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7年

公元547年

公元547年是農曆丁卯年,中國農曆兔年;南朝梁中大同二年,太清元年;高昌章和十七年;東魏武定五年;西魏大統十三年;新羅建元十二年;萬春國天德四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547年
  • 外文名:A.D.547
紀年,年表,大事,

紀年

丁卯年(兔年
西魏大統十三年
高昌章和十七年
新羅建元十二年

年表

武定五年(五四七)春正月初八日,東魏渤海王高歡卒,年五十二。歡性格深沉,人莫能測。制馭軍旅,法令嚴肅。聽斷明察,不易欺犯。擢人授職,重視才能,有虛名而無實者,皆不任用。崇尚儉約,刀劍鞍勒無金玉之飾。少能豪飲,自當大任以來,飲酒不過三爵。知人好士,愛護勛舊;每獲敵國盡節之臣,多不加罪,因此文武樂為之用。既卒,世子澄秘不發喪,唯行台左丞陳元康知之。
侯景叛降西魏
大統十三年(五四七),侯景自念與高澄有隙,心中不安。正月十三日,據河南叛變,先降西魏,西魏潁州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接應景。景誘捕東魏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等。又遣軍士二百人載兵仗暮入西兗州,欲襲取之,刺史邢子才發覺,圍捕,盡獲之。因而傳檄東方各州,好為之備,由是景之叛跡益彰。東魏諸將皆以景之叛變由崔暹,澄不得已,欲殺暹以謝罪於景。陳元康諫道:“今四海雖未清平,但綱紀已定;若因數將在外,為取悅其心,枉殺無辜,廢棄刑典,上豈不有負天神,下何以安撫百姓!晁錯前事之鑑,願公慎之!”澄乃止,遣司空韓軌督諸軍討侯景。二月,西魏以侯景為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侯景又降梁
中大同二年(五四七)二月十三日,侯景又遣其行台郎中丁和使梁,上表言:“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潁、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楊等十三州歸附。惟青、徐數州,僅須短書半簡,即可致之。況且黃河以南皆在臣職權之內,取之易同反掌。若齊、宋一平,再徐圖燕、趙。”梁武帝召群臣議。尚書僕射謝舉等皆言:“去年與魏通好,邊境無事,今納其叛臣,臣以為不宜。”帝道:“雖然如此,但得景則塞北可清,機會難得,不可固執。”原來今年正月十七日,武帝夢見中原牧守皆以其州郡來降,舉朝稱慶。翌晨,見中書舍人朱異,告之,且言:“吾為人少夢,若有夢必實現。”異道:“此乃宇宙統一之先兆。”及丁和至,言景定計恰為正月十七日,帝愈以為神助。但意猶未決,自語云:“我國家有如金甌,無一傷缺,今忽受景之地,難道是良策?倘招致紛壇,後悔何及!”朱異揣摸帝意,答道:“今侯景分魏土之半歸附,如非天啟其心,人贊其謀,何以至此?若拒之不納,恐絕後來之望。願陛下勿疑。”帝乃決定納景。二月十五日,梁拜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台。
梁武帝幸同泰寺捨身,改元太清
中大同二年(五四七)三月三日,武帝幸同泰寺,捨身如大通元年故事,四月十日群臣以一億萬錢贖歸,大赦,改元太清,此系武帝在同泰寺第四次捨身。四次共費奉贖錢四億萬。
侯景兩面求救,終降梁
中大同二年(五四七)二月,侯景既叛東魏,降梁,三月初七日,梁遣司州刺史羊鴉仁等運糧率軍接應侯景。大清元年(547)五月,高澄武衛將軍元柱等數萬眾晝夜兼程追襲侯景,遇景於穎川北,柱等大敗。景以梁羊鴉仁等軍猶未至,乃退保潁川。初八日,東魏韓軌侯景潁川。景懼,割東荊州、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向西魏以求救,丞相泰聞之,加景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開府儀同三司趙貴率兵一萬赴潁川助景。景恐梁帝責己,乃遣中兵參軍柳昕奏帝:“王旅接應未至,死亡交急,遂求援於關中以救目前之危。臣既不安於高氏,豈見容於宇文!但事不得已,本圖為國,望不加罪!”帝報景道:“大夫出境,尚有所專;況且始創奇謀,將建大業,理應適事而行,隨機應變。卿誠心歸本,何假言辭!”六月,東魏韓軌等聞西魏李弼趙貴等將至,四日,引軍還鄴。梁羊鴉仁遣長史鄧鳴率兵至汝水李弼趙貴亦引兵還長安,惟王思政入據潁川。