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菩薩

八大菩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大菩薩
  • 其一:文殊菩薩
  • 其二:彌勒菩薩
  • 其三:觀世音菩薩
  • 其四:大勢至菩薩
  • 其五:無盡意菩薩
  • 其六:寶檀華菩薩
  • 其七:藥王菩薩
  • 其八:藥上菩薩
其他版本,菩薩簡介,基本解釋,菩薩,學術定義,八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

其他版本

《七佛八菩薩經》說: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後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
《舍利弗陀羅尼經》說:光明菩薩慧光明菩薩、日光明菩薩、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行意菩薩。
般若理趣經》說: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菩薩、才發意轉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
還有一種說法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
菩薩介紹

菩薩簡介

讀法注音:①唵(an) ②縛日羅(fu ri luo) ③羅怛曩(luo da nang) ④吽(hong) 真言釋義:①歸命 ②金剛 ③寶 ④能生 早已在他方成佛,為助此土世尊教化眾生故示現菩薩形。梵語Bodhisattva,華言「菩提薩埵」,是舊譯(唐前為舊)。又《佛地論》有三義:“1. 謂諸薩 求菩提故。2. 緣菩提薩 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 薩 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名稱】:菩薩
【拼音】:pú sà
【注音】:ㄆㄨˊ ㄙㄚˋ

基本解釋

◎ 菩薩 púsà
(1) 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能自覺又覺他的有情。菩薩的意思,還有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開士者,以法開導眾生之士;始士者,開始覺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實踐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2) [Buddha]:泛指佛
(3) [Buddhist idol]: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4) [a kindhearted person]:比喻心腸慈善的人釋義:(1).佛教名詞。
【出處】: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省,原為 釋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時的稱號,後泛用為對大乘思想的實行者的稱呼。
釋義:(2).指人們崇拜的神靈偶像。
【出處】: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只有兩個小菩薩名‘包公老爺’者,被一個老年農民搶去了,他說:‘莫造孽!’” 大慈大悲南海觀音菩薩
釋義:(3).比喻心腸仁慈的人。
【出處】:《紅樓夢》第五五回:“他們瞅著大奶奶是個菩薩,姑娘又是靦腆小姐,固然是托懶來混。”《老殘遊記》第十四回:“兩位老爺菩薩,救命恩人,捨得花銀子把我救出火坑。”
【示例】:夏衍《克農同志二三事》:“你得認清這個時期,這個地方,和菩薩要打交道,和惡鬼也要打交道。”

菩薩

,大道心眾生,新譯雲覺有情、菩提是道,薩埵是勇猛義。菩薩心愿,為悲愍眾生,故勇猛求道。菩薩又譯作開士、大士等,開發大智、 菩薩
大慧、大悲、大願之有德行、有學養之人也,佛家總以此名為求佛果的大乘眾。通常人以為泥塑、木雕等是菩薩,其實這只是將菩薩的精神形像化,供人憶念、膜拜、敬慕崇仰而仿其行踐之道。凡能具足如此悲智精神,不論出家在家的大德皆可稱為菩薩。學佛的人慾想實踐菩薩願心,即需實踐六度波羅蜜(波羅蜜為究竟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修習。布施,有財施、法施、內施、外施、一切施;如捨身成仁、釋迦捨身肉飼鷹,皆是布施的表現。持戒,大乘的菩薩戒,不只止息惡法,而且積極實行善法。忍辱,菩薩的行忍,是智力的表現。精進,有內外精進二種,勤修戒定慧是內,立誓息滅貪瞋痴的行動是外。禪定是去惡、靜慮。菩薩有禪定功夫,方能引發智慧,繁興大用。最後般若譯為妙智慧,能解惑開慧的根本智,篤行修持應物設施是差別智。凡能積極內外實踐這六度稱為大菩薩。如大智文殊師利、大悲觀世音、大行普賢、大願地藏王、大勢至等代表佛教中菩薩最高典範。以上引錄國際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菩薩道路」。基本內容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後,隨著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的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菩薩(16張)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迴中的眾生度化成佛。
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賢Samantabhadra 、觀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何謂“菩薩”?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簡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
何謂發菩提心?廣說如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習,達到堅固成就的。
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從初學,久學到最後身菩薩,淺深萬類。但一般人總是想到觀音、彌勒、文殊等大菩薩,這才不敢自稱菩薩。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一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聖賢所尊敬。
菩薩的分類菩薩有多種分類,除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之菩薩階位外,《菩薩地持經》卷八菩薩功德品亦舉出菩薩有十種:1. 種性-未得淨心。2. 入-發心修學。3. 未淨-已入而未達淨心地。4. 淨-入淨心地。5. 未熟-淨者未入畢竟地。6. 熟-入畢竟地。7. 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 定-已入定地。9. 一生-次第得無上菩提。10. 最後身-此生得無上菩提。此外,復分在家與出家、生身與法身、退轉與不退轉等。
一念惡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善惡皆拋即菩薩。
菩薩修六度之行,稱作“菩薩行”;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菩薩應持之戒,稱為“菩薩戒”。

學術定義

【菩薩】
(術語)具名菩提薩埵 Bodhisattva,又曰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佛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十四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法華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法華經》(隋代嘉祥疏)一曰:“菩提雲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薩埵言眾生,為求果道故名道眾生也。”《法華玄贊》二曰:“菩提覺義,是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佛地論》二曰:“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淨名疏》一曰:“菩提為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此人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安師雲開士始士。又翻雲大道心眾生。古本翻為高士。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今依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眾生。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天台戒經義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訶菩提質帝薩埵。今言菩薩。略其餘字。譯雲大道心成眾生。”《等不等觀雜錄》一曰:“菩薩之薩字,說文無之。今有人改作[薩-產+夆],謂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寫作殺,更可駭也。考字典從薩,與古經不符。經中從廿從阝從立從生,當是譯經時所撰,良有以也。

八大菩薩

文殊菩薩

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有不同。
文殊菩薩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是行、願弘深的典範。梵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普賢菩薩普賢菩薩

觀世音菩薩

玄奘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宋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罥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八大菩薩

金剛手菩薩

金剛薩埵,又稱秘密主,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於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二)為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三)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四)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一般認為是大勢至菩薩在密教的現身。
八大菩薩

虛空藏菩薩

為福德之寶藏如同虛空無限之意。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求聞持聰明法觀想虛空藏菩薩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莊嚴,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美妙而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下垂,手掌向外。
八大菩薩

地藏王菩薩

因發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肩負著救度六道眾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薩現出家菩薩像,其雕像為僧侶打扮,左手擎寶珠,右手持錫杖。
八大菩薩

彌勒菩薩

彌勒的梵文意義為慈愛,所以常被稱為慈氏,其名字為“無能勝”。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被授記為下一任佛陀。他現處兜率天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彌勒菩薩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像深客群人喜愛;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八大菩薩

除蓋障菩薩

其德行為消除所有一切煩惱之障礙,為胎藏界曼荼羅除蓋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根據佛經記載,除蓋障菩薩的修行歷史異常悠久,其弘化功績不勝枚舉。而這位大菩薩代表的清除蓋障、消災免難也是當今世人之急需,毫無疑問,虔誠禮敬這位大菩薩,認真踐履謹言慎行、清心寡欲的功夫,逐步減少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礙,乃是離苦得樂、趨向菩提的關鍵之所在。
八大菩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