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位於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間(西經5度36分,北緯35度57分),長58千米;最窄處在西班牙馬羅基角和摩洛哥西雷斯角之間,寬僅14千米。“直布羅陀”為英文譯名。

基本介紹

概況簡介,地理位置,洋流,氣候特徵,夏季,冬季,春秋季,戰略地位,咽喉,生命線,航運作用,軍事作用,歷史事件,

概況簡介

直布羅陀一名源於阿拉伯語,意為“直布爾·塔里克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得名於東北側的直布羅陀港。8世紀初,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對外發動了阿拉伯歷史上空前的大征服運動,穆薩·伊本·努塞爾統率阿拉伯軍隊入侵北非,一直打到今摩洛哥西海岸,占領了重要港口丹吉爾,並任命其部將塔里克·伊本·齊亞德(Tarikibnziyad)為丹吉爾總督。711年,齊亞德奉努塞爾之命,率7000精兵橫渡海峽,在7月19日強行登入,站在如今的直布羅陀巨岩上指揮作戰,擊潰了10萬西班牙守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典範。隨後齊亞德下令在登入處修建一座城堡。為紀念這次渡海作戰的勝利,城堡命名為“直布爾·塔里克”,在阿拉伯語中,就是“塔里克山”的意思,海峽因此被稱為“直布爾·塔里克海峽”,英文譯名為“直布羅陀”。

地理位置

直布羅陀海峽西端,在北部的特拉法加爾(Trafalgar)角與南部的斯帕特爾(Spartel)角之間,寬43千米;海峽東端,在北部的直布羅陀岩赫丘利斯柱與南部的休達(西班牙在摩洛哥的飛
地)正東的阿科(Acho)山之間,寬23千米。海峽是北非阿特拉斯山與西班牙高原之間所形成的弧狀構造帶的一個缺口,平均深度365米。海峽風向多為東風或西風,從北方進入西地中海的淺冷氣團,往往成為低層高速東風穿過,當地稱為累凡特(levanter)風。從大西洋有流速為2節的表面洋流向東經過海峽流入地中海,其流量大於在深約122米向西流動的較重、較冷的較鹹的洋流,因此海峽的存在使地中海避免成為一個萎縮的鹽湖。赫丘利斯柱是古代世界西端的象徵。由於海峽具有重大的戰略和經濟價值,早期為大西洋航海家所利用,至今仍然是經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和西亞的重要導航路。
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位於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間。是連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門戶,全長約90千米。該峽最窄處僅13千米,其西面入峽處最寬,達43千米;最淺處水深301米,最深處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約375米;自大西洋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地中海的海流速為每小時4千米。早年它就被大西洋航海家們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探險船隊曾頻繁地通過這裡而到達大西洋。今日的直布羅陀海峽仍是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西亞的重要航道。

洋流

直布羅陀海峽是連線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狹窄水道,由於地中海地區為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因此,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再加上流入地中海的河流較少,地中海海水的鹽度比大西洋高,密度大,但地中海海面低,因此,在直布羅陀海峽形成了密度流,在水面以下至400米海水向東流,400米以下海水向西流,這就形成了密度流。
洋流流向洋流流向
在二戰時期,德國潛水艇就曾利用洋流躲避盟軍設在直布羅陀海峽的雷達監測,多次進出地中海,使英法聯軍的海軍遭受巨大的損失。
德國的潛水艇在潛出地中海時,關閉發動機,降至海面以下比較深的地區,順著洋流流出地中海到大西洋,而在回來的時候,又將潛水艇升到比較淺的地區,關閉發動機,順著表層洋流再流回到地中海。這樣就躲避了盟軍的偵察。
這就說明,一旦自然規律被人們發現並利用,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輪船在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若向東進入地中海,就會順水而船速加快;但若向西航行,就會因逆水而速度減慢。

