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3年

公元683年

公元683年,中國紀年,癸未年(羊年),唐永淳二年,弘道元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683年
  • 外文名:683 AD
  • 農曆癸未
  • 生肖:(羊年
  • 年號:唐永淳二年
年表,大事,出生,逝世,

年表

東突厥攻定、媯等州  東突厥骨咄祿重建汗國之後,永淳二年(六八三)二月十二日,率兵擾定州(今河北定縣),刺史霍王元軌擊退之。十七日,擾媯州(今河北涿鹿西南)。三月二日,圍單于都護府(今山西和林格爾北),殺司馬張行師。唐遣勝州都督王立本、夏州都督李崇義率兵分道救之。五月十八日,又攻蔚州(今山西靈丘),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率兵擊之,兵敗被俘。六月,掠嵐州(今山西嵐縣北),偏將楊玄基擊走之。十一月十五日,唐以右武衛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討伐突厥。明年七月,骨咄祿又擾朔州(今山西朔縣)。  議廢豐州  永淳二年(六八三),豐州都督兵敗被東突厥俘獲,唐廷議廢豐州(今內蒙古五原以南),徙豐州民於靈、夏二州。豐州都督司馬唐休璟上言:豐州居地衝要,以黃河天險為固,秦漢以來,列為郡縣,土宜耕牧。今棄之,則使東突厥占有河濱之地,靈、夏等州成為邊境,人將不安其業,於國不利。又舉隋末徙豐州民於寧、慶二州,致使突厥得以深入侵擾之鑑,其議乃止。  薛仁貴卒  永淳二年(六八三)二月二十一日,薛仁貴卒,年七十。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少貧賤,貞觀中(六四五)應募征高麗,至安地,斬高麗將,懸其頭於馬鞍,解郎將劉君昂之圍,遂知名。唐師二十五萬攻安市城,仁貴欲立奇功,著白色服,衝鋒在前,太宗見而賞之,授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令北門長上。軍還,太宗謂喜得驍雄,擢為右領軍郎將。顯慶二年(六五七),從蘇定方討伐突厥賀魯,獻計歸所俘突厥泥熟家口,使泥熟等隨軍擊賀魯。五年,破契丹於黑山,擒其王阿卜固,及諸首領。以功封河東縣男、左武衛將軍。同年為鐵勒道行軍副總管,伐突厥九姓,擒葉護三兄弟,九姓自此衰落,不復為邊患。乾封元年(六六六)隨李勣攻滅高麗,率兵留守平壤,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檢校安東都護。鹹亨元年(六七0),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擊吐蕃,副將郭待封違令,大軍敗於大非川,由是免官。後起為雞林道總管,平高麗之叛。上元中(六七四至六七六),因事謫徙象州,遇赦而歸。開耀元年(六八二),高宗思其功,起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率兵擊突厥阿史德元珍於雲州,大勝。  崔知溫卒  知溫字禮仁,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初為左千牛,麟德中(六六四至六六五)轉靈州都督府司馬。