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1年

公元711年

公元711年,中國紀年,辛亥年(豬年),唐景雲二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711年
  • 紀年辛亥
  • 朝代:唐
  • 大事件:唐睿宗召見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
  • 生肖年
年表,大事,春,夏,秋,冬,

年表

突厥默啜請和稱臣
景雲二年(七一一)正月,突厥可汗默啜遣使請和,許之。三月,以宋王成器女為金山公主許嫁默啜子。十月,御史中丞和逢堯攝鴻臚卿使於突厥,對默啜說:“處密、堅昆(鐵勒諸部名)聽說您可汗與唐朝和親,都將歸附於您。您何不穿戴唐朝冠服,讓諸胡都知道此事,豈不更妙?”默啜許諾,次日戴上襆頭,穿著紫衫(唐三品以上服色),向南再拜稱臣。還派遣兒子楊我支及國相隨逢堯入朝、十一月至京師。
出溫王重茂為刺史
少帝重茂既遜位,置之於內宅,使不與外通。及譙王重福敗,恐不肖之徒,挾王為亂,因於景雲二年(七一一)正月,改封襄王,出為集州(今四川南江縣)刺史,遣中郎將將兵五百守之。
太平公主欲易太子
太平公主太平公主
隆基既立為太子,其姑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二十五歲),不以為意。稍久,知其英武,便欲另立庸弱者以鞏固己權。使人流言“太子非長,不當立。”又造言當立者為宋王成器(太子長兄)或豳王守禮(高宗長孫)。並在太子左右廣設耳目,事無巨細,皆進讒睿宗,太子深不自安。公主欲植黨以危太子,使婿唐睃邀宰相韋安石至其第,安石固辭不往。一日,睿宗密召安石,曰:“聞朝廷皆擁戴東宮,卿宜察之。”安石知睿宗疑太子有異心,對曰:“陛下安得此亡國之言?此必太平之謀。太子有功於社稷,仁明孝友,天下皆知,願陛下勿惑讒言。”睿宗猛省,曰:“朕已明白,卿勿再言。”時公主在簾外竊聽,乃以莫須有之罪陷安石,賴宰相郭元振救之,得免。公主又嘗乘車入光范門(中書省所在),召宰相,諷以更換太子,眾皆失色。宋璟抗聲道:“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乃宗廟社稷之主,公主為何忽倡此議!”事遂中止。
姚、宋密保太子
景雲二年(七一一)初,宋璟姚元之密言於睿宗曰:“宋王乃陛下之長子,豳王是高宗的長孫,太平公主挑撥其間,將使太子不安。建議將宋王、豳王都外出為刺史,讓岐王、薛王(隆范、隆業都是太子胞弟)掌左、右率(東宮有左右各五衛率,乃太子警衛部隊)以保衛太子。將太平公主武攸暨(公主夫)都安置在東都。”睿宗說:“朕更無親兄弟,唯有太平一妹,豈可遠置東都!諸王可照卿意安排。”於是,姚、宋先草制曰:“諸王與駙馬自今不得掌禁兵,現掌禁兵者一律改任他官。”二月一日,詔以宋王成器為同州刺史,豳王守禮為豳州刺史,原左羽林大將軍岐王隆范為左衛率,原右羽林大將軍薛王隆業為右衛率。太平公主蒲州(今山西永濟)安置。
太子隆基監國
公元711年
景雲二年(七一一)正月末,睿宗謂侍臣曰:“術者(指占卜者)言五天內將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作好防備。”宰相張說曰:“這是有人想離間陛下與太子,願陛下使太子監國(證明皇帝信任太子)則謠言自息。”姚元之從旁贊之,曰:“張說所言,社稷之福。”睿宗才下了決心。二月一日安排諸王及太平公主後,二日即命太子監國,授權六品以下任免和徒罪以下判決都交太子處理。太平公主聞姚、宋之謀,大怒,痛責太子。太子懼,只得奏言:“璟與元之離間姑(太平公主)兄(宋、豳二王),請判重刑。”八日,貶璟為楚州刺史,元之為申州刺史。十日,取消宋、豳二王外出刺史之命。但太子監國和公主蒲州安置之命不變。
