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程

程顥(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被世人稱為“二程”,均生於湖北武漢市黃陂區,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基本介紹

  • 本名程顥
  • 字號: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
  • 出生時間:1032年
  • 去世時間:1085年
人物並稱,程顥,程頤,故里,名詞,

人物並稱

兩程亦指程顥程頤兩兄弟。他們是中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宋明理學奠基人,歷史上人們往往並稱兩程。
程顥程顥

程顥

中國北宋思想家,理學奠基者。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嘉祐年間舉進士後,任鄠縣及上元縣主簿、晉城令。有治績,官至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後因反對新法,被貶至洛陽任京西路提點刑獄。與先後被貶至洛陽的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相互聯繫,繼續反對新法。哲宗即位,司馬光執政,薦程顥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純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從祀孔子廟庭。程顥早年受父程珦之命,與弟程頤周敦頤問學,由此立志於孔孟之道,又泛覽諸家。由於他和程頤長期在洛陽講學,故他們的學說亦被稱為洛學。程顥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題。他把理作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內容來說,程顥形容它是“生”,謂世界生生不已,充滿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認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於是稱天道為仁。按程顥的說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過陰陽二氣的絪縕化生,產生天地萬物,人只不過是得天地中正之氣。故“人與天地一物也”。因此對於人來說,要學道,首先要認識天地萬物本來就與我一體的這個道理。人能明白這個道理,達到這種精神境界,即為“仁者”。故說“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他並不重視觀察外物,認為人心自有“明覺”,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憑直覺體會真理。程顥哲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道德修養的學說。他追求所謂渾然一體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過直覺冥會,達到所謂物我合一。程顥是主觀唯心主義心學(見陸王學派)的發軔者,他的“識仁”、“定性”,對後來的理學,尤其對陸王心學,影響很大。程顥的哲學專門著作不多,主要哲學代表作有他的學生呂大臨所記關於“識仁”的一段語錄。後人稱《識仁篇》;他與張載討論“定性”問題的《答橫渠先生書》,後人稱《定性書》。他的哲學思想多散見於語錄、詩文中。明末徐必達將他與程頤的著作彙編為《二程全書》。今中華書局編為《二程集》出版。

程頤

程頤(1033~1107),中國北宋思想家,理學創立者之一。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十四五歲時,與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在游太學時,作《顏子所好何學論》,主管太學的胡瑗驚異其才。王安石當政時,未被起用,與兄程顥在洛陽講學。司馬光執政時,被薦為崇政殿說書,與修國子監條規。在為哲宗侍講期間,敢以天下為己任,議論褒貶,無所顧忌,聲名日高,從游者日眾。其後,程頤因反對司馬光的新黨執政而被貶,任西京國子監守。不久削職,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頤在被貶期間,完成著作《周易程氏傳》。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隱居龍門,遣散門徒,不久病死於家。至南宋,追謚正公。在哲學上,程頤程顥以“理”為最高範疇,以“理”為世界本原。程頤認為,理是創造萬事萬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認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陰陽之氣則是形而下的。離開陰陽就無道,但道不等於是陰陽,而是陰陽之所以然,“所以陰陽者,是道也”。他明確區分了形而上與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據。他又從體用關係論證了理和事物的關係,認為理是“體”,而事物是“用”。程頤承認事事物物都有其規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萬事萬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進一步認為,“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天地間只有一個理,這理是永恆長存的。這樣,他就把事物的規律抽象化、絕對化,使之成為了獨立的實體。程頤承認每一事物發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轉化。他說:“物極必反,其理須如此。”他還提出物皆有對的思想,說:“天地之間皆有對,有陰則有陽,有善則有惡。”這反映了他的辯證法觀點。關於人性問題,程頤以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稟受的理,於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題。他認為,性無不善,人所以有善與不善,是由於才的不同。才是由氣而來的,氣有清濁不同,故才也有善與不善之分。只講本然的善性,不能說明人何以有惡;只講氣稟之性,則不能說明人性本善。程頤論述為學的方法時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說。認為格物即是窮理,即窮究事物之理;最終達到所謂豁然貫通,就可以直接體悟天理。他所講的窮理方法主要是讀書、論古今人物、應事接物等。關於知、行關係問題,程頤主張以知為本,先知後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結果。程頤的哲學,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題,對宋明哲學發生了很大影響。雖然二程都以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但程顥是以心解理,開了以後陸王心學一派。程頤一般是把理與氣相對來論述的,開了以後朱學一派。程頤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還有《遺書》、《文集》、《經說》等。他與程顥的著作,明代後期合編為《二程全書》。有中華書局校點本《二程集》。
程頤程頤