景佯稱拓地,引兵出屯懸瓠(今河南汝南)。景復乞救兵於西魏,丞相泰使同軌防主韋法保及都督賀蘭願德等領兵助之。大行台左丞王悅謂泰道:“侯景之於高歡,始厚鄉黨之情(景與歡均系懷朔鎮人),終定君臣之約,任居上將,位重台司。今歡甫死,景即外叛,知其所圖甚遠,終不為人下。況彼能背德於高氏,豈肯盡節於朝廷!今增其實力,以兵援之。恐貽禍於將來。”泰乃召景入朝。同軌防長史裴寬謂韋法保道:“侯景狡詐,必不肯入關,彼雖示好於公,恐未可信。不若伏兵斬之。”法保深信其言,然不敢圖景,但自加戒備而已。不久,藉口回歸同軌。王思政亦覺景有詐,密召賀蘭願德等還,分布諸軍,占據景七州、十二郡。景知泰已覺其詐,又知梁之可侮;遂辭不入魏,遺宇文泰書道:“吾恥與高澄雁行,安能比肩大弟(大弟指宇文泰)!”泰乃遣行台郎中趙士憲全部召還前後所遣援景之諸軍。景遂決意宋降梁。
梁伐魏戰於寒山,大敗
太清元年(五四七)七月二十五日,梁羊鴉仁入懸瓠城(今河南汝南)。二十九日,詔改懸瓠豫州壽春為南豫州,改合肥為合州。令鴉仁為司、豫二州刺史,鎮守懸瓠;西陽太守羊思達為殷州刺史,鎮守項城。八月初一日,下詔大舉伐東魏。遣南豫州刺史、貞陽侯肖淵明(即蕭明,唐人諱淵,省。梁武帝兄懿子)督諸將,皆少年貴介,不知兵。二十四日,梁武州刺史肖弄璋攻東魏磧泉、呂梁二戍(均在江蘇銅山東南),拔之。九月,武帝命肖淵明於寒山(今彭城南)築泗水堰壩以灌彭城(今江蘇徐州),俟克彭城,乃進軍,與侯景成犄角之勢。十九日,淵明屯軍寒山,距彭城十八里,斷流立堰。侍中羊侃監工築堰,二旬而成。東魏徐州刺史王則拒城固守,侃勸淵明乘水勢大以攻彭城,不從。諸將與淵明議論軍事,淵明不能對,但云“臨時制宜”。東魏大將軍高澄使大都督高岳救彭城,欲以金門郡潘樂為副。陳元康道:“樂不善機變,不如慕榮紹宗;況且乃先王之命。公但能以赤心待此人,景必不足憂。”十一月,以紹宗為東南道行台,與高岳、潘樂同行。初,景聞韓軌來,道:“食豬腸小兒有何能為!”及聞高岳來,道:“兵精人庸。”諸將無不為景所輕視。及聞紹宗來,叩鞍有懼色,道:“誰叫鮮卑兒(指高澄)遣紹宗來!若果真如此,高王(指高歡)定未死邪?”紹宗率眾十萬占據橐駝峴。羊侃勸肖淵明乘其遠來擊之,不從,明晨,又勸出戰,亦不從;侃乃率所領之軍出屯堰上。十三日,紹宗至城下,引步騎萬人首攻潼州刺史郭鳳營,箭下如雨。淵明醉。不能起,命諸將出救,皆不敢出。北兗州刺史胡貴孫謂譙州刺史趙伯超道:“吾等率兵而來,本欲卻敵,今遇敵何為而不戰?”伯超不能對。貴孫獨率麾下與東魏軍戰,斬首二百級。伯超擁眾數千不敢救,謂其部下道:“敵勢甚盛,與戰必敗,不如全軍早歸。”從皆道:“善!”遂遁還。初,侯景常告誡梁人道:“追敗軍不過二里。”紹宗將戰,以梁人輕悍,恐其眾不支,故意謂其將卒道:“我當佯退,銹吳兒使之向前,爾擊其背。”東魏兵實敗走,梁人不用景言,乘勝深入。魏將卒從紹宗之言,爭從後擊之,梁軍大敗,貞陽侯肖淵明及胡貴孫、趙伯超等皆為東魏所虜,失亡士卒數萬人。唯羊侃結陣徐徐還軍。武帝方晝寢,宦者張僧胤稟朱異啟奏,帝大駭,急起升輿至文德殿。異道:“寒山兵敗。”帝聞之,恍然將墜床下。僧胤扶起就坐,乃嘆道:“吾得無復為晉家乎!”,言將如晉之亡於胡族也。
東魏孝靜帝為高歡舉哀
武定五年(五四七)七月初二日,東魏帝為丞相歡舉哀,服緦縗,喪禮依漢霍光故事。贈相國、齊王,備九錫殊禮。初三日,以高澄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勃海王;澄啟辭爵位。初七日,詔準太原公洋攝理軍國。八月二十日,虛葬高歡於漳水之西;密鑿一穴於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納入柩而封之,盡殺群匠。及齊亡,一石匠之子知之,發石穴取金而逃。
高澄幽孝靜帝於含章堂
東魏孝靜帝美容儀,臂力過人,能挾石獅子逾宮牆,射無不中;好文學,從容沉雅。時人以為有孝文風烈,大將軍高澄深忌之。初,高歡自羞有逐君之醜,事靜帝禮甚恭敬,事無大小必報與帝知。可否悉聽旨而後行。每侍宴,則俯伏為帝壽;帝設法會,乘輦行香,歡捧香爐步從,鞠躬屏氣,承望顏色,故諸大臣侍帝莫敢不恭。至澄掌權柄,對帝倨慢無禮,使中書黃門郎崔季舒觀察帝動靜,大小事皆令季舒得知。澄與季舒書信常問:“痴人(指孝靜帝)近來又如何?痴狀見愈否?宜用心察之。”澄曾侍飲酒,舉大觴勸帝道:“臣澄勸陛下飲酒。”帝不勝憤怒道:“自古無不亡之國,朕生又有何益!”澄大怒道:“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擊帝三拳,振衣而出。