前已罷斜封官復用
先是景雲之年八月,罷中宗時斜封官數千人。及景雲二年(七一一)二月殿中侍御史崔蒞、太子中允薛昭素言於睿宗曰:“斜封官皆先帝(中宗)所命,恩賞巳布,姚、宋等建議一朝盡奪之,此乃彰先帝之過,為陛下招怨。今眾口沸騰,遍于海內,恐生非常之變。”太平公主亦言之,睿宗以為然,三日,制“凡因斜封別敕授官,先已罷任者,皆量材敘用。”十日,前右率府鎧曹參軍柳澤上疏駁之曰:“斜封官皆因仆妾所汲引,豈出孝和(中宗諡號)之意!陛下前已黜之,天下莫不稱頌;一旦忽盡收敘,何陛下政令之不一耶?議者鹹言太平公主令胡僧慧范曲庇此輩,欺騙陛下……”睿宗不聽。
北門四軍
景雲二年(七一一)二月定左、右萬騎與左、右羽林為北門四軍,使葛福順等將之。
睿宗欲傳位太子,不果
景雲二年(七一一)四月,睿宗召群臣三品以上,曰:“朕素懷淡泊,不以萬乘為貴。昔為皇嗣,又為皇太弟,皆辭不處。今欲傳位太子,何為?”群臣莫敢對。太子使右庶子李景伯固辭,不許。唯殿中侍御史和逢堯附太平公主,言曰:“陛下春秋未高(本年五十歲),方為四海所依仰,豈得匆促退位?”睿宗乃止。十三日,仍下詔曰:“凡政事都由太子處理,軍事、死刑、及五品以上官任命,都要先與太子商議,再報告皇上。”五月,太子仍要讓位宋王成器,不許。請召太平公主還京師,許之。

大事

(1)春,正月,癸丑,突厥可汗默啜遣使請和;許之。
(1)春季,正月,癸丑(初七),突厥可汗默啜派遣使者前來求和,唐睿宗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2)己未,以太僕卿郭元振中書侍郎張說並同平章事。
(2)己未(十三日),唐睿宗任命太僕卿元振中書侍郎張說二人為同平章事。
(3)以溫王重茂為襄王,充集州刺史,遣中郎將將兵五百就防之。
(3)唐睿宗改封溫王李重茂為襄王,讓他充任集州刺史,並且派遣中郎將率領五百人馬駐紮在集州對他加以防範。
(4)乙丑,追立妃劉氏曰肅明皇后,陵曰惠陵;德妃竇氏曰昭成皇后,陵曰靖陵。皆招魂葬於東都城南,立廟京師,號儀坤廟。竇氏,太子之母也。
(4)乙丑(十九日),唐睿宗下詔將妃子劉氏追立為肅明皇后,稱她的墳墓為惠陵;將德妃竇氏追立為昭成皇后,稱她的墳墓為靖陵。唐睿宗在為這兩位妃子招魂之後,將她們安葬在東都洛陽城南,並在京師為她們立廟,稱為儀坤廟。竇氏是太子李隆基的生母。
(5)太平公主與益州長史竇懷貞等結為朋黨,欲以危太子,使其婿唐邀韋安石至其第,安石固辭不往。上嘗密召安石,謂曰:“聞朝廷皆傾心東宮,卿宜察之。”對曰:“陛下安得亡國之言!此必太平之謀耳。太子有功於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願陛下無惑讒言。”上瞿然曰:“朕知之矣,卿勿言。”時公主在簾下竊聽之,以飛語陷安石,欲收按之,賴郭元振救之,得免。
(5)太平公主同益州長史竇懷貞等結成朋黨,想加害於太子李隆基,便指使她的女婿唐邀請韋安石到自己的家中來,韋安石堅決推辭,沒有前往。唐睿宗曾經秘密地召見韋安石,對他說:“聽說朝廷文武百官全都傾心歸附太子,您應當對此多加留意。”韋安石回答說:“陛下從哪裡聽到這種亡國之言呢!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為宗廟社稷立下了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實,希望陛下不要被讒言所迷惑。”唐睿宗聽過這話之後十分驚異地說:“朕明白了,您不要再提這件事了。”當時太平公主正在帘子後面偷聽他們君臣之間的談話,事後便散布各種流言蜚語對韋安石橫加陷害,想把他逮捕下獄嚴加審訊,多虧了郭元振的救助才得以倖免。
公主又嘗乘輦邀宰相於光范門內,諷以易置東宮,眾皆失色,宋抗言曰:“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柰何忽有此議!”
