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年八節

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將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八個節日統稱“時年八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年八節
  • 節日時間:元宵,清明等八個節日的時間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潮汕地區
  • 設定地點:潮汕地區
時年八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冬節,除夕,意義,

時年八節

潮汕父老傳下一句話:“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因而“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或紀念,或寓意,或企求,形成民俗蘊義。”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稱為“春節”。春節前一天晚上稱“除夕”,也叫“過年”。潮州人非常重視這個節日。當晚,大街小巷,家家產戶貼春聯,張燈結彩。潮州人過年夜注重在家吃團圓飯。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有過年夜一家老幼大小一起到酒樓吃團圓飯的。春節一早,大人攜小孩子帶上一對或二對生柑(稱“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敬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壽添福等吉利話。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已逐漸淡化互贈“大吉”的禮節。簡化改用電話拜年,用手機發信息互相拜年。春節,許多地方都組織文娛活動。潮州的傳統節目有舞龍、舞獅、舞鯉魚,還有布馬舞和英歌舞。遊行時則要擎大標和出動潮州大鑼鼓。春節一般要熱鬧四、五天。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俗稱“燈節”,潮州人叫“過十五”,既是春節的繼續又是春節的高潮,歷來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說。
潮州一些農村的傳統習俗是每年元宵節,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要插上榕葉、竹枝,以保平安;還有拋錢擲彌勒佛的活動,彌勒佛身上擺滿“喜童”,據說擲中喜童者來年可生男孩。
慶元宵鬧元宵的最大特色是賞花燈。潮州地區更有自成一格的花燈、紗燈,潮州新冊《百屏燈》就是反映100部戲劇主要人物和場面的紗燈。潮州農村舊時家家戶戶都點亮自家的燈籠,排成長龍,由潮州大鑼鼓伴奏游遍全村,很為壯觀。更熱鬧的是放焰火等大型活動。元宵節與燈連在一起的還有民眾性的猜謎活動。猜謎幾乎逢節多有,唯元宵特盛。

清明節

清明節是全年二十四節候之一,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在潮州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稱 “掛紙”或“過紙”。舊時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用紅漆油出新石碑號,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黃白兩色紙條,舉行祭禮。不少僑胞和在外地工作的鄉親,也有利用清明回鄉掃墓探親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每到清明節,老百姓不僅祭祀自己的祖先,不少學校、單位還組織師生、員工到革命烈士陵園祭掃,凡是在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者,人們也都紀念他。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華夏子孫世代相沿的民間傳統節日,目的是弔祭屈原。潮州端午有各種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習俗。
歲逢端午,龍舟競渡。鑼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槳如翼,競奪錦標。
潮州的龍舟分為兩種:有“真龍”和“假龍”。“真龍”,有龍頭、龍頸、龍身、龍尾,龍船全長20多米,寬1.5米;設15對槳有30人,打鼓、敲鑼、潑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龍”,通稱為輯船,船全長10米,設5對槳,有10人,打鼓、敲鑼、潑水、舵手各1人,共14人。(有的也可不設敲鑼)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潮州人俗稱“粽”為“粽球”。
潮州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弔屈原遺風之一。民間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可見粽球成為名小吃的歷史悠長。
部分潮州人家,端午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舊俗傳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人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採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中元節俗稱“施孤”、“鬼節”,也叫“盂蘭勝會”。舊俗認為“施孤”是給孤苦無依的鬼魂施捨,以顯示了人們濟苦扶貧,照顧孤寡的美德。 家家戶戶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於地上,焚香禱祝,並把香插在房前屋後的地上,插得越多越好,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名中秋。在潮州,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
芋頭祭祖先。潮州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後來漢人統一八月十五日殺元番,將其元兵頭顱祭拜受害者,及後元朝滅,人們以芋頭取代頭顱。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而成風。
拜月。潮州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她們便在院子裡、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這一季節,水果應市品種甚多,有柚子、香蕉、楊桃、柿、梨、鳳梨等等。民間還廣泛流傳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家都要住上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恨極了,便趁著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動手殺韃子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裡,使當晚舉事成功。後人就把這一天,當作反抗民族壓迫的紀念日。
燒塔。中秋夜燒塔也很盛行。塔高1至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l/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冬節

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雖然一年未完,但吃過甜圓就意味著度過一個平安年,所以有吃了甜圓多一歲的說法。
潮州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掃墓。

除夕

除夕也是一個大節日。這個節日的活動,從舊年最後一天的傍晚延續到新年來臨,潮州人稱之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節日活動,是從祭祀祖先開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髮沐浴,換上新衣,然後開始祭祖。祭品和儀式,和其他大節日大致相同。祭過祖先,把大門、廳門、房門的舊對聯都撕下來,貼上新春聯。 “圍爐”是過年夜的中心活動,它包括吃團年飯、給壓歲錢和守歲諸環節。過年前,外出的家人必須趕回來圍爐,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全家人歡聚一堂守歲。這時,晚輩要向長輩賀年祝福。長輩回以祝語之外,要給小孩壓歲錢。年事已高的長者,也會收到能賺錢子孫的壓歲錢。潮州人把這種習俗叫做:“壓腰”。

意義

“時年八節”是潮汕民眾最為重要的節日,在外者多回家過節,增加了人們的情感和凝聚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