氣候特徵

夏季

直布羅陀海峽和附近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乾熱少雨,蒸發旺盛。

冬季

西風帶控制,多氣旋活動,溫和多雨。

春秋季

風暴。在春季,由於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面溫差和上空的暖濕氣流匯聚後會產生大霧天氣,籠罩了整個海峽,能見度很低,對船舶航行威脅極大。

戰略地位

咽喉

直布羅陀海峽(Estrecho de Gibraltar)是連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門戶。位於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最南部和非洲西北角之間,北岸為英國的直布羅陀南岸為摩洛哥。全長約90千米。兩岸山勢雄偉,景色優美。沿岸有直布羅陀、阿耳赫西拉斯和休達等港口。
直布羅陀海峽全長僅58千米,海峽西寬東窄,最窄處的西班牙的馬羅基羅和摩洛哥的西雷斯角之間僅13千米,海峽東端介於直布羅陀市和阿爾霍山之間;中段介於馬基羅和錫雷斯之間,寬22千米;其西面入峽處最寬,介於特拉法爾加角和斯帕特爾之間,寬43千米。東深西淺,最淺處水深301米,最深處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約375米。

生命線

直布羅陀海峽除了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外,還是地中海的“生命線”。由於地中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這裡海水的含鹽量高,密度大。地中海的年均溫較高,夏季、秋季處於副熱帶高壓控制之下,因此日照強烈,乾熱少雨;而在冬季、春季,海面上刮的是來自大西洋溫暖的西風,氣溫都在攝氏零度以上。另外,地中海四周,除了埃及的尼羅河以外,沒有什麼水流量大的大河有淡水流入地中海。因此,使地中海的含鹽量穩定偏高,它的表層海水年平均鹽度為38‰,東部海區更高達39.58‰,比全球海水年平均鹽度高出3-4‰。而且在地中海122米的深處,有一股較重、較冷和較鹹的洋流,源源不斷地向西流出地中海。常此下去,地中海不就乾涸了嗎? 不用擔心,我們先來看看地中海的鄰居——大西洋。
大西洋因為年平均氣溫較地中海的年平均氣溫要低,海水的蒸發量小,因此大西洋的年平均鹽度也比地中海的年平均鹽度低,只有35‰。即使是和地中海相同緯度的鄰近的大西洋海區鹽度稍高一些,也只有36‰,這樣就形成了地中海和大西洋兩個以直布羅陀海峽溝通的海域,年平均鹽度高低的不平衡局面。海水密度的大小取決於海水的溫度和鹽度,而更主要取決於鹽度。鹽度越大,密度越高,因此地中海海水密度大於大西洋海水密度。
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在海表面兩者所受壓力相同,都是一個大氣壓。由於海水的壓力和海水密度成正比,這樣,在同一深度,地中海的水壓要大於大西洋的水壓,而且深度越深,兩者的壓力差越大。有了壓力的差異,海水便產生運動。壓力差越大,運動越劇烈。海峽的海流便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水(200米以上)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下層水(200米以下)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這樣地中海底部的海水便經由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底部,從而使大西洋海水被抬升高。在大西洋表層,被抬高的海平面,海水因壓力作用而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地中海,由於海峽西端水淺、海底有橫檻,減小了地中海海水流入大西洋的水量,以致從大西洋通過海峽流入地中海的水量大於從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的水量。
海峽風光海峽風光
另外,除了壓力,氣候也是一個方面。直布羅陀海峽風向多為東風或西風。累凡特風帶動大西洋表層洋流(含有鹽度較低的海水)向東經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而且這股洋流的流量也大於地中海122米深處的西向洋流(含有較鹹和較重的海水)。這就保證了地中海水量的穩定。