太平公主還曾乘輦車在光范門內攔住宰相,暗示他們應當改立皇太子,在場的宰相們全都大驚失色。宋大聲質問道:“太子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勞,是宗廟社稷的主人,公主為什麼突然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姚元之密言於上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孫,太平公主交構其間,將使東宮不安。請出宋王及豳王皆為刺史,罷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請與武攸暨皆於東都安置。”上曰:“朕更無兄弟,惟太平一妹,豈可遠置東都!諸王惟卿所處。”乃先下制云:“諸王、駙馬自今毋得典禁兵,見任者皆改他官。”
宋與姚元之秘密地向唐睿宗進言道:“宋王李成器是陛下的嫡長子,豳王李守禮是高宗皇帝的長孫,太平公主在他倆與太子之間互相構陷,製造事端,將會使得東宮地位不穩。請陛下將宋王和豳王兩人外放為刺史;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業所擔任的左、右羽林大將軍職務,任命他們為太子左、右衛率以事奉太子;將太平公主武攸暨安置到東都洛陽。”唐睿宗說:“朕現在已沒有兄弟了,只有太平公主這一個妹妹,怎么可以將她遠遠地安置到東都去呢!至於諸王則任憑你們安排。”於是先頒下制命說:“今後諸王、駙馬一律不得統率禁軍,現在任職的都必須改任其他官職。”
頃之,上謂侍臣曰:“術者言五日中當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張說曰:“此必讒人慾離間東宮。願陛下使太子監國,則流言自息矣。”姚元之曰:“張說所言,社稷之至計也。”上說。
過了不久,唐睿宗對身邊的侍臣說:“占卜的人說五天之內將會有起事發難的軍隊闖入宮中,你們要為朕嚴加防範。”張說緊接著說道:“這一定又是奸邪小人用讒言離間陛下與太子的關係。希望陛下讓太子代行處理政務,那么種種流言蜚語就會自然而然地銷聲匿跡。”姚元之說:“張說所提出的辦法,是使社稷宗廟長治久安的上上之策。”唐睿宗聽完之後十分高興。
二月,丙子朔,以宋王成器為同州刺史,豳王守禮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將軍岐王隆范為左衛率,右羽林大將軍薛王隆業為右衛率;太平公主蒲州安置。
二月,丙子朔(初一),唐睿宗任命宋王李成器同州刺史,豳王李守禮為豳州刺史,任命左羽林大將軍岐王李隆范為左衛率,右羽林大將軍薛王李隆業為右衛率;又將太平公主安置在蒲州
丁丑,命太子監國,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並取太子處分。
丁丑(初二),唐睿宗下詔讓太子李隆基代行處理政務,規定凡是六品以下官員的任命以及對犯徒刑罪以下罪犯的審核等事,均由太子全權處理。
(6)殿中侍御史崔蒞、太子中允薛昭素言於上曰:“斜封官皆先帝所除,恩命已布,姚元之等建議,一朝盡奪之,彰先帝之過,為陛下招怨。今眾口沸騰,遍于海內,恐生非常之變。”太平公主亦言之,上以為然。戊寅,制:“諸緣斜封別敕授官,先停任者,並量材敘用。”
(6)殿中侍御史崔、太子中允薛昭素對唐睿宗說:“斜封官都是先帝任命的,制命早已頒布施行,現在卻由於姚元之等人的建議而一下子全部削奪,這就彰明了先帝的過錯,並且給陛下召來了很多怨言。眼下全國各地怨聲載道,恐怕會引發非同尋常的變故。”太平公主也這樣勸說唐睿宗,唐睿宗認為他們所說的都有道理。戊寅(初三),唐睿宗頒布制命:“凡由於斜封別敕任命之故而被停任的官員,一律可以量材敘用。”