明日,澄使季舒入慰帝,帝謝,賜季舒絹百匹。帝不堪侮辱,乃詠謝靈運詩道:“韓亡子房奮,秦帝仲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侍講荀濟知帝意,乃與祠部郎中元瑾、長秋卿劉思逸、華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濟北王元徽等密謀誅澄。帝下敕書佯謂濟道:“欲於何日開講?”乃詐於宮中築一土山,於其下開地道通向北城。開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有響聲,告澄。澄帶兵入宮,見帝不拜而坐,問:“陛下因何反?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此必左右妃嬪之輩所為。”於是,欲殺胡夫人及李嬪。帝正色道:“自古唯聞臣反君,不聞君反臣。王自欲反,為何責我!我殺王則社稷安,不殺則滅亡無日,我自身尚不足惜,況於妃嬪!必欲弒君,緩速在王!”澄乃下床叩頭,大哭謝罪。於是酣飲,夜深乃出,過三日,幽禁帝於含章堂。
東魏武定五年(五四七)八月,高澄荀濟。濟字子通,其先潁川人,少年時居江東,博學能文。與梁武帝為布衣之交。知帝有大志,然見帝無意北伐,負氣謂人道:“當於盾鼻上磨墨作檄文。”帝不悅。及武帝即位,有人向帝舉薦濟,帝道:“其人雖有才,然亂俗好反,不可用也。”濟上書諫帝崇信佛法,建塔寺奢費甚多,帝大怒,欲集百官於朝斬之;朱異密告於濟,濟逃奔東魏。澄為中書監時,欲用濟為宮中侍讀,高歡道:“我愛濟之才,欲保全之,故不用濟。濟入宮,必死。”澄固請,乃許之。及事敗,侍中楊遵彥謂濟道:“衰暮之年,何苦至此!”濟道:“壯氣在耳!”因作辨辭道:“自嘆年紀摧頹,功名不立,故欲挾天子,誅權臣耳!”澄欲赦之,親問濟道:“荀公何為反?”濟道:“奉詔誅高澄,何謂反!”獄司以濟老病,以鹿車載至東市,一併焚之。
侯景請梁立元氏一人為魏主
太清元年(五四七)十二月,侯景圍譙城不下,退攻城父,拔之。初九日,遣其行台左丞王偉詣建康勸梁帝道:“鄴中文武合謀(指荀濟、元瑾等謀殺高澄事),召臣共討高澄,事泄,澄幽元善見於金墉,殺諸元六十餘人。河北人士俱念其主,請立元氏一人以從人望,如此,則陛下有繼絕之名,臣景有立功之效,河之南北為聖朝之邾、莒;國之男女,為大梁之臣妾。”武帝以為然,十二日,下詔以太子舍人元貞為鹹陽王,給兵力,使還北主魏,須渡江,許即位。
慕容紹宗敗於侯景
武定五年(五四七)十二月,慕容紹宗引軍擊侯景,景輜重數乾兩,馬數千匹,士卒四萬人,退保渦陽。紹宗士卒十萬,旗甲耀日,鳴鼓長驅而入。景使謂之道:“公為欲送客,為欲定雌雄邪?”紹宗道:“欲與公決勝負。”遂順風布陣。景閉壘,待風止乃出。紹宗道:“侯景多詭計,好乘人之敗。”使防之。景命戰士皆衣短甲,持短刀,入魏陣,只下視,砍人腿馬足,東魏兵大敗。既敗,景乘之,紹宗墜馬,儀同三司劉本生負傷,顯州刺史張遵業為景所擒。紹宗、豐生俱奔回譙城,裨將斛律光、張恃顯責其不善戰,紹宗道:“吾戰多矣,未見如景之難克者。君等不妨一試。”光等披甲將出,紹宗勸戒光:“勿渡渦水。”二人乃屯軍於水北。光輕騎射之。景臨渦水對光道:“爾求功而來,我懼死而去。我,汝父之友(景與斛律金同事爾朱榮高歡),何為射我?汝不渡水至南岸,非慕容紹宗教汝邪?”光無以應。景使其徒田遷射光馬,穿馬胸,光換馬隱於樹後,又射中之,光退入軍中。景擒恃顯,既而舍之,光等逃回譙城,紹宗道:“今日如何?而責我也!”

大事

(1)春,正月朔,日有食之,不盡如鉤。
(1)春季,正月朔(初一),發生日偏食,未被遮盡的太陽象鉤一樣。
(2)壬寅,荊州刺史廬陵威王續卒。以湘東王繹為都督荊·雍等九州諸軍事、荊州刺史。續素貪婪,臨終,有啟遣中錄事參軍謝宣融獻金銀器千餘件,上方知其富,因問宣融曰:“王之金盡此乎?”宣融曰:“此之謂多,安可加也!大王之過如日月之食,欲令陛下知之,故終而不隱。”上意乃解。
(2)壬寅(初四),荊州刺史廬陵威王蕭續去世。梁武帝任命湘東王蕭繹為都督荊、雍等九州諸軍事以及荊州刺史。蕭續平素很貪婪,臨終之時,他給中錄事參軍蕭宣融留下了一封信,獻出一千多件金銀器皿。梁武帝這才知道蕭續如此富有,便問謝宣融:“廬陵威王蕭續的金銀財寶只有這些嗎?”謝宣融回答說:“這些已可以說是非常多了,怎么可以更多呢!大王的過失就象日食月食一樣,是有目共睹的,他想讓陛下您了解這一切,所以最終沒有對您隱瞞。”梁武帝心裡的疙瘩這才解開了。
初,湘東王繹為荊州剌史,有微過,續代之,以狀聞,自此二王不通書問。繹聞其死,入而躍,為之破。