靈州界內有渾,斛薛部落萬餘帳,數侵居民。百姓廢農業,習騎射以備。知溫上表請徙渾、斛薛於河北,凡十五報乃準。自此,百姓始得農耕。渾、斛薛初不願徙,及徙,河北水草豐盛,皆謝知溫之恩。知溫四遷至蘭州刺史。時有党項羌三萬人來擾,州兵寡,眾大懼,知溫令開城門,羌人以為城內有備,不敢進。將軍權善才率兵來救,大破之。善才欲追餘黨,並坑降者,知溫阻之,由是降者益眾。善才欲分降口與知溫,知溫言己謀為公事,非圖私利,固辭不受。後遷尚書左丞,黃門侍郎,修國史。永隆初(六八0),以秩卑,特詔同門下三品。二年(六八一)七月,遷中書令。永淳二年(六八三)三月二十五日卒,年五十七。  白鐵余起事  永淳十年(六八三)四月,綏州城平縣(今陝西綏德以南)少數族步落稽人白鐵余率眾起事。初,鐵余私埋銅佛於地中,待其上長草,謂鄉人曰己於此處數見佛光,擇日集眾掘之,得銅佛。又言見聖佛者百疾皆愈,由是數年間獲眾多信徒及錢帛,遂據城平縣反。鐵余自稱光明聖皇帝,置百官,率眾攻打綏德、大斌二縣,殺官吏,焚村落。唐遣右武衛將軍程務挺夏州都督王方翼率軍鎮壓,二十七日,拔其城,俘鐵余,平之。  改元弘道  永淳二年(六八三)十二月四日,改元弘道,大赦天下,版授百歲、九十歲、八十歲老人下州刺史、郡君、上州司馬、縣君、縣令不等。又加內外官之階。高宗欲親上則天門樓宣赦,然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於殿前宣之。  令諸州置道土觀  永淳二年(六八三)十二月四日,詔諸州置道士觀,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觀各度道士七人。  唐高宗李治卒  弘道元年(六八三)十二月四日,高宗李治卒於貞觀殿,終年五十六。在位二十五年,東滅百濟、高麗,西滅突厥賀魯,國家版圖擴至最大。在國內則推行均田制及墾荒,國家編戶數字上升。又發展科舉制,選用有才能較低級官吏任宰相。修訂律令格式,撰成《唐律疏議》。顯慶末年(六六一),因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遂令武后參政,形成“二聖”格局,實際軍政大權歸於武后。及卒,武后得以臨朝稱制。  中宗李顯即位  弘道元年(六八三)十二月四日高宗卒,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尊武后為皇太后,政事均決於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  遷政事堂於中書省  弘道元年(六八三)十二月二十一日,裴炎為中書令,遷政事堂於中書省。初,政事堂置於門下省,門下省處中書、尚書兩省之間,乃詔令文書下達上呈的中轉站,政事堂置於此,便於三省首長(宰相)集中辦事,體現三省制的平衡。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剛死,武后開始擅權,其時三省六首長,尚書省僅左僕射劉仁軌在位,仁軌年八十二,不能問政事;門下省僅劉景先守侍中(即見習侍中),景先原為裴炎下屬,不敢與炎爭權,炎任中書令,既主管政事堂公務,又同時兼管本省事務,為方便工作,遂遷政事堂至中書省。此遷實際上是三省制破壞的表現,中書令在與侍中的較量中占了優勢,由此確立了中書省在三省中暫時的主導地位。
十二月——唐中宗繼位。