(7)太平公主姚元之、宋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離間姑、兄,請從極法。甲申,貶元之為申州刺史,為楚州刺史。丙戌,宋王、豳王亦寢刺史之命。
(7)太平公主得知姚元之與宋的計謀之後勃然大怒,並以此責備太子李隆基。太子感到害怕,便向唐睿宗奏稱姚元之和宋挑撥自己與姑母太平公主和兄長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禮之間的關係,並請求對他們兩人嚴加懲處。甲申(初九),唐睿宗將姚元之貶為申州刺史,將宋貶為楚州刺史。丙戌(十一日),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禮被任命為刺史的事也停止執行。
(8)中書舍人、參知機務劉幽求罷為戶部尚書;以太子少保韋安石為侍中。安石與李日知代姚、宋為政,自是綱紀紊亂,復如景龍之世矣。前右率府鎧曹參軍柳澤上疏,以為:“斜封官皆因仆妾汲引,豈出孝和之意!陛下一切黜之,天下莫不稱明。一旦忽盡收敘,善惡不定,反覆相攻,何陛下政令之不一也!議者鹹稱太平公主令胡僧慧范曲引此曹,誑誤陛下。臣恐積小成大,為禍不細。”上弗聽。澤,亨之孫也。
(8)唐睿宗將中書舍人、參知機務劉幽求罷免為戶部尚書;又任命太子少保韋安石為侍中。韋安石李日知取代了姚元之、宋二人,開始主持朝廷政務,從此朝廷綱紀紊亂,又恢復到唐中宗景龍年間的老樣子。前任右衛率府鎧曹參軍柳澤上疏認為:“斜封官都是通過中宗皇帝身邊那些小人的引進而得到任用的,哪裡是出自中宗孝和皇帝的本意呢!陛下將他們全部廢黜,天下人都認為明智,現在卻又反過來將他們全部收錄敘用,善惡不定,朝令夕改,陛下的政令為什麼如此前後不一呢!街談巷議都說太平公主讓胡僧慧范多方拉攏這些人,誑騙惑亂陛下。臣擔心這樣下去會積小惡而成大禍。”唐睿宗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柳澤是柳亨的孫子。
(9)左、右萬騎與左、右羽林為北門四軍,使葛福順等將之。
(9)以左、右萬騎軍和左、右羽林軍為北門四軍,唐睿宗派葛福順等人統率這些禁衛軍。
(10)三月,以宋王成器女為金山公主,許嫁突厥默啜。
(10)三月,唐睿宗封宋王李成器之女為金山公主,將她許配給突厥可汗默啜。

(11)夏,四月,甲申,宋王成器讓司徒;許之,以為太子賓客。以韋安石中書令
(11)夏季,四月,甲申(初九),宋王李成器請求辭去司徒一職,唐睿宗答應了他的要求,任命他為太子賓客。任命韋安石為中書令
(12)上召群臣三品以上,謂曰:“朕素懷澹泊,不以萬乘為貴,曩為皇嗣,又為皇太弟,皆辭不處。今欲傳位太子,何如?”群臣莫對。太子使右庶子李景伯固辭,不許。殿中侍御史和逢堯附太平公主,言於上曰;“陛下春秋未高,方為四海所依仰,豈得遽爾!”上乃止。
(12)唐睿宗召見三品以上官員,對他們說:“朕一向恬淡寡慾,並不以天子的尊位為貴,當初任皇嗣以及中宗時作皇太弟,都堅決地推辭掉了。現在朕打算把皇位傳給皇太子,你們認為怎么樣!”在場的大臣們都沒有回答。太子李隆基讓右庶子李景伯出面堅決推辭,唐睿宗沒有同意。殿中侍御史和逢堯向來依附太平公主,便對唐睿宗說道:“陛下年紀還不很老,正是被天下人依靠景仰的時候,怎么能急急忙忙地禪位於皇太子呢!”唐睿宗這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戊子,制:“凡政事皆取太子處分。其軍旅死刑及五品已上除授,皆先與太子議之,然後以聞。”