當初,湘東王蕭繹擔任荊州刺史,犯下了一些小過錯,蕭續接替他以後,就把蕭繹的過錯匯報朝廷,從此以後,這兩個藩王就彼此不通書信,互相不往來了。蕭繹聽到蕭續去世的訊息,進門後高興得跳了起來,連鞋都撐破了。
(3)丙午,東魏勃海獻武王歡卒。歡性深密,終日儼然,人不能測,機權之際,變化若神。制馭軍旅,法令嚴肅。聽斷明察,不可欺犯。擢人受任,在於得才,苟其所堪,無問廝養,有虛聲無實者,皆不任用。雅尚儉素,刀劍鞍勒無金玉之飾。少能劇飲,自當大任,不過三爵。知人好士,全護勛舊;每獲敵國盡節之臣,多不之罪。由是文武樂為之用。世子澄秘不發喪,唯行台左丞陳元康知之。
(3)丙午(初八),東魏勃海獻武王高歡去世。高歡性格深沉謹細,一天到晚總是一副很莊嚴的樣子,誰都不能猜測到他內心想些什麼,在掌握機會和權變方面,他能千變萬化,如有神助。在治理、駕馭軍隊方面,又能做到法令嚴格。他聽取和斷決事情,能做到明察秋毫,誰也不敢冒犯、欺騙他。在選拔人才,提升任用官員時,只注重其才能,如果能擔當此任,哪怕是僕人也不管;那些徒有虛名而無實際能力的,都不被任用。高歡平時喜好節儉樸素,所用的刀、劍、馬鞍以及韁繩都沒用金銀玉器裝飾。他年輕時很能飲酒,自從擔當大任之後,飲酒便不超過三杯。他了解下屬,喜歡人才,對有功勳者和老部下都極力保護、成全;每次俘獲到敵國的那些為本國盡忠盡節的大臣,大多不處罰他們。由於這樣,文武百官都樂意被他使用。長子高澄封鎖了高歡去世的訊息,秘而不宣,只有行台左丞陳元康知道。
侯景自念己與高氏有隙,內不自安。辛亥,據河南叛,歸於魏,潁州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應之。景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懷朔暴顯等。遣軍士二百人載仗暮入西兗州,欲襲取之,刺史邢子才覺之,掩捕,盡獲之,因散檄東方諸州,各為之備,由是景不能取。
侯景想到自己與高家有隔閡,心裡感到惴惴不安。辛亥(十三日),侯景依據河南而反叛東魏,歸屬了西魏,潁州刺史司馬世雲帶領全城百姓回響他的行動。侯景引誘並捉住了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懷朔人暴顯等人。他派遣了二百人的軍隊,用戰車載著刀、戟等兵器在黃昏時分進入了西兗州,想用偷襲的方法奪取這個州。西兗州刺史邢子才發覺了,不動聲色先發制人,侯景派出的二百人馬全部被擒,於是邢子才向東方的各個州都散發了檄文,這些州各自都做了準備,因此侯景未能奪取這些地方。
諸將皆以景之叛由崔暹,澄不得已,欲殺暹以謝景。陳元康諫曰:“今雖四海未清,綱紀已定;若以數將在外,苟悅其心,枉殺無辜,虧廢刑典,豈直上負天神,何以下安黎庶!晁錯前事,願公慎之。”澄乃止。遣司空韓軌督諸軍討景。
各位將領都認為侯景之所以反叛是由崔暹引起的,高澄出於不得已,想要崐殺掉崔暹,以此向侯景道歉。陳元康勸諫高澄說:“現在雖然天下還未太平,但國家法紀已經確定。如果因為幾個將領外叛,為了討得他們的歡心,便枉殺無辜、破壞刑典,豈止有負於上蒼神靈,而且又用什麼來安撫黎民百姓呢!漢朝晁錯的事情是前車之鑑,希望大人您慎重處理此事。”高澄聽完這番話,便打消了殺崔暹的念頭。高澄派遣了司空韓軌督率各路軍隊去討伐侯景
(4)辛酉,上祀南郊,大赦;甲子,祀明堂。
(4)辛酉(二十三日),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大赦天下;甲子(二十六日),在明堂祭祀。
(5)三月,魏詔:“自今應宮刑者,直沒官,勿刑。”
(5)三月,西魏朝廷詔令:“從今開始,凡是應該受到宮刑處罰的人,只把犯罪者沒收入官為奴,不再用刑。”
(6)魏以開府儀同三司若干惠司空侯景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6)西魏任命開府儀同三司若干惠司空侯景為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庚辰,景又遣其行台郎中丁和來,上表言:“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來,瑕丘以西,豫、廣、郢、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惟青、徐數州,僅須折簡。且黃河以南,皆臣所職,易同反掌。若齊、宋一平,徐事燕、趙。”上召群臣廷議。尚書僕射謝舉等皆曰:“頃歲與魏通和,邊境無事,今納其叛臣,竊謂非宜。”上曰:“雖然,得景則塞北可清;機會難得,豈宜膠柱!”