大事

(1)春,正月,甲午朔,上行幸奉天宮。
(1)春季,正月,甲午朔(疑誤),高宗來到奉天宮。
(2)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軌擊卻之。乙亥,復寇媯州。三月,庚寅,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圍單于都護府,執司馬張行師,殺之。遣勝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義將兵分道救之。
(2)二月,庚午(十二日),突厥侵犯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軌把他們擊退。乙亥(十七日),又侵犯媯州。三月,庚寅(初二),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包圍單于都護府,抓獲司馬張行師並把他殺死。唐朝派遣勝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義領兵分道前去救援。
(3)太子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李義琰改葬父母,使其舅氏遷舊墓;上聞之,怒曰:“義琰倚勢,乃陵其舅家,不可復知政事!”義琰聞之,不自安,以足疾乞骸骨,庚子,以義琰為銀青光祿大夫,致仕。
(3)太子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李義琰改葬父母,讓他舅舅家遷移舊墳;高宗聽說後,大怒說:“李義琰依仗權勢,欺負他舅舅家,不可以再掌管政事!”李義琰聽到後,內心很不安,以足疾為理由請求退休,庚子(十二日),任命李義琰為銀青光祿大夫,準許他退休。
(4)癸丑,守中書令崔知溫薨。
(4)癸丑(二十五日),守中書令崔知溫去世。
(5)夏,四月,己未,車駕還東都。
(5)夏季,四月,己未(初二),高宗返回東都洛陽。
(6)綏州步落稽白鐵余,埋銅佛於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紿其鄉人曰:“吾於此數見佛光。”擇日集眾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見聖佛者,百疾皆愈。”遠近赴之。鐵余以雜色囊盛之數十重,得厚施,乃去一囊。數年間,歸信者眾,遂謀作亂。據城平縣,自稱光明聖皇帝,置百官,進攻綏德、大斌二縣,殺官吏,焚民居。遣右武衛將軍程務挺與夏州都督王方翼討之,甲申,攻拔其城,擒鐵余,餘黨悉平。
(6)綏州步落稽白鐵余,埋銅佛在地下,時間長了,上面長了草,他欺騙同鄉人說:“我在這裡幾次看見佛光。”於是揀日子聚集眾人挖地,果然得到銅佛,他於是說:“得見聖佛的人,百病都會好。”遠近各處的人都聞迅而來。白鐵余用幾十層不同顏色的口袋將銅佛盛起來,得到優厚的施捨,才去掉一層口袋。數年之間,歸附他的信徒很多,於是陰謀作亂。他占據城平縣,自稱光明聖皇帝,設定各種官職,進攻綏德、大斌二縣,殺死官吏,焚燒民房。朝廷派遣右武衛將軍程務挺與夏州都督王方翼討伐他們。甲申(二十七日),攻下他們占領的城邑,擒獲白鐵余,餘黨全部平定。
(7)五月,庚寅,上幸芳桂宮,至合璧宮,遇大雨而還。
(7)五月,庚寅(初三),高宗前往芳桂宮,走到合璧宮,遇大雨而返回。
(8)乙巳,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寇蔚州,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將兵邀之於朝那山北,兵敗,為虜所擒。朝議欲廢豐州,遷其百姓於靈、夏。豐州司馬唐休上言,以為:“豐州阻河為固,居賊衝要,自秦、漢已來,列為郡縣;土宜耕牧。隋季喪亂,遷百姓於寧、慶二州,致胡虜深侵,以靈、夏為邊境;貞觀之末,募人實之,西北始安。今廢之則河濱之地復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不安業,非國家之利也!”乃止。
(8)乙巳(十八日),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侵擾唐朝蔚州,殺死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領兵在朝那山北截擊而失敗,被突厥人俘虜。朝廷商議想廢除豐州,將豐州百姓遷移到靈、夏二州。豐州司馬唐休進言認為:“豐州依仗黃河為屏障,處於敵人的要害地帶,自秦、漢以來,都設定郡縣;土地適宜於耕种放牧。隋朝末年禍亂,將當地百姓遷移到寧、慶二州,致使胡寇深入,以靈、夏二州為邊境;貞觀末年,招募人民充實豐州,西北才獲得安寧。現在如果廢除它則黃河邊上的土地將再次為胡寇所有,靈、夏等州人民不能安居樂業,這對國家不利。”於是廢除豐州的事情沒有實行。
(9)六月,突厥別部寇掠嵐州,偏將楊玄基擊走之。
(9)六月,突厥別部侵掠唐朝嵐州,偏將楊玄基將他們擊退。
(10)秋,七月,己丑,立皇孫重福為唐昌王。
(10)秋季,七月,己丑(初四),唐朝封皇孫李重福為唐昌王。
(11)庚辰,詔以今年十月有事於嵩山;尋以上不豫,改用來年正月。
(11)庚辰(疑誤),高宗下詔,定於今年十月封嵩山;不久因他有病,又改為明年正月。
(12)甲辰,徒相王輪為豫王,更名旦。
(12)甲辰(十九日),唐朝改封相王李輪為豫王,改名李旦
(13)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病喑,乞骸骨,許之。
(13)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患啞病,請求退休,獲得批准。