戊子(十三日),唐睿宗發布制命:“所有朝廷政務,一律由皇太子負責處理。涉及軍旅重事、死刑的審核以及對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命,都要先與皇太子商議,然後再上奏。”
(13)辛卯,以李日知守侍中。
(13)辛卯(十六日),唐睿宗任命李日知守侍中。
(14)壬寅,赦天下。
(14)壬寅(二十七日),唐睿宗下詔大赦天下
(15)五月,太子請讓位於宋王成器;不許。請召太平公主還京師;許之。
(15)五月,太子李隆基請求將太子之位讓給宋王李成器,唐睿宗沒有同意。太子又請求將太平公主召回京師。唐睿宗表示回意。
(16)庚戌,制:“則天皇后父母墳仍舊為昊陵、順陵,量置官屬。”太平公主武攸暨請之也。
(16)庚戌(初六),唐睿宗頒下制命:“將則天皇后父母的墳墓恢復為昊陵、順陵,並且酌情設定官署掌管陵園事務。”這是由於太平公主武攸暨向唐睿宗作了請求的緣故。
(17)辛酉,更以西城為金仙公主,隆昌為玉真公主,各為之造觀,逼奪民居甚多,用功數百萬。右散騎常侍魏知古黃門侍郎李義諫,不聽。
(17)辛酉(十七日),唐睿宗將西城公主改封為金仙公主,將隆昌公主改封為玉真公主,並且為她們分別建造了金仙觀和玉真觀,強占了很多居民的住宅,工程耗費達數百萬錢之多。右散騎常侍魏知古黃門侍郎李進諫阻止,但唐睿宗沒有採納。
(18)壬戌,殿中監竇懷貞御史大夫、同平章事。
(18)壬戌(十八日),唐睿宗任命殿中監竇懷貞御史大夫、同平章事。
(19)僧慧范恃太平公主勢,逼奪民產,御史大夫薛謙光與殿中侍御史慕容奏彈之。公主訴於上,出謙光為岐州刺史。
(19)胡僧慧范倚仗著太平公主的權勢,巧取豪奪平民百姓的財產,御史大夫薛謙光和殿中侍御史慕容上奏彈劾他。太平公主向唐睿宗訴說了自己對他們的不滿,唐睿宗便將薛謙光外放為岐州刺史。
(20)時遣使按察十道,議者以山南所部闊遠,乃分為東西道;又分隴右河西道。六月,壬午,又分天下置汴、齊、兗、魏、冀、並、蒲、、涇、秦、益、綿、遂、荊、岐、通、梁、襄、揚、安、閩、越、洪、潭二十四都督,各糾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惡,惟洛及近畿州不隸都督府。太子右庶子李景伯、舍人盧等上言:“都督專殺生之柄,權任太重,或用非其人,為害不細。今御史秩卑望重,以時巡察,奸宄自禁。”其後竟罷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
(20)這時唐睿宗分遣使者赴全國十道巡視考察,有人認為山南道所轄區域太廣,於是將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又從隴右道中分出河西道。六月,壬午(初八),唐睿宗又下詔在全國分置汴、齊、兗、魏、冀、並、蒲、、涇、秦、益、綿、遂、荊、岐、通、梁、襄、揚、安、閩、越、洪、潭二十四都督,負責糾舉檢察所轄區域內州縣官吏的善惡得失,只有洛州以及京畿各州不隸屬於都督府。太子右庶子李景伯、太子舍人盧等人進言說:“都督獨掌生殺大權,權勢太重,如果任用了不稱職的人,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太嚴重了。現在御史的品位俸祿都很卑微,但是聲望都很高,陛下派他們按時巡察地方,為非作歹之徒自然不敢橫行。”後來終於罷去所有新置的都督,只是設定了十道按察使而已。

(21)秋,七月,癸巳,追復上官昭容,謚曰惠文。