庚辰(疑誤),侯景又派遣他的行台郎中丁和前來梁朝,在上表中講道:“我與高澄之間有隔閡,請允許我率領函谷關以東,瑕丘以西,豫州、廣州、郢州、荊州、襄州、兗州南兗州、濟州、東豫州、洛州、陽州、北荊州、北揚州等十三個州來歸附,而青州、徐州等幾個州,我只要隨便寫封信過去就能來歸降。況且黃河以南,都是我管轄的範圍,行動起來易如反掌。倘若青州、徐州一旦平定,就可以隨後慢慢攻取燕、趙之地了。”梁武帝召集大臣們來朝廷商議此事。尚書僕射謝舉等人都說:“近年來,我們與魏友好往來,邊境地區一直平安無事,現在若要收留其叛逆之臣,我們私下都認為不太合適。”梁武帝回答說:“儘管如此,如果得到侯景的話,塞北就可以到手了;機會難得,怎么能膠柱鼓瑟而不知變通呢。”
是歲,正月,乙卯,上夢中原牧守皆以其地來降,興朝稱慶。旦,見中書舍人朱異,告之,且曰:“吾為人少夢,若有夢必實。”異曰:“此乃宇宙混壹之兆也。”乃丁和至,稱景定計以正月乙卯,上愈神上。然意猶未決,嘗獨言:“我國家如金甌,無一傷缺,今忽受景地,詎是事宜?脫致紛紜,悔之何及?”朱異揣知上意,對曰:“聖明御宇,南北歸仰,正以事無機會,未達其心。今侯景分魏土之半以來,自非天誘其衷,人贊其謀,何以至此!若拒而不內,恐絕後來之望。此誠易見,願陛下無疑。”上乃定議納景。
這一年,正月,乙卯(十七日),梁武帝夢見中原地區的牧守們都獻地來投降,舉朝上下一片歡慶。早晨起來,梁武帝遇見中書舍人朱異,便把做夢的事告訴了他,並說:“我這個人很少做夢,如果做了夢,夢中之事就一定會應驗。”朱異忙說:“這是天下要統一的徵兆。”等到丁和前來告訴梁武帝,說侯景定下計策要在正月乙卯(十七日)這天行動,梁武帝就更相信這個夢是天神的意志。但是他的決心還沒有完全定下,曾獨自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國家象金甌一樣,無一傷缺之處,現在忽然要接受侯景送來的土地,這難道是合乎事理的嗎?倘若因此而引起混亂,後悔怎么來得及呢?”朱異揣摩到了梁武帝的心思,便對梁武帝說:“陛下聖明無比,君臨天下,南北方的人都仰慕、歸心於您,只是因為沒有機會奉事您,所以其心意一直沒有實現。現在,侯景把魏的一半土地分割出來歸附您,如果不是天意引導他的心,人們又贊助他的打算,怎么會走到這一步呢!如果拒絕侯景,不收留他,恐怕就會堵絕了隨後準備來歸降的人的希望。這些實在是顯而易見的,希望陛下您不要猶豫。”梁武帝聽完這席話,於是決定接納侯景
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台,承制如鄧禹故事。平西諮議參軍周弘正,善占候,前此謂人曰:“國家數年後當有兵起。”及聞納景,曰:“亂階在此矣!”
壬午(疑誤),梁武帝任命侯景大將軍,封他為河南王,讓他擔任都督崐河南、北諸軍事及大行台之職,並特意授權他可以如後漢的鄧禹那樣秉承皇帝的旨意發號施令。平西諮議參軍周弘正擅長觀察天象變化而預測吉凶,他在侯景投奔梁朝之前曾對人說:“幾年之後國內會有兵戈之亂。”等他聽說梁武帝接納了侯景,便說:“禍亂原因就在這裡了。”
(7)丁亥,上耕藉田。
(7)丁亥(疑誤),梁武帝耕種藉田。
(8)三月,庚子,上幸同泰寺,捨身如大通故事。
(8)三月,庚子(初三),梁武帝臨幸同泰寺,舉行捨身儀式,和大通元年那次一樣。
(9)甲辰,遣司州刺史羊鴉仁督兗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將兵三萬趣懸瓠,運糧食應接侯景
(9)甲辰(初九),梁武帝派司州刺史羊鴉仁督率兗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人,帶領三萬人馬向懸瓠方向靠近,運送糧食以接應侯景
(10)魏大赦。
(10)西魏大赦天下
(11)東魏高澄慮諸州有變,乃自出巡撫。留段韶守晉陽,委以軍事;以丞相功曹趙彥深為大行台都官郎中。使陳元康豫作丞相歡條教數十紙付韶及彥深,在後以次行之。臨發,握彥深手泣曰:“以母、弟相托,幸明此心!”夏,四月,壬申,澄入朝於鄴。東魏主與之宴,澄起舞,識者知其不終。
(11)東魏高澄擔心各州會出現變故,便親自外出巡視各地,安撫下屬。他讓段韶留下守衛晉陽,並委以軍事重任;又讓丞相功曹趙彥深擔任了大行台都官郎中。並讓陳元康把事先寫在幾十張紙上,以丞相高歡的名義發布的命令,交給段韶趙彥深,讓他們在高澄走後按順次去執行。臨出發之前,高澄握住趙彥深的手,哭著對他說:“我把自己的母親、弟弟託付給你了,希望你明白我的心意!”夏季,四月,壬申(初六),高澄到鄴城去朝見。東魏孝靜帝設宴招待他,席間,高澄起身舞蹈,有識之士認為高澄父親剛死就樂而忘哀,不會有好下場。
(12)丙子,群臣奉贖。丁亥,上還宮,大赦,改元,如大通故事。
(12)丙子(初十),梁朝文武百官給佛門捐錢為梁武帝贖身。丁亥(二十一日),梁武帝回到了皇宮,大赦天下,改換年號為“太清”,就象大通年間那次一樣。