(14)八月,己丑,以將封嵩山,召太子赴東都;留唐昌王重福守京師,以劉仁軌為之副。冬,十月,己卯,太子至東都。
(14)八月,己丑(疑誤),高宗因將封嵩山,召太子赴東都洛陽;留唐昌王李重福守京師,以劉仁軌為他的副手。冬季,十月,己卯(二十六日),太子來到東都洛陽。
(15)癸亥,車駕幸奉天宮。
(15)癸亥(初十),高宗到奉天宮。
(16)十一月,丙戌,詔罷來年封嵩山,上疾甚故也。上苦頭重,不能視,召侍醫秦鳴鶴診之,鳴鶴請刺頭出血,可愈。天后在簾中,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斬也,乃欲於天子頭刺血!”鳴鶴叩頭請命。上曰:“但刺之,未必不佳。”乃刺百會、腦戶二穴。上曰:“吾目似明矣。”後舉手加額曰:“天賜也!”自負彩百匹以賜鳴鶴。
(16)十一月,丙戌(初三),唐高宗下詔停止明年封嵩山,因為他病重的緣故。高宗苦於頭重,不能看東西,召侍醫秦鳴鶴診視。秦鳴鶴請求用針刺頭使它出血,可以痊癒。天后武則天在簾中,她不希望唐高宗的病治好,大怒說:“此人可以斬首!竟想在天子頭上刺出血。”秦鳴鶴叩頭請求保全生命。唐高宗說:“只管刺,不見得一定不好。”於是用針刺百會、腦戶兩個穴位。高宗說:“我眼睛似乎看得見了。”天后武則天把手舉在額上說:“這是上天的賜予!”親自背負彩緞百匹賜給秦鳴鶴
(17)戊戌,以右武衛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招討阿史那骨篤祿等。
(17)戊戌(十五日),唐朝任命右武衛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招撫討伐阿史那骨篤祿等。
(18)詔太子監國,以裴炎劉景先郭正一同東宮平章事。
(18)高宗下詔令太子監理國事,任命裴炎劉景先郭正一為同東宮平章事。
(19)上自奉天宮疾甚,宰相皆不得見。丁未,還東都,百官見於天津橋南。
(19)高宗自從在奉天宮病重,連宰相都不得進見。丁未(二十四日),回東都洛陽,百官朝見於天津橋南。
(20)十二月,丁巳,改元,赦天下。上欲御則天門樓宣赦,氣逆不能乘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之。是夜,召裴炎入,受遺詔輔政,上崩於貞觀殿。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廢萬泉、芳桂、奉天等宮。
(20)十二月,丁巳(初四),唐朝更改年號,大赦天下。高宗想上則天門樓宣布赦令,因氣喘不能乘馬,便召集百姓到殿前宣布赦令。這天夜裡,高宗召裴炎入宮,接受遺詔,輔佐朝政。高宗在貞觀殿駕崩。他在遺詔中命令太子在他靈柩前即帝位,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的,兼請天后處置。廢除萬泉、芳桂、奉天等宮。
庚申,裴炎奏太子未即位,未應宣敕,有要速處分,望宣天后令於中書、門下施行。甲子,中宗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政事鹹取決焉。太后以澤州刺史韓王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為變,並加三公等官以慰其心。
庚申(初七),裴炎上奏說太子尚未即帝位,不宜由他直接發布詔令,有急需處理的重要事情,希望發布天后的命令由中書省、門下省施行。甲子(十一日),唐中宗即皇帝位,尊天后武則天皇太后,政事全取決於她。太后因澤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等地位尊貴,威望很高,恐怕他們發動變亂,便都給他們加三公等官銜以安定他們的情緒。
(21)甲戌,以劉仁軌為左僕射,裴炎中書令;戊寅,以劉景先侍中
(21)甲戌(二十一日),唐朝任命劉仁軌為左僕射,裴炎中書令;戊寅(二十五日),任命劉景先侍中
故事,宰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故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為僕射,魏徵太子太師,皆知門下省事。及裴炎遷中書令,始遷政事堂於中書省。
依舊例,宰相在門下省議事,稱為政事堂,所以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任僕射,魏徵太子太師,都主管門下省政務。等到裴炎升任中書令,才開始將政事堂遷到中書省。
(22)壬午,遣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分往並·益·荊·揚四大都督府,與府司相知鎮守。
(22)壬午(二十九日),唐朝派遣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分別到並、益、荊、揚四大都督府,與各大都督府負責官員一起主持鎮守事務。
(23)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郭正一為國子祭酒,罷政事。
(23)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郭正一任國子祭酒,免去相職。

出生

僧一行,唐朝和尚,天文學家,佛教密宗創始人(727年去世)。
文武天皇,707年6月25日。

逝世

薛仁貴,唐朝將軍(614年出生)。
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628年出生)。
6月28日——良二世,羅馬教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