(21)秋季,七月,癸巳(二十日),唐睿宗下詔追復上官昭容的職位,贈諡號為惠文。
(22)乙卯,以高祖故宅枯柿復生,赦天下。
(22)乙卯(疑誤),由於唐高祖李淵舊宅中早已枯死的柿子樹又重新發芽的緣故,唐睿宗下詔大赦天下
(23)己巳,以右御史大夫解琬為朔方大總管。琬考按三城戍兵,奏減十萬人。
(23)己巳(疑誤),唐睿宗任命右台御史大夫解琬為朔方道大總管。解琬在對三受降城的防務作了具體考察之後,上奏唐睿宗,請求將該地的戍卒減少十萬人。
(24)庚午,以中書令韋安石為左僕射兼太子賓客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平公主以安石不附己,故崇以虛名,實去其權也。
(24)庚午(疑誤),唐睿宗任命中書令韋安石為左僕射兼太子賓客同中書門下三品。由於太平公主認為韋安石拒絕趨附自己,所以用一些虛銜來表示對他的尊崇,實際上是藉此削奪他的實權。
(25)九月,庚辰,以竇懷貞為侍中。懷貞每退朝,必詣太平公主第。時修金仙、玉真二觀,群臣多諫,懷貞獨勸成之,身自督役。時人謂懷貞前為皇后阿,今為公主邑司。
(25)九月,庚辰(初八),唐睿宗任命竇懷貞為侍中。竇懷貞每次退朝後,都要到太平公主家裡去。當時正在修建金仙、玉真二觀,群臣紛紛諫阻,只有竇懷貞一個人對這項工程表示堅決支持,並且親自監督服勞役的民夫。所以當時的人們都說竇懷貞先是作韋皇后的阿,又作了公主的邑司。

(26)冬,十月,甲辰,上御承天門,引韋安石、郭元振竇懷貞李日知、張說宣制,責以“政教多闕,水旱為災,府庫益竭,僚吏日滋;雖朕之薄德,亦輔佐非才。安石可左僕射、東都留守,元振可吏部尚書,懷貞可左御史大夫,日知可戶部尚書,說可左丞,並罷政事。”以吏部尚書劉豳求為侍中,右散騎常侍魏知古為左散騎常侍,太子詹事崔為中書侍郎,並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陸象先同平章事。皆太平公主之志也。
(26)冬季,十月,甲辰(初三),唐睿宗駕臨承天門,對應召而來的韋安石、郭元振、竇懷貞李日知、張說等大臣宣布制命,責備他們說:“當今朝廷的刑賞與教化存在著很多的缺陷,各地水旱成災,國庫儲備日趨枯竭,官吏日益增多,這些現象固然是朕德行淺薄所致,但也與諸位輔佐大臣不稱職有關。從現在起韋安石擔任尚書左僕射、東都留守,郭元振擔任吏部尚書竇懷貞擔任左台御史大夫李日知擔任戶部尚書,張說擔任尚書左丞,一律免去宰相職務。”任命吏部尚書劉幽求為侍中;任命右散騎常侍魏知古為左散騎常侍,太子詹事崔為中書侍郎,二人同時都任同中書門下三品;此外,任命中書侍郎陸象先為同平章事。對上述官員的任免都是根據太平公主的意志而作出的。
象先清淨寡慾,言論高遠,為時人所重。私侍太平公主,公主欲引以為相,請與象先同升,公主不可,曰:“然則亦不敢當。”公主乃為之並言於上,上不欲用,公主涕泣以請,乃從之。
陸象先一向清心寡欲,言辭議論高妙玄遠,受到當時人的推崇。崔私下裡服侍太平公主,公主打算將他提拔為宰相,崔請求與陸象先一起提拔,太平公主不同意,崔說:“如果陸象先不能作宰相的話,那么我崔也不敢作這個宰相。”太平公主只得請求唐睿宗將兩人一同任命為宰相。唐睿宗不想用崔為相,太平公主流著眼淚請求,唐睿宗才同意。