而且,這一現象使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的流向卻是永遠從西向東流,所以輪船從大西洋駛往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永遠是順水航行。同樣,潛水艇從地中海海底進入大西洋也是順水。早年這一現象就被大西洋航海家們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探險船隊曾頻繁地通過這裡而到達大西洋。
直布羅陀海峽除了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外,還是地中海的“生命源泉”。原來在地中海122米的深處,有一股較重、較冷和較鹹的洋流,源源不斷地向西流出地中海。讀到這裡也許你會問,常此下去,地中海不就會變乾枯了嗎?的確如此。然而大自然自有大自然的規律,地中海是不會幹枯的。直布羅陀海峽為地中海源源不斷補充著海水。原來海峽風向多為東風或西風,從北方進入西地中海的冷氣團在這裡以低層高速的東風穿過,當地人稱之為累凡特風。累凡特風帶動大西洋表層洋流向東經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而且這股洋流的流量還大於地中海122米深處的西向洋流。因此,直布羅陀海峽的存在使地中海避免成為一個萎縮的鹽國,其功績實在不小。
因東西部密度差異,自大西洋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地中海的海流速度為每小時4千米。直布羅陀海峽潮流湍急,如果碰上頂流,船速將下降4-5節並不感到意外。在4-5月的季節中,由於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面溫差和上空的暖濕氣流匯聚後會產生大片的霧區,籠罩了整個直布羅陀海峽,可以說站在駕駛台側翼近距離的兩人如同黑夜一樣達到“伸手不見五指”的程度,這樣的霧天,對於航行的船舶來講無疑是可怕的。
進入西歐的第二條通道
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是,現代人最早起源於非洲,大約於13萬年前走出非洲,擴散到亞洲和歐洲,取代了當地的原住民。這就是人類起源的“夏娃學說”。通過對東亞人群Y染色體單倍型的類型及頻率分布規律的調查,結果也發現東亞人群中無一例外地帶有非洲人的遺傳基因和標誌,這也為“非洲起源說”提供了強有力的遺傳學證據。
多年來,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類的祖先是通過高加索山脈進入亞歐大陸,並逐漸向西歐遷移。但是西班牙古生物學者若塞普·吉貝特博士卻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還有一部分原始人類是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後直接進入西歐地區的。吉貝特堅持認為原始人類是直接從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歐的,他的理由是大約180萬年前,當時的海平面很低,非洲和歐洲兩塊大陸之間的距離只有不到幾千米,原始人類完全有可能跨越直布羅陀海峽。此前,在西班牙奧爾塞的考古發現以及對地質沉降物的調查也顯示,200萬年前的西班牙氣候溫和,草原遼闊,水源充足,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十分有利於原始人類生存。
為了找到具有說服力的證據,考古人員正在西班牙南部地區進行大量的發掘工作,以便對這個論斷進行驗證。在當地出土的原始石器工具也顯示出了當時的原始人類使用動物骨骼和石頭製作勞動工具的技巧和水平,與200萬年前東非地區的原始人類相當。不過由於在土層中沒有熔岩和火山灰,研究人員很難推斷出這些出土石器的確切時間。為此,研究人員只好通過羅盤測量的指數和地層疊壓關係,用計算機進一步推算地層和骨骼的化石年代。
隨後發現的很多新證據進一步驗證了吉貝特博士的推論,考古人員相繼又找到了50多種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化石,考古人員還在相當於30層樓深的地下,發現了東非特有的長著犬牙的老虎、河馬和靈長類動物的化石。吉貝特解釋說,大約180萬或160萬年前,這個山洞是敞開的,因此洞中有豐富的沉積物。