故里

武漢黃陂說:黃陂區城西偏有草廟巷,是二程故居所在地,1370年(明洪武三年)立程鄉坊以為紀念。該巷暑天無蚊,鄉人傳以為異。傳說程夫人侯氏曾夢雙鳳投懷,於1032年(宋明道元年)在思賢堂生顥,次年生頤。後來二程長大返洛陽,並且成了著名思想家,人們為景仰緬懷先賢,便在縣城裡修了一座清遠亭。南宋時改稱雙鳳亭,取侯太夫人夢雙鳳生二程之意。一說二程聰穎過人,道德文章名滿天下,人稱雙鳳,亭因此而得名。1463年(明天順七年)僉事沈靖復建於魯台山麓二程祠內,1666年(清康熙五年)縣令楊廷蘊移建於山上。嘉慶年間重修,1830年(道光十年)邑人劉雲衢捐資再修,後又遭狂內吹倒。1848年縣令蕭恩蔭召集邑人金光傑、周超獻、周恆渠會議重建、增修石楹,環植林木,頓復舊觀。現存建築即為當時所置。亭中有石砌方形碑,四面鐫刻有《重修雙鳳亭記》等碑文四篇,碑額上刻有雙鳳朝陽圖等。“雙鳳亭”金字匾額,為1962年重修時郭沫若所題。二程讀書時,為儒家學說折服,十分嚮往孔子,乃築台山頂遙望東方魯地,該山故名魯台山。魯台山在縣城東邊過河數十步的地方。魯台山周圍昔有蒼松數十株。明景泰間同知蔡綬建二程祠於魯台山下,歲時俎豆,祭祀二程。成化年間知縣李恆改舊祠為享堂,復建新祠於前,屢圮屢建。
魯台山東邊有湖名流矢湖,相傳二程練習射箭,曾流矢於此。 魯台山下有聰明池,在二程祠內,相傳蛙不鳴,蚊不叫,旱不涸,水不溢,後掘土得一石龜,中有八卦,被人竊去,這四種奇怪現象不復存在。二程當年在此攻讀,鑿潭喻道,故池中築亭,稱涵虛亭。有碑文云:“半畝方塘一個亭,森森萬象入虛明。百年心印今猶古,怪得蚊蛙不敢鳴。”池前數步為前川,即“傍花隨柳”處,昔日花紅柳翠,程顥曾有《春日偶成》詩記其在此春遊之樂:“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二程祠前半里地有理趣林,二程當年讀書時植柏為林,情與景會,理與心契,雖在陋巷,而樂得其趣。此外,白去洞、西郊橋(又稱程夫子橋)、水台都是二程游經之處。
嵩縣說:兩程故里位於河南嵩縣,是宋代大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的故居。雖然兩程一生不得志,但其對儒學發展的巨大貢獻,卻是歷史塵埃所難以掩蓋的。其實,程頤死後不久,中書郎劉魁上書皇帝毀去“黨人碑”,才使兩程“平反昭雪”,於是在其故居立祀。宋理宗封程顥為河南伯,封程頤為伊陽伯。元文宗則又分別加封為豫國公和洛國公。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5年),皇帝下詔命其故居為“兩程故里”,並詔以顏孟例敕修規制,總面積4592平方米,坐北面南,整體布局為五節大院。

名詞

liǎng chéng
兩程
兩天所行的路程。 宋 楊萬里 《二月二十三日南雄解舟》詩:“順流更借江風便,此去 韶州 只兩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