(27)右補闕辛替否上疏,以為:“自古失道破國亡家者,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臣請以陛下所目睹者言之。太宗皇帝,陛下之祖也,撥亂反正,開基立極;官不虛授,則無枉費;不多造寺觀而有福,不多度僧尼而無災,天地垂,風雨時若,粟帛充溢,蠻夷率服,享國久長,名高萬古。陛下何不取而法之!中宗皇帝,陛下之兄,棄祖宗之業,徇女子之意;無能而祿者數千人,無功而封者百餘家;造寺不止,費財貨者數百億,度人無窮,免租庸者數十萬,所出日滋,所入日寡;奪百姓口中之食以養貪殘,剝萬人體上之衣以塗土木,於是人怨神怒,眾叛親離,水旱並臻,公私俱罄,享國不永,禍及其身。陛下何不懲而改之!自頃以來,水旱相繼,兼以霜蝗,人無所食,未聞賑恤,而為二女造觀,用錢百餘萬緡。陛下豈可不計當今府庫之蓄積有幾,中外之經費有幾,而輕用百餘萬緡,以供無用之役乎!陛下族韋氏之家而不去韋氏之惡,忍棄太宗之法,不忍棄中宗之政乎!且陛下與太子當韋氏用事之時,日夕憂危,切齒於群凶;今幸而除之,乃不改其所為,臣恐復有切齒於陛下者也。然則陛下又何惡於群凶而誅之!昔先帝之憐悖逆也,宗晉卿為之造第,趙履溫為之葺園,殫國財,竭人力,第成不暇居,園成不暇游,而身為戮沒。今之造觀崇侈者,必非陛下、公主之本意,殆有宗、趙之徒從而勸之,不可不察也。陛下不停斯役,臣恐人之愁怨,不減前朝之時。人人知其禍敗而口不敢言,言則刑戮隨之矣。韋月將、燕欽融之徒,先朝誅之,陛下賞之,豈非陛下知直言之有益於國乎!臣今所言,亦先朝之直也,惟陛下察之。”上雖不能從,而嘉其切直。
(27)右補闕辛替否上疏認為:“自古以來,因為君主無道而導致國破家亡的教訓,實在是耳聞不如目睹,口說不如親身經歷。請允許臣根據陛下親眼目睹的事實來闡明道理。太宗皇帝是陛下的祖父,他使亂世納入正軌,開創了大唐的基業,樹立了中正的準則;他既不白白地把官爵俸祿贈送給任何人,也從不浪費國家的資財;他並不廣建寺觀,卻有福分,他也沒有更多地剃度僧尼,卻沒有災禍,得到皇天后土的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周邊各蠻夷部落紛紛入朝進貢,在位的時間也很長久,受到千秋萬代的景仰。陛下為什麼不效法太宗皇帝呢?中宗皇帝是陛下的兄長,不以祖宗基業為重,一味順從婦道人家的無理要求;沒有才能卻食取俸祿者達數千人,沒有功勞而賜給封戶的有一百餘家;沒有止境地營建寺廟,耗費錢財達數百億之巨,剃度僧尼無數,不交納租庸的人達數十萬之多,府庫支出日益增加,財政收入卻一天天地減少;為供養貪得無厭的邪惡之徒不惜奪走百姓口中之食,為大興土木雕梁畫柱之用不惜剝掉黎民身上之衣,從而造成神人共怨,眾叛親離的嚴重後果,水旱天災紛至沓來,公私財用同時告罄,不但自己在位時間無法長久,甚至還遭遇被弒身死的慘痛結局。陛下為什麼不能以此為戒,立即改正錯誤呢!自從陛下即位之後,近期內水旱災害接連不斷,再加上霜凍蝗蟲的危害,百姓口中無食,卻不曾聽說陛下開倉賑濟災民,但陛下為兩個女兒營建道觀,卻不惜耗資一百多萬緡。陛下怎么可以不考慮當今國庫中的資財到底有多少,朝廷外所需經費又是多少,就輕易地拿出一百多萬緡,來供給於國計民生沒有任何用處的工程支出呢!陛下誅滅了韋氏的家族,但沒有除去韋氏的惡行,難道忍心拋棄太宗的法度,卻不忍心拋棄中宗的弊政嗎?再說陛下與太子在韋氏集團專擅朝政之際,沒日沒夜地為大唐宗廟社稷和自己的身家性命擔憂,對奸臣切齒痛恨,現在幸虧剷除了奸黨,卻不能改變他們當初的所作所為,臣擔心會重新出現對陛下切齒痛恨的人。如果這樣的話,陛下當初又為什麼要痛恨群凶並將他們誅殺殆盡呢!當初中宗皇帝喜愛悖逆庶人,宗晉卿便為她建造私宅,趙履溫便為她整治園林。在耗盡了國家資財,用盡了民力之後,新建的私宅還沒有來得及居住,修好的園林也沒來得及遊玩,悖逆庶人就被殺死。現在營建道觀,如此追求奢侈豪華,一定不會是陛下和金仙、玉真二位公主的本意,大概是因為有像宗晉卿和趙履溫這樣的奸臣從中推波助瀾,陛下對此不可不多加留意。如果陛下不能中止這項工程的營建,臣擔心百姓的怨恨之心,不會比中宗時期減少。現在每個人都明白必將造成巨大的禍患,卻沒有一個人敢於直言規諫,是因為擔心一旦說出來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像韋月將、燕欽融這樣的忠臣義士,被先朝誅殺,陛下給予他們很高的獎賞,難道不是因為陛下深知直言進諫有利於國家嗎!臣今天所說的,也像先朝的直言一樣,希望陛下能夠體察到這一點。”唐睿宗雖然未能採納他的建議,卻也對他的懇切直率大加讚賞。
