分地區一直延續著此習俗。

相關傳說

周公測影
傳說冬至節氣最早是周公採用土圭法測影測出來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相傳“冬至”是24節氣(時間平均法)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因此有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尚書·洛誥》中說: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影土圭測影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保健養身

針灸通穴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 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線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起居宜忌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1. 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 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菸,不過度勞累。
  3.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 進行適當的禦寒鍛鍊,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 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症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採取防寒保暖措施。
  • 女性冬至養生
中醫認為:女性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屬性,女屬陰,為涼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會出現月經不調、痛經等不適症狀。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溫暖的呵護。那么,冬季女性該如何養生呢?
冬至(冬至節)
  1. 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於生理周期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2. 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 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4. 注意養肝護肝
    對於女性,肝臟這個器官有著額外的重要作用。中醫認為,女性肝為主,有疏通經血之用。因此,一旦傷肝,女性就會出現婦科方面的問題。所以,女性要注意養肝、護肝,不可動怒。日常應多吃養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