(13)甲午,東魏遣兼散騎常侍李系來聘。系,繪之弟也。
(13)甲午(二十八日),東魏派兼散騎常侍李系來梁朝聘問。李系是李繪的弟弟。
(14)五月,丁酉朔,東魏大赦。
(14)五月,丁酉朔(初一),東魏大赦天下。
(15)戊戌,東魏以襄城王旭為太尉。
(15)戊戌(初二),東魏任命襄城王元旭為太尉。
高澄遣武衛將軍元柱等將數萬眾晝夜兼行以襲侯景,遇景於潁川北,柱等大敗。景以羊鴉仁等軍猶未至,乃退保潁川
東魏高澄派遣武衛將軍元柱等人率領幾萬大軍日夜兼程去襲擊侯景,在潁川北面與侯景相遇,結果元柱等人遭到慘敗。侯景因為羊鴉仁等人的軍隊還沒有趕到,於是,便退守潁川。
(16)甲辰,東魏以開府儀同三司庫狄乾太師錄尚書事孫騰為太傅,汾州刺史賀拔仁太保,司徒高隆之錄尚書事司空韓軌為司徒,青州刺史尉景大司馬領軍將軍可朱渾道元為司空,僕射高洋尚書令、領中書監,徐州刺史慕容紹宗為尚書左僕射,高陽王斌為右僕射。戊午,尉景卒。
(16)甲辰(十八日),東魏任命開府儀同三司庫狄乾太師,錄尚書事孫騰為太傅,汾州刺史賀拔仁太保,司徒高隆之為錄尚書事,司空韓軌為司徒,青州刺史尉景大司馬領軍將軍可朱渾道元為司空,僕射高洋尚書令、領中書監,徐州刺史慕容紹宗為尚書左僕射,高陽王元斌為右僕射。戊午(二十二日),尉景去世。
(17)韓軌等圍侯景於潁川。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尚書左僕射于謹曰:“景少習兵,奸詐難測,不如厚其爵位以觀其變,未可遣兵也。”荊州刺史王思政以為:“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即以崐荊州步騎萬餘從魯陽關向陽翟。丞相泰聞之,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將兵一萬赴潁川。
(17)韓軌等人率軍把侯景包圍在潁川。侯景見這種狀況,害怕了,便把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座城割讓給了西魏,用此來賄賂西魏,以便取得其援救。西魏尚書左僕射于謹說:“侯景在少年時就習武練兵,為人奸詐,難以揣測,所以不如封以他高官厚祿,看看他的變化再說,先不要派兵去援救他。”荊州刺史王思政卻認為:“如果不抓住時機進取,後悔就來不及了。”於是便派荊州的一萬多名步兵和騎兵經魯陽關向陽翟進發。西魏丞相宇文泰知道情況之後便封侯景大將軍兼尚書令,並派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率領一萬人馬趕赴潁川去為侯景解圍。
景恐上責之,遣中兵參軍柳昕奉啟於上,以為:“王旅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關中,自救目前。臣既不安於高氏,豈見容於宇文!但螫手解腕,事不得已,本圖為國,願不賜咎!臣獲其力,不容即棄,令以四州之地為餌敵之資,已令宇文遣人入守。自豫州以東,齊海以西,悉臣控壓;見有之地,盡歸聖朝,懸瓠項城、徐州、南兗,事須迎納。願陛下速敕境上,各置重兵,與臣影響,不使差互!”上報之曰:“大夫出境,尚有所專;況始創奇謀,將建大業,理須適事而行,隨方以應。卿誠心有本,何假詞費!”
侯景怕梁武帝責怪他向西魏求援一事,便派中兵參軍柳昕向梁武帝送去一封信,上面說道:“陛下您派出的軍隊還沒有來到,而我這裡生死攸關,情況十分危急,便向關中求援,以便挽救自己所面臨的危機。我既不能安處於高澄手下,又怎么會被宇文泰所容納?但是手遭毒蛇螫咬而連手腕去掉,這是萬不得已之事,本來想著為國,希望您不要怪罪我!我得到了關中的幫助,所以不能馬上就背棄他們,現在我把四個州的地方當做引敵人上鉤的誘餌,已經讓宇文泰派了軍隊進入潁川,幫助我守衛這裡。從豫州以東到齊海以西的地區,都在我的控制範圍之內;我的這些現在實有的土地,都歸於梁朝所有,懸瓠項城、徐州、南兗這些地方,只需要派人去加以接管就可以了。希望陛下您迅速向邊境下發命令,讓他們各置重兵,與我呼應,相互之間不要發生差脫誤會!”梁武帝回答說:“大夫離開國境,還有自做主張的許可權呢,何況你始創奇謀,將建大業,理應根據事情的發展而行事,隨機應變。你一片誠意,心繫朝廷,何須多加解釋呢?”
(18)西魏任命開府儀同三司獨孤信大司馬
(19)六月,戊辰,以鄱陽王范為征北將軍,總督漢北征討諸軍事,擊穰城。
(19)六月,戊辰(初三),西魏委任鄱陽王元范為征北將軍,令他總督漢北征討諸軍事,去進攻穰城。
(20)東魏韓軌等圍潁川,聞魏李弼、趙貴等將至,乙巳,引兵還鄴。侯景欲因會執弼與貴,奪其軍;貴疑之,不往。貴欲誘景入營而執之,弼止之。羊鴉仁遣長史鄧鴻將兵至汝水,弼引兵還長安。王思政入據潁川。景陽稱略地,引兵出屯懸瓠。
