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留客

山行留客

《山行留客》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的詩作。此詩通過對春山美景的整體描繪和對客人慾離去想法的否定及勸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好景色的喜愛之情與希望同友人共賞美景的願望,並蘊含著要欣賞最美景致就不能淺嘗輒止的哲理。篇幅雖短,卻景、情、理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全詩語言質樸,虛實相間,跌宕自如,詞淺意深,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山行留客
  • 作品別名:山中留客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張旭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山行留客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山行留客》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山行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暉:春光。
⑶莫:不要。輕陰:陰雲。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⑷縱使:縱然,即使。
⑸云:指霧氣、煙靄。

白話譯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氣象萬千。何必初見陰雲,就要匆匆回家?就算天氣晴朗,沒有一絲雨意,走入雲山深處,也會沾濕衣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於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
首句“山光物態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鬥豔,呈現著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全詩正面描寫山景只有這一句詩。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春山的整個面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
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遊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遊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並非不戀山景的心靈信息。次句與首句緊密相關。由於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
最後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採取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筆法,進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濕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了一個晴天遊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雲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濕的。這也就是說,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樂趣,那么,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兩句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還表現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複雜的,不應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於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遊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名家點評

唐汝詢:響調未嘗不佳。(《唐詩解》)
譚元春:極有趣諳練語。(《唐詩歸》)
黃生:“入雲深處亦沾衣”,非熟識游趣者不能道。(《唐詩摘鈔》)
焦袁熹:“縱使晴明無雨色”,不工死句。(《此木軒論詩彙編》)
吳煊、胡棠:巧穩可誦(“縱使晴明”句下)。《唐賢三昧集箋注》
王士禛:清詞妙意,令人低徊不止。(《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劉宏煦:恐客未諳山中事,誤認將雨也。“留”字意雅甚。身在雲中,不見雲也,濕氣濛濛而已,結語信然。(《唐詩真趣編》)
俞陛雲:凡游名山,每遇雲起,咫尺外不辨途徑,襟袖盡濕,知此詩寫山景甚確。(《詩境淺說續編》)
劉永濟:此詩末句,最能寫出深山雲霧溟濛景色。(《唐人絕句精華》)

作者簡介

張旭,唐代書法家、詩人。字伯高,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公元711年前後在世。曾為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書,精通楷法,草書最為知名,相傳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世呼為“張顛”。其詩存世六首,均為寫景色絕句,以意境幽深、構思精巧見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