儘管大部分研究人員還是很難相信,非洲大陸的原始人類是從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歐的,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已經讓人無法忽視吉貝特博士的觀點,吉貝特也正在為尋求更多的證據而努力,他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儘早為人們所接受。為了爭取更多的支持,吉貝特向公眾開放了考古發掘地,以便讓人們可以更直觀、更清楚地了解他的理論。但吉貝特也承認,要拿出原始人類是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亞歐大陸的有力證據,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考古工作。
神秘消失的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一個神秘消失了的大陸成為多少年來人們一直非常熱衷的一個話題。為了找尋這一神秘的傳說文明,很多探險隊、考察隊歷盡艱辛。不久前,英國和法國的一些探險家和科學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把亞特蘭蒂斯曾經存在的位置“鎖定”在直布羅陀海峽。
有關亞特蘭蒂斯的描述,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於公元前350年撰寫的著名哲學著作《對話錄》中,也正是從那裡,人們知道了曾經有過這樣一個高度文明的大陸,可是後來它卻神秘地消失了。雖然有人認為亞特蘭蒂斯僅僅是一個虛幻的傳說,但是很多人始終堅信它曾經存在。
一支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名為“深地中海一號”的考察隊,在法國普羅旺斯大學著名的地理學教授雅克和探險家保羅等的帶領下來到直布羅陀海峽。他們將使用先進的可以潛入水中的光纜,深入水下1000多米進行搜尋,希望能夠找到亞特蘭蒂斯大陸上曾經存在過的寺廟、建築及史前文化,如生產工具和防禦武器等。
海峽風光海峽風光
研究人員之所以將尋找的位置定在直布羅陀海峽,是因為他們此前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考察了1.9萬年前海平面的高度,並繪製了當時的海岸線地圖。雅克教授認為,直布羅陀海峽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的唯一海上通道,如果石器時代的人們能夠穿越這個海峽的話,那時的海平面一定是很低的。大約1.1萬年前,有不少歐洲的原始海員穿越直布羅陀到達了北非,這可以說明當時直布羅陀海峽附近曾經有高于海平面的陸地存在,這個時間與柏拉圖所描述的亞特蘭蒂斯大陸存在的時間正好是一致的。
在《對話錄》中,柏拉圖描述亞特蘭蒂斯說:“地中海西方遙遠的大西洋上,有一個令人驚奇的大陸。它被無數黃金與白銀裝飾著,出產一種閃閃發光的金屬——山銅。它有設備完善的港埠及船隻,還有能夠載人飛翔的物體。它的勢力遠及非洲大陸,但在一次大地震後,它沉落海底,隨之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據稱,當時亞特蘭蒂斯的文明已經十分發達,其社會已經有了明確的階級劃分,人口大約有1200萬;農業的分工也很細緻,適宜的氣候使其可以每年收穫兩次;有了系統的文字;已經開始使用貴金屬和合金;遠洋貿易也繁榮至極。
因此雅克教授等人推斷,亞特蘭蒂斯大陸很有可能就在直布羅陀海峽周圍。但是,由於後來海平面一直在不斷上升,曾經存在的這一神秘大陸最終也被海水淹沒,就像柏拉圖所描述的那樣,“伴隨著猛烈的地震和大洪水,一晝夜之間,亞特蘭蒂斯就此沉入海中了”。亞特蘭蒂斯傳說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
儘管直布羅陀海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難解之謎,但是,今天這裡仍然像過去一樣繁忙地迎送著往返於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船隊。