(20)東魏的韓軌等人包圍了潁川,得知西魏的李弼、趙貴等人將要領兵到來,乙巳(疑誤),帶領軍隊撤回了鄴城。侯景想趁機抓獲李弼和趙貴二人,奪取他們的軍隊;趙貴對侯景產生了懷疑,不去潁川與侯景相會。趙貴想把侯景誘入軍營而趁機拘捕他,李弼制止了趙貴這一做法。這時,羊鴉仁派長史鄧鴻率領軍隊到了汝水李弼便率領軍隊回到了長安。王思政帶兵占據了潁川。侯景假稱要攻取州郡,帶領軍隊出潁川城,駐紮於懸瓠
景復乞兵於魏,丞相泰使同軌防主韋法保及都督賀蘭願德等將兵助之。大行台左丞藍田王悅言於泰曰:“侯景之於高歡,始敦鄉黨之情,終定君臣之契,任居上將,位重台司;今歡始死,景遽外叛,蓋所圖甚大,終不為人下故也。且彼能背德於高氏,豈肯盡節於朝廷!今益之以勢,援之以兵,竊恐貽笑將來也。”泰乃召景入朝。
侯景又向西魏乞求援兵。丞相宇文泰讓同軌郡的防主韋法保以及都督賀蘭願德等人率領軍隊前去幫助他。大行台左丞藍田人王悅對宇文泰說:“侯景同高歡之間,開始是親密的鄉黨關係,最終變成了君臣關係,侯景位居上將,權傾朝廷;而今高歡剛剛死去,侯景便很快外叛,這是因為他的圖謀很大,終不甘居人下的緣故。況且他能對高氏背信棄義,又怎么會為本朝盡忠盡節呢?現崐在您擴大他的勢力,派兵去援助他,我私下擔心這樣會讓後人恥笑的。”於是宇文泰便派人召侯景入朝。
景陰謀叛魏,事計未成,厚撫韋法保等,冀為己用,外示親密無猜間。每往來諸軍間,侍從至少,魏軍中名將,皆身自造諧。同軌防長史裴寬謂法保曰:“侯景狡許,必不肯入關,欲托款於公,恐未可信。若伏兵斬之,此亦一時功也。如其不爾,即應深為之防,不得信其誑誘,自貽後悔。”法保深然之,不敢圖景,但自為備而已;尋辭還所鎮。王思政亦覺其詐,密召賀蘭願德等還,分布諸軍,據景七州、十二鎮。景果辭不入朝,遺丞相泰書曰:“吾恥與高澄雁行,安能比肩大弟!”泰乃遣行台郎中趙士憲悉召前後所遣諸軍援景者。景遂決意來降。魏將任約以所部千餘人降於景。
侯景暗中打算反叛西魏,但計畫沒有實現,便優撫韋法保等人,希望他們能替自己效力,表面上做出親密無間的樣子。侯景每每來往於各個軍隊之間,帶的侍從極少,對於西魏軍隊中的各個著名將領,他都親自去拜訪他們。同軌防長史裴寬對韋法保說:“侯景為人奸詐狡猾,一定不肯應宇文丞相之召而入關,他肯定要通過您向朝廷講情,恐怕不可以相信他。如果埋伏兵士斬了他,這也是一時的功勞啊。如果你不這樣,我們就應該深深地提防他,不能輕信他的欺騙和引誘,以致為自己留下悔恨。”韋法保非常贊同裴寬的話,不敢殺掉侯景,只是自己加強了防衛罷了。後來,他找了個藉口便回自己的鎮所去了。王思政也覺得侯景在欺騙他,就秘密把賀蘭願德等人召回來,分別部署了各路軍隊,占領了侯景所管轄的七個州,十二個鎮。侯景果然推辭而不肯入朝,他在給宇文泰的信中說:“我恥於同高澄並行,又怎么能同大弟您比肩呢!”宇文泰收到了這封信後,便派行台郎中趙士憲將以前派去的救援侯景的各路軍隊全部召回。於是,侯景便決心投降梁朝。西魏將領任約帶領所屬的一千多名將士投降了侯景
泰以所授景使持節、太傅、大將軍、兼尚書令、河南大行台、都督河南諸軍事回授王思政,思政並讓不受;頻使敦諭,唯受都督河南諸軍事。
西魏丞相宇文泰把以前授給侯景的使持節、太傅、大將軍、兼尚書令、河南大行台、都督河南諸軍事等官職收回並轉授給了王思政,王思政一併推辭不受;宇文泰頻繁地派人敦促勸諭王思政走馬上任,最後,王思政只接受了都督河南諸軍事這一職務。
(21)高澄將如晉陽,以弟洋為京畿大都督,留守於鄴,使黃門侍郎高德政佐之。德政,顥之子也。丁丑,澄還晉陽,始發喪。
(21)高澄將要去晉陽,便任命他的弟弟高洋為京畿大都督,讓他留守鄴城,並讓黃門侍郎高德政來輔佐他。高德政是高顥的兒子。丁丑(十二日),高澄回到了晉陽,方才開始為高歡發喪。
(22)秋,七月,魏長樂武烈公若干惠卒。
(22)秋季,七月,西魏長樂武烈公若干惠去世。
(23)丁酉,東魏主為丞相歡舉哀,服緦,凶禮依漢霍光故事,贈相國、齊王,備九錫殊禮。戊戌,以高澄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勃海王;澄啟辭爵位。壬寅,詔太原公洋攝理軍國,遣中使敦諭澄。
(23)丁酉(初二),東魏孝靜帝為丞相高歡舉行哀悼儀式,穿上了緦喪服。喪禮依照漢代霍光去世時的規格而進行,追封高歡為相國、齊王,並備九錫之禮。戊戌(初三),東魏孝靜帝任命高澄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勃海王;高澄啟奏孝靜帝,請求辭去封給他的爵位。壬寅(初七),孝靜帝頒下詔書,令太原公高洋攝理軍政大事,並派宦官敦促勸諭高澄,走馬上任。
(24)庚申,羊鴉仁入懸瓠城。甲子,詔更以懸瓠為豫州,壽春為南豫州,改合肥為合州。以鴉仁為司、豫二州刺史,鎮懸瓠;西陽太守羊思達為殷州刺史,鎮項城。
(24)庚申(二十五日),羊鴉仁進入了懸瓠城。甲子(二十九日),梁武帝詔令改懸瓠為豫州,改壽春為南豫州,改合肥為合州。任命羊鴉仁為司、豫兩州刺史,鎮守懸瓠;任命西陽太守羊思達為殷州刺史,鎮守項城。