(28)御史中丞和逢堯攝鴻臚卿,使於突厥,說默啜曰:“處密、堅昆聞可汗結婚於唐,皆當歸附。可汗何不襲唐冠帶,使諸胡知之,豈不美哉!”默啜許諾,明日,頭、衣紫衫,南向再拜,稱臣,遣其子楊我支及國相隨逢堯入朝,十一月,戊寅,至京師。逢堯以奉使功,遷戶部侍郎
(28)御史中丞和逢堯代理鴻臚卿職務,出使突厥,勸說默啜道:“處密、堅昆等部落聽說可汗與大唐公主結婚的訊息後,都會率眾歸附的。可汗為什麼不穿戴大唐的服飾,讓各部落的人都知道這件事,這樣不是很好嗎!”默啜表示同意這樣做。第二天,默啜頭戴頭,身穿紫色朝服,面向南方拜了兩拜,向大唐皇帝稱臣,並派遣他的兒子楊我支及國相跟著和逢堯一道入朝,十一月,戊寅(初八),一行人抵達京師。和逢堯因奉命出使有功,被唐睿宗任命為戶部侍郎
(29)壬辰,令天下百姓二十五入軍,五十五免。
(29)壬辰(二十二日),唐睿宗下令天下百姓自二十五歲起須服兵役,五十五歲以上者免除兵役。
(30)十二月,癸卯,以興昔亡可汗阿史那獻為招尉十姓使。
(30)十二月,癸卯(初三),唐睿宗任命興昔亡可汗阿史那獻為招慰十姓使。
(31)上召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問以陰陽數術,對曰:“道者,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安肯勞心以學術數乎!”上曰:“理身無為則高矣,如理國何?”對曰:“國猶身也,順物自然而心無所私,則天下理矣。”上嘆曰:“廣成之言,無以過也。”承禎固請還山,上許之。
(31)唐睿宗召見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向他請教關於陰陽術數的學問,司馬承禎回答說:“所謂‘道’,應當是損之又損,以至於達到無為的境界,我怎么肯耗費心力去研究陰陽術數的學問呢!”唐睿宗又問道:“對於修身養性來說,無為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麼呢?”司馬承禎回答說:“治理國家與修身養性道理一樣,只要能夠做到順乎世間萬物發展的自然之理,內心之中沒有任何私心雜念,那么國家就可以趨於大治。”唐睿宗感慨地說:“廣成子所說的話,沒有人可以超過。”司馬承禎堅決請求返回天台山,唐睿宗同意了他的要求。
尚書左丞盧藏用指終南山謂承禎曰:“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天台!”承禎曰:“以愚觀之,此乃仕宦之捷徑耳!”藏用嘗隱終南,則天時征為左拾遺,故承禎言之。
尚書左丞盧藏用用手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道:“這裡面就有很多出家隱居的好地方,您何必一定要回到天台山呢!”司馬承禎回答說:“在我看來,這終南山不過是入世作官的捷徑罷了!”由於盧藏用曾在終南山隱居,武則天時期被徵辟為左拾遺,所以司馬承禎這樣回答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