航運作用

直布羅陀海峽則是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惟一通道,和地中海一起構成了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天然分界線,被譽為西方的“生命線”。由於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的流向永遠從西向東流,所以輪船從大西洋駛往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永遠是順水航行;同樣,潛水艇從地中海海底進入大西洋也是順水,早年這一現象就被大西洋航海家們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探險船隊曾頻繁地通過這裡而到達大西洋,從而完成他們的探險之舉。
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尤其是波斯灣油田得到開發之後,它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成為西歐能源運輸的“生命線”,是大西洋與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太平洋間海上交通重要航線。每天有千百艘船隻通過海峽,每年可達十萬艘,是國際航運中最繁忙的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
21世紀初,直布羅陀海峽已成為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從西、北歐各國到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國家的船隻,一般均經由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這條航路。而從波斯灣運載石油的船隻也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運往西歐和北歐各國。

軍事作用

從軍事角度看,直布羅陀是軍事重鎮,直布羅陀海峽是美國海軍第六艦隊和北約各國海軍進出地中海的要道。西班牙羅塔海軍基地是美國地中海艦隊的根據地,美軍可藉此隨時控制和封鎖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也是俄羅斯黑海艦隊出入大西洋的必經之路

歷史事件

直布羅陀海峽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南端和非洲西北角之間,西起歐洲行拉潔爾加角和非洲斯巴特爾角之間的連線,東至直布羅陀市和阿爾米納角的連線,全長約48海里。海峽西寬東窄,最寬處23海里,最窄處僅6.5海里。“直布羅陀” 一詞源於阿拉伯語,意即“塔里克之山”。公元711年,摩爾人首領塔里克·伊本 ·扎伊德率部跨過海峽,占領了半島,並以他的名字命了名。
直布羅陀海峽
1704年,英國在西班牙持續戰爭中征服了直布羅陀,並在此建立軍事要塞。
1713年簽訂的烏得勒支條約中宣布將直布羅陀永遠割讓予英國。英國占領直布羅陀後,在這裡建立了軍事要塞,控制著海峽交通。兩次世界大戰中,這裡都是英國的重要海軍基地。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為加強防禦工事,僅地下隧道就修了16千米。西班牙一直未放棄對直布羅陀的領土主權要求。戰後多年來,直布羅陀的人民一直希望繼續接受英國統治,並在多次公投中以絕對多票支持英國的統治。聯合國於方案2231 號決議(XXI)及2353 號決議(XXII)中要求英國及西班牙就直布羅陀問題達成協定,以結束殖民狀態。西班牙政府宣稱聯合國的解決方案凌駕於烏得勒支條約之上,因此做出了收回領土的要求,但英國方面不予理會。除統治權問題外,疆界劃分亦令兩國爭議不斷。
1959年,西班牙要求聯合國敦促英國歸還直布羅陀主權。英國表示,直布羅陀是它的非自治領土。
1964年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要求英西兩國會談,以達成一個通過談判的解決辦法。1967年9月,英國在直布羅陀舉行公民投票,結果,多數公民贊成直布羅陀繼續歸屬英國。
衛星視角衛星視角
1969年,直布羅陀公布了自治憲法。
1976年聯合國大會再次敦促兩國政府進行談判。1985年2月,西班牙完全撤除了對直布羅陀的封鎖,英西兩國開始討論包括直布羅陀主權在內的有關問題。英國和西班牙圍繞直布羅陀的主權、對直布羅陀海峽附近海域的控制權,迄今一直爭執不下。直布羅陀是軍事重鎮,直布羅陀海峽則是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惟一通道,被譽為西方的“生命線 ”。尤其是在19世紀蘇伊士運河通航後,直布羅陀海峽更成為大西洋與印度洋、太平洋之間海運的捷徑。
歸屬問題
直布羅陀海峽是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唯一通道,也是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咽喉,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西班牙政府對這塊原來全屬於自己領地的地方,卻鑲嵌了一塊別國版圖的領土耿耿於懷,感覺好像在自己的身上插了一根針頭,心中有說不出的隱痛。做了近一個多世紀的夢都想回歸到自己的版圖內,可是,直到現在西班牙政府無可奈何英國人在這個山頭上傲慢地俯視著自己,眼睜睜看著英國政府的軍艦在直布羅陀游弋分享著直布羅陀的權益。這是一段很久的歷史問題了,西班牙人早已開始了和英國政府的談判,可是一直未有結果。
當下勢力平衡沒有被打破,基於雙方共同的利益,西班牙和英國共同扼守直布羅陀海峽,也給這個海峽帶來了寧靜。海峽南面的非洲摩洛哥王國對直布羅陀海峽也由於自己的軍事實力而沒有過多關注它的安寧和風波,所以從歐洲駛往地中海的船舶,或者從亞洲借道蘇伊士運河和地中海去往歐洲的船舶都在這裡安全地出入,西班牙政府的海事部門維持著這裡的交通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