(25)八月,乙丑,下詔大舉伐東魏。遣南豫州刺史貞陽侯淵明、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分督諸將。淵明,懿之子;會理,續之子也。始,上欲以鄱陽王崐范為元帥;朱異取急在外,聞之,遽入曰:“鄱陽雄豪蓋世,得人死力,然所至殘暴,非弔民之材。且陛下昔登北顧亭以望,謂江右有反氣,骨肉為戎首,今日之事,尤宜詳擇。”上默然,曰:“會理何如?”對曰:“陛下得之矣。”會理懦而無謀,所乘襻輿,施板屋,冠以牛皮。上聞,不悅。貞陽侯淵明時鎮壽陽,屢請行,上許之。會理自以皇孫,復為都督,自淵明已下,殆不對接。淵明與諸將密告朱異,追會理還,遂以淵明為都督。
(25)八月,乙丑(初一),梁武帝詔令派大量軍隊去討伐東魏。他派遣南豫州刺史貞陽侯蕭淵明、南兗州刺史南康王蕭會理分別督率各位將領進攻東魏。蕭淵明蕭懿的兒子,蕭會理蕭續的兒子。開始,梁武帝想讓鄱陽蕭范擔任元帥;朱異正在外面休假,聽說梁武帝要讓蕭范擔任元帥,急忙進朝對梁武帝說:“鄱陽王雖然是英雄豪傑,蓋世無雙,許多人為他竭盡全力地效勞。但他所到之處非常殘忍凶暴,不是個能愛惜百姓的人。況且陛下您往日登上北顧亭眺望遠方時曾說長江西邊的地區有反叛之氣,骨肉之親常常是戰爭的禍首,所以由誰掛帥尤其應該仔細選擇。”梁武帝點頭稱是,又問:“蕭會理如何呢?”朱異回答說:“陛下選對人了。”蕭會理怯懦而又少謀,他所乘坐的抬轎,用木板屋子的形狀,外面蒙著牛皮,梁武帝知道之後,很不高興。貞陽侯蕭淵明此時正鎮守壽陽,他多次向梁武帝請求去帶兵打仗,梁武帝允許了。而蕭會理自恃是皇帝的孫子,又擔任了都督,便不把眾人放在眼裡,自蕭淵明以下的人,一概不予理睬。蕭淵明便和諸位將領一起把這件事秘密通報給了朱異,朱異派人把蕭會理追了回來,就讓蕭淵明擔任了都督。
(26)辛未,高澄入朝於鄴,固辭大丞相,詔為大將軍如故,餘如前命。
(26)辛未(初七),東魏高澄來到鄴城朝拜孝靜帝,堅決辭去大丞相的職務;東魏孝靜帝詔令他仍然擔任大將軍,其它職務還同以前任命的那樣。
甲申,虛葬齊獻武王於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殺其群巨。及齊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發石取金而逃。
甲申(二十日),東魏把齊獻武王高歡先虛葬在漳水之西;又在成安縣鼓山石窟佛寺旁邊秘密挖了一個墓穴,把齊獻武王的靈柩放進穴內,然後把所有工匠都殺掉了。等到北齊滅亡時,一位工匠的兒子知道了安葬地點,撬開了石板,取出了墓穴中的黃金便逃走了。
(27)戊子,武州刺史蕭弄璋攻東魏磧泉、呂梁二戍,拔之。
(27)戊子(二十四日),梁朝武州刺史蕭弄璋帶兵去攻打東魏的磧泉、呂梁二座城堡,並占領了它們。
(28)或告東魏大將軍澄云:“侯景有北歸之志。”會景將蔡道遵北歸,言“景頗知悔過”。景母及妻子皆在鄴,澄乃以書諭之,語以闔門無恙,若還,許以豫州刺史終其身,還其宏妻、愛子,所部文武,更不追攝。景使王偉復書曰:“今已引二邦,揚旌北討,熊豹齊奮;克復中原,幸自取之,何勞恩賜!昔王陵附漢,母在不歸,太上囚楚,乞羹自若,矧伊妻子,而可介意!脫謂誅之有益,欲止不能,殺之無損,徒復坑戮,家累在君,何關仆也!”
(28)有人告訴東魏大將軍高澄:“侯景有北歸之意。”這時正好侯景的將領蔡道遵回到了東魏,講道:“侯景有所悔過。”侯景的母親和妻子兒女都住在鄴城,高澄便寫信告訴侯景,說他的全家人都安然無恙,如果他肯回到東魏,便許諾讓他終身擔任豫州刺史,並還他寵妻愛子,對於他手下的文武官員,更是既往不咎。侯景指使手下人王偉給高澄回信說:“現在,我已經帶領梁和西魏的軍隊,舉旗北伐,兵卒們士氣高漲;恢復中原地區,我希望能自己攻取,怎么能有勞您來恩賜給我呢!從前王陵歸附了劉邦,母親被項羽抓去他仍不肯回去;劉邦的父親被項羽囚禁了,項羽威脅要殺掉其父,劉邦卻坦然地向項羽討要煮他父親的肉湯喝,父母尚且如此,何況是妻子兒女,那就更不介意了!如果說殺掉我的妻子和孩子對你有利的話,我想阻止你也是阻止不了的,如果殺掉他們對我毫無損害,那么您殺戮了他們也是徒然,反正我的家室全在您手中,如何處置,與我有什麼相關啊!”
戊子,詔以景錄行台尚書事。
戊子(二十四日),梁武帝詔令委任侯景為錄行台尚書事。
(29)東魏靜帝,美容儀,旅力過人,能挾石師子逾宮牆,射無不中;好文學,從容沈雅。時人以為有孝文風烈,大將軍澄深忌之。
(29)東魏孝靜帝容貌、儀表俊美,臂力過人,能把石獅子夾在胳膊下面飛崐身跳過宮牆,射箭百發百中;他還喜好文學,行止叢容沉穩,性情高雅。當時的人都認為他有北魏孝文帝的風範,因此大將軍